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这句心理活动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主席不相信岸英回不来了,他不相信父子 不能相见。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 念中,他无法相信发生的一切是真的。
这段话中有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是 哪一句? 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 能相见了?
从这句心理活动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 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 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毛泽东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 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体现了无产阶级革 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 伟大精神。第二部分的感情基调是悲痛的, 让我们带着这种悲痛的心情再次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也是毛主席最后的 批示。谁能猜猜是什么意思?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 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 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 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的名句。“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革把 尸体包裹起来。
课文解读
认真读课文第一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画 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 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对毛主席的内心世界的看法。
• 电报二: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 电报三: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
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 安葬在朝鲜。 • 毛主席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 尸还。
从电报和批示中,你获取到了什么信息?
第一封电报彭德怀告诉毛泽东,毛岸 英牺牲了;第二封电报彭司令请示是否将 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第三封电报朝鲜要 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毛主席批示的意思 是让岸英安葬在朝鲜。
你从对主席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他多么想见儿 子最后一面,但作为一位国家领袖,他要 从大局考虑,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他最 后选择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这表现出了 一位伟人宽阔的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还有哪些地方描写了主席 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犹豫不决的样子。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 主席下意识地踌躇 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 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 相见了?主席黯然 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 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初读课文
默读课文。仔细观察这篇课文有什么不 一样? 课文由两个部分组成。
自由朗读课文的两个部分,说说这两个部分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 第一部分:毛岸英牺牲和毛泽东收到电报 后感到万分悲痛。
• 第二部分:毛泽东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 的艰难、痛苦的决定。
字词学习
指名读、齐读。
你从对主席的这些动作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可以体会到他心中万分的悲痛和不舍。主 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发呆,他想起和爱子在 一起的短暂时光,让人无限的眷恋。他想起岸 英奔赴朝鲜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 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一阵悲痛、愧疚又涌 上心头。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发呆,他心里在 想什么?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 吧!”主席想。
学习第二部分: 当司令部请示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而朝鲜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时,面对这两种 抉择,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认真读课 文第二部分,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 态的语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对毛主席的内心 世界的看法。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 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 限的眷恋。
写法借鉴
课文在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上有什么值 得我们学习之处呢?
本文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 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他的内心世界,通 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毛泽东既是父亲也是主席,他深爱着 自己的儿子,也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悲痛 中、矛盾中,他选择了国家,这是一个平 凡的父亲,这是一位伟大的主席。
一位老父亲强忍着悲痛,写下了—— (接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 尸还”;一位伟大的领袖强忍着悲痛,写 下了——(接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 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既是对毛岸英同志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 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 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这充分显 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从“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中可以体 会到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的丧子之痛,再加上 做这个决定很艰难,主席一夜未眠,为失去爱 子,为不能见爱子最后一面哭了整整一夜。
练习接读。 岸英在世时,他们聚少离多,就这样把岸
英留在朝鲜,他该有多么内疚啊!他自言自语 着:“儿子活着——(接读)不能相见,就让 我见见遗骨吧!”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志愿军 战士都长眠在了朝鲜,他决定——(接读) “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岸英从小吃了很多苦,作为父亲,他多想 对儿子做点补偿啊!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让他 魂归故里,他自言自语着——(接读)“儿子 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可是当 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的父母也无法见到自 己的儿女,他决定——(接读)“就尊重朝鲜 人民的意愿吧”。
岸英是杨开慧同志留下的骨血,自己非但 没照顾好岸英,现在还要让岸英永远留在朝鲜, 他该多么愧疚啊!他自言自语——(接读)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可是当他想到那些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亲骨肉的 朝鲜人民,他决定——(接读)“就尊重朝鲜 人民的意愿吧”。
你从对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可以体会到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 感情,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 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怎会不想 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
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若有所思 地说了什么?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 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 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 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 鲜人民的意愿吧。
此时此刻,毛主席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 流离所受到的苦,他的眼睛模糊了,喃喃着 儿子的名字——(接读)“岸英!岸英!”
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 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哽 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接读)“岸 英!岸英!”
