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合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合民歌《鲜花调》
《鲜花调》广传六合,有着明显的地域烙印。首先用词 具有江淮的简素、淡泊、淳朴,也有江南的细腻、柔美、抒 情;在语言上有很强的六合方言土音特点。 《鲜花调》不仅有着历史的记忆,更有可贵的人文价值。 表露出古朴的民俗、民风、人生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艺术价值和艺术品位,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六合是《鲜花调》的重要流传地和《茉莉花》的采集地, 现已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并作为地方“名片”进行保护, 挖掘,努力传承发展这一艺术奇葩。 2007年,六合民歌《鲜花调》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 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色→ 雨花石色為收藏家傾慕者,概有八色: 艷色 、復色 、稀色 、拗色 、內透色 、遊色 、冷 色 、鬼色
雨花石的圖片
六合民歌《鲜花调》
《鲜花调》在六合流传甚广,有着地域风情和悠久的历 史渊源。六合古称“棠邑”,别称“古棠”。古代六合的北 部多丘陵山冈,南部是平缓的水乡圩区,但无论山区水乡, 遍地生长着棠梨树、黄梨树,春天梨花盛开如雪,正如唐诗 描述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棠邑”县 名来源于自然景象。《诗经》中吟咏棠梨的诗歌有4首之多, 古人对棠梨之喜爱可见一斑。
雨花石的“六美"
質→
收藏家從觀賞的角度出發,取其四點: 一:“透” ,透則有靈氣,山川之雲藹水波之光影,物像之層 次,皆從透中出。 二:“細”,細是指與粗對比而言,要求石質細膩。 三:“潤” 透。 ,蛋白石或間有蛋白石成份的美石,觀之似透非
四:“樸” 石可破,不可奪其堅。雨花石要求不缺不殘,保 其“古樸之真”。 形 → 一握適掌,端圓扁薄。此雨花石形之正統規范。 藏石家鐘情于 “端、圓、扁、薄”,其一是為了便于入水觀賞;其二圓潤也 是對石子的一種美的要求。
由于罗家将士爱民善战屡战屡胜深得人民爱戴百姓们常杀猪宰羊玩着提灯吹吹打打地到军营中犒劳将士军营中大小战鼓齐鸣以示谢意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留左打击乐大曲和小长期的驻兵军民同乐气势磅礴的军乐与欢快喜庆的民乐结合演变出了振奋人心欢天喜地妙趣无穷的留左吹打乐即留左大鼓经千年传承如今回荡在南京六合长芦地区成为留左村的文化符号
南京六合非物质 文化遗产
留左吹打乐(留左大鼓)
汉唐时期,在留左的土地上曾驻守过各个朝代的将领。 相传隋唐时期(距今1300多年)罗家将屯兵百万,安营扎寨在 现在的六合区留左、留中、留右的地界内。由于罗家将士爱 民善战,屡战屡胜,深得人民爱戴,百姓们常杀猪宰羊,玩 着提灯,吹吹打打地到军营中犒劳将士,军营中大小战鼓齐 鸣,以示谢意,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留左打击乐《大曲》和小 曲》。 长期的驻兵,军民同乐,气势磅礴的军乐与欢快喜庆的民 乐结合,演变出了振奋人心、欢天喜地、妙趣无穷的留左吹 打乐,即留左大鼓,经千年传承,如今回荡在南京六合长芦 地区,成为留左村的文化符号。
雨花石鉴赏
南京市的雨花石是 中國的四大名石之一, 種類很多,以含瑪瑙 質,蛋白質,石英質, 水晶質,玉髓質的雨 花石最受歡迎。
雨花石的產地
南京雨花臺因 “天降雨花--即盛產五 彩斑斕石雨花石” 得名,因質美、形美、色 美兼備,被譽為 “天賜國寶,中華一絕”。 美麗的雨花石被人們欣賞、收藏已有千 年歷史。 雨花石是在大自然的作用下,由堅硬 的岩石經風化,河流搬運,衝刷、磨勵而 形成源自堅硬卵石。六合民歌《鲜花调》
