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蜡烛作文初一范文(咏物抒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蜡烛作文初一范文
(咏物抒情)
咏物抒怀类诗歌鉴赏
一、概念
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二鉴赏注意点
1首先要抓住描写的某一物的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弄清“形似”之处。
2然后由物到人,由实到虚,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探究其象征的精神品格、心胸情怀,把握“神似”。
3了解常用表现手法——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
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借物抒情、借意象抒情)、比兴、联想和想像、正侧面结合等手法。
三分类
1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
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海棠苏轼
“东风嫋嫋(袅)泛崇光,香雾空
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
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2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赋予物以某种象征意义,作者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内心的志向与抱负、情操志节、精神追求等。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象征)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
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
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
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
竹石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
篇二:状物抒情、托物言志作文训练
状物抒情、托物言志作文训练
训练重点:状物抒情、托物言志
写作要求:从生活中选择你熟悉的事物。
如“树根”、“小草”、“路”、“桥”、“蜜蜂”、“泥土”、“石子”、“蜡烛”等。
展开联想,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咏物抒怀的作文。
既要具
体描绘了事物的形象,又要挖掘其内在的精神及象征意义,寄寓自己的感情。
作文题目:自拟(提示:可有《××的风格》、《××赞》、《我爱××》、《××的精神》或直接用事物的名称、相关短语命题)写作提示:
一、细致观察,凸现所状之物的特征,借我一双慧眼,留心多彩世界。
平时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储备丰富的写作素材。
观察时,既要全面观察,又要突出重点凸现其特征。
如:外表丑陋,深埋地下,为树木默默吸取养份,乃树根之特征;不择地形土质,不畏风霜雨雪,无绚丽色彩,无高大身躯,默默地为自然释放氧气,无私地为人类护土固沙,乃小草之特征;生命短暂,能驱散黑暗,力量微薄,能增添温暖,乃蜡烛之特征;凌寒独自开,风雪中喷芳吐艳乃腊梅之特征。
总之,只有扣住所状之物的特征,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二、选好观察的角度,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选好观察角度,先要确立好观察点,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观察的方法,或仰视,或俯视,或环视,或远眺,或近视,同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或由近及远,或由上到下,或以时间变化或以游览的先后为顺序,这样才能层次分明,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
三、抓住事物特征,多方位描摹在细心观察,领会某物特
征的基础上,可通过视觉写它的形、神、色,可通过听觉写它的声,可通过嗅觉写它的气味,可通过味觉写它的味道,可通过触觉写触摸之感受,这样景物的特征才能更鲜明。
当然在描摹其形、色、声、味的同时,应该着眼于不同视点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可以从整体、局部、甚至细部去摹画事物,体现其层次性、
多样性。
四、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增强写景的生动性。
为体现语言的生动性,要善于选取精炼的动词和恰当的形容词来表达,尤其是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和联想想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
《紫藤萝瀑布》中的“辉煌的淡紫色”“那紫色沉淀下来”,“在和阳光....
互相挑逗”中加点的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紫藤萝花的形、色。
比喻、拟人等..
修辞和想像手法的运用,更显现出花的特征和作者的喜爱之情。
五、展开合理的联想,挖掘所状之物的精神由所状之物的特征,联想到与之相近的精神品质,进而到具有这种精神品质的人,这才是状物抒情类的文章的要旨,即赋景物以灵魂。
由树根其貌不扬,深埋地下,可联想到默默奉献的精神,进而想到社会生活中的工人、农民、教师、军人。
由小草的平凡,可想到默默无闻的品质,进而想到农民、清洁工人、导演。
由小草奉送绿色,可想到到奉献精神,进而想到教师、军人、教练员。
由小草的不畏风霜雨雪,可想到坚强的品质,进而想到革命先烈,不向命运低头的残疾人,
六、明确写作思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从全篇看,要以状物为主,运用寓有人格化的语言对所状之物进行形象描绘,要找出主要特征,可赞之处,这样才能自然过渡到所挖掘的精神和所要赞美的人,在行文中要注意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讨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篇三:如何写好借物抒情的作文及范文
如何写好借物抒情的作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选取某种事物,描绘它们的形态特征,并从中发现一定的象征意义,借此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2“借物抒情,托物寓意”就是通过对某种事物(动物、植物、花草)的“形”进行形象具体的描绘,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展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思考的一种表现手法。
这类文章写景状物不是目的,它是为抒情言志作铺垫的。
二、拓展联想
(一)根据下列“物”或“意”,说说可寓之“意” 或可托之
“物”
1、物:?1?铺路石?2?树根?3?春雨
2、意:?1?无私奉献?2?坚忍不拔?3?奋发向上
(二)利用事物间的相通.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关联,丰富突出事物的形象性.
1、“梅”
特点:百花开罢它独放,不畏风雪不争春.
