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神经性头痛针灸
中医针灸疗法舒缓坐骨神经痛
中医针灸疗法舒缓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神经性疼痛症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于坐骨神经受到了刺激或压迫而导致的下肢疼痛,常常伴随着麻木和刺痛的感觉。
中医针灸疗法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广泛用于舒缓坐骨神经痛。
本文将介绍中医针灸疗法在治疗坐骨神经痛中的作用机制和应用。
一、中医诊断与坐骨神经痛在中医理论中,坐骨神经痛被归类为“痿痹”病症,主要表现为腰腿疼痛、痿软无力、拘挛抽搐等症状。
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来诊断坐骨神经痛,并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针灸对坐骨神经痛的作用机制中医针灸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调整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恢复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舒缓疼痛的作用。
在治疗坐骨神经痛中,中医针灸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机制发挥作用:1. 神经调节作用:针刺特定穴位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通过传递疼痛和舒缓信号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减轻坐骨神经痛。
2. 活血化瘀作用:中医认为坐骨神经痛与气血阻滞、瘀血聚滞有关,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不畅,减轻瘀血的堆积。
3. 改善睡眠质量:坐骨神经痛常伴随着睡眠障碍,中医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提高血液循环等途径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4. 改善心理状况:坐骨神经痛会导致患者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分泌和神经递质的水平,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三、中医针灸疗法在坐骨神经痛中的应用1. 针灸疏通经络:坐骨神经痛通常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骨刺等压迫坐骨神经引起的,中医针灸疗法可以通过疏通脉络,改善气血运行,减轻坐骨神经的受压情况。
2. 刺激特定穴位:中医经络学认为,骶髂关节、腰骶关节等特定穴位与坐骨神经有着密切联系,针灸这些穴位可以直接作用于坐骨神经痛的病灶,缓解疼痛。
3. 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中医针灸疗法常常与中药疗法、推拿手法等综合运用,以加强疗效。
针灸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
中医针灸疗法对神经痛的缓解效果
中医针灸疗法对神经痛的缓解效果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
中医针灸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疗法,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痛的治疗。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疗法对神经痛的缓解效果。
一、中医针灸疗法基本原理中医针灸疗法基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通过针刺或灸烧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经络系统,达到疏通气血、平衡阴阳的药物疗法。
针灸疗法主要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形式,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改善病情。
二、中医针灸疗法在神经痛中的应用1. 针刺疗法针刺疗法是中医针灸疗法的主要形式之一。
通过将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刺激经络系统,以达到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疼痛的目的。
临床实践表明,针刺疗法对于神经痛的缓解效果显著。
例如,对于坐骨神经痛患者,镇痛效果较为明显。
2.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中医针灸疗法的另一种形式。
艾灸是指将艾绒燃烧后,将艾绒的热气直接或间接照射于患者的疼痛部位。
艾灸疗法通过温热刺激,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
研究显示,艾灸疗法对于神经痛的缓解效果较为显著。
三、中医针灸疗法缓解神经痛的机理1. 神经系统调节作用中医针灸疗法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可改善神经痛患者的症状。
针刺和艾灸的刺激可以调节病变区域的神经兴奋性,减轻疼痛传导,并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疼痛抑制机制,从而达到缓解神经痛的效果。
2. 血液循环改善作用中医针灸疗法对于改善血液循环具有明显作用。
针刺和艾灸的刺激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液供应,改善病变区域的局部供氧和营养,促进病变组织修复,减轻神经痛引起的局部炎症和水肿。
3. 免疫调节作用中医针灸疗法对于调节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作用。
