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管理学
第一章
一、教育管理的定义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充分调度各种资源对教育系统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系统化的活动。
二、教育管理的特点
1、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难以定论或把握,致使教育管理工作者有时感到很难将它们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
2、教育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制约,这就导致教育管理的很多方面难以量化,并直接影响到评判的标准。
3、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因此教育管理活动常常会涉及其他管理活动不常碰见的伦理,道德及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
如“教育资源分配”
4、在教育系统中,教学有日趋专业化的迹象。
教学人民往往希望在自己的领域有跟多的自由发挥空间,这一特点导致教育管理人民与教学专业人员之间常常会发生冲突。
5、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的评价,与其他管理工作的评价相比要复杂得多。
这种业绩评价的困难,为圆满履行教育管理职能增加了难度。
6、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教育的这一特点常常使得教育管理工作趋于保守,在制定教育政策时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
三、什么是教育管理学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教育管理学: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它是以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法规为指导,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整个教育行政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组织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实现管理目标优化的一门现代科学。
)
狭义的教育管理学: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构建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和健全学校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优化办学资源,调动全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的一门现代科学。
)
四、教育管理学产生和发展
教育管理学的产生
作为一门学科,教育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标志是这一时期发表了一批教育管理著作。
1908年达顿与斯奈登出版了《美国公共教育管理》一书,学术界一般都认为该书的问世是教育管理学正式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
一、教育管理的模式〔理论与模式区分〕
1、定义
经验管理模式:所谓经验管理模式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凭借个人或团体积累的知识和经
验来开展管理工作的一种管理模式。
科学管理模式:是以科学的理论假设为出发点,把调查统计,测量试验,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所获得的结论,作为管理行为选择依据的一种管理模式。
行政管理模式:所谓教育的行政管理模式,是凭借行政权实施行政职能,并作为教育管理决策选择依据的一种管理模式。
2、理论支撑
经验管理模式:
科学管理模式:“科学管理”理论
行政管理模式:行政组织管理理论〔科层管理理论〕
二、泰罗的理论、奉献、评价
1、理论〔泰罗“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
a、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b、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c、标准化管理。
d、对工人进行岗位培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e、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异计件工资制。
f、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
2、评价
1911年,他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科学管理思想的正式形成,泰罗也因此被西方管理学界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管理行为系统化、科学化的的人
3、奉献
a、20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成为检验学校管理的主要标准
b、泰罗的科学管理对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产生了影响
c、推动学校管理由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向着科学的集约式管理迈进
d、有一批教育家对学校管理工作引进科学管理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批评,认为学校管理决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压抑富有创造精神和多变的教育工作与教师的劳动。
e、泰罗与其他科学管理先驱者们开发出的改良生产效率的指南,仍然被今天的组织所使用着。
三、科学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的目的:第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为了到达最高劳动生产率,用科学管理代替旧的传统的经验管理。
〔核心目的〕追求生产力〔科学管理理论的一大特点〕
2、科学管理的实质:工人与管理人员双方在思想上的一次完全革命“大饼理论”“大面包主义”
3、科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工作定额
人事培训制度
实行刺激性的差异计件工资制度
〔泰勒最大的奉献〕
案例:联合邮包
四、韦伯行政组织管理理论〔科层管理理论〕
——奠定欧洲行政化管理基础
韦伯思想主要内容
a、明确分工
b、权利体系
c、标准录用
d、管理职业化
e、公私有别
f、遵守规则和纪律
五、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莫桑实验”——梅奥
1、理论
a、社会人理论
b、士气理论
c、非正式群体理论
d、人际关系型领导者理论
2、强调人际关系在社会中的关系,在管理中的应用
梅奥的理论被称为“人际关系理论”或“社会人理论”
第三章教育行政体制
1.教育行政体制的概念
教育管理体系既是教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
教育管理体制;B学校管理体制
2、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
3、教育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
A.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
含义:依据中央和地方教育管理事权的分配关系划分的,明显表现为一种垂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
B.从属制和独立制优缺点
从属制:这种分类的主要依据是教育行政管理机关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又称完整制。
C.专家统治制和非专家统治制
4、国内、国内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典型国家〕
法国:集权
美国:地方分权
日本:现行地方和中央两级管理系统,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实行中央指导下的地方分权制。
日本制定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的机构为国会、文部大臣和文部省是主管教育的中央首长和行政机关。
5.教育行政的职能
管理行政、指导行政、服务行
6.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地方分权、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1985年以来〕