王安石有诗:咏梅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所言何志? 人应有不畏风雪不争春的内在人格美.
2、“萝卜”?
归纳:萝卜平凡的外表的下面,是?
怎样美丽的内心,外表的美固然重要,但我们若拥有光华灿烂的内心世界,那我们就是美丽的.
三、如何写好借物抒情?
托物部分往往采用描写的表达方?
言志部分常常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一)、立意要明确
“托物寓意”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作品的思想,作者的感情。
所谓“情意为主,景(物)为实”,思想感情是主要的,我们要由小见大,借自然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二)、描绘要具体
文章的立意明确了,怎样才能很好地表达情意,使人感到亲切自然、生动感人呢?这就首先要抓住所托之物的“形”,进行具体的描绘。
这个“形”既指它的整体特征,也指它的局部特征。
(三)、联想要恰当
既然是“托物寓意”,就必然要采用象征手法展开联想。
而类比往往是引起联想、运用象征手法的基础。
如《白杨礼赞》的白杨树和北方农民的质朴,坚强不屈类比点是:______________ ;白杨树和哨兵的类比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傲然挺立,坚强不屈白杨树和我国民族解放战争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的类比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团结一心,力求上进
(四)、过渡要自然
这类文章,要求作者插上想象的翅膀,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信笔写来,舒卷自如
物品回忆写往事,抓住特点述真情;
倒叙写人先回忆,具体事例写完整;
过渡句子巧妙用,首尾呼应抒发情;
一人一事一特点,一段生活一片情。
四、习作
《幸福的味道》
附,回忆人物的写法
回忆是人的一种思想情感。
有人说,回忆是一颗酸枣仁,找寻尘封的记忆,会伴随着物是人非、人情冷暖。
记忆的盖子一经揭开,便有丝丝的苦楚;但是当你心中还保留着一份美好的记忆时,回忆起来就像慢慢品尝一杯蜂蜜茶,很容易感受到回忆所带来的喜悦与幸福。
一、回忆人物离不开事件
选择什么事件呢?一要选择典型事件,即能突出人物性格的事件。
如有同学在写《我的小学老师》中回忆小学语文老师上课的一次迟到,用一件本来很平常的事情,挖掘出了深刻的意义。
原来老师刚刚送女儿到医院,急急忙忙地赶回来上课。
就是我们现在读这样的事件,也依然可以想象老师走进教室那一刻该怀着怎样的情感,而这些情感正反映出主人公守时、敬业的形象。
二要有主有次地选择素材。
除非接触的时间较短,否则你一定会知道所忆的人的很多故事。
倘若仅仅是写一件事,这就很容易写成以叙事为主的作文。
以写
人为主,最好选择几件事来全方位地表现人物,而在材料安排上依其主次有详有略。
这样写出来的人物形象就是立体的,就更显真实,更显丰满。
二、回忆人物离不开描写
描写历来是写人的一个重要法宝。
由于记忆中的人物都是过去所接触交往过的,难免模糊淡忘,所以要尽力仔细回忆,避虚就实,挖掘细节,再从多角度描写、再现人物,才能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经典名篇《背影》为何成为经典?就在于这篇文章对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那一连串的动作及那肥胖的背影描写得实在太细腻太传神,其中深蕴了作者在当时那特殊的背景下所体味到的慈父深情,以及油然而生的对父亲的由衷感激。
同学们也许并不知道,在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朱自清对父亲曾有很深的误解,父子之间曾有过隔阂。
当我们在记忆中搜索素材的时候,脑海里一定会像放电影一样闪现出若干个镜头,我们就要从中选择那些最清晰、鲜明、生动的镜头来详细描写。
例如有一位同学写了回忆姥姥的作文,两次特别描写了姥姥的双手,一次描写的是姥姥递给“我”一个苹果时苍老的手,另一次描写的是“我”给姥姥苹果时姥姥那颤巍巍的手,两次描写分别在不同场景下进行,把姥姥对我的爱及我对姥姥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回忆人物离不开感情
回忆一个人物,一定怀着某种深情,如怀念、赞美、歌颂
等。
这种感情往往
就形成一条线索贯穿全文,让回忆有条不紊地展开,倘若离开了这些情感,所回忆的内容就难串联起来。
那么如何表现作者对所忆人物的情感呢?一方面可以采用心理描写,即作者做内心剖白,注意:这不是描写所忆人物的心理,而是写作者的所感所想;另一方面,在回忆的过程中要适时交代现在的情形,两相比较,在岁月的变迁中表现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悟。
有一位同学回忆过世的奶奶,想起如今生病的自己,不禁泪流满面。
那时作者病了,奶奶为了让孙子缓解病痛,为了让他开心,不惜弯着腰、驼着背扮演小动物的行走姿势,用老迈的声调模拟小动物的叫声。
写到这些情景时,作者对奶奶的怀念之情,一定会引起读者共鸣。
除了上述三个注意点,写回忆人物的作文还要适当地选用其他的写作技巧,以使文章锦上添花。
例如,可采用倒叙的顺序,先写眼前的场景,再回忆过去岁月中的点点滴滴,能使读者与你一起进入回忆的情境;可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更能反衬出人物光辉的一面。
回忆是重现昨天,回忆人物其实是在进行心与心的倾诉,你是在用你的笔推开你的心灵之窗!