研究发现,针刺和艾灸的刺激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病变组织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从而缓解神经痛引起的症状。
四、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案例1. 针刺疗法案例患者李某,男性,50岁,右腰疼痛伴放射痛,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
采用中医针刺疗法治疗,每周进行一次治疗,连续治疗4周,疼痛明显减轻,行走不再困难,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针灸治疗头痛的基本操作
针灸治疗头痛的基本操作如下:
1.选取穴位: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因,选取相应的穴位。
头痛的部位不同,选择的穴位也不同。
例如,全前额头痛取头维穴,眉心痛取丝竹空穴,神经性偏头痛取率谷穴,三叉神经痛取至阴穴等。
2.针刺操作:针灸治疗需要使用针具进行刺入穴位,操作时需要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一般而言,头痛症状需要轻刺激,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针刺的深度和角度需要根据穴位和病情进行具体调整。
3.手法运用:在针刺过程中,需要运用合适的手法来加强刺激效果,如捻转平补平泻法等。
同时,根据患者的反应和感受,随时调整手法的力度和速度。
4.留针时间:针灸治疗需要留针一段时间,一般以10~15分钟为宜。
留针时间过长可能会引起不适,过短则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
5.疗程安排:针灸治疗需要按照一定的疗程进行,一般以连续治疗1~2个疗程为宜。
每个疗程包括每天1~2次的治疗,具体安排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的针灸医师进行操作,患者不可自行尝试。
在进行针灸治疗前,患者需要告知医生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过敏史,以便医生更好地评估和治疗。
针药并用可治疗三叉神经痛等多种头疾
针药并用可治疗三叉神经痛等多种头疾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
属中医“头风”或“偏头痛”范畴,包括西医学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性头痛等。
治疗以头痛为主症的疾病(排除颅内感染、肿瘤、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头痛),针药并用,相得益彰,切中病机,治疗得法,故可愈顽疾。
【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取穴:太阳、风池、合谷、太冲均取双侧。
阳明头痛加印堂、曲池、内庭;太阳头痛加风府、后溪、申脉;少阳头痛加率谷、外关、足临泣;厥阴头痛加百会、通天、太溪、涌泉;全头痛加百会、印堂、头维、外关。
针法:泻太冲,补合谷,并使针感上传,余穴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天,继续第2个疗程。
(2)内服中药川芎30g,白芍15g,白芷12g,羌活15g,柴胡12g,藁本15g,香附15g,钩藤15g,珍珠母30g,甘草6g。
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
加减:疼痛剧烈者加全蝎6g,蜈蚣2条;偏热者加黄芩12g,菊花15g;偏湿者加薏苡仁30g,扁豆30g;偏寒者加细辛3g;偏风者加僵蚕12g;挟痉者加丹参30g,赤芍15g。
治疗头痛病的关键为祛邪化瘀,通络止痛,调和气血,健脑宁神。
故取太阳通络止痛;风池祛邪化瘀,调和气血。
配以“四关穴”,《针灸大成》曰:“四关、四穴。
即两合谷、两太冲穴是也”,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脉所过为原的原穴,脉经面颊、齿口,主治头面、齿口部诸疾。
《玉龙歌》载:“头面纵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通神。
”泻之可疏风清热,补之可补气振赢。
太冲是足厥阴经所注的输穴,阴经以输代原,为足厥阴经原穴。
《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
”肝脉上升“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太冲泻之可疏肝理气,平肝熄风;补之可养肝血。
四关穴作为一组固定的配穴,具有镇静解痉作用。
内服之中药中,川芎入肝,为治疗头痛之要药,具有祛风止痛、活血行气之功效,对于气血阻滞之头痛有独特疗效。
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68例
放血疗法 又称刺络疗 法. 中医 一种特殊 的外治法. 为 作用 机 理十分 复杂 , 有待进 一步研究 。从中医理论角度看, 主要是
通 过 泄 热 解 毒 、 化 瘀 通 络 及 调 和 气 血 等 途 径 来 调 整 人 体 脏
对照组 :采用 自血穴位注射法, 即常规 消毒, 5号针头 用 抽取静 脉血 3 l一次性注 射, m, 取穴位台谷 、 曲池 、 大椎一组, 迎 香、 地仓 、 足三 里一组, 两组交替进行, 日 i 5 每 敬. 次为一疗程 放血 疗法 、 自血穴位注射 法均需严格 无菌操 作, 止继 防 发感 染 自血 穴位注 射抽取静 脉血后需 快速注射 . 以防血液 凝固 。 放血疗法对合井有严重心脏病 、 肝肾功 能不全及贫 血、 凝血机能 障碍者禁用 3 疗效观察
3 I 疗 效 标 准 .
腑 、经络 、气血 功能 气 血、阴 阳相对 平衡. 维持人体 的生 理 功能. 一旦 这种平衡被 打破, 则可导致 多种 疾病 的发生, 临 床 以血瘀 为 多见。此时在人体 适 当的部位疏 导血流 , 出麝 放 血。 则不仅 可以直接治疗血 的异常, 可 通过 “ 还 气血”的相 互 影响和 系, 活血调气 、疏通经络 痤疮 主要 病因为素体 阳热偏盛. 加之青春期生机旺盛 。 营 血渐热, 热外壅 , 血 气血郁 滞, 阻肌肤 。放血疗法用 于痤疮 蕴 的治疗, 可获得药 所不及、 出奇 制胜 的临床 效果 。我 们运用 放 血疗法 治疗痤疮 4 例, O 取得 了满意疗效. 方法简便 易行, 取 代 了药物 治疗 , 避免 了药物 的副 反应, 值得推广应用
