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简介
位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历届获奖者籍贯
16位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历届获奖者籍贯、院校等分析一、校友统计:北京大学4人:王选、黄昆、王忠诚、吴征镒清华大学4人:王永志、金怡濂、吴征镒、叶笃正交通交大2人:徐光宪、吴文俊中央大学2人:闵恩泽、刘东生浙江大学2人:谷超豪、叶笃正南开大学1人:刘东生哈工大1人:孙家栋同济大学1人:吴孟超山东农学院1人:李振声西南农学院1人:袁隆平其中吴征镒、叶笃正、刘东生三人分别列入两所大学。
二、籍贯统计:辽宁:孙家栋、刘东生、王永志山东:王忠诚、李振声浙江:谷超豪、徐光宪北京:黄昆、袁隆平上海:王选、吴文俊天津:叶笃正、金怡濂江西:吴征镒、袁隆平江苏:金怡濂、王选四川:闵恩泽福建:吴孟超其中金怡濂、王选、袁隆平分属两个省市。
三、院士分布: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
1994年,中国工程院开始选聘工程院士。
中科院院士12人,工程院院士6人。
同时是两院院士的闵恩泽、王选。
当选院士时最年轻的是黄昆,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时年仅36岁。
其次吴文俊1957年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38岁,吴征镒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39岁。
当选院士时年龄最大的是吴孟超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69岁),王忠诚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年69岁)。
其他绝大多数当选时年龄介于55-65岁之间。
除去黄昆、吴文俊、吴征镒,其他13人当选院士时平均年龄62岁。
全部16人的平均年龄57岁。
四、获奖时年龄:吴征镒(91岁)、叶笃正(89岁)、徐光宪(88岁)、刘东生(86岁)、吴孟超(83岁)、闵恩泽(83岁)、王忠诚(83岁)、谷超豪(83岁)、黄昆(82岁)、吴文俊(81岁)、孙家栋(80)、李振声(75岁)、金怡濂(73岁)、王永志(71岁)、袁隆平(70岁)、王选(64岁)平均年龄80岁。
其中王选、黄昆、刘东生三人已经病逝,分别享年69岁、86岁、91岁。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简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根据2019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官网显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800万元奖金。
截至2019年1月,共有31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
1奖项历史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的暂行条例》,条例规定,一等奖奖金为1万元人民币。
1957年1月,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进行了首次评审,有34项成果获1956年度奖。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标志着中国科技奖励体系基本完成。
1963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了《发明奖励条例》和《技术改进条例》,毛泽东为“发明证书”亲笔题字。
1966年5月,批准了发明奖励297项,其中包括“原子弹”、“氢弹”、“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重要成果。
但由于‘‘左’’倾思想的危害,当时仅对获奖者颁发发明证书,未颁发奖章和奖金。
1978年,党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会上奖励了7657项科技成果,标志着科技奖励制度的恢复。
1999年5月23日,朱镕基总理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65号令,发布实施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改革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大奖项。
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
2001年2月19日,在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盘点科技十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CHUANGXINKEJI 2012.12盘点科技十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国家科学技术界一项崇高的荣誉,目的是嘉许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有杰出贡献的公民及组织,表彰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以及提高综合国力。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两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金额为五百万元。
十年来(2001-2011),共有18位各领域专家获得该奖项。
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徐光宪王忠诚谷超豪孙家栋师昌绪王振义谢家麟吴良镛36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王选王选(1937.2.5-2006.2.13)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教授,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使中文印刷排版业从铅与火的时代进步到光与电的时代。
王选1958-1974年期间,从事计算机逻辑设计、体系结构和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的研究,与同事共同完成了DJS21机ALGOL60编译系统,并得到了推广。
1975年起主持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该系统可用于书刊、报纸等正式出版物的编排。
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法,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或参数)来描述笔画的宽度、拐角形状等特征,以保证字形变化后的笔画匀称和宽度一致。
这一发明获得了欧洲专利和8项中国专利。
其研制的华光和方正系统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中国的印刷术从铅与火的时代,迈入电和激光的新纪元。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黄昆黄昆,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院士,共同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2位著名科技专家先后获此殊荣,他们分别是袁隆平、吴文俊、黄昆、王选、刘东生、金怡濂、吴孟超、王永志、李振声、叶笃正、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谷超豪、孙家栋、师昌绪、王振义、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王小谟。
