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杀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是从个体水平来解释自杀的,其着重点是心理发展过程与自杀的关系。

主要理论包括:
1.心理动力学理论:在Freud看来,自杀是一种主要来自个体无意识层的原发性内部冲突所致。

对以前是爱恋着的,现在痛恨着的客体的强烈的、攻击性意向的内向投射(introjection),使个体感到对自己愤怒和敌意,其结果就是抑郁,继而自杀。

精神分析学者Karl Minninger在“人的自我对抗(man against himself)”一书中构想自杀是一种反射性谋杀,自杀者将对别人的愤怒向自我转化或把自杀当作一种自我惩罚的手段。

他还描述了一种自我死亡本能(self-directed death instinct, 与Freud的死亡本能类似),提出自杀者的敌意有三个组成部分,即杀人的愿望,被杀的愿望和死的愿望。

另有些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自杀者从小就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敌意和愤怒,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和依赖个性。

这种人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企图通过自杀求得精神上的再生和重新构造自我。

显然这类假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2.学习理论:主要在美国形成的功能主义和行为主义学派,发展了自杀的社会学习模式。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虽然社会结构、无意识冲动和神经化学物质切实影响一个人的学习、感觉和行为表达方式,但行为是有动机的,没有证据表明象自杀这样复杂的行为只是由遗传所决定的,因此不应用学习理论就不可能充分理解自杀行为。

确实有一些支持学习理论的证据,例如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关系密切的朋友有过自杀行为,个体自杀的可能性就大;
电影、电视,小说中主人公的自杀行为亦有人模仿。

医师的高自杀率可以解释为医师经常接触病人,了解各种有效的自杀方法,而以此作为自身摆脱苦恼的途径。

Chiles等认为是一种习得的问题解决方式(Learned problem-solving model)图3-1),这种方式常被内部和外部原因所强化(reinforcement)。

前者指的是自杀后躯体、心境或精神状况的改变。

包括(1)许多自杀病人的焦虑和害怕在自杀行动后得到缓解,而焦虑和害怕正是他们情绪危机的核心;(2)情绪得到释放。

外部强化指的自杀行动后的环境改变,包括脱离危机环境,可能获得暂时的人际关系改善和得到别人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等。

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生活应该是有意义的,个体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相反,自杀者不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其生活变得没有意义。

自杀的流行学研究( 更新日期:2006-9-30 )作者:文章来源:中华自杀救援网转载
1. 种族与自杀:在美国,白人自杀率几乎是非白人的两倍,但因为黑人自杀率有升高的趋势,这一比例目前正在改变。

1989年,美国男性白人的自杀率(每十万人口19.6)是黑人的1.6倍(12.5),女性白人的4倍(4.8),女性黑人的8.2倍(2.4)。

相反,Pederson等(1973)在纽约Rochester的研究表明,非白人自杀未遂几乎是白人的两倍。

此外,移民和外来的短期访问者自杀未遂发生率比本地人高。

目前倾向于认为,并非种族的不同致使自杀率有所差异,而是不同种族的经济与社会地位的不同造成了这种差异。

2. 婚姻状态与自杀:婚姻对自杀行为具有肯定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美国已婚者自杀身亡率为每年每十万人口11人,从未结婚者为22人,丧偶者
24人,离婚者为40人,其中男性为69人,女性为18人,似乎离婚对女性的影响较小,这可能与女性承受应激的能力较高有关。

有自杀家族史和社会隔离者自杀率较高,曾有报道家庭成员在不同年分的同一天自杀,被称为“忌日自杀(anniversary suicide)”。

自杀未遂者婚姻状态的情况与此相似。

3. 职业与工作:在所有职业中,专业工作者,包括医生、音乐家、法官、律师、保险公司职员等的自杀率较高。

过去曾经认为医生的自杀率是最高的,但晚近美国的一些研究表明,医生的年自杀率为36/10万,与25岁以上普通男性相当。

相反,英国和斯堪的那维亚国家的资料表明,男性医生的自杀率可达同龄一般人群的2-3倍。

有关研究一致表明女性医生的自杀率较高。

在美国,女性医生的年自杀率达41/10万,而25岁以上白人女性的自杀率仅为12/10万,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未婚女性医生的自杀率比一般未婚女性高2.5倍。