( 稿 日期 :2 0- 1 皮 损全 部 消退 , 偶有 个别新皮 疹 ;显效 为痤 疮皮损消 退 7% 5 以上 . 新起 皮疹少于 5个:好转为痤疮 皮损 消退 5 % 7 % 0 - 5 之间. 新起皮疹少 于 1 0个;无效为痤疮 皮损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84例临床观察
血管神经 性头 痛是 临床 常见病 、 发病 , 见于 青壮 年 , 多 多 多由 长期 焦虑 、 张或 疲 劳等 因素 致头 部 、 项 部的 肌 肉持 久 性收 缩 紧 颈 和相 应的血 管舒缩 功能 障碍 而引起 , 有 间歇性 、 复性 、 发性 具 反 阵 加剧 、 跳痛或胀 痛 、 痛有 定处 、 程长 、 绵难愈 等 特点 。近年 来 , 病 缠 我们 采用针 灸配 合 中药治疗 血 管神 经性 头痛 8 例 ,取 得较 满意 4
21 0 0年 1 2月
4 9
利用生物信息学解码小 鼠抗凋亡基因 H x 1及其蛋 白的结构与特性 a一
吴 璇 ’邹 海蛟 李 硕 ’周 江 李子博 ‘通讯 作者 : 玉 飞 ’ 李
取穴 百会 、 上星 、 海 、 血 气海 、 元 、 关 足三里 、 阴交 、 溪。 三 太 方义 督脉有 调节 全身 阳经 经气 的作 用 , 任脉有 调节全 身 阴经 经 气 的作 用 , 肾为 先 天之 本 , 胃为后 天 之本 , 脾 故取 上述 诸 经经 穴。 百会 、 星为 督脉经 穴 , 、 元为 任脉经 穴 , 上 气海 关 取此 四穴 以补 益 阴 阳两 经气血 、 和络 止痛 ; 三里 为 胃经之 合穴 , 足 有强 壮补益 作 的效 果 , 现报 告如 下。 用, 配合脾 经穴 血海加 强疗 效 ; 阴交 为太 阴 、 阴和厥 阴经之 交 三 少 1 资料 与方法 会穴, 取此 穴 以补气 养 血 ; 太溪 为 肾 之原 穴 , 肾主 骨生髓 , 为 髓 脑 1 一 般 资料 : 组 8 . 1 本 4例 , 2 例 , 5 例 ;8 4 男 8 女 6 1~0岁 5 4例 ,1 海 , 4~ 取太溪 补 肾生髓 。 5 岁 3 例; 5 O 病程 6 1 个月 者 1 例 ,1 ~2 8 > 年者 6 例 。 6 针灸 治疗 血 管 神经 性头 痛 根据 头 痛 的原 因不 同选择 治疗 的 1 . 2治疗 方法 方 法也 不相 同 , 但是很 多 的患 者对 于血 管神 经性头 痛 的性 质很 难 1 . 针灸 治疗血 管神经 性头 痛 .1 2 分 辨 清楚 , 以要 及 时的 就 医 , 所 医生 根据 患者 的具 体 情况选 择 合 1 .1 阳上亢 导致 的血管 神经 性头 痛 : 患者 平素 心情 急躁 适 的治疗 方法 。 .1 肝 2. 病机 或抑郁 、 上亢 或气郁 化火 , 阳上 亢 。 属木 , 肝火 致肝 肝 喜条达 , 肝失 1 . .2自拟方 的治 疗 : 2 药物 组 成 包括 白菊 花 1~0 、 0 3g 白芍 1~0 、 03g 条达 , 气火上 扰清 空致头 疼 。 主症头 疼 、 胀或 抽痛 , 头 以头 疼为主 , 白芷 1~0 、 0 3g 白芥 子 6 1g 白附子 3 lg 白僵 蚕 3 1g 白蒺 藜 - 8、 一 O、 —0、 多偏于一侧 , 剧烈 、 头痛 心烦 易怒 、 面红 目赤 、 口苦 、 红 、 弦。 舌 脉 部 6 1g 白术 1~ 4 、 白 l5 、 根 1—0 、 乳 、 -8 、 0 2g葱 ~茎 葛 0 3g制 没各 3 1g -5 、 分病人常 因精神 因素而 发病 。 灸治 疗平 肝潜 阳 。 足少 阳胆经 、 甘草 6 1g 针 取 ~2。功 能主治 为清 热疏 风 , 痰活血 止痛 , 用各类 头痛 化 适 目 足厥 阴肝 经穴 , 宜泻法 Ⅲ 针 。取穴悬 颅 、 厌 、 间 、 颌 行 风池 、 冲 。 太 使用 方法是 水煎 分服 , 日 1 。 小剂 量治疗 风湿头痛 , 每 剂 其 大剂 方义 足厥 阴 肝经 行于 前 额 , 于 巅 顶 , 足少 阳胆经 行 于额 量治疗 顽 固性 头痛 及偏 头 痛。加 减注 意包 括风 寒型重 用 白芷 、 会 取 葱 角部 , 胆互 为 表里 , 悬颅 、 厌为 近部 取 穴 , 感直 达病所 , 肝 取 颌 针 用 白; 风热 重 用 白 菊花 、 根 , 黄芩 ; 阳上 亢 减 白附 子 , 葛 加 肝 重用 白 泻法有平 肝 、 热 、 痛之 效 。《 清 镇 百症 赋 》 : 、 日 悬颅 颌厌 之 中 , 偏头 芍 、 白僵蚕 、 白蒺藜 , 酌加 夏枯 草 、 生龙 牡 ; 血 重用 白芷 、 瘀 白僵 蚕 、 痛止 。 冲为肝经 之原穴 , 太 即脏 腑元 气经 过和 留止 的部位 , 肝经有 制乳 ; 虚重用 白术 , 黄芪 、 参 、 乌 ; 虚 重用 自芍 , 首乌 、 气 加 党 首 血 加 疾 , 之原 穴可 泻肝 火 、 泻 平肝 阳 , 间为 肝 之荥 穴 , 太 冲穴 相配 枣 仁 、 地 、 杞 ; 行 和 熟 枸 肾虚 加 补 。 ; 痛 、 痛者 重 用 白 附子加 川 肾药 冷 剧 以加强平 肝之力 , 风池 为胆 经之穴 , 和诸 穴协 同加 强疗效 。 乌 ; 湿型重用 白芥 子 、 痰 白附子 。其小 剂量 为基 本方量 、 大量 为重 1 .2气血 不足 导致 的血 管 神经 性 头痛 : .1 2. 病机 久 病不 愈 、 气伤 用量 。头痛缓 解后 , 耗 宜予杞 菊 四物 汤巩 固疗效 。 血 , 血之后 虚而不 复 , 脾 胃虚 弱 、 化 乏力 , 虑过 度 、 或失 或 运 或思 气 2 结 果 血暗耗 , 均可致 气血双 亏 、 阳不 展 、 清 脑失 所 养 、 海失 充 、 脉空 髓 络 痊愈 4 例 , 8 显效 1 例 , 5 有效 1 例 , 2 无效 8 , 例 总有效率 9. 0 %。 4
董氏奇穴·董针治疗各种头痛(干货)
董氏奇穴·董针治疗各种头痛(干货)头痛1、血虚头痛:针心灵一穴、心灵二穴、心灵三穴,配通关穴、通天穴效果甚佳。
2、气血两虚、身体赢弱之头痛:针神耳上穴、外耳穴,特效。
3、神经衰弱之头痛:针正会穴、前会穴、镇静穴,效果佳。
4、脑部疾病所引起之头痛:(1)针火菊穴、火散穴,有效。
(2)针土顶穴、水顶穴,有卓效。
(3)针正筋穴,正宗穴,有奇效。
(4)针正脑一穴、正脑二穴,,效果卓著。
5、高血压之头痛:针三圣穴特效。
6、发高烧头痛:在五岭穴点刺出血,再针重魁穴,有卓效。
7、肾亏头痛:针通肾穴配水通穴、水金穴,有卓效。
8、头顶痛:针正筋穴、正脑一穴、正脑二穴,有奇效。
9、舒张压过高头痛:在十八星穴点刺出血,效果甚佳。
10、心脏病头痛:先点刺镇静穴、再针心灵一穴、心灵二穴,特效11、久年头痛、习惯性头痛、脑神经衰弱头痛:在三重穴、四花穴、火羚穴、火通穴、金羚穴、金通穴、木通穴、木羚穴、上溪穴、下溪穴、内溪穴、水溪穴、外溪穴、水溪穴、解溪穴点刺出血,特效。
12、久年头痛、高血压头痛:在上俞、下俞穴、双奇穴、委中穴、三灵穴、三权穴、三弼穴、正阳一、正阳二、正阳三穴、火山穴、木棱穴、木陵穴、水生穴、火灵穴、火陵穴点刺出血,有奇效。