〔案例:迟到的面试,说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
措施:A.教育行政改革应当有正确的指导思想;B.教育行政改革必须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C.教育行政改革应当有助于教育行政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D.教育行政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
7、学校管理体制
校长责任制是1985年建议,1993年全面实施;成了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必须实行的领导体制。
校长责任制的基本内容
校长全面负责制
党组织保证监督
教职工民主管理
学校组织机构可分为两大类:行政组织机构,非行政组织机构
第四章教育行政政策与法规
1、教育政策含义:是指政党、政府等各种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准则。
2、教育法含义:是指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各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的总和。
3、《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由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教育法》,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法。
4、教育单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4
5、教育行政行为的形式:〔1〕教育行政立法〔2〕教育行政监督检查〔3〕教育行政许可 (4)教育行政处罚〔5〕教育行政强制执行
6、学校的设置: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学校设立的条件:〔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7、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法》规定权利有〔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机关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明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保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抗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8、教师资格的条件:〔1〕必须是中国公民;〔2〕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3〕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进行教育教学所必要的身体条件;〔4〕
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9、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法》,受教育者的权利包括:〔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1〕遵守宪法、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标准,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五章教育财政
一、什么是教育经费管理?
教育经费管理,即指遵循管理原理和有关法规制度,对教育经费进行筹措、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二、教育经费管理的主要功能
1、筹资功能
2、导向功能
3、监管功能
三、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经费的主要指标
1、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公共教育经费即政府投入教育事业的费用
2、教育财政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比例
教育财政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比例,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在政府所要兴办的各项事业中的地位。
3、生均教育经费指数
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即生均教育经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四、教育经费的来源〔一般了解〕
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就是通常所说的财、税、费、产、社、基。
强调多元化
五、国家在教育经费的分配上采取的原则
1、均等性原则
首先要考虑地区和人群间的均等
其次考虑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均等
2、效益型原则
教育经费的分配方式
1、协议拨款模式
2、收入拨款模式
3、产出拨款模式
4、质量拨款模式
六、学校教育经费的支出项目
1、事业支出,即中小学开展教学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
事业支出的内容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
2、建设性支出,即中小学校用于建筑设施方面的支出,包括用专项资金和社会捐赠等新建、改扩建建筑设施发生的支出。
3、经营支出,即中小学校在教学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4、对附属单位辅助支出,即中小学校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第六章教师管理
1.教师管理的意义
①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教师管理是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
③教师管理是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
2.教师管理的基本内容
①教师的任用:即制定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对外招聘教师,对内进行教师岗位的聘任
②教师的评价:即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成就作出判断和评定
③教师的培训:即提出一定的要求,提供一定的条件,通过多种方式更新教师的知识,提高教师的能力
④教师的激励:即通过满足教师合理的需求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教师的岗位聘任: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力、义务和责任。
4.教师评价: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成就作出判断和评定的过程。
5.教师评价作用
①可以用来作为人员晋升、工作反馈、岗位调整、解聘等的依据;
②可以借此了解教师的工作能力;
③可以用来设计有效的培训计划。
第七章课程与教学管理
1.课程管理:就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课程管理者依据一定的管理原则和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对一定课程系统的人、财、物、课程信息等因素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有效地实现一定课程系统预期目标的活动。
2.2001年,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课程评价管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学业成就测验的管理,二是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管理
4.教学管理:是指运用管理科学和教学论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对教学过程各要素加以统筹,使之有序运行,提高效能的过程。
教学管理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微观层面即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狭义上的教学管理专指微观层面的教学管理;
宏观层面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指导。
广义上的教学管理,涵盖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教学管理。
5.