在医师中,又以精神科医师的自杀率最高,其次是眼科医生和麻醉医生。

但医生专业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

4.宗教信仰与自杀:一般认为信天主教者自杀率低于新教徒(Protestants)、信犹太教徒、不可知论者(agnostics)与无神论者。

宗教教义对死亡的认识和态度,宗教徒的社会整合程度等是影响不同宗教自杀率的主要因素。

对我国佛教和道教信徒的自杀情况,目前尚不清楚,但从这两种宗教所持的教义看,其信徒的自杀率似应低于一般人群。

5.社会阶层与自杀:西方学者常根据职业、经济状态、教育程度划分社会阶层。

研究发现,处于社会底层(第四、五层)的半技术与非技术工人和处于社会顶层(第一层)者自杀率和自杀未遂率均高于一般人群及处于中层者。

6.居住地与自杀:十九世纪西方国家工业迅速,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当时的统计表明城市自杀率明显高于农村。

本世纪60-70年代对自杀未遂的研究表明,城市自杀未遂率高于农村,但有人以农村医疗不方便、一些轻症病人不到医院就诊为由对这种估计提出了疑问。

在我国,目前大多数研究都表明农村人口自杀率高于城市人口。

7.精神刺激与自杀:亲人去世,财产损失,人际关系恶化(包括离婚)、失业、政治压力等精神刺激通常是自杀行为的直接起因。

例如,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有为数不少的知识分子因感到迷惘(原来的信仰被事实彻底推翻,新的信仰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受到强大的政治压力、亲人和朋友在政治态度上远离自己而去等原因而自杀。

可见导致自杀的生活事件,多具有“丧失(loss)”的特色。

Paykel等(1975)研究自杀未遂与生活事件的关系,发现自杀行动前6个月内,生活事件比正常人高4倍,是抑郁症病人抑郁起病前6 个月内遭受生活事件量的1.5倍。

事件发生的频度在自杀行动前一个月达到高峰。

因此,生活事件与自杀未遂有着即时的和明显的联系。

自杀者的应激类型可能与年龄有关,有研究表明30岁以下的自杀者遭受的应激事件主要是社会隔离、被抛弃、失业、法律问题等为主,30岁以后则以疾病带来的应激为主。

8.社会支持:有效的社会支持,包括客观的支持与主观的支持体验,是应付精神刺激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研究都表明,获得社会支持少者自杀发生率高,处于自杀危险中的个体,如果社会支持少,则自杀的危险大。

9.文化与自杀:在一些文化环境中,自杀被认为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是十分懦弱,逃避现实的表现。

而另一些文化环境则鼓励特殊情况下的自杀,
如日本认为“武士道”的剖腹自杀是一种勇敢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对自杀的态度实际上是多元的,有些自杀行为被社会文化所肯定,甚至受到鼓励,如在封建社会,丈夫去世后的妻子自杀被认为是贞洁的表现;另一些自杀行为则受到社会文化的歧视。

社会文化对自杀的不同态度,显然会对自杀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自杀者的心理特征
关于自杀者的心理特征尚存在争论。

一般学者并不承认存在任何特殊的“自杀个性”。

但是,对自杀者,主要是对自杀未遂者和有自杀意念者的研究,发现自杀者在认知功能、情感、人际关系和应激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分述如下:
1.认知功能方面:许多学者对自杀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发现:(1)自杀者一般认识范围比较狭窄(管视,tunnel vision),倾向于采取非此即彼和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以黑白、对错、好坏的简单二分方式(dichotomous fashion)来分析遇到的问题,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能对自己和周围环境作出客观的评价。

(2)在分析问题时,自杀者倾向于固执和被动,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归因于命运、运气和客观环境,相信问题是不能忍受带来的痛苦的(intolerable),是无法解决的(interminable),是不可避免的(inescapable), 即Chiles所谓的“三是”(Three is)。

(3)面对困难时,要么缺乏解决问题的技巧,要么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正确的估计,或者根本就不作任何的估计,其结果是经常选择了不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4)自杀者倾向于缺乏耐心,不现实地期望在很短的时间内能获得成功,如果某一解决问题的方式没有取得直接的、即时的成功,很快就会将其
抛弃,结果他们在解决问题方面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把自杀当作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有研究表明,这一点与自杀意愿的强烈程度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

(5)倾向于从阴暗面看问题,对人、对己对社会均是如此。

表现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周围人群抱有深刻的敌意,从思想上,感情上把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