2000年,吴文俊:著名的数学家,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袁隆平: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1年王选(1937—2006,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学家)黄昆: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他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王选:自1975年开始,王选组织并且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
他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且位居国际领先水平。
2002年金怡濂(1929—,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金怡濂: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2003年刘东生(1917—2008 ,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1932—,著名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我国航天技术专家,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
同时,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他带动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刘东生: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对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从70年代末开始,徐光宪主持开展了对稀土量子化学和稀土化 合物结构规律性的研究。1982年,徐光宪通过总结实验资料和 分析量子化学计算的结果,提出原子价的新定义及其量子化学 定义,圆满解决了Pauling、Mayer等人定义中存在的问题。徐 光宪非常重视科研基地的建设,1986年在他的主持下成立了北 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1991年,在他的努力下,利用世界 银行贷款在北京大学建立了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 室。
闵恩泽(1924— ,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吴征镒(1919— ,著名植物学家)
闵恩泽
中国催化剂之父、 石油化工催化剂专 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7年国家
四川成都人。1946年中央大学化工系 毕业。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院士(学部委员)。1993年当选第三 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 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 任、高级工程师。2008年1月8日,在 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获得 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8 年2月17日被评为 “2007年度感动中 国人物 ”。2007年闵恩泽荣膺十大科 技英才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St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p Awards
——近三年(2009~2007)获奖者简介
概况
奖项名称: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St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p Awards)
创办时间: 2000年 主办单位: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吴征镒
(1916-),我国著名的、 具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 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 从事植物科学研究已逾60 年,专长植物分类地理学和 药用植物学。中国科学院昆 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 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 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郑哲敏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自2000年开始设立的。
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郑哲敏院士荣获这一重大奖项。
我们热烈祝贺郑哲敏院士获此殊荣!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郑哲敏院士这五十多年来在我国科学技术前沿取得的重大突破和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卓越建树。
E-mail文化传播网图片文字:来自百度百科、人民画报网、中科院力学所网&网友幻灯制作:尚嘉兰背景音乐:贝多芬小步舞曲郑哲敏国家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郑哲敏(右)、王小谟颁发奖励证书。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郑哲敏1924年10月2日生于山东济南。
1947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1949年、1952年分别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硕士、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3年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哲敏原籍浙江省鄞县。
父亲郑章斐幼年放牛,念过几年私塾和小学,后来进城当学徒,进而经商开厂。
他充满了奋斗精神,一直遗憾自己没有更多的上学机会,但非常尊重知识,因而全力支持和鼓励子女,不要走做生意这条路,要好好读书。
这给幼年时期的郑哲敏带来深远影响。
青年郑哲敏1943年,郑哲敏以理工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电机工程系。
次年为与先一年入读电机系的兄长郑维敏有所区别,改学机械工程系。
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复员北平(今北京),钱伟长给机械系讲授力学问题,他那严密而生动的理论分析引起了郑哲敏的极大兴趣,从此他对力学产生了感情。
1947年毕业后,他留在清华大学作钱伟长的助教,学习钱的摄动法。
1948年,他经过全国四级选拔,成为全国唯一的“国际扶轮社国际奖学金”获得者。
梅贻琦、钱伟长、李辑祥等推荐他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力学。
一年后,他顺利地取得了硕士学位,进而成为钱学森的博士生,做热应力方面的论文。
在那个著名学府,他不仅能经常聆听到钱学森介绍自己在科学方法方面的心得,他有机会聆听到T.冯·卡门、G.I.泰勒、J.冯·纽曼等众多大师的报告。
徐恪:“我是一个普通的清华人”
徐恪:“我是一个普通的清华人”作者:李明丽来源:《科学中国人》2014年第04期专家简介:徐恪,2001年于清华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