13、重感冒头痛:在金口穴、金北穴、金曲穴、金斗穴、火球穴、金吉穴点刺出血,效果甚佳。
14、脏腑引起之头痛:可针火主穴、火硬穴配灵骨穴、大白穴。
或针水曲穴、门金穴、火主穴。
15、外感引起之头痛:在总枢穴、耳上穴、耳中穴、耳下穴放血、针神耳穴配灵骨穴。
16、临时性头痛:针四腑一穴、四腑二穴,配合上星穴放血或五岭穴放血。
17、感冒头痛:先于十八星穴放血,再针灵骨穴、大白穴。
18、头痛: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19、头痛:(1)针灵骨穴,立可缓和疼痛。
(2)背部五岭穴点刺,可立止头痛。
20、感冒头痛:三商穴点刺放血、十八星穴点刺放血21、头痛常用通用穴:灵骨穴配大白穴、神庭穴透上星穴、灵骨穴配火主穴、外耳穴、神耳上穴、神耳中穴、神耳下穴22、感冒头痛性头痛:风池穴+灵骨穴,特效23、过度疲劳性头痛:上营穴,特效24、紧张性、压力性头痛:丘墟穴+关元穴+太冲穴,特效25、气虚头痛:针灵骨穴、大白穴,有奇致(针刺深度要深,且需先针灵骨穴,再针大白穴)偏头痛1、针七华穴或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有效,直刺效果相同。
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50例临床分析
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50例临床分析血管神经性头痛是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发病率达1%左右。
目前一致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不稳定的三叉神经血管反射,疼痛控制通路的节段性缺陷,导致大脑皮层血流量减少、血管更加扩张、水肿及神经原性炎症改变,血管神经性头痛在发作期出现明显的血小板聚集现象。
颅内血管痉挛,导致血流障碍,局部血流减少,出现脑供血不足性头痛。
其中顽固性者病程长,治疗棘手,往往单一性治疗疗效较差。
笔者近年来根据中医辨证和经络辨证采用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19~56岁,平均33岁,病程20天~26年,平均9年。
1.2辨证分型 (1)外感风邪:头痛时作,痛连项背,遇风尤剧,常喜裹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肝阳上亢:头胀痛而眩,夜寐不宁,心烦易怒,或兼胁痛,面赤口苦,苔薄黄,脉弦有力。
(3)痰浊头痛:头痛昏蒙沉重,胸脘满闷,甚则呕恶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4)瘀血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5)肝血不足:头痛而晕,两目干涩,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或虚涩。
(6)肾虚头痛:头脑空痛,兼眩晕耳鸣,腰酸神疲,遗精带下,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1.3治疗方法1.3.1 循经取穴依据病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配的原则。
以颞部疼痛为主,多取少阳经穴位,局部选丝竹空、率谷、太阳、风池、悬颅,远端配外关、阳辅。
以额部疼痛为主,多取阳明经穴,局部选印堂、阳白、攒竹、头维,远端配曲池、合谷。
以枕部疼痛为主,多取太阳经穴,局部选风池、风府、玉枕、天柱,远端配后溪、腕骨、昆仑。
以巅顶疼痛为主,多取厥阴经穴,局部选百会、四神聪,远端配太冲、内关、涌泉。
1.3.2 辨证取穴外感风邪加列缺、合谷;肝阳上亢加太冲、行间、阳陵泉;风痰上扰加上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加血海、三阴交、膈俞;肝血不足加肝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肾虚头痛加肾俞、悬钟、太溪。
血管神经性头顽固性偏头痛中医辩证治疗方
血管神经性头顽固性偏头痛中医辩证治疗方一、神经性头痛效方1.白芍20g 防风6g 白芷6g 蔓荆子10g 苍耳子6g 当归15g 川芎6g 元胡10g 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
2.全蝎10g 天麻20g 钩藤30g 胎盘粉10g 用法:共为细面,每服5g,日2次早晚口服。
3. 临床治疗神经性头痛,我的用药经验是:浮小麦100g大枣10个郁金25g 川楝子25g 石决明25g 九节菖蒲10g 小茴香5g 附子5g 沉香5g 甘草50g 龟板50g 干姜5g 水煎服。
4. 神经性头痛特效疗法卡马西平0.1 3/日心得安 10mg 3/日镇脑宁4粒 3/日效果不错同道可以验证验证。
5.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病例】患者男,45岁,农民,于2004年10月7日初诊。
头痛头昏反复发作5年余,加重2个月。
伴有恶心、呕吐痰涎、耳鸣、头重如裹,胃脘痞满不适,纳差、舌淡红、苔白、脉滑。
脑电图提示:椎动脉两侧波幅不对称。
县医院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
【辩证】痰阻中焦,清阳不宣。
【治则】治疗当温化痰湿。
拟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
【处方】茯苓15 g,白术15 g,桂枝5 g,炙甘草10 g,细辛5 g,白芷10 g,石菖蒲10 g。
【用法】水煎服【疗效】上方服用5剂后症状明显好转,继服15剂,头痛头昏消失。
随访至今未复发。
6. 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血管性头痛【处方】川芎30g,赤芍30g,白芍30g,炙甘草10g,细辛5g,代赭石15g【用法】日1剂水煎服,7日为1疗程【主治】血管性头痛【加减】肝火偏盛者加龙胆草9g;挟痰浊者加半夏9g;伴血虚者加熟地15g,当归9g。
【验证】治疗血管性头痛40例,均连续服药两个疗程判定疗效。
结果:服药3日后头痛消失,1疗程后其它伴随症状消失,服药2个疗程后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者为治愈,共19例;服药3日后头痛显著减轻,1个疗程后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服完2个疗程后随访半年内无复发者为显效,共13例;服药1疗程头痛及伴随症状减轻,2个疗程后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但3个月内头痛又复发者为好转,共7例;服药2个疗程后头痛减轻不明显或无减轻者为无效,共1例;总有效率为97.5%。