向日葵的幸福
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五(2)班李紫嫣
幸福是随处可见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小小的幸福,我也有。
当年的我,还太小,不懂得幸福是什么?就问妈妈。
她沉思了片刻对我说:“跟我来看。
”她把我领到窗前,指着那片向日葵说:“就像它们,你现在可能不懂,以后就懂了。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离开了窗口。
时光飞逝,也带着我的这段记忆离开了。
长大了的我,又来到了窗前,那段追问幸福的往事又像流水样冲回来,我问妈妈的那些话,又在我耳畔回想。
望着这片向日葵,我似乎明白了什么道理?哦,向日葵的幸福就在于太阳出来了,随着太阳转动,每天向着太阳。
这就是向日葵的幸福。
呃!那我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那天,妈妈带我去黄山湖公园玩。
她见我像蝴蝶那样轻盈地跑着,多么开心。
在塘边,我忘情地拨弄着水草,妈妈边看边笑着,她的笑多烂漫啊!看到妈妈的笑脸,我明白了妈妈的幸福,她的幸福就在于看到自己的骨肉,开心又健康,就知足了。
那我的幸福又是什么呢?我又思考起这个问题。
时光过得真快,这学期匆匆地结束了。
校园里也发生不少悲欢离合的事。
有一场英语考试时,我心中似有几百只兔子在跳动一样,手心里渗着汗。
考完了,我心中的那群兔子也安分了,但我希望快报成绩。
第二天,老师发试卷时,那些该死的兔子又跳了起来,不一会儿,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我拿到卷子一看等第,哇!我真想叫起来,100分,那个“1”
字在向我招手,两个“0”字在向我微笑。
我乐开了怀!一下子,我似乎明白了,我的幸福是什么?它不是别的,是在自己耕耘后,收获的那份欢喜之情!
幸福不是触手可及的,它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它经常出现在你身边,你要有颗善于观察的心,它就会靠近你,并让你发现它,这就是我的幸福观。
我忘不了那窗外的向日葵,是它启发我幸福是什么!
本文写在冬日下雪中,当时的我想念老家,眼前出现了两棵树,想起我曾在树下的生活画面来,继而想到这两棵对我的影响,表面上写树,实际上是对往昔生活的回顾,抒发了“睹物思人”的情感,这两棵树算是种在我的心里了,原因是外公种树,子孙好学,读书改变人生境遇,让人有向上追求的力量。
种在心里的树
朱少平
①门外落了大雪,我赖在被窝里。
一缕晨光照到窗口,布帘上的仙鹤微微振翅,我枕着手臂,在床上侧睡着,情不自禁地想到家乡的两棵树。
②我的老家在庐江黄陂湖畔。
外婆家的门口,有一棵歪躯干的刺槐树,有两层楼房那么高。
这棵树令人称奇的地方,是树身上生长着许多蘑菇。
这棵树令人讨厌的地方,是树身上落下的槐刺,常会扎着我们的脚板。
自外婆家厨房换地方
后,那棵刺槐树就被锯断了,连树墩都挖掉了,放在树下的那块舂米的青石墩也埋到地底去了。
幼时,我不懂门前种槐树的缘由。
长大了,我才知道,槐树有花香,也有刺棘。
人在槐树下的生活体验,相似于大千社会的包罗万象。
③另一棵是臭椿(chūn)树,是外公悄悄移栽的。
种树时,没有人在意它。
那棵臭椿树至今尚在,高大挺拔。
它比我的年岁还要大,估计有三十五年左右吧!
