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三章 第二讲气压带和风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右图为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甲、乙表示风带,丙表
示气压带。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乙风带的风向一定不同
B.甲、乙中有一支为中纬西风带
C.甲、乙可能同属一个风带
D.丙气压带夏季向低纬度移动
2.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风带为低纬信风带
B.受乙控制的地区温和多雨
C.受丙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D.甲、丙交替控制区为热带草原气候
解析:第1题,甲、乙可能同为极地东风带。

第2题,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受其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答案:1.C 2.C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

读图,回答3~4题。

3.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4.如果图中风带和气压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①②③④图中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地中海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
解析:第3题,①为西南风,为北半球西风带,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处于偏北(北极圈以北)位置,因而可推知,①为夏至日;同理,根据风向和气压带可推知,②为夏至日,③为冬至日,④为二分日。

第4题,地中海气候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而①②④图中都有西风带影响,③图中有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

答案:3.A 4.B
(2017届杭州质检)右图为某区域某季节高空一等压面
空间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据图判断,甲地此时近地面的风向最可能为()
A.东南B.西北
C.东北D.西南
6.若用此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则此季节()
A.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B.华北平原冬小麦返青
C.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快
D.印度半岛盛行西南季风
解析:第5题,甲地区位于南半球,此时35°S附近高空为低压中心,近地面则为高压,近地面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南半球向左偏转,形成西北风。

第6题,副热带高气压带主要在30°S附近,图示信息显示移动到35°S附近,说明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故可判断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快。

答案:5.B 6.C
(2017届长沙质检)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称为离岸风,反之称为迎岸风。

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离岸风和迎岸风分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风向。

读图,回答7~8题。

7.①②④⑤中,形成原因与其他三个明显不同的是()
A.①B.②
C.④D.⑤
8.下列关于风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岛东侧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②关系密切
B.乙附近地区受③影响,降水较同纬度其他地区丰富
C.丙地在④盛行的季节,草木茂盛
D.丁地全年受⑤的控制,光热充足
解析:第7题,图中的②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④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⑤是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它们都是三圈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①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季风。

第8题,甲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气候是地形、信风和洋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受③影响,乙附近地区降水较同纬度其他地区少;④盛行的季节是丙地的干季,草木枯黄;丁地全年受⑤的控制,形成了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且纬度较高,光热并不充足。

答案:7.A8.A
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与气温密切相关。

读非洲赤道低气压带1月和7月平均位置示意图,完成9~10题。

9.1月赤道低气压带西段位于赤道以北,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可能是() A.海陆分布B.地形
C.太阳辐射D.植被
10.M地()
A.1月盛行东北风,少雨
B.1月盛行西南风,多雨
C.7月盛行西南风,少雨
D.7月盛行东北风,多雨
解析:第9题,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赤道低气压带应分布在气温高,空气受热辐合上升的地区。

图中1月赤道低气压带西段位于赤道以北,说明赤道以北气温较高,而赤道附近地区温度相对较低,这是因为赤道附近及以南地区主要为海洋,夏季增温较慢。

第10题,据图可知,1月份M地位于赤道低气压带以北,盛行来自内陆的东北风,气候干燥;7月份因为靠近赤道低气压带,会受到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以及来自海洋的西南风影响,降水较多。

答案:9.A10.A
(2017届湖北名校联考)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之差,指数大的年份夏季风偏强,反之夏季风偏弱。

下图为东亚1960~1999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逐年变化。

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示时段,东亚地区()
A.陆表温度比海表温度高
B.陆表与海表温度持续上升
C.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D.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固定的周期性变化
12.据图推断我国东部季风区()
A.夏季风逐年增强
B.夏季风逐年减弱
C.1961年华北地区降水偏少
D.1980年江淮地区降水偏多
解析:第11题,由图可以看出,海陆热力差指数有正有负,不能说明陆温高或海温高,A、B项错;海陆热力差异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并不是固定的周期性变化,C项正确、D项错误。

第12题,当海陆热力差指数为正时,夏季风较强,反之较弱,A项错;海陆热力差指数时正时负,说明夏季风时强时弱,B项错;1961年海陆热力差指数大且为正,夏季风强,影响北方时间长,说明华北地区
降水偏多,C项错;1980年海陆热力差指数小且为负,说明夏季风弱,在南方停留时间长,江淮地区降水偏多,D项正确。

答案:11.C12.D
(2016·福建期末质检)西风分速是指各风向风速中西风的分量。

下图示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西风分速分布。

读图,完成13~15题。

13.下列纬度中,西风分速冬、夏季差值最大的是()
A.40°N B.50°S
C.40°S D.60°N
14.影响南、北半球西风分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分布
C.洋流性质D.地势高低
15.冬季,北半球温带大陆东岸的西风较西岸()
A.寒冷干燥B.温暖干燥
C.寒冷湿润D.温暖湿润
解析:第13题,由图可知,50°S冬、夏季西风分速差值最大。

第14题,由图可知,南半球冬、夏季西风分速差值总体上比北半球同纬度地区大,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更为明显。

根据世界海陆分布可知,中纬度地区南半球海洋分布面积较大,由此可推断出影响南、北半球西风分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

第15题,北半球温带大陆东岸的西风是由陆地吹向海洋的,冬季较为寒冷干燥;而大陆西岸的西风是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冬季受海洋影响,较为温暖湿润。

答案:13.B14.B15.A
二、非选择题
16.下图为世界某年某月的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图中甲地是一片缓和起伏的大草原。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图示季节,并阐述理由。

(2)指出图中控制冰岛的大气活动中心和此时冰岛的主导风向。

(3)某月份,干燥东北风与潮湿西南风交汇于甲地。

试从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过程。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北太平洋出现低压中心,亚欧大陆出现高压中心,说明图示季节为北半球的冬季。

第(2)题,此时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切断,在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冰岛受其影响盛行偏南风。

第(3)题,甲地位于赤道以北,北半球夏季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与当地的东北信风交汇。

答案:(1)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北半球陆地出现高压中心,南半球陆地出现低压中心(或者赤道低气压带南移)。

(2)(冰岛)低压。

东南风(或偏南风)。

(3)北半球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为西南季风,从而与东北信风在此交汇。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某地气候资料图。

材料三两大洲的纬度分布组合示意图。

(1)读材料一,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位于____________(南、北)半球。

在材料三中,D地的气候主要是受图中________气压带或________风带(填数码)的控制而形成的。

(2)读材料二,该气候类型的名称是____________,其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

在材料三的A、B、C、D四地中,属于这种气候类型的是________。

(3)读材料三,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气候类型在A处分布面积比B处大的原因。

(4)读材料三,简要评价A地区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析:第(1)题,从风向向右偏可知,该图位于北半球。

材料三中D地为非洲撒哈拉地区,常年受②副热带高气压带或⑤东北信风带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第(2)题,从材料二中气温和降水量可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材料三中C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第(3)题,材料三中阴影部分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在A、B两地分布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地形。

第(4)题,地中海气候区热量、光照充足,对农业生长有利,但雨热不同期,对农作物生长不利。

答案:(1)北②⑤
(2)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C
(3)A处没有阻挡西风深入的高大地形,地中海深入大陆之间,利于西风气流深入大陆内部;B处有高大的南北向沿海山脉,阻挡了西风气流的深入。

(4)有利:热量充足,光照强。

不利:雨热不同期,作物生长期降水稀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