针灸治疗头痛
针灸医治头痛㈠医治1.处方选穴体针根本方: ①外感头痛:疼痛局部穴位加太阳、风池、合谷。
②内伤头痛:木窗、天冲、风池。
随症配穴:发热头痛加天柱、大椎;血管性头痛加头维透颔厌;神经性或肌紧张性头痛加风府、颈2、3夹脊穴;颅脑损伤性头痛加悬颅、脑空、强间透脑户;头痛绵绵或空痛加中脘、关元;头胀痛兼有面肿加X。
前额痛加攒竹、内廷;偏头痛加丝竹空透率谷曲鬓、外关;枕后痛加天柱、后溪、申脉;头顶痛加百会、太冲。
耳穴:皮质下、额、枕、颈、肾、胰胆、神门。
头穴:感觉区上1∕5,血管舒缩区上1∕2。
2.选穴说明头痛是因为局部经期闭塞不同而发病,故无论外感、内伤,局部取穴十分重要,开闭通路,通则不痛。
合谷为手阳明原穴,止头面疼痛的验血,各种头痛都可以使用。
依据病因和部位特点,采取局部与循经的辩证配穴,增加止痛作用。
3.操作方法疼痛局部施针,宜用泻法,中强度刺激,进针到肯定深度后行捻转法。
太阳采取直刺法,有肿胀感。
风池针向平耳垂方向直深刺2~2.5cm,延续小捻转3~5min;血管性头痛可以采纳快速捣法。
余穴按常规操作。
隔日医治一次,10次为1个疗程。
4.依据病情,选用或配合以下方法灸法:从哑门至神道寻觅压痛点,外感多用胸段,内伤头痛多用颈段。
用艾条温灸20~30min。
或用隔姜灸法,每次5~9壮。
隔日医治1次。
电疗:配合体针根本方医治,在头部主要疼部位的腧穴接通电针仪,采纳疏密波通电20~30min。
头皮针:针刺后快速捻转3~5min,用电针医治仪通电20~30min.10次为1个疗程。
刺血拔罐:七星针叩刺印堂太阳天柱后,用抽吸罐抽吸出血,每穴约2ml。
或在头顶明显的部位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每周医治2次。
此法可用于病程较长的顽固性头痛。
㈡相关病症血管性偏头痛医治要点:局部痛点,丝竹空透率谷颔厌透悬颅中脘足临气。
针灸医治的关键在于解除动脉痉挛,改善脑的供血。
头部诸穴沿皮刺,在疼痛局部是中强度刺激,间隙运针,留针20~30min,亦可配合使用电针。
头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头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头痛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因此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病因来采取相应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1. 针灸: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来调节和平衡身体的气血运行,从而缓解头痛。
2. 中药治疗:根据头痛的病因,中医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例如,如果头痛是由肝火上升引起的,可以使用清热解毒、平肝降火的中药进行治疗。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对头部、颈部和肩部的按摩,来缓解紧张和疲劳所引起的头痛。
这种治疗方法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畅通。
4. 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热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熏烤艾叶,以温热刺激来调理身体。
对于一些由寒邪引起的头痛,艾灸可以起到暖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
5.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一些头痛可能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
因此,在治疗头痛时,中医可能会建议调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增加新鲜蔬果和粗粮的摄入。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头痛应根据个体具体情况进行,对于病因不明或严重的
头痛病症,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指导。
董氏奇穴治疗头疼的针法
董氏奇穴治疗头疼的针法1、血虛頭痛:針心靈一穴、心靈二穴、心靈三穴,配通關穴、通天穴效果甚佳。
2、氣血兩虛、身體贏弱之頭痛:針神耳上穴、外耳穴,特效。
3、神經衰弱之頭痛:針正會穴、前會穴、鎮靜穴,效果佳。
4、腦部疾病所引起之頭痛:(1)針火菊穴、火散穴,有效。
(2)針土頂穴、水頂穴,有卓效。
(3)針正筋穴,正宗穴,有奇效。
(4)針正腦一穴、正腦二穴,效果卓著。
5、高血壓之頭痛:針三聖穴特效。
6、發高燒頭痛:在五嶺穴點刺出血,再針重魁穴,有卓效。
7、腎虧頭痛:針通腎穴配水通穴、水金穴,有卓效。
8、頭頂痛:針正筋穴、正腦一穴、正腦二穴,有奇效。
9、舒張壓過高頭痛:在十八星穴點刺出血,效果甚佳。
10、心臟病頭痛:先點刺鎮靜穴、再針心靈一穴、心靈二穴,特效11、久年頭痛、習慣性頭痛、腦神經衰弱頭痛:在三重穴、四花穴、火羚穴、火通穴、金羚穴、金通穴、木通穴、木羚穴、上谿穴、下谿穴、內谿穴、水谿穴、外谿穴、水谿穴、解谿穴點刺出血,特效。
12、久年頭痛、高血壓頭痛:在上俞、下俞穴、雙奇穴、委中穴、三靈穴、三權穴、三弼穴、正陽一、正陽13、重感冒頭痛:在金口穴、金北穴、金曲穴、金斗穴、火球穴、金吉穴點刺出血,效果甚佳。
14、臟腑引起之頭痛:可針火主穴、火硬穴配靈骨穴、大白穴。
或針水曲穴、門金穴、火主穴。
15、外感引起之頭痛:在總樞穴、耳上穴、耳中穴、耳下穴放血、針神耳穴配靈骨穴。
16、臨時性頭痛:針四腑一穴、四腑二穴,配合上星穴放血或五嶺穴放血。
17、感冒頭痛:先於十八星穴放血,再針靈骨穴、大白穴。
18、頭痛:針側三里、側下三里,並針腎關,留針四十五分鐘,輕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發。
19、頭痛:(1)針靈骨穴,立可緩和疼痛。
(2)背部五嶺穴點刺,可立止頭痛。
20、感冒頭痛:三商穴點刺放血、十八星穴點刺放血21、頭痛常用通用穴:靈骨穴配大白穴、神庭穴透上星穴、靈骨穴配火主穴、外耳穴、神耳上穴、神耳中穴、神耳下穴。
