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小论文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论文安徽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姓名:张海波
学号:109114030
班级:国贸101
日期:国庆期间
当前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指导理论
与对外贸易战略制定之我见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不断变化,对外贸易额不断攀升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我国长期以来以“发展出口贸易”乃至“出口创汇”为核心的外贸指导思想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
伴随着以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为指导的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贸易对每个国家经济的引擎作用不可同日而语,国际市场竞争亦变得愈加激烈,其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长期指导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比较优势理论已不再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并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而以改革开放30年为契机,总结我国对外开放的成败得失,思考对外开放政策的未来走向,显得尤为必要。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foreign trade theory And foreign trade strategy formulation of I saw Abstract: 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 China's foreign trade strategy had dramatically conversion, China's foreign trade policy is
also constantly change, increasing of foreign trad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But, China for a long tim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xport trade" and "export" as the core of the foreign trade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negative effect appears gradually. With the knowledge economy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s the guidance of the advancement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for each country economic engine function cannot be mentioned in the same breath,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on also becomes more and more fierce, its form and content has also had the profound changes, long-term guiding China's foreign trade strategy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no longer adapt to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changes, and restrict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refore, to 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 as a turning point, summarizes the gain and loss of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our country to open to the outside,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opening-up policy, it is necessary.
关键词:改革开放;贸易战略;比较优势;不适应性;竞争优势战略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规模不断扩大, 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增长。
1978年, 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06 . 4 亿美元, 到2007 年, 我国进出
口总额已达到1738 . 3亿美元。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引起了举世瞩目。
然而,这一模式在我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不得不有所调整。
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实施的是进口替代战略, 这一点并无太多异议。
针对我国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国内不少学者提出, 我国应该采取出口导向战略,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出口导向战略在我国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
在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战略的争论中, 国内多数学者提出了中间战略, 即混合型贸易战略,不同学者的具体提法还包括: 平衡战略、综合战略等。
对外贸易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并据此制订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战略目标。
1979年底党中央提出了“翻两番,三步走”的战略规划。
在此背景下,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是服从和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总体目标而制订的。
对于实现第一步而言, 在对外贸易领域也明确提出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即由当时的400亿美元( 1980年)增长到世纪末的1600亿美元。
基于此, 在各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中, 都制定了国家对贸易的发展规划,包括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两个方面。
“六五”和“七五”计划中都对外贸的发展指标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包括进出口目标总额和年度增长率。
“八五”计划之后, 对贸易总量和结构控制的规划有所淡化, 不过在国务院的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和下年度工作计划中有时仍要明确进出口的总额以及结构指标。
这些总体的规划目标也体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外经贸主管部门的各种期限的规划中,形成了独具我国特色的“指标”型贸易发展模式。
尽管在各种规划中都强调贸易平衡发展的目标,但从实践中来看,我国采取扩大出口的积极措施而不是采取减少进口的消极办法来达到进出口平衡,认为出口比进口更重要, 进口的规模要取决于出口。
这使得“新重商主义”哲学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立足点(盛斌, 2002)。
改革开放后的30年对外贸易发展中, 虽然国家并没有明确说明采取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但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始终将出口鼓励放在首位,千方百计扩大出口量。
在“出口导向”战略的指导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外贸体制改革、鼓励出口政策、优惠性的加工贸易政策、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扩大出口的积极性以及优惠性的贸易政策等措施。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 我国在出口贸易领域陆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三大战略: 以质取胜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
这些战略的形成、实施与逐渐完善, 对于扩大我国出口的规模、范围与水平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正是在这些战略及其政策措施的支持、促进、服务下, 我国出口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时间上看, 最先提出并形成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并实施的以
质取胜战略。
从酝酿到提出经历了前后数十年历程, 以质取胜战略的内涵不断延展, 不同时期战略重点也有所变化,从打击假冒伪劣到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从营造重质量守信用的氛围到推行国际标准, 再到创出口商品名牌战略, 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效。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 由于出口规模的扩张,为改变出口市场过度集中在发达国家市场的状况, 提出了市场多元化的战略。
