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课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
与杜甫合称“李杜”。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
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等。 2、写作背景介绍: 本诗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35)。当时王
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 贬后写下了这首诗,遥寄给远方的友人。王昌龄,盛唐 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王昌龄一生 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1、朗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文本都离不
开读,读是一切的基础,以读悟情是学习语文的灵魂。
尤其在诗歌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 教学策略选
读,带情感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 择与设计
情味。
2、讨论、点拨法。教师有艺术的设问、点拨最能
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有关友情
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
情感
学生学习能
这是学生在本课学习的最后一首诗歌,基于已让学
力分析 生了解诗歌基本常识以及已带领他们赏析了前三首诗
歌的情况下,本节课的教学我打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让他们合作与探究,来
赏析诗歌。情的诗句是:
4、诗中总写春光消逝时萧条景况的诗句是:
5、尝试背诵并默写诗歌
(七)课外作业:以友情为话题写一篇 500 字的作
文。
1、朗读教学是诗歌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本诗时,
我注重了诗歌的朗读,无论是理解内容,赏析诗句,还
是把握思想环节,都要求学生多角度的朗读诗歌。多种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七年级上册第一
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唐代伟
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
藉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
教材分析 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
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
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
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
慰。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诗
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 教学目标
的诗句)
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教学过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检查预习(由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1、作者介绍: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诵读。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 (2)指明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2、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四)合作探究,赏析诗歌(先独立思考,然后小 组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 子是: 2、“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 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诗中那个词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4、作者因何而愁?又为何要将愁心寄予明月? 明确: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写的事物:杨花、子规的啼鸣 作用:(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熏染气氛:暗淡、凄楚的气氛 (3)烘托心情:痛苦,悲痛 情感: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 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于景。 3、“愁心” 4、因何而愁:“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 地的作者的牵挂之心,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 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把愁 心寄托给明月的原因:(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 圆 (2)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 (五)小结 1、诗歌的写作特点:情景交融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 被贬官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六)课堂练习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代诗人, 字,号。左迁的意思是。 2、诗中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朗读方式激发了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课例研究综
2、孟子曾提出过“知人论世”的观点,王国维先 述
生亦说过“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因此想让
学生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对诗歌的写作背景一定要渗
透到位。但我在教学中并没有把文章的写作背景渗透到
位,所以导致学生对情感的把握还不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