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经验总结
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经验总结2林口县人民医院 157600摘要: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笔者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在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方面,中医的应用十分广泛,并且还能获得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特别是以针灸治疗更为突出,其中就包括刺络放血、针灸并用以及毫针刺等等。
通过采用针灸治疗法,不仅副作用较少,并且患者的接受程度也比较高,同时也能获得持续疗效。
本文主要对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针灸治疗;研究进展Abstract: angioneurotic headache is a more common disease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author through reference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found in the treatment of angioneurotic headache,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very extensive, and can also obtain more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effect, especially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is more prominent, including pricking the blood, acupuncture and acupuncture and needle acupuncture and so on. Through the use of acupuncture therapy, not only the side effects are less, and the acceptance of patients is also relatively high, but also can obtain lasting effects. This article mainly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CM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angioneurotic headache for reference.Key words: angioneurotic headac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treatment; Research progress所谓血管神经性头痛,是指发生头颅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与大脑皮层功能失调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患者常表现为一侧头部搏动性疼痛、刺痛以及胀痛等,部分患者还会伴随有恶心呕吐、失眠以及烦躁等相关症状【1】。
董氏针灸治疗各种头痛、脑鸣、眉头痛、头晕、脑膜炎等病案分享!!
董⽒针灸治疗各种头痛、脑鸣、眉头痛、头晕、脑膜炎等病案分享!!治疗各种头痛、脑鸣、眉头痛、头晕、脑膜炎的病案分享;(1)头顶痛、胃酸,刚喝过碱⽔:针三顶、⼼灵、通胃、四花上、门⾦,40分钟后病⼈说,刚下完针头顶左侧⽴刻轻快了,现在整个头顶没有闷胀的感觉了,刚来的时候嗓⼦还有酸热的感觉,下针没多久就好了。
(2)⼥,61岁,昨天来时头疼发涨伴有胸闷⽓短,颈椎僵硬,睡眠不好,我⽤上曲、下曲、⼼灵、灵⾻、⼤⽩、重魁,另⼀侧扎三顶⽳,今天患者⾃述昨晚睡的很好,所有症状全部消失。
(3)⼀病⼈,来之前说整个头疼⼗多年了,脸⾊乌⿊,嘴唇⿊紫,后背3到7胸椎处甚痛(切菜时针刺⼀样,但⼏秒后⽴刻停⽌痛),现已针17天,⼤部分症状基本消失,但头右侧神聪处总到下午⿇痛不消,该如何配⽳?三顶、⼿⽳、侧三、侧下三、⽕菊、⽕连、⽕散。
(4)男,50岁,头顶部位空闷,摇头时疼,伴颈椎病,诊其肝脉⼤,肾脉不⾜,⽅案:灵⾻⼤⽩、上⽩分⽩、上下三黄(皇),正筋正宗正⼠。
针上马上头脑清利,摇头不痛。
(5)⼥40岁,主诉:左头痛⼆天;现病史:由于睡觉咬⽛,⽩天低头打字;既往史:偏头痛20年;家庭史:母亲有⾼⾎压史,⾼胆固醇史。
检查:左侧颞肌,左侧颈部肌⾁僵紧,且轻压痛,寰椎横向向左轻度侧摆错位;⾆:淡红,⽆苔,⾆下青紫;脉:肝弦细,肾细弱弱。
诊断:1:C1横向向左错位;2:左侧偏头痛;3:肝肾阴虚,⽓滞⾎瘀。
治疗原则:滋补肝肾,活⾎化瘀。
治疗:取⽳:双侧下三皇、三重,右侧灵⾻、⼤⽩、腕顺1-2,双侧⽕硬、⽕主、⽊⽃。
动⽓法。
疗效:针下痛⽌,前⼀分钟还说左侧头部有些胀,后⼀分钟说已经好了,不痛不胀了。
⾏针30分钟,病⼈⾼兴出门。
(6)病⼈头痛的厉害,针了灵⾻⼤⽩重魁,⽊⽃⽊留⼗分钟,其余两⽳患者怕针没扎,头已不疼。
(7)前头顶痛,针了⼼灵⼀⼆三,⽴竿见影,也好多了。
(8)⼥,38岁,来时急呼头晕的厉害,受不了,难受的不⾏,取⽳:三肩、⼿三⽕、脚三⽕,针下三分钟⾃述,头不晕了,就是⼿三⽕酸胀的厉害,告知乃是针感得⽓,勿忧,留针50分钟,起针后⼀切症状消失。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经行头痛32例
月发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不寐的诊断。
2 治疗 方法
疗效 。方 法 :2例 于经 行 前 1周 开 始服 药及针 刺 , 净后 3 经
停止 治疗 。结果 : 治愈 1 , 8例 有效 1 例 , 效 2 , 2 无 例 总有 效 率 9 .5 。结论 : 灸配合 中药治疗经行 头痛 疗效显 著 。 37 % 针 [ 关键 词 ] 经行 头痛 ; 灸 ; 针 中药 ; 治疗观 察 经 行头痛 是指 每值经 期或 行经 前后 , 出现 头痛 为 主 的 病症 , 重者剧 痛难忍 。笔者 采用针 灸 配合 中药治 疗 经行 严 头痛 3 例疗 效满 意 , 2 报道如下 。 1 临床 资料 3 2例均为 门诊 患者。年龄 2 ~ 0 3 ,1 4 岁 1 7 3岁 例 3~0 4 例 , 4 岁 1 ; 最长 l , 短半 年 ; 4 8 5例 病程 0 ̄ 2年 最 以偏 头痛 为
