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选择题
简答题
材料分析
1、以意逆志:这是孟子提出的一种理解诗的方法。
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2、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指的是要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
3、司马迁“发愤著书说”:这是由司马迁提出的文学创作理论。
指痛苦和不幸可以激励创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创作的动力。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具体发明,说明历史上有名的著述都是心有郁积,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成为传世的佳作。
这一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象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等一系列有关怨的诗论就受其影响。
)
4、《诗大序》主要文学思想
●诗乐舞与情志的关系: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和情感的外观。
●关于诗的社会作用──讽谏说:一方面,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一方面,认为诗歌应
该对君上进行讽刺劝谏,以改良政治。
●诗六义的提出:将风、大小雅分为正、变。
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的作品,变风变
雅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
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
(社会政治环境对诗人的感发作用。
)
5、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作者及观点
曹丕《典论·论文》:
●反对好古贱今,批评当时“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的不良风
气,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
曹丕的“气”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二指与作家
气质相通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文体论,作家才能各有所偏,通才全才鲜有所见。
体裁不同,风格也不同。
●文学价值论:肯定文章有崇高的价值,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
“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
陆机《文赋》:
●构思论。
构思前的准备: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状态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
面的内容;构思活动的情状:想象活动;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陆机认识到灵感的作用,认为灵感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文体论:把文体分成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
“诗缘情而绮靡”说,“赋体物而
浏亮”说
●技巧论。
艺术技巧方面的几个重要原则:这就是“其会意也尚巧(立意构思要巧妙),
其遣言也贵妍(文辞要妍丽)。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用字有声音的变化,不单调,又配合和谐)”
●批评论。
艺术美的五个标准:应、和、悲、雅、艳。
(解释见书上)。
强调语言的新颖独
创。
刘勰《文心雕龙》:
风骨论: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
◆魏晋六朝时期,风骨这一概念,被用在人物和书画品评中。
风指人物或画中人
物姿态风神的清朗,骨指骨骼坚实挺拔。
在书论中,风骨指字写得神气爽朗,
笔法遒劲有力。
◆《文心》中,风侧重在思想感情的清明显豁生动;骨,则侧重在文辞的峻健有
力。
风骨结合起来,主要特征是指文风的爽朗刚健。
◆有风骨:司马相如《大人赋》、建安诗人等
◆无风骨:司马相如《子虚》《上林》;陆机潘安的太康诗歌。
6、钟嵘“滋味说”
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
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
A.怨情的表达
B.赋、比、兴手法的综合运用
C. 风力与丹采并重
7、钟嵘“情性论”
吟咏情性论,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作于人的“性灵”,使之受陶冶感化。
性情之所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人”,即由于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
8、陈子昂“兴寄说”
兴,指感兴、意兴,寄,指寄托,兴寄强调作品中寄托作者深沉的感慨。
9、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功利主义的诗歌主张
●提倡诗歌的观风俗和补时政的作用
●诗乃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诗者,根情(儒家思想)、苗言、华声、实义。
●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
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
白居易诗论的不足:
●全面继承汉儒的诗教理论,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否定了文学除讽谏外的其他本质特征。
●完全否定了南朝文学,表现出僵固的文学发展观,否定了文学的进步和发展。
10、韩愈的古文理论
●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主张文道合一。
●修辞立其诚,气盛而言宜,陈言之务去
a)“气盛言宜”说:“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
神气质和人格境界。
“气盛”则“言宜”,即先道德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统一。
b)陈言务去:创新
c)不平则鸣说
11、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点铁成金”:黄庭坚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方法,意在活用古人的成语典故来追求字句
的翻陈出新。
●“夺胎换骨”:黄庭坚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方法,意在化用或翻用古人诗句中的意蕴而
加以扩充改造。
12、严羽“兴趣说”
“兴趣”,由钟嵘的“兴”和司空图的“味”合成而来。
诗歌应当吟咏情性,要做到意境深远、景象优美,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味。
诗歌有独特的审美趣味,非逻辑思维可以获得,需突破语言外壳固定意义的限定。
13、《沧浪诗话》主要内容
●以妙悟为中心的创作论。
(直觉观照而非逻辑思辨)
●以禅喻诗。
严羽的以禅喻诗,只不过是拿禅境与诗境相比,拿禅理与诗理相比,并不是
主张以禅语入诗,或以禅理入诗。
他的妙悟,建立在读前人作品的基础上。
●以兴趣说为中心的诗歌批评论
14、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之言
提出词“别是一家”说,力主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
她认为的两者区别主要在于:
●诗、词声律要求不同。
诗的声律要求简单粗疏,而词的音律、乐律规则要求严格。
●诗要求语言的节奏美,则词不仅要求语言的节奏美,而且要求歌唱时的音乐美。
15、李贽、叶昼、金圣叹对《水浒》的批评比较
李贽:
●李贽突破成见,把《水浒》与《史记》、杜诗等名著并论。
●李贽认为水浒乃“发愤之作”,揭示了《水浒》针对现实、有为而发的创作精神,纠正
以往《水浒》创作为太平乐事的看法。
●李贽将《水浒》的主题思想概括成为“忠义”二字,没有真正跳出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
叶昼和李贽观点的差异
●对主题强调“义”而不是“忠”。
●认为宋江是一个“腐”、“恶毒”、“奸诈”的“假道学”、“大贼”、“老贼”。
看似“实诚”
而实则“参之以诈”,“一觉可厌”
金圣叹
●一方面,谴责造反英雄,竭力反对招安
●另一方面,肯定《水浒传》的进步性,同情受压迫人民。
7、世情小说理论
●世情小说的艺术特点:“寄意于时俗”。
事俗、人俗、语俗。
世情小说是以描摹现实生
活中的种种欲望,尤其是食色之欲,来推进故事情节。
●世情小说更注重刻画人物的个性和性格的复杂性。
8、金圣叹的人物性格塑造理论
●小说必须以性格描写为首要任务,并且追求性格的各不相同的创作境界。
●人物性格要通过“出身”和“面孔”具体表现出来;对同一类性格的人物,可以通过揭
示其不同的精神境界与内在气质,塑造不同个性的人物性格。
●注重人物塑造过程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虚构与写实的统一。
●小说人物个性化描写的前提条件是多年的观察思考与揣摩。
9、王国维的“境界说”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王国维的“境界”之义:
●指精神之造诣境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比经过三种之境界。
●指意境或者某种艺境:“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
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指客观景物: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
“境界说”中“境界”之含义:指真切鲜明地表达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
两大补充:笔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