觉得自己没有前途,看不到个人和社会在将来可能发生的改变(hopelessness)。

这种悲观的心理可导致抑郁情绪,进而产生自杀念头。

(6)缺乏决断力(indecisiveness),即犹豫不决,没有主见,同时行为又具有冲动性。

2.情感方面:(1)自杀者通常有许多慢性的痛苦,焦虑、抑郁、愤怒、厌倦和内疚成为其情感的主要特征。

(2)他们对自己的这些负性情绪感到厌恶,很难接受。

(3)自杀者通常情绪不稳定,不成熟,表现出神经质倾向。

(4)倾向于冲动性地试图排除情感,采取各种方法伤害自己,如酗酒、过量服药、捶胸顿足、用头撞墙、扯头发、暴饮暴食,甚至用锐器伤害手部、胸部和大腿等处的皮肤。

3.人际关系方面:首先是社会交往有限,与周围直接的人际关系(家人、邻里、同事、朋友)常发生冲突,经常丧失已经建立的人际关系,同时害怕被别人拒绝。

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从中能够获得同情和有效支持的那一种。

相反,自杀者并不缺乏那种没有意义、甚至令人反感的“社会支持”,包括甜言蜜语的哄骗和“你只需如何如何去做”之类的简单教训。

(3)自杀者难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感到不适,导致社交性焦虑和逃避社交的行为。

4.应激性事件出现的频率较高,特别是负性应激事件。

生活对于许多自
杀者来说无异于苦海,除了躯体疾病、经济困难等长期性事件外,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小的骚扰(hassle),使他们不得安宁。

研究表明,自杀者在采取行动前的24小时内,小应激事件和人际关系损失的发生频率都非常高。

自杀原因与预防分类
一个年轻人选择自杀,这并不是一个人的事。

很多时候自杀的产生,是因为某种公众的偏见与冷漠造成的。

所以,自杀,更多的是社会群体的功课。

1. 没有安全感。

陷入极度的恐惧。

这种恐惧比对死的恐惧还要强烈。

如果自杀未遂,自杀者往往会后悔自杀行为,并希望自杀冲动能够及时抑制。

预防方式:①消除不必要的恐惧,但是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如心理专家是否及时赶到、恐惧事物能否及时消除等;②行为限制,不让他有自杀的可能,在他冷静下来以后就可以消除自杀念头,这是最有效的做法。

2. 失去社会归属感。

感觉到被抛弃,被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抛弃、被恋人抛弃,有时社会角色扮演失败也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情绪极端时可能感觉到被整个社会所抛弃。

失去社会归属感往往使人失去在社会中的坐标和参照系,引发绝望。

有时担心失去社会归属,或者预计自己将失去社会定位也可能诱发自杀。

预防方式:①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这是最简单实施的做法;②强化他们的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社会归属和社会关系,父母、子女等不可改变的血缘关系是最佳的选择;③认可他们的成绩,帮助他们恢复自信;④帮助他们进行人生规划,对自我重新适当定位;⑤将外部现象合理化,比如被抛弃是特定条件下不可避免的现实结果,再如抛弃感觉仅仅是一种错觉和假象。

后三种方法应该在专家指导下进行。

3. 痛苦的煎熬
痛苦的折磨可能来自生理的和心理的,有时也可能两方面都有。

为了缓解甚至终止痛苦,就有可能选择自杀。

预防方式:①心理的痛苦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缓解、消除。

②生理的痛苦,例如疾病的煎熬,目前除了疾病治疗、止痛药(甚至毒品)、痛觉神经阻断等方法,无其他对付良方。

4. 生活单调、无挑战性
许多了无生趣的人都是陷入到单调、重复日常生活,而无法发现生活的人。

他们有的是的的确确生活单调,但是各方面条件(特别是自己的心灵)的限制,让他们不敢面对竞争的挑战,年复一年逐渐消磨了对生活的新鲜感。

预防方式:这类自杀的预防就是让他们学会生活。

5. 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都可能导致自杀。

预防方式:对这些心理疾病的治疗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6. 假性自杀
行为本质上属于事故。

许多自杀者没有自杀动机,本意并非自杀,但是由于操作不当,使得某些危险行为(致死概率很高)成为事实自杀。

这些行为主要有:①追求濒死经验;②以自杀相威胁达到特定目的;③窒息性性快感;④速度冲动、高处兴奋体验、冒险刺激等往往吸引人们进行极限运动,如疯狂赛车、极限攀岩等。