( 宁省 凌 源市 中 医院 内科 , 宁 凌 源 1 2 0 ) 辽 辽 250
[ 中图分 类号 ] 262 [ 献标识 码 ] R 5 .3 文 B [ 文章 编号 ]04— 84 2 1 )2—14— 1 10 2 1 (02 0 0 0
笔者 近 5 来 用 四物 汤 合 酸枣 仁 汤 加 减 治疗 失 眠症 年
5 0例 取得 较好疗 效 , 报告 如下 。
1 临床 资料
针 灸 配合 中药 治 疗经 行 头痛 3 2例
赵 锐, 丛慧芳
( 黑龙 江 中医药大 学附属 第二 医院妇科 100 ) 50 1
5 例 均为 门诊患 者 。男 2 , 3 O 0例 女 0例 ; 龄 3 7 年 0~ 0 岁 , 均 5 ; 程 05 ~ 0 。每 晚实际 睡眠时 间不足 平 3岁 病 .h 1 年
针刺加中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71例临床观察
tlo ioi gU ies yo rdt n l iee Me iie,h n a g Lann 0 3 a fL ann nv ri f a i o a n s dcn S e y n io ig l 0 2) t T i Ch 1
【 src】 Obet e oosr ecncl n et i so g nuoi h aah n7 ae Abtat jci T bev t l ia mai s t n f n i e rt ed cei 1css v e h i f ao a o e
rn o zd it t a n ru ( c p n tr +h ra m dcn ru ,0 c ss a dc nr ru ( c p n — a d mi o r t t o p a u u c e eb l e i e o p 4 ae ) n o t l o p au u c e n e me g u i g og
te t d b c u c u e c mbie t e b lme ii e ra e y a up n t r o n d wih h r a d cn .M e ho 71 a e fa go ur t e d c e we e t ds e s s o n ine oi h a a h r e
粱楠 李 文金 。
【 摘要】 目的 通过针刺加 中药治疗 , 观察血管 神经性 头痛患者相关的临床表现 。方 法 将 7 1
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按完全随机法分为治疗 组 ( 针药合 用 )0例 , 4 对照组 ( 用针刺 ) 1例。结果 单 3
治 疗 组 、 照组 总有 效 率 分 别 为 9 . 0 、10 % 。 两 组 总 有 效 率 比 较 ,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对 0 0 % 7 .0 差 P<
中医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引言:神经系统疾病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或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受到损伤或功能紊乱所导致的一系列疾病。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了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和推拿按摩等。
一、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特色和独特疗法的代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疾病康复。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针灸治疗方法:1. 针刺:针刺是将细针刺入穴位,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改变疾病病理状态的方法。
在治疗神经疾病时,针刺可以刺激神经末梢,促进神经传导,从而缓解症状。
2. 电针:电针是在经络穴位上加上适量电刺激的针灸疗法。
电流的刺激可以加强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 耳针:耳针是在耳廓上刺激特定的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耳针可以通过反射作用,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减轻神经系统症状。
二、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在中医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中药可以通过改善气血运行、营养神经细胞、抑制炎症反应等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1. 中药汤剂:中药汤剂是将多种中草药配伍煮制成液体,通过口服的方式进入体内进行治疗。
根据不同的病情,中医师会开具不同的中药汤剂,以调理病人的体质,促进康复。
2. 中药粉末:中药粉末是将中草药研磨成细粉,以便更好地吸收。
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中药粉末可以直接用于外敷,为患者提供局部治疗效果。
3. 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是将中药浓缩成液体,通过静脉或肌肉注射给予患者。
中药注射剂可以迅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通过全身作用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三、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作为中医理疗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经络、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等途径起到治疗作用。
五门十变针法案例
五门十变针法案例:治疗顽固性头痛
患者李先生,45岁,因顽固性头痛前来就诊。