六合人偏爱梨花等白色花卉,是环境和地域培育的心境使然,是地域的审 美倾向。《茉莉花》是《鲜花调》母体中的第一节唱词,“茉莉”和“木梨” (六合称梨树的土语)属科相同,花形相似,谐言相近,这也许是《十二红》 丢失,以茉莉花为首的白色花卉为歌咏内容的《鲜花调》得以流传的原因和根 源。 《鲜花调》可追溯到1880年,艺人郑有荣、郝余瑾在香火会上传唱。上世 纪三四十年代,“洪山戏”艺人更是广为传唱。1942年冬,新四军文艺战士何 仿随部队驻营八百金牛地区,演出之余专访民间卖艺人李忠贤,李忠贤传唱 《鲜花调》。何仿被优美动听的曲调打动,当即学唱并记了谱。1957年他将抗 日战争时期采集到的《鲜花调》改词、加工,将《鲜花调》中其他花卉唱词舍 弃,只保留第一节唱词“好一朵茉莉花”,原曲调未做大的改变,并定名为 《茉莉花》。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首次以女生小合唱形式赴京演出,获得好评, 被灌制成唱片,从此《茉莉花》开始唱响全国。1959年何仿再次修改,改后版 本随中国青年代表团去奥地利维也纳演出,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好评。1965年随 周恩来率领的政府代表团去万隆演出,深受周总理赞扬。之后成为经典歌曲, 享誉中外。
六合民歌《鲜花调》
《鲜花调》又称“双叠翠”。民间艺人李云龙祖父流传 下来的手抄本,早先有《十二红》,即一年十二个月,选一 种红色花卉为歌唱内容。但在传承中丢失了《十二红》,演 衍成以白色花卉为主的《鲜花调》,开头第一句唱词是“好 一朵茉莉花”,接下来是“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栀子 花”,“好一朵玉簪花”,“好一朵白兰花”,等等。从地 域分析,这与自然环境和民俗民风有关。 解放前,六合城乡家居院前喜欢栽茉莉花、玉兰花、玉 簪花,院后栽栀子花,墙垣上种金银花。每逢花季,街头人 群中女士胸襟上别着白兰花,头上带着栀子花或茉莉花,成 为一种时尚,一道风景线。
留左吹打乐(留左大鼓)
长芦地处六合县城东南,北依长江,是古代江北通往金陵的水陆交 通要道,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时为古战场,安定时是屯田练兵的兵营 军寨。 在长芦驻军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是宋代、明代。宋代曾设忠勇军 和忠勇军寨,明代设有留守左卫、横海卫、龙虎卫、骁骑卫等卫所。 军营练兵、生活在乡村,必然要和老百姓接触、联系,驻军为乡民做 些利民好事。军民关系融洽了,军营凡出征、凯旋、调防及节日喜庆, 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送慰问品,奏吹打乐,舞提灯,到军营慰问欢庆; 军营为了致谢,也擂鼓鸣金,奏军乐。久而久之,军民互相交流,变换 着打法,于是军乐、民乐揉合,逐步形成具有固定乐律、风格独特的留 左吹打乐(留左大鼓)。原生态的打击乐曲谱有《点将上位》、《杀四 门》、《单枪》、《双枪》、《三锤半》、《三波子》、《迎军归》等。
留左吹打乐(留左大鼓)
留左吹打乐的原生态状况军乐成份很浓。到清乾隆以后, 经过历史传承,不断变革,已成为纯民间鼓舞民乐。将历史 传承的“忠勇曲”演变为“忠孝曲”;并加入管弦乐器,形 成传承下来的大曲、小曲。有传人六代。 留左吹打乐(留左大鼓)在民族打击乐史上具有重要的 研究价值,是军风、民俗的历史记忆。尽管传承未断,但是 它的原貌、内涵和曲谱演变,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整理, 加强保护和利用,使这一古老的鼓舞民乐重放异彩。 2007年,留左吹打乐(留左大鼓)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 入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