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软件和P2P等大规模分布式系统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现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核心期刊“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和“中国科技论文”编委,国际期刊Networking Science编委,IEEE Network网络虚拟化专刊Guest Editor,担任IEEE GLOBECOM,IEEE ICCCN,IEEE ISCC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TPC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互联网专委会和服务计算专委会委员。
徐恪2007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学家奖,2012年获得中创软件人才奖。
研制完成的“IPv6核心路由器”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研制完成的“可扩展,可重构的开放式路由交换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获得2012年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中国人》杂志、国家科技奖励办主办的《中国科技奖励》杂志与《创新中国》杂志共同举办,是为奖励对国家科技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而设。
从2002年开始,已有钱学森、袁隆平、杨振宁、孙家栋等200多位杰出人士获奖。
在2013年度的获奖人物中,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获“终身成就奖”,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获“杰出大学校长奖”……值得一提的是,为我国计算机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清华大学教授徐恪,成为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之一,与诸多著名院士、成果斐然的科技工作者同享这份荣光……尽管在大多数人眼中,计算机科学是高深莫测的,甚至是枯燥的。
但是在他的口中道来,却如同在欣赏气势恢弘的交响乐。
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都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2012年国家科技奖五大奖名单
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五大奖名单1. 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郑哲敏院士郑哲敏,男,1924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
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1952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1955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现任所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哲敏院士是国际著名力学家,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郑哲敏院士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
他长期主持力学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倡导建立了多个新的力学分支学科,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在地下核爆炸效应的研究中,郑哲敏院士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
该模型将爆炸及冲击荷载作用下介质的流体、固体特性及运动规律用统一的方程表述,堪称爆炸力学的学科标志,可准确预测地下核试验压力衰减规律,为我国首次地下核爆当量预报做出了贡献。
在穿破甲研究方面,郑哲敏院士带领团队开创性地提出了射流开坑、准定常侵彻、靶板强度作用的相关理论;得到了穿甲相似律和比国际流行的Tate公式更为有效的穿甲模型;建立了破甲弹高速流拉断的理论;建立了金属装甲破甲机理模型和破甲相似律,获得了比国际公认的Eichelberger公式更符合实际的侵彻公式。
这些工作为我国相关武器的设计与效应评估提供了坚实的力学基础。
基于流体弹塑性理论,郑哲敏院士还开辟了爆炸加工、瓦斯突出、爆炸处理水下软基等关键技术领域,解决了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核心难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此外,在材料力学的研究中,他提出的硬度表征标度理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并以他与合作者的姓氏命名为C-C方法。
作为中国力学界在国际上的代表,他积极参加和组织有关方面的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合作,显著提高了中国力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
2000年 吴文俊(1919— ,世界 著名数学家),袁隆平(1930— , 杂交水稻之父)
吴文俊:著名的数学 家,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 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 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 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 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 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 吴示嵌类,至今被国际同 行广泛引用。
王振义(1924.11.30-)内科血液学专家。江 苏省兴化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 院,获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 籍院士,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科 学博士学位。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 第二医科大学终身教授。自1954年起,从事研 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 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1980年起开始研究 癌肿的分化疗法。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 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 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 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因而获得国际肿瘤研究奖五项,国内国家级奖 七项(一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14篇,主编 专著5本。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 金怡濂(1929— ,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 家)