再读第一部分,体会到毛主席惊 悉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 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 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噩耗传来,痛失爱子的老父亲在想什么?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 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 留学,回国后毛泽东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 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 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从毛主席对儿子的两声呼唤中,我体会到 毛主席对儿子深深的思念,他多么想再见儿子 一面。从动作和神态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 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我感受到毛主席 内心无比的悲痛,这种丧子之痛,这种丧失最 心爱的长子之痛,是一位父亲难以承受的。
练习接读。
噩耗传来,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悲痛 不已,他整整一天——(接读)没有说话。
姓彭
拟定
特殊
踌躇
青山处处埋忠骨
奔赴 黯然 何须马革裹尸还
课文中出现了3封电报的内容,请同学们快 速浏览课文,把3封电报和毛主席批示的内 容找出来并画线。
• 电报一: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 英同3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 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 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 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 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板书设计
接到电报——爱子牺牲,极度悲痛
青山 处处 埋忠骨
艰难 抉择
电报 朝鲜 批示
是否回国安葬 要求葬在朝鲜 何须马革裹尸还
伟常 人人 胸情 怀感
从这段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你感 受到什么?
可以感受到毛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毛主 席与爱子毛岸英聚少离多,前面三次的分离, 岸英都平平安安回到了他的身边,而这一次却 回不来了。
第一部分中还有哪些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 神态的语句? “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 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第2课时
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 军烈士陵园”内,一块一米高的花岗岩石矗立 在墓前,正面刻着“毛岸英同志之墓”,背面 刻着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撰写的一段碑文: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 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一九 五〇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于一九五〇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 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 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 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60的毛 泽东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整整一天—— (接读)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毛主席怎能不肝肠寸断呢?他整整一天—— (接读)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 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 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接读) “岸英!岸英!”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里的“忠骨”是指什么?
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 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侫臣”。这是刻在杭 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忠骨” 指忠烈者的遗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中, “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 用”的意思。
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
你从“踌躇”和“黯然”两个词中感受了到 什么? “踌躇”让人感受到主席的迟疑,毛岸 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他在岸英身上倾注了 无限的父爱,他多想见儿子最后一面啊! “黯然”让人感受到主席本就因儿子的 牺牲极度痛苦,又因见不到儿子最后一面情 绪十分低落,心情十分沮丧。
这段话中有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是 哪一句? 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 能相见了?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1课时 呈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毛泽东少年时,因外出求学而写给父 亲一首诗。
对于毛主席,大家有哪些了解呢?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 的主要创立者。
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 埋葬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 家乡安葬呢?
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 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革命者既然把一切都献给了祖国,至于 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 考虑,即使长眠于他乡又有何妨。
毛主席这最后的批示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一位父亲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无 缘再见,意味着父子从此阴阳相隔。
主席不相信岸英回不来了,他不相信父子 不能相见。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 念中,他无法相信发生的一切是真的。
这段话中有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是 哪一句? 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 能相见了?
从这句心理活动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 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 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毛泽东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 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体现了无产阶级革 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 伟大精神。第二部分的感情基调是悲痛的, 让我们带着这种悲痛的心情再次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也是毛主席最后的 批示。谁能猜猜是什么意思?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 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 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 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的名句。“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革把 尸体包裹起来。
课文解读
认真读课文第一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画 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 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对毛主席的内心世界的看法。
• 电报二: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 电报三: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
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 安葬在朝鲜。 • 毛主席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 尸还。
从电报和批示中,你获取到了什么信息?
第一封电报彭德怀告诉毛泽东,毛岸 英牺牲了;第二封电报彭司令请示是否将 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第三封电报朝鲜要 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毛主席批示的意思 是让岸英安葬在朝鲜。
你从对主席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他多么想见儿 子最后一面,但作为一位国家领袖,他要 从大局考虑,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他最 后选择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这表现出了 一位伟人宽阔的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还有哪些地方描写了主席 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犹豫不决的样子。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 主席下意识地踌躇 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 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 相见了?主席黯然 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 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初读课文
默读课文。仔细观察这篇课文有什么不 一样? 课文由两个部分组成。
自由朗读课文的两个部分,说说这两个部分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 第一部分:毛岸英牺牲和毛泽东收到电报 后感到万分悲痛。
• 第二部分:毛泽东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 的艰难、痛苦的决定。
字词学习
指名读、齐读。
你从对主席的这些动作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可以体会到他心中万分的悲痛和不舍。主 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发呆,他想起和爱子在 一起的短暂时光,让人无限的眷恋。他想起岸 英奔赴朝鲜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 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一阵悲痛、愧疚又涌 上心头。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发呆,他心里在 想什么?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 吧!”主席想。
学习第二部分: 当司令部请示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而朝鲜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时,面对这两种 抉择,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认真读课 文第二部分,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 态的语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对毛主席的内心 世界的看法。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 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 限的眷恋。
写法借鉴
课文在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上有什么值 得我们学习之处呢?