预防方式:对这些危险行为应该用认知疗法充分揭示风险,得失分析后
再让他们重新选择
什么是自杀?
自杀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经过周密准备后的结束。

自杀问题包括:
1.严重的自杀意念或自杀征兆;
2.自杀未遂。

当今,在美国每年有2万5千到3万5千人死于自杀;并且年龄是在15岁到25岁的年轻人常企图自杀。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自杀?因为任何一个人都能够阻止企图自杀的人打消自杀念头。

1.大多数自杀者和自杀未遂者对孤独、无价值感、无助和忧郁等情绪有强烈的反应。

2.企图自杀者常常表达这些感受以向别人发出求助信号。

3.如果可以给这些人提供有效的帮助,那么许多自杀行为可以预防。

我们应学习和了解这些警告信号并随时准备采取行动进行危机干预。

人们为什么会自杀?
因为他们常常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例如,人们会在以下情况产生自杀行为:
1.目前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尝试过解决问题但未成功。

许多人在没有遇到特殊危险的情况下或在没有刻意产生自杀行为的情况下却走向了死亡。

这些人酗酒、滥用药物或酒精、忽视严重的疾病。

他们会走向死亡是因
为他们与自杀者一样有着精神方面的困扰。

一些紧迫的环境会让人们产生自杀的想法。

1.抑郁:这是导致自杀最主要的原因。

抑郁是由个体缺失、遗传、或身体内的生化反应造成的。

对患有抑郁症的人来说,生活太辛苦,并且对平时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

2.危机/冲动:生活上的一些变化例如失去亲人、工作或生气、受到挫折都会使人们在没有仔细思考就冲动地产生自杀行为。

3.衰老/疾病:老了以后会有不断增加的病痛、无法自立、没有经济收入、失去尊严,一想到这些就觉得非常可怕。

所以自杀在这时也许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4.药物/酒精:药物或酒精滥用可以降低人的自控能力并导致自杀行为和自毁行为。

以上情况若有任何几种同时发生都将特别危险。

谁有可能自杀?
所有的人群都有可能:老人、年轻人;富人、穷人;男人、女人;不分种族,不论宗教。

1.自杀未遂:女性企图自杀的比例要大于男性。

女性自杀往往使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如巴比妥酸盐、药物或毒品。

据统计,正值青春期的女孩或有感情问题的年轻女性更易有自杀未遂情况。

2.自杀成功:男性自杀成功的比例要大于女性。

男性自杀往往使用比较快速和暴力的方式如使用枪支、上吊等。

据统计,高自杀率人群集中在年龄超过85岁的老年人。

令人痛惜的是,
自杀死亡人数最多的群体集中在年龄为20岁到24岁的年轻人。

任何一个人,任何年龄,都有可能自杀。

不同的群体都会有一些特殊的问题使他们有自杀的想法。

1.老年群体:孤独,作为产生自杀最主要的因素,是老年人最重的负担。

疾病和经济困难也是老年人要面临的问题。

2.年轻人、大学生:他们常常因无法改变这个世界而对此心灰意冷。

并且他们不愿接受家庭给他们的旧观念和旧标准。

3.职员、商人:这些人看似十分成功,其实他们的内心却相当的苦闷和失落。

他们很少与家人在一起,有着无法忍受的工作压力可却没有办法休假。

4.美国土著人:在一些土著人保留地自杀率是国内的五倍。

这个数据反映了当今印第安人贫穷、疾病泛滥的痛苦生活。

5.少数民族:由于文化差异再加上经济贫穷,少数民族的社会和家庭状况使他们有一些很严重的问题,犹太人地区尤其明显。

6.儿童:年龄在5岁到14岁的儿童自杀率几乎是前十年的两倍。

自杀者都失去亲人并且无法得到充分的情感支持。

对自杀的一些误解。

一些荒诞想法:
1.“提到自杀很容易让人产生自杀的想法。

”事实:如果一个人想自杀,他早就会有自杀的想法,所以不要害怕谈论自杀。

开诚布公地谈论自杀可以使企图自杀者打消这个念头。

2.“所有自杀者都有精神疾病。

”事实:尽管所有的自杀者非常的不快乐和难过,但他/她不一定就有精神疾病。

3.“一旦有人决定自杀,我们就没法帮助他。

”事实:危险时刻仅仅持续一小段时间。

我们可以给企图自杀者提供帮助并改善当时自杀的环境。

当然这种自杀危险可能会再出现。

4.“如果一个人没留下遗言,他就不会去自杀。

”事实:事实上只有四分之一的自杀者会在死前留下遗书。

自杀对家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除了会因失去所爱的人而难过、伤心,自杀者家属还会出现以下情况:1.愧疚:因没有在自杀者生前给予他/她足够的爱和关心而自责不已。