金怡濂:我国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 的著名专家,是我 国巨型计算机事业 的开拓者之一。
2003年 刘东生(1917—2008 , 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 (1932— ,著名航天技术专家)
王永志:我国航 天技术专家,也是我 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 创者之一。同时,作 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学 术和技术带头人,他 带动了中国载人航天 技术的发展。
2010年史昌绪(1920-,著 名材料科学家),王振义 (1924-,内科血液学专家
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一、概述2012年,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少突破性的技术发明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一等奖是最高荣誉,代表了对科技创新和发明的最高认可。
在2012年,特别是在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颁奖环节,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受到了极高的评价和赞扬。
本文将重点介绍2012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科技成果。
二、获奖成果概述获得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科技成果包括但不限于:1. 高新技术材料研究与应用2. 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3. 节能环保技术的发明与实践4. 通信与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5. 其他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成果三、部分获奖成果介绍1. 高新技术材料研究与应用在2012年,我国取得了多项高新技术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突破,其中一些成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某项新型金属材料的研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为提高飞行器的性能和安全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生物医药领域是科技创新的热点领域之一,2012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成果也涉及到这一领域。
一种新型药物的研发取得了重大突破,该药物在治疗某种顽固性疾病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
3. 节能环保技术的发明与实践节能环保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2012年一等奖的获奖成果中,有不少涉及到了节能环保技术的发明与实践。
某项新型节能环保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大大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4. 通信与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通信与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的支柱产业,2012年一等奖的获奖成果中也有涉及到这一领域的重大突破。
某项通信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通信网络的传输速度和稳定性,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带来了显著的改变。
四、获奖成果的意义和影响获得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成果,不仅代表了技术创新和发明的最高成就,更体现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实力和影响。
郑哲敏 王小谟 此生唯愿 中国一定要有 尽 力 报国 自己的预 …
“ 预警机之父 ” 的 “ 雷达人生 ”
2009 年 10 月 1 日,北京, 天安门广场 。 国庆 60 周年阅兵式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 两型预警机 带领的空中梯队以及地 面雷达方 阵首次公开亮相,令全世界雷达领域的同行为 之惊叹。 看台上的王小谟流泪了。 因为 在这些 成 就与惊叹的背后,有他在雷达界半个世纪的付 出与心血。 作为我国预警机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50 年来, 王小谟始终坚持自力更生、 自主创 新,主持研制出多部世界先进的地面雷达,并 引领我国实现了从地面雷达向空 中预警 指挥 机的飞越,为推动我国国土防空网的建设做出 了重大贡献。 不仅如此,在王小谟自主创新精神的感染 和培育下,我国雷达领域的一大批年轻专家脱 颖而出,成为我国军事电子领域的中坚力量。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年近七旬的王小谟在 研制预警机的过程中曾在零上 40 摄氏度和零 下 30 摄氏度的机舱熬过数月。 在预警机研制 的关键时期,他遭遇车祸,腿骨严重骨折。 雪上 加霜的是,王小谟又被诊断出患有淋巴癌。 所有人都焦虑了,然而,病床 上的王小谟 却镇静从容,一边输液一边和设计师探讨交流 研制问题,病情稍有好转,他又像往常 一 样 出 现在试验现场。 当压力与病魔同时来临,王小 谟让人们看到了平静与坚定的力量。
“ 我们没有浪费一点时间 ”
上世纪 80 年代,王小谟主动策划,与十 几位老专家深入酝酿,希望自主研制预警机。 自主研制预警机,谈何容易?技术行不行? 能力行不行? 许多争论和质疑纷至沓来。 王小谟不顾各方质疑,详细整合十几年的 研究基础, 综合分析国内各方面的科研力量, 最终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开启了一边国际合 作、一边自主研制预警机的漫漫航程。 “ 我们当然可以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 是一旦战争真的爆发, 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 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 中国一定 得有自己的预警机! ”王小谟说。 合作研制期间,王小谟受命担任预警机工 程中方总设计师,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 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 这是世界首 创。 同时,他坚决主张并且部署安排了国内同 步研制,并做出了样机。 当外方迫于国际压力 单方面中止合同时,他部署安排的国内同步研 制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做出了预警机 样机。 自力更生,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预警机呈 现了雏形。 回首自主研制的这段 漫 长历 程, 王小谟 “ 我们没有浪费一点时间。 ” 说: 这数年中,研制团队突破了预警雷达研制 最为关键的 “ 两高一低”技术,建立 了 亚洲 最 大的测试暗室和亚洲最大的热压罐 。 国 产 预 警机创 造 了世界预警机发 展史 上的 9 个 第 一,突破 100 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 利近 30 项。 我国的预警机成为世界上看得最 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 武器装备之一。 美国政府智囊团 “ 詹姆斯敦基金会”发表 评论:中国采用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 比美 国 的 E-3C 整整领先一代。