本文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 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他的内心世界,通 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毛泽东既是父亲也是主席,他深爱着 自己的儿子,也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悲痛 中、矛盾中,他选择了国家,这是一个平 凡的父亲,这是一位伟大的主席。
一位老父亲强忍着悲痛,写下了—— (接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 尸还”;一位伟大的领袖强忍着悲痛,写 下了——(接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 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既是对毛岸英同志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 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 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这充分显 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从“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中可以体 会到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的丧子之痛,再加上 做这个决定很艰难,主席一夜未眠,为失去爱 子,为不能见爱子最后一面哭了整整一夜。
练习接读。 岸英在世时,他们聚少离多,就这样把岸
英留在朝鲜,他该有多么内疚啊!他自言自语 着:“儿子活着——(接读)不能相见,就让 我见见遗骨吧!”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志愿军 战士都长眠在了朝鲜,他决定——(接读) “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岸英从小吃了很多苦,作为父亲,他多想 对儿子做点补偿啊!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让他 魂归故里,他自言自语着——(接读)“儿子 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可是当 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的父母也无法见到自 己的儿女,他决定——(接读)“就尊重朝鲜 人民的意愿吧”。
岸英是杨开慧同志留下的骨血,自己非但 没照顾好岸英,现在还要让岸英永远留在朝鲜, 他该多么愧疚啊!他自言自语——(接读)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可是当他想到那些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亲骨肉的 朝鲜人民,他决定——(接读)“就尊重朝鲜 人民的意愿吧”。
你从对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可以体会到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 感情,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 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怎会不想 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
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若有所思 地说了什么?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 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 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 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 鲜人民的意愿吧。
此时此刻,毛主席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 流离所受到的苦,他的眼睛模糊了,喃喃着 儿子的名字——(接读)“岸英!岸英!”
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 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哽 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接读)“岸 英!岸英!”
再读第一部分,体会到毛主席惊 悉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 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 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噩耗传来,痛失爱子的老父亲在想什么?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 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 留学,回国后毛泽东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 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 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从毛主席对儿子的两声呼唤中,我体会到 毛主席对儿子深深的思念,他多么想再见儿子 一面。从动作和神态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 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我感受到毛主席 内心无比的悲痛,这种丧子之痛,这种丧失最 心爱的长子之痛,是一位父亲难以承受的。
练习接读。
噩耗传来,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悲痛 不已,他整整一天——(接读)没有说话。
姓彭
拟定
特殊
踌躇
青山处处埋忠骨
奔赴 黯然 何须马革裹尸还
课文中出现了3封电报的内容,请同学们快 速浏览课文,把3封电报和毛主席批示的内 容找出来并画线。
• 电报一: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 英同3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 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 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 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 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板书设计
接到电报——爱子牺牲,极度悲痛
青山 处处 埋忠骨
艰难 抉择
电报 朝鲜 批示
是否回国安葬 要求葬在朝鲜 何须马革裹尸还
伟常 人人 胸情 怀感
从这段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你感 受到什么?
可以感受到毛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毛主 席与爱子毛岸英聚少离多,前面三次的分离, 岸英都平平安安回到了他的身边,而这一次却 回不来了。
第一部分中还有哪些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 神态的语句? “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 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第2课时
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 军烈士陵园”内,一块一米高的花岗岩石矗立 在墓前,正面刻着“毛岸英同志之墓”,背面 刻着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撰写的一段碑文: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 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一九 五〇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于一九五〇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 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 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 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60的毛 泽东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整整一天—— (接读)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毛主席怎能不肝肠寸断呢?他整整一天—— (接读)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 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 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接读) “岸英!岸英!”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里的“忠骨”是指什么?
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 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侫臣”。这是刻在杭 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忠骨” 指忠烈者的遗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中, “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 用”的意思。
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
你从“踌躇”和“黯然”两个词中感受了到 什么? “踌躇”让人感受到主席的迟疑,毛岸 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他在岸英身上倾注了 无限的父爱,他多想见儿子最后一面啊! “黯然”让人感受到主席本就因儿子的 牺牲极度痛苦,又因见不到儿子最后一面情 绪十分低落,心情十分沮丧。
这段话中有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是 哪一句? 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 能相见了?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1课时 呈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毛泽东少年时,因外出求学而写给父 亲一首诗。
对于毛主席,大家有哪些了解呢?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 的主要创立者。
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 埋葬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 家乡安葬呢?
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 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革命者既然把一切都献给了祖国,至于 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 考虑,即使长眠于他乡又有何妨。
毛主席这最后的批示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一位父亲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无 缘再见,意味着父子从此阴阳相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