2.受到社会的嘲弄:由于一些社会对自杀有宗教和文化上的禁忌,所以家属只能将自杀者的真正死因隐瞒起来,谎称是意外死亡。

3.经济困难:由于失去家庭的主心力,在收集保险费时比较困难。

4.恐惧:自杀的阴影一定会一直留在自杀者家属心中。

家中的其他成员,特别是年轻人,一定会担心自己将来是否也会自杀。

自杀者家属在感情上从气愤转变为抑郁也是很普遍的。

有关心理方面的建议在帮助自杀者家属了解和处理他们可能要经历的感情方面和实际方面的危机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一个人正在考虑自杀,那你该怎么办?大多数自杀者都会在周围人面前发出想死的信号。

请对这些危险的信号留意:
1.以前有过自杀史:这将意味着这个人有极大可能再次去尝试自杀;
2.征兆:企图自杀者有70%的时间都会发出想死的征兆。

例如他们会说他们将进行一次神秘的“长途旅行”等等;有的就直接进行威胁说想自杀。

3.重度抑郁:悲伤、焦虑、对以前喜欢的事和人都不再感兴趣。

4.人格或行为上的改变:例如失眠、体重减轻、食欲或性欲降低,有退缩的倾向。

5.作好死的准备:例如写遗书、将各项事务打点好、分发个人财产、寻求各种自杀的方法(使用枪支、上吊等)。

6.情绪突然高涨:这将意味着自杀者认为自己可以轻松了因为困扰他/她的一切问题都将“消除”。

不要认为自杀这种情况可以自己慢慢消除。

自杀的征兆一直以来都是自杀者对周围人发出的求助信号!
帮助正在考虑自杀的人群的三种方法:
1.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表示能够理解他们的感情并希望给予他们帮助。

聆听他/她并询问一些相关的问题。

向他/她解释如果得到帮助,他/她可以从以前的状态恢复过来并且可以生活得很愉快。

与他/她保持紧密的联系直到所做的帮助有效果或危险已经过去。

一些“禁忌”:
不要打击对方或挑衅,“去做吧”;
不要分析自杀者的动机,“你感觉很糟糕是因为…… ”;
不要和他/她争辩或试着解释,“你不能自杀因为……”。

2.鼓励他/她采取积极的行动去缓解一些不愉快或比较麻烦的状况。

例如:
改善家庭环境:如果家庭生活有问题的话,可以提供一些改善它的策略,例如家庭治疗等;
保持忙碌和活跃的状态:有抑郁症的人常常对任何事都失去兴趣,不愿活动最后导致更加抑郁并且更加孤僻。

一个稳定的工作和娱乐时间表可以提供帮助;
使步调有一个改变:就算是一个暂时的情景或活动的改变都可以起很大的作用,这样可以提供一个机会让自杀者对目前的情况有一个新的看法;
进行一些锻炼:进行一些活动性大的体力锻炼后会感到很舒服并且很疲劳,这样可以让人放松、睡眠更好、精神状态更好并且对生活有一个乐观的态度。

你也可以通过给自杀者一些建议来帮助他们。

谈论事情:和当事人谈论问题而不是将其隐藏起来;
试着去改变环境:选择一些最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
尝试一个新的方法:如果所有的方法都无效的话,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避开或离开无法改变的环境;
学着去放松:娱乐、体育、瑜珈和沉思等都可以帮助自杀者学着在压力中生活。

3.通过任何一个途径寻求专业帮助。

危机或自杀干预中心:提供紧急事件的劝告、帮助和转介;
精神健康中心:由医院、社区组织或独立的机构经营并可以起到作用;
心理医生:可以提供帮助或可以将自杀者转介给有能力提供服务的人;
精神科专业人员:例如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精神病社工、精神健康咨询员、心理分析学家和精神治疗师等都是经过特殊培训去帮助他们处理情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