历年感动中国人物整理
2002年(主词条: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郑培民:勤政爱民的湖南省委原副书记张荣锁:被誉为“新时代愚公”的河南辉县上八里镇回龙村党支书王选: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刘姝威:“打破蓝田神话”的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张瑞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前东:舍己救人的重庆鱼田堡煤矿103队队长黄昆: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姚明:篮球运动员赵新民:勇斗歹徒光荣牺牲的乌鲁木齐市小西门派出所教导员濮存昕:预防艾滋病宣传员三峡移民:特别奖(特别致敬),特别大奖授予舍小家为大家的三峡移民,奖杯由中国三峡博物馆永久收藏2003年(主词条: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杨利伟: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航天英雄钟南山:“非典”时期做出卓越贡献、给予人们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力量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忠和:带领中国女排重夺阔别17年冠军奖杯的主教练陈忠和尾山宏:跨越国家和民族界限,勇敢担负起历史责任的日本著名律师,“中国人战争受害者索赔要求日本律师团”团长梁雨润:视群众利益为根本利益的“百姓书记”、山西运城市纪检委副书记巴金:穿越一个世纪点亮许多青年灵魂的著名作家高耀洁:70多岁高龄的“民间防艾第一人”、河南中医学院退休教授达吾提·阿西木:地震灾难中全家5人遇难还带领群众抗震救灾的新疆琼库恰克乡6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成龙:始终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热衷于公益事业,在国家和社会的危难时期重塑信心、传递情感的香港著名影星衡阳消防兵:特别奖(特别致敬),2003年“11·3”衡阳特大火灾坍塌事故中,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献身2004年(主词条: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任长霞:连破积年大案,以一身正气镇住邪恶的河南“女神警”牛玉儒:勤勤恳恳,鞠躬尽瘁,被称为新时代共产党榜样田世国: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刘翔:雅典奥运会上,用风一样的速度向世界展示中国,并重新书写中国田径史的运动员袁隆平:一生以水稻为伴,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孙必干:临危受命,在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成功解救中国人质的外交官徐本禹:甘受清贫,在贵州深山小学任教的青年志愿者梁万俊:在危急关头沉着冷静,创造飞行奇迹的空军试飞员明正彬:出生入死卧底侦察,给毒品犯罪以沉重打击的缉毒英雄桂希恩:用良知揭开真相,为艾滋病患者奉献一腔热情的医生中国女排:特别奖(特别致敬),以表彰她们在雅典奥运会上绝地反击,反败为胜,再次响彻云霄的女排拼搏精神2005年(主词条: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魏青刚:在麦莎台风中,为救落水者三次跳入巨浪的河南打工青年丛飞: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助学的歌手黄伯云: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学成回国,夺得连续空缺六年科技大奖的学者李春燕:坚守在贵州深山,为村民健康付出青春的赤脚医生洪战辉:连续12年自强自立,带着妹妹上学的河南大学生陈健:为一句承诺,在北大荒为烈士守墓37年的上海知青邰丽华:听不到声音,但是却用美丽舞蹈打动观众的残疾艺术家杨业功:保家卫国,为打造雄狮锐旅而鞠躬尽瘁的司令员王顺友:20年行走在马班邮路上,成为世界邮递员的楷模费俊龙&聂海胜:在太空中遨游五天五夜,再次见证中国实力飞跃的神六航天员青藏铁路建设者:特别奖(特别致敬),不辞辛苦、连年奋战,在生命禁区建设世界上最伟大铁路的奋斗精神2006年(主词条: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丁晓兵:独臂英雄王百姓:排爆专家,河南省公安华益慰:好军医霍英东:慈善家季羡林:著名学者叶笃正:气象学家孔祥瑞:蓝领专家林秀贞:爱心大姐黄舸:阳光少年微尘:慈善家中国工农红军:特别奖(特别致敬)2007年(主词条: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闵恩泽:国家科学技术大奖获得者方永刚:党的理论传播者谢延信:细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的河南工人钟期荣&胡鸿烈:香港教育界的传奇夫妻罗映珍:用爱心唤醒英雄的妻子李剑英: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牺牲的空军飞行员,河南人李丽:被称为湖南张海迪的残疾人陈晓兰:坚守医德的医生孟祥斌:为救落水者牺牲的年轻军人嫦娥一号研发团队:特别奖(特别致敬)2008年(主词条: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唐山十三农民:奔忙在冰雪地震灾害前线的志愿者(宋志永&杨国明&杨东&王加祥&王得良&宋志先&王宝国&王宝中&曹秀军&尹福&宋久富&杨国平&王金龙)李隆:冒着生命危险在救灾前线抢险的消防队员经大忠:带领群众抗震救灾的北川县长武文斌:累死在救灾前线的河南青年战士金晶:维护奥运圣火尊严的残疾人火炬手吉吉:把圣火送上地球最高点的藏族火炬手张艺谋奥运团队: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神七航天员:成功实现中国首次太空行走韩惠民:照顾瘫痪女友34年的苏州市民李桂林&陆建芬:扎根悬崖小学18年的支教夫妻全体“中国人”:特别奖(特别致敬)2009年(主词条:感动中国2009年度人物)卓琳: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宋文骢:“歼-10”战斗机总设计师阿里帕·阿力马洪:多民族孤儿的妈妈萨布利亚·坦贝肯(德国):给高原的盲童带来光明的使者张正祥:26年义务守护滇池环境的农民陈玉蓉: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朱邦月:照顾残疾家人20多年的退休工人沈浩:小岗村群众的贴心人李灵:为留守儿童办学的河南女大学生翟墨:中国环球航海第一人长江大学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特别奖(特别致敬)2010年(主词条: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钱伟长:视国家利益重于一切的科学泰斗孙水林&孙东林:信义兄弟才哇:玉树不会忘记的康巴铁汉郭明义:家中几乎一贫如洗却资助180多名特困生的好人王伟:冲入泥石流救23条生命的军人王万青:扎根草原42年的上海医生王茂华&谭良才:冲入火海救出5名孩子的平民何祥美:三栖尖兵刘丽:资助了37名贫困学生的“洗脚妹”孙炎明:患绝症后仍拼命工作的警察海地中国维和人员:特别奖(特别致敬)K165次列车乘务组英雄列车:特别奖(特别致敬)中国志愿者:特别奖(特别致敬)2011年(主词条: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朱光亚:为新中国核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胡忠&谢晓君:从成都到高原地区扎根支