浅谈中西药联合应用的不良反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药联合应用的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探索中西药物联用,药物互相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加强临床医生
合用中西药物用药安全性,方法结合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方面理论分析研究结论,通过理论研究分析中西药物联用相互增强疗效,互相制约、减少毒副作用,
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中西药物联用不良反应影响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迅速发展,中西药物联合应广泛应用与临床取得了满意
的疗效,同时中西药物联用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日益突出,因此加强中西药物联用
而引起的不良反应研究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1、在药代动力学方面
1.1中西药联合应用对药物的吸收影响,如常用的中药芦荟,大黄等含有蒽成分及衍生物有使肠蠕动加快的作用,也可能抑制西药的吸收,红霉素类抗胆碱中
药合用,因抗胆碱中药有松弛平滑肌,使红霉素在肠胃中停留时间延长,容易被
体内胃酸破坏等原因,不易联合使用。

含有皂甙成份的中药不宜和酸性较强的药物联用,因在酶的作用下,皂甙容
易被水解而失效,特别是在酸性环境下,不宜和含有金属盐类药品合用以免发生
沉淀。

天仙子颠茄剂洋金花等含有生物碱中药与洋地黄强心甙联合应用。

含生物碱的中药制剂有减慢胃肠蠕动的作用使强心甙药物吸收加快,血药浓
度增加,极易中毒。

葡萄糖与丹参注射液细胞色素C合静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因丹参酮中酚性成分与细胞色素C中铁性成分产生络合物使药液浑浊,从而妨碍
吸收影响效果。

四环素类抗生素与含有金属离子中药合用,因四环素类药分子中含有酰胺基
和酚胺基和酚羟基,易与金属离子形成溶解度小,不容易被胃肠道吸收,从而相
互吸收降低影响疗效,喹诺酮类药与蒲公英联用,因蒲公英含有较高的矿物成分,影响前者的吸收。

小柴胡汤和磺脲类药联用,可导致吸收增加,降糖作用提前,
主要是小柴胡汤弱酸性,加强了胃液酸度,同时干姜刺激胃,增加了胃的排空作用。

在治疗贫血时应用铁剂,应避免与含有多酚的中草药联合如:薄荷、甘菊等
上述中药可使铁的吸收减弱。

1.2中西药联合应用对药物的分布影响,碱性中药和西药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联用能上述药物排泄减弱,增强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可产生毒性反应,尤其对
儿童危害较大可形成暂时性或永久性耳聋。

实验室证明,中亚药物互相作用在同
一受体器官或相同的生理系统中药效可增加、提高。

1.3中亚药联合应用对药物的代谢影响,含麻黄的中药,如:大活络丹、人参再造丸等和西药异烟肼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联合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能抑制
人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不被破坏如;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完整在神经末梢内贮存。

当服用含麻黄成份中成药时,麻黄中麻黄碱通过血液到达身体各组织器官,使单
胺类神经递质持续释放,可引起恶心、腹痛、头痛、运动障碍等部分可发出脑出血,因中西药物绝大多数都在肝脏代谢,肝微粒体酶的含量及活性都受到不同程
度抑制或增强会对药物的代谢时间有较大的影响。

1.4中西药联合应用对药物排泄的影响,含有机酸的中药复方制剂如:乌梅、五味子、山楂等,与磺胺类药品联合应用,因有机酸能使磺胺溶解降低,容易使
肾小管析出结晶,从而进一步损伤肾脏造成急性肾衰,同时磺胺类药物不宜与含
鞣质类中药如:五倍子、大黄等联用,因磺胺类与鞣质结合后,导致血中和肝脏内磺胺类药物含量增高,特别容易发生中毒性肝炎。

青霉素不能和冰硼散联用,冰硼散能使尿液碱化、加大了青霉素的排泄速度,同时降低药物含量及浓度,使抗菌功能减弱。

阿司匹林等酸性药物与碱性较强的中药如硼砂等同服,会造成中和反应,以上药物排泄加快,疗效减弱。

尿液中的酸碱度直接或间接影响药物的重吸收,无论是酸化或碱化尿液,都可影响到药物的排泄速度,使疗效降低,甚至减弱治疗作用。

2、在药效学方面
含Ga2+的中药,如:石膏、牡蛎等与部分心血管西药如:心痛定等联用因含Ga2+的中药对神经抑制作用很强,极易引起心律失常与传导阻滞。

甘草、鹿茸与降糖药如:胰岛素等联用时,甘草等中药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产生糖原异生,加快蛋白质与脂肪的分解从而使中西药相互拮抗,减弱西药降糖的作用。

所以在药效学方面中西药物联用不良反应反映在因相互拮抗,使药效减弱,甚至引发一些药源性疾症。

综上所述,探讨中西药联合应用主要不良反应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前很多临床医生在中西药联用治疗过程中有很大的随意和盲目性,不但影响了临床疗效,同时也给安全用药带来很多隐患,目前部分药物的药理机制尚未明确,新药剂型及品种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临床药师与临床医师相互学习提高,对中药与西药的功效适应症的多方面了解,积极妥善掌握药物的理化、药理理论知识,全面熟悉药物相互关系及禁忌症等,充分发挥中西药联合应用优势特点,最大程度地提高临床疗效,最大限度地降低毒副作用,从而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临床用药须知2000年版二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637—639.
[2]魏尔清主编,临床药理学教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68.
[3]中药大辞海二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1468.
[4]郑蓧生,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9—1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