①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
②教学管理有助于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③教学管理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发展提高;
④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⑤教学管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质量和育人目标的实现
6.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的基本类型
①垂直型〔英国〕
②咨询、监督型〔美、德、加〕
7.教育管理制度的含义:是指为了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控制面制定的教学规章、制度、条例、规则、细则、守则等。
教育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法治效应和约束力,是全体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教学行为准则。
8.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与管理制度;教师教学常规;教材管理制度;校、处、教研室的职责权限等的规定等。
9.教学管理的基本形式:
(1)教学计划管理:检查方式〔全面检查、专题检查、平时检查、定期检查〕
(2)教学组织管理
(3)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就是学生经过一定期限的学习后所应到达的规格要求。
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
第八章
1、德育管理概念:所谓德育管理,就是根据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总体要求,对德育工作系统以及德育活动过程进行的规划、组织、指挥、监督与协调等活动。
2、德育和德育管理的关系、区别:区别:从本质属性看,德育是一种教育活动,指在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而德育工作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旨在组合各种要素,以实现预期目标。
从主要矛盾看,德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而德育工作管理所要处理的主要矛盾是有限的德育资源与提高德育质量之间的矛盾。
从本质内容上看,德育需要做好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以及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而德育工作管理的内容包括树立正确的德育工作指导思想,建立与完善德育工作体制和规章制度,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组织与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关系:德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合乎社会标准的个人品德;德育工作管理旨在保障德育的有效实施,其根本目的也是促进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
可见两者在在终极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离开了德育活动的开展,德育管理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失去了德育管理的支持,德育也就难以正常进行。
因此,两者彼此依附,是同一过程中的两种活动方式。
德育工作,给德育管理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德育管理,为德育创设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学生品德的发展,既有德育工作的成绩,也包含着德育管理的成果。
因此,两者在工作成效上具有明显的关联性。
3、学校德育管理的队伍
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由校长、教导处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等,组成。
4、德育管理的渠道、途径
德育工作的基本渠道有政治课和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德育活动等
5、提德育的时效性
高德育时效性是德育管理的重要任务
时效性含义:德育时效性是指德育工作预期目标任务的达成率和完成率。
就本质而言:德育时效性是德育的现实成效的吻合程度。
6、影响因素〕德育目标存在偏差〔标杆过高,顺从取向〕 2〕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3〕德育方法过于简单〔只重单向灌输,只重统一要求,只重外在管理〕 4〕德育工作者素质不高
7、加强时效性的管理措施
1〕加强德育的科研工作 2〕抓紧德育的质量管理 3〕提高德育队伍的素质 4〕完善德育的工作网络 5〕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第九章学校管理过程
1.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
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确实定以及活动计划额制定
D〔Do〕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C〔check〕检查——就是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A〔Action〕修正——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指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
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2.计划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计划是作为行动基础的事先设想和规定
②计划是管理工作科学化的主要标志
③计划是集体行动的纲领,是实现目标的保证
3.一份有效的学校计划应该具有方向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检性
4.执行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执行是管理周期的全过程中的中心环节
5.检查的方式:
①按时间分:分散检查、集中检查
②按内容分:全面检查、专题检查
③按检查者分:领导检查、相互检查、自我检查
④按方法分:口头汇报检查、书面检查、会议检查
6.检查的基本要求:
①要以计划规定的标准为尺度
②检查既要重视工作结果,更要重视工作过程
③检查要与指导结合起来
④检查要发动全体成员自觉参与
7.学校的目标管理的提出:德鲁克于40年代在纽约大学的讲演中明确表达了“目标管理”这一概念。
第十章
1.领导理论研究的三个阶段
(1)研究成果指明了领导人才的素质与有效管理的关系,为挑选管理人才提供参照;〔2〕构成领导行为结构的主要维度是职工导向和工作导向;〔3)探讨对不同条件的组织在各种环境变化影响下,如何实施能获得成功;
2.学校的领导者
定义:在学校中负有最高决策责任的管理人员;
校长的角色:决策者和指挥者;上级命令的执行者
3.制约领导者影响力主客观因素
职权的合法性;领导的个性相关;被领导者的相关性
4.影响领导方式的因素
领导者自身的特点;教职工的特点;工作的特点;组织结构
5.领导类型:专断型领导方式;民主型领导方式;放任式领导方式;权变式;
第十一章教育督导
一、教育督导的任务
从教育督导的对象而言,教育督导的任务主要是两个方面
督证:督导政府包括政府设置的教育行政机构
督学:督导学校,主要是中小学
督证与督学密切相关,督证离不开督学,督学是督证的基础。
二、督学的基本职权
1、列席被督导单位的有关会议
2、要求被督导单位提供与督导事项有前〔关〕的文件并汇报工作
3、对被督导单位进行现场调查
4、对违反方针、政策、法规的行为,督导机构和督学有权予以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