教的教师夫妇吴孟超:奠基中国肝胆医学年届九十依然工作在手术台上的医生刘伟:自小失去双臂却创造出生命奇迹的钢琴师杨善洲:为人民群众奉献一生的党的基层干部阿里木:靠卖羊肉串资助贫困学生的草根慈善家张平宜:坚持12年爱心长征、改变山区麻风病村的台湾爱心人士孟佩杰:从八岁开始伺候瘫痪养母12年的孝顺女儿吴菊萍:在危急时刻奋力救下坠楼婴儿的最美妈妈刘金国:为官清廉的公安战线楷模白方礼:特别奖(特别致敬)2012年(主词条: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林俊德:一生奉献给核事业,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科学家陈斌强:坚持5年背着生病母亲上下班的孝子何玥:因病去世并捐献器官的12岁女孩陈家顺:为保障农民工利益,多次到企业卧底打工的“民工”局长高淑珍:坚守14年,以家庭的力量撑起爱心小院的农家妇女张丽莉:为救出学生失去双腿的“最美女教师”李文波:在南海默默守礁20年,为气象观测作出巨大贡献的海军气象工程师高秉涵:为上百位老兵带回骨灰的台湾老兵周月华&艾起:丈夫背着妻子,20多年在大山中行医的乡村医生夫妇罗阳:用生命托起战机,最终倒在工作岗位上的航空英模湄公河“10·5”案专案组:特别奖(特别致敬)2013年(主词条: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黄旭华:默默奉献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刘盛兰: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陈俊贵: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段爱平: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村官沈克泉&沈昌健:35年前仆后继、追逐梦想的“油菜花父子”格桑德吉:最美教师,西藏墨脱山区教师胡佩兰: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河南仁医姚厚芝:身患重病,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为子女筹学费的慈母方俊明:荣誉迟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见义勇为好市民龚全珍:守护开国将军梦想,为群众服务的道德楷模载人航天英雄:特别奖(特别致敬)2014年(主词条: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于敏: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朱敏才&孙丽娜:放弃安逸生活坚持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赵久富:背井离乡、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张纪清: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成为一座城市精神坐标的普通市民陶艳波:为了能让失聪的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儿子同桌16年的爱心妈妈木拉提·西日甫江:打击暴恐分子嚣张气焰、被誉为大漠“猎鹰”的新疆民警肖卿福:对麻风病人不离不弃,守望麻风村数十年的医生朱晓晖: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师昌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4年逝世的科学家陇海大院:接力帮助残疾邻居、创建美丽家园的居民大院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特别奖(特别致敬)。
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历届获奖者
•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叶笃正、 陶诗言、顾震潮等一起合作完 成“东亚大气环流的研究”,3 篇论文均发表在国际著名气象 学杂志Tellus上,深受国际大气 科学界的重视。
•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 用,是叶笃正的最大发现。从 此,让叶笃正享誉世界的青藏 高原气象学建立了起来。
• 叶笃和他的合作者撰写了 《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 一书 ,该书被公认为国际上大
•
2000年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000998)”
于2000年12月11日在深交所上市。
黄昆
国际著名的中国物 理学家、教育家、中国 固体物理学先驱、中国 半导体技术奠基人。主要荣誉包括1955年中国科学 院第一批学部委员(今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
袁隆平
世界统一科学联合会讲师团教授,
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院士,国际统
一易学联合会讲师团名誉教授袁隆
平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
誉为“当今中国非常著名的科学
家”、“当代神农氏”、“米神”
等。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 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 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20世纪70年 代,中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 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这些事迹都 归功于袁隆平。
(1932— ,著名航天技术专家) • 2005年 叶笃正(1916— ,世界著名气象学家) 吴孟超(1922— ,
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家) • 2006年 李振声(1931— ,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 2007年 闵恩泽(1924— ,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吴征镒(1919— ,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曾获奖:
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6)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 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1990) 陈嘉庚数理科学奖(1993) 首届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 奖(1994) 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1997)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 第三届邵逸夫数学奖(2006)。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汉族, 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 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1]2006年4月 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 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 尔科学奖。 现任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 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国家杂 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 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湖南 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 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 席。 2014年1月3日,袁隆平团队回应转基因水 稻研究,尚未用于实践