“市场多元化”战略所采取的政策促进措施主要包括: 财政支持、金融支持、保险支持、信息技术援助、举办国际展览、构建政策措施体系。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尽管我国出口增长仍有空间, 也为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这种模式在长期内难以持续发展。
转型的压力来自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变化。
从国际层面来看, 庞大的贸易规模和迅速增长的市场份额使得我国继续实施“出口导向”难以为继。
这一方面来自于我国产品的竞争压力和对能源的消耗对他国的经济安全带来了挑战, 另一方面也来自于我国市场份额快速提高打破了他国的全球贸易关系“均衡”。
对外贸易是一国维持与其他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纽带。
大国一般都会使重要的贸易伙伴在其对外贸易中占据一定的比重, 并尽量维持一种“均衡”的状态。
这既可以实现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从而降低风险,也使各个贸易伙伴的利益均得到实现从而维持双方的经贸关系, 乃至政治关系。
我国在他国市场上份额的急剧扩张, 会打破已有的“均衡”。
因此, 我国迅猛的出口态势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入世后我国出口高速增长, 贸易顺差急剧扩大, 这也使得国外对我国的贸易救济措施迅速增加, 针对我国的新的保护措施层出不穷。
从国内层面来看, “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扭曲了生产要素配置, 支持其发展的比较优势基础也在逐步弱化, 而预想中的“技术溢出效应”也很有限。
一方面, 我国出口的比较优势弱化。
首先,劳动力成本上升。
随着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等一系列组合措施的力度加大,劳动力成本上升,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其次, 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 出口成本将持续上升。
再次, 能源、矿产资源等的价格上升, 环境成本趋于
上升,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最后,税制统一逐步规范了倾向于出口的优惠性政策,高污染、高耗能的外商投资被严格禁止或受到更多限制。
由于我国的出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策刺激,优惠性政策的减少将进一步削弱我国的比较优势。
另一方面, 贸易的效益和利益不高, 技术溢出效益不明显。
尤其是对于占据对外贸易半壁江山的加工贸易,其经济效益较少,对国民经济的
带动效应也较弱。
在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或附加值水平)方面, 一般认为,尽管我国出口贸易的技术高度得到了提高,但我国出口贸易仍以低技术含量的制成品为主, 出口产品的技术结构仍然偏低(杜修立、王维国, 2007 )。
而且, 我国对外来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 出口贸易尤其是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并未充分地发挥。
综上所述,我国“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亟需调整。
应采取哪种贸易战略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通过对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学习和相关文献的参考。
个人认为我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
第一, 从战略的目标来看, 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并追求多重目标。
国家利益是一国贸易发展战略所追求的永恒的核心。
所追求的多重目标既包括经济目标也包括非经济目标, 其中经济目标包括: 贸易平衡协调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公平与自由的贸易; 非经济目标则主要包括: 国家安全、社会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对外经济关系。
总之,出口不再被视为追求的目标, 而更多地应被视为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具。
( UNCTAD,2004)为此, 需要放弃“出口创汇“、“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等目标, 不要再以出口数量来考核政府官员和贸易企业, 摆脱“新重商主义”观念的束缚。
值得注意的是,战略目标的调整并不意味着放弃出口, 而是强调不再不计成本地发展出口贸易, 不再通过扭曲政策的方式扩大出口, 强调使各种隐形成本如环境成本、土地成本、资源成本、劳工成本甚至“人民币成本”都能够显示出来, 以正常的“比较优势”参加国际竞争。
第二, 通过国际规范的而非扭曲贸易的政策措施和工具来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 继续为我国的出口贸易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在内部, 继续在WTO的规范下完善现有的贸易促进政策体系, 包括出口退税、公共信息服务等; 加强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 在WTO允许的范围内实施服务出口零税率、服务补贴等政策; 完善对国外贸易壁垒的调查和申诉力度。
在外部, 在WTO的框架下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通过加快实施区域/双边经济一体化战略为我国产品出口扩大市场空间,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磋商,保障国内产业和企业的出口利益。
第三, 加快制定并实施进口战略。
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市场的背景下, 应善用进口政策, 既服务于自身的经济建设和保障经济安全, 又为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制定进口战略以推动经济增长, 包括引导进口结构, 加大技术引进力度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实现进口市场的多元化, 以规避国际经济风险, 其侧重点是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RTA )的形式来实现; 保障重要战略性物资的供应, 包括通过进口市场的多元化以规避风险、利用庞大
的外汇储备充实战略物资的储备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参与重要进口品的定价权。
第四, 挖掘大国的国内市场优势。
由于历史积淀的各种原因, 我国国内区际分工和区际贸易并不发达, 国内市场被地方保护主义分割成区域性市场。
对于如何消除地方市场分割,建立真正统一的全国大市场, 各界专家学者提出了种种思路和对策, 颇有政策参考价值,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来减少地方保护行为;使地方政府从竞争性产业中退尽; 引导地方政府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制度建设为中心”, 建立更加科学和适应社会发展的政绩考评体系;建立综合性行政大区管治机构等等。
当然, 目前正在热烈讨论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规划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改革毕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减少行政壁垒,促进资本、人员、货物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尤其是推动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都有益于统一市场的建设,有助于“大国优势”的实现。
结语:“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在我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 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贸易体的背景下, “出口导向”战略也需要实现转型。
转型的压力来自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变化。
从国际层面来看, 庞大的贸易规模和迅速增长的市场份额使得我国继续实施“出口导向”难以为继。
从国内层面来看, “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扭曲了生产要素配置, 预想中的“技术溢出效应”也很有限。
基于此, 本文提出了“中性的”贸易战略, 分析了其战略目标、政策工具以及为此而实行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政策。
“中性的”贸易战略的实施不会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态势,将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改善出口的国际环境。
当然,“中性的”贸易战略更加强调国内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有助于我国统一大市场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杜修立, 王维国. 我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1980 ~ 2003 [ J ] . 经济研究, 2007( 7 ) .
【2】陈未. 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 绩效与挑战[ J] . 财贸经济, 2001( 11) .
【3】沈程翔. 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977 1998[ J] .
世界经济, 1999( 12) .
【4】钟昌标. 转型期我国市场分割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M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5】尹翔硕. 试论贸易战略选择的客观基础[ J] . 世界经1992(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