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住院患者疾病相关心理问题分析与护理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内科住院患者疾病相关心理问题分析与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6-06-27T17:07:04.437Z 来源:《医药界》2015年10月第10期作者:宫蔚菊[导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心理问题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上海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201900)【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10【摘要】目的:探索心内科住院患者常见的疾病相关心理问题,分析患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护理措施。

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与访谈法对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10例患者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统计。

结果:心内科患者目前常见的疾病相关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恐惧、对环境陌生、丧失治疗信心等。

主要原因是患者自身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病情不稳定,并且患者还可能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结论:心内科患者疾病相关心理问题突出,心理健康状况不稳定.因此需要对其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改善心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状况,促进心内科住院患者身心健康。

【关键词】心内科;住院患者;心理问题;护理对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心理问题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

心血管内科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由于治疗过程相对较长、治疗后容易反复、可能出现猝死等原因,心血管病患者容易出现相应心理问题。

因此,在护理与治疗过程中,要认识心血管病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接触顾虑,克服消极情绪,使其积极主动的接受治疗[2]。

现对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1010例住院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我科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住1010例住院患者,男性589例,女性421例,其中,42-59岁,81例,60-79岁,419例,80岁以上,510例。

疾病依次有冠心病382例,高血压245例,心力衰竭263例,其他疾病(如心律失常等)120例。

1.2 方法
1.2.1 自制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法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及个人深入访谈相结合,对我院心内科1010 例目标患者进行心理问题调查。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1)患者基本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服用药物情况、入院前有无精神病史、心理状态等。

(2)患者心理障碍自我测评。

个人深入访谈由年资较高沟通能里较好临床护士完成,主要是对患者的心理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问卷经过预调查,信度和效度较高。

对于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由发放护士填写,以保证问卷质量。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10 份,回收问卷1008份,回收率为99.8%。

1.2.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心内科患者产生心理问题类型
研究表明,1010例患者中,对环境陌生感患者有197例,占20%;恐惧和恐惧的患者有535例,占73%;丧失治疗信心的患者有78例,占7%。

2.2 心内科患者产生心理问题主要原因
通过调查显示,心内科患者产生心理问题主要原因是患者周围的环境、经济状况和其病情稳定程度。

由于病情不稳定导致心理出现问题的患者有578例,占457%。

由于经济状况导致心理问题的患者有149例.占14%。

由于环境因素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有197例,占20%。

其他因素诱发心理问题产生的患者有86例,3 讨论
3.1心内科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3.1.1 对环境陌生的心理
对新入院的患者来说,无论是病房,医务人员,还是病友,一切都是陌生的。

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下,病人往往会感觉到担忧,无助,恐惧,孤独。

如果患者不适应,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对治疗不配合,影响疾病的恢复。

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安静、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可以使患者感受家庭的温暖,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3]。

心内科入院的患者中,有50%以上为老年人,且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农村。

高额的住院费用是导致他们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由于患者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对自己所患疾病的特点并不了解。

在接受各项治疗及检查时,就更加容易产生较强的恐惧感。

有的患者在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焦躁焦虑情绪,病人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信心,由此产生各种心理反应[4]。

3.1.3 丧失信心的心理
内科多数为慢性病,病程长,且易反复发作。

多次住院后,使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质,程度,治疗,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

患者往往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有的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最终拒绝一切治疗。

丧失信心的心理会严重影响其治疗效果。

3.2 护理对策
3.2.1 做好心理护理
心理疏导是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过程中对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疏通引导,以促进患者心理健康的过程。

护士在采取心理疏导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语方法,不能仅强调自己的社会标准和观念,而是要站在患者的立场上[5]。

所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说的是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护理工作不完全是打针、发药等事情,还包括心理护理。

3.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要做好心理护理首先必须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护士与患者在护理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治疗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会造就良好的心理氛围和和情绪反应,患者不仅可消除疾病所造成的心理应激,而且可以从良好情绪反应所致的躯体效应中获益,缓解患者的心理焦虑,激发患者的希望和信心[6]。

护士要做到尊重和接纳患者,交谈过程中,态度要和蔼,避免使用评判性的语言,尊重患者个性、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差异,尊重和保护患者的权利和隐私。

3.2.3 做好健康教育
首先做好入院时的健康教育,包括:入院时的环境介绍,各项规章制度,作息制度等。

其次是入院后的健康教育,教会患者注意和积极配合各项检查,化验,治疗等,以利自身疾病的康复。

最后做好出院患者的健康教育,包括出院后的饮食,用药,功能锻炼,门诊随诊等。

让患者做到明白治疗,明白检查,明白随诊。

4 结论
心理问题是心内科住院患者面临的危险杀手之一[7]心理问题不仅影响疾病的治疗,同时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甚至导致患者轻生等严重后果[8]因此患者的心理状况与疾病的转归有着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反之,则不利。

良好的心理护理离不开护士对患者的积极心理支持, 并贯穿在实施护理的各个环节中, 体现对患者的理解和支持, 尊重患者的权利, 保护患者的隐私。

同时调动社会和家庭对患者的心理支持。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我心内科住院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结合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护理。

而个性化心理护理是促进心理康复的关键[9].通过个性化的心理理护理让患者得到全面地、系统地身心整体护理,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有效的促进患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1]Karimi-MoonaghiH,MojalliM,KhosravanS.et.alPsychosocialcomplication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Iran Red Crescent Med J. 2014 ;16(6):e18162.
[2]陈银芬.心理护理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的运用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6):138
[3]李华娟.110例住院心血管病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压力源调查分析.泰山医学院学报.2013.34(5):387-390.
[4]张黎敏,吴娟,王晓品. 浅谈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护理工作特点及对策.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5:108-110
[5]王晓琳.心理护理在心内科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观察.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0):2230-2232.
[6] 陆丽丽,王丽霞,谢燕.护患关系影响因素及改善对策的研究进展.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8):2225-2228
[7]湛双双.心内科老年患者常见心理状况分析和具体心理护理措施.吉林医学,2013,34(23):4736-4737
[8]韩丽.心内科住院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干预.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101-102.
[9]童兰芬,申启兰.老年住院患者心理问题调查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9):118-1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