王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选(1937年2月5日 -2006年2月13日)生于 上海,江苏无锡人,中国 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 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 士,北京大学教授。他是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 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 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 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 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 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 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获得荣誉
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陈家庚地球科学奖 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第48届IMO奖等 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1995年获得第一届何梁何利最高奖 2003年被世界气象组织授予第48届国际气象组 织奖(IMO) 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风华正 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 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 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2011年12月20日获首届创新方法成就奖。
23位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健在的老前辈只有6人
23位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健在的老前辈只有6人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
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于敏,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
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王大珩(héng)(1915.2.26─2011.7.21),原籍江苏吴县(今苏州市),生于日本东京。
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应用光学家,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主持制成了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工程仪器。
王希季,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
1921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昆明。
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学士。
1949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
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希季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
曾任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等职。
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朱光亚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2004年 空缺
2005年
叶笃正,气象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笃正(1916.02~2013.10.16),男, 汉族,又名叶平斋,安徽省安庆市宜秀 区大桥街道办事处叶祠社区人,生于天 津,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 要奠基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 得者,世界气象组织IMO最高奖获得者, 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气象学会和英国 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中国科 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气象学会原理事长、 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原所长、名誉所长。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1943年研究生毕业于 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 位。
2011年 吴良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 院士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 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 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 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 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2007年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闵恩泽,男,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24年 2月8日生于四川成都。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 学化工系。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 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 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闵恩泽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中国炼油催 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 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催 化剂之父”。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年获“2007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曾任该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席总工程师、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中 国科学家协会理事长,北京油化纵横能源研究院高级顾问。