头痛症状已持续五年,频繁发作,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经过多种治疗方法,效果均不明显。
经朋友介绍,李先生了解到五门十变针法,决定尝试治疗。
五门十变针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对李先生的头痛症状,医生选取了百会、风池、合谷、太冲、三阴交等穴位进行治疗。
治疗开始,医生用细针轻轻刺入穴位,李先生感到微微的疼痛,但可以忍受。
医生根据穴位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针刺手法和刺激强度。
整个治疗过程持续了约30分钟,期间李先生感到头痛逐渐减轻。
治疗结束后,李先生感到头痛明显减轻,精神状态也有所改善。
医生嘱咐李先生注意休息和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同时,医生还为李先生制定了针灸治疗方案,每周进行两次治疗,以巩固疗效。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李先生的头痛症状基本消失,工作和生活也逐渐恢复正常。
为了表示感谢,李先生特意送来锦旗和感谢信,赞扬医生的医术精湛和治疗效果显著。
五门十变针法在治疗顽固性头痛方面表现出色,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这也证明了中医药在某些疾病治疗上的独特优势和疗效。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该充分了解各种疗法的优缺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董氏针刺治疗偏头痛
董氏针刺治疗偏头痛
偏头痛是原发性神经血管性头痛之一,其特点为发作性、
中或重度搏动性跳痛, 常伴有眩晕、眼胀、耳鸣、恶心、
呕吐、畏寒、肢麻等症状。
笔者采用董氏奇穴法治疗本病10多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2 治疗方法
①取穴:以董氏奇穴侧三里(四花上穴向外横开1寸5分)、
侧下三里(侧三里穴直下2寸)、中九里(即风市穴)为主.
(四花上穴位置基本同于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穴),双侧取穴。
②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董氏奇穴之侧三里、侧下三里及中九
里均采用毫针直刺,针至1.0~1.5寸,患者有强烈放射性胀痛感时行快速捻转泻法,每10min行针1次,留针45min。
往往可以一次即见止痛效果.
隔天治疗一次. 大约共治五次- 十次。
3 治疗结果
疗程结束无发作性头痛症状,停止治疗1个月不复发.
侧三里、侧下三里乃董氏奇穴中治疗头部疼痛的要穴,
其实就在足少阳经上,中九里实为风市穴,同样可以治疗少阳病症。
临床实践证明,侧三里、侧下三里加中九里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且较之常规循经取穴具有取穴少、痛苦小、见效快、疗效好等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神经性头痛针
灸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神经性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
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偏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及羞明。
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再次发病。
在安静、黑暗环境内或睡眠后头痛可缓解。
在头痛发生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偏头风”、“头风”、“偏头痛”、“头痛”的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系由风邪、气郁、肝阳上扰,或痰浊、瘀血阻滞脑络,或阴阳气血亏虚,脑络失养所致。
其病位,在脑络、肝、脾、肾。
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临床所见,肝脾肾亏虚为本,风痰瘀为标。
发作期以标实为主,间歇期以本虚为主。
辨证分型
1.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痛势较剧,初起可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外邪束表犯肺的症状。
2.肝阳上亢:头胀痛,甚则掣痛,眩晕,常因情绪紧张、波动而诱发,心烦易怒,睡眠不安,面红口苦;舌红,脉弦。
3.痰浊上扰:头痛昏重,或兼目眩,胸闷脘痞,头痛甚则恶心、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
4.气血不足:头部空痛兼头晕,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劳则加重;舌淡,脉细弱。
5.肾精不足:头痛兼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6.瘀血头痛:头痛屡发,经久不愈,痛有定处,疼痛如针刺,或头部有外伤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在临床上,还应根据头痛部位,辨别病患所在的经络。
如痛在后头部的,为太阳头痛;痛在前额、眉棱骨部的,为阳明头痛;痛在两额角或偏一侧的,为少阳头痛;痛在巅顶部的,为厥阴头痛。
基本治疗
[治则] 祛邪通窍,活络止痛。
[处方] 百会、风池、太阳、列缺、合谷、太冲。
[加减] 外感头痛加风门,风寒加灸大椎,风热加曲池,风湿加阴陵泉;肝阳上亢加中封、行间、涌泉;痰浊上扰加中脘、丰隆、足三里、太白;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肾虚加肾俞、太溪;瘀血头痛加膈俞、血海等。
前额痛加上星、印堂、攒竹;侧头痛加头维、率谷、外关、足临泣;后头痛加天柱、后溪、申脉;巅顶痛加四神聪、通天、行间。
[操作] 头痛间歇期,对于虚证用补法,虚实兼见者补泻兼施,一般头痛发作阶段,
针刺用泻法,并可配用电针。
针刺风池时,针尖呈水平位刺入一寸,施捻转提插手法至病人前额有麻刺感。
太阳穴可用针刺法,也可用刺络出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