政务网站维护员的笔试题库
政务网站维护员的笔试题库1、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是()。
多项选择题A、建立全面的职员聘用制度B、建立“脱钩、分类、放权、搞活”制度C、建立富有活力的激励竞争机制和多样化的工资分配制度D、建立社会化的就业、医疗、退休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答案】A,B,C,D【解析】。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包括建立全面的职员聘用制度;建立“脱钩、分类、放权、搞活”制度;建立富有活力的激励竞争机制和多样化的工资分配制度;建立社会化的就业、医疗、退休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
故本题选ABCD。
2、()是计算机的神经中枢,它用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各部件自动连续的执行各条命令。
单项选择题A、计算器B、控制器C、存储器D、移动硬盘【答案】B【解析】控制器是计算机的神经中枢,它用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各部件自动连续的执行各条命令。
故本题答案选B。
3、下列选项,属于自然型电磁污染源的一项是()。
单项选择题A、家用电器B、高压、超高压系统C、雷雨天气D、无线电广播通讯设备【答案】C【解析】电磁污染源是指产生电磁波干扰和有害电磁辐射的环境和条件。
影响人类生活环境的电磁污染源,可分天然和人为两大类。
天然的电磁污染是某些自然现象引起的,最常见的是雷电除了可能对电气设备、飞机、建筑物等直接造成危害外,还会在广大地区从几千赫到几百兆赫以上的极宽频率范围内产生严重的电磁干扰;火山喷发、地震和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磁暴等都会产生电磁干扰。
人为的电磁污染是由电子仪器和电气设备产生的,主要有脉冲放电、工频交变电磁场和射频电磁辐射。
选项ABD都属于人为电磁污染源故本题答案选C。
4、下列各项目,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是()。
单项选择题A、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B、国家制定和施行《价格法》C、国家物价管理部门确定公共交通收费标准D、国家税务管理部门调整消费税税目、税率【答案】D【解析】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分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初三政治复习知识:中国航天梦
初三政治复习知识:中国航天梦我国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初三政治《中国航天梦》的复习知识点以供大家学习。
初三政治复习知识:中国航天梦1、奥运梦、飞天梦、航母梦、诺贝尔奖梦和“中国梦”有什么关系?奥运梦、飞天梦、航母梦、诺贝尔奖梦、GDP赶英超法的逐一实现,有力的推动了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前进步伐,激发民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
中华民族在追求中国梦这个共同理想的过程中,可以促进每个人个人理想的实现,可以促进人民群众不断实现方方面面的梦想。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2、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于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有什么意义?答案提示:围绕基本国情和科技发展现状、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回答即可。
3、热点:“嫦娥二号”,运-20大型运输机,辽宁舰入列、神舟十号等科学成就。
(1)意义:①表明我国综合国力、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某些领域已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②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了民族精神;③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2)成功原因: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③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航天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④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⑤我国科技工作者发扬民族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结果。
2、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郑哲敏和王小谟。
召开原因:(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3)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4)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A、提升核心技术,塑造民族品牌,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1)核心技术不足,自主品牌缺乏,反映了什么问题?说明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制约着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简介
1、王小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信号处理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
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
2、郑哲敏,爆炸力学、应用力学和振动专家。
原籍浙江鄞县,生于山东济南。
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
1949年和1952年分别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93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早期从事弹性力学、水弹性力学、振动及地震工程力学研究。
1960年开始从事爆炸加工、地下核爆炸、穿破甲、材料动态力学性质、爆炸处理水下软基等方面的研究。
开展爆炸成形模型律、成形机理、模具强度、爆炸成形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爆炸载荷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工作,同时解决了成形参数与工艺问题,开辟了力学与工艺相结合的“工艺力学”新方向,在爆炸力学的理论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
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