④我家与外婆家是邻居。
二十多年前,我家新建房子,这棵树已有十来年的树龄。
建房时,住在我家门前的向东妈反对我家从老屋地基向前放了一米远,破坏我家的放线打桩。
木匠父亲便用五尺来丈量,多次争吵,经过外公调解,我家向前挪动了两块砖的地基。
后来便以此树为三家地界,树身方圆一米不许有建筑物。
这棵臭椿树的功劳不小,它像石碑一样,成为邻家地界的证物,消释了邻里间的矛盾。
⑤在这棵臭椿树下,仰望星空的人有很多,他们接二连三地考进大学,离开家园,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如今,亲眷都进城工作,有落脚首都,有落脚特区,有出国定居。
我也正是在这棵树的指引下求学,就业在外乡。
由两棵树所牵系起的情思,我禁不住遥想往昔的情景。
⑥黄昏后,输了棋的表弟撵着我追,要夺回我手上的马。
我们在门前转圈,不经意的我跑丢了鞋,槐刺扎疼我的脚板。
大表姐让我把脚抬高点,放在她的膝盖上,她用针给我挑刺。
清早,我搬了小板凳,坐在那棵臭椿树下看书,微风晃动着树枝,和煦的光影落在我捧起的书上,也落进了我的心里。
⑦故乡的这两棵树,大概是种在我的心里吧!若不然,在这落雪的日子,我怎么会想到树呢?(选自《巢湖晨刊》2011年2月11日)
本文表面写柿子树,实是借物抒情。
在摘柿子和留柿子时,写出母亲的生活情怀和作者对生活的感想,让人感受生活的奥秘,并理解生活的本真。
留两个柿子看树
陈满意
①小时候,父亲是泥水匠,跟着村里的建筑队日日为生计忙碌。
母亲一人担起了家中所有的农活,里里外外忙个不停。
母亲不识字,但她在生活中处处教导我们节俭,摘柿子的时候不论大小都让我和弟弟摘下来。
②挨着院墙有一排粗大柿子树,黑黢黢的躯干,粗糙皲裂的树皮,一如历尽岁月沧桑的长者,安详、淡定。
霜浓秋重的时候,柿树上果实累累,不甘寂寞的一片片柿叶,被秋染红,随风而动,远远望去好像一团火,柿叶摇摆着秋的火焰,像擎在半空中的火炬。
那些饱满而丰润的柿子很快褪去了少女般的青涩,追寻着岁月的脚步由金黄圆润转身披上红彤彤的嫁衣,坠在枝头闪动着红色的亮光,特别诱人。
③每到收获的季节,母亲总让我和弟弟爬到树上去,想方
设法把柿子摘下来,甚至连树梢上带着青色斑点的小柿子也不放过。
在母亲的监督下,所有的柿树都会被我们“扫荡”很多遍。
母亲顶着一块蓝色的方巾在树下接着,更不忘叮嘱我们小心点,小心点。
记得有一次,在母亲的指挥下,我爬到高高的树梢上摘柿子,大个的“红灯笼”尽收篮里,剩下的柿子青色还未褪尽,小小的如没开个的棉桃子,我嫌小没有摘。
母亲却不以为然,她说:“摘下来都是钱,放在树上一分钱换不到,挺可惜的,你的学费就是这些柿子换来的。
”后来,母亲用竹竿做成的网套,还是把那个柿子套下来。
乡下的人家底子薄,日子都算计着过,手指缝张大一点都是浪费。
母亲说:“一个柿子可以换来一碗茶,该节省的还是要节省。
”
④从那后我记住了母亲的话,每年都把树上的柿子摘得干干净净。
⑤月滚着月,年滚着年。
后来,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
上次回家,已是深秋,天高雾浓,落叶像断魂的金蝴蝶摇摆着生命最后的舞姿,遍地枯黄。
一群群南飞的大雁从北方驮着初冬的寒气到来,光秃秃的柿树,尖尖的顶枝直刺着灰色而悠远的天空,如记忆一样悠远、渺茫。
树枝在风中颤抖着,等待着冬去,树上只剩下孤独的红柿子。
⑥我爬到树上把那些“红灯笼”一个个从树上摘下来,看到树梢上还剩下两个大而红的柿子,我沿着树枝向前挪动脚
步,想把它们摘下来,而那一刻母亲却说,“别摘了,留着吧。
”我说,“留着是浪费,摘下来吧。
”母亲说,“留两个柿子看树,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也是很难过。
”(选自《小说选刊》2010年第4期有改动)
篇四: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1000字]
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
作者:付祥平
来源:《学园》2014年第34期
【关键词】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教学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02-01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借物抒情作文缺乏自己的理解,能将借物抒情写作手法真正地应用于作文之中的人数少之又少,笔者基于自己多年对初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和对借物抒情修辞方式的领悟,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作文学习。
一;调整学生对借物抒情类作文的喜爱
小学期间一些语文教师机械的作文教学致使部分学生对作文厌烦,甚至惧怕,这些情况不利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正确地调整学生对作文的消极情绪。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借物抒情类作文的美感,我在教学中,会首先朗读一段优美的范文。
如使用《青青草》一文让学生感悟
借物抒情的意境。
“美丽的草原上,铺设了人世间美丽多彩的绿绒毯??荒漠上孤独的小草以及都市城墙上纤弱的小草向人们展示生命的意义。
”此时,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小草的世界,感受着小草的自强不息、倔强和坚持,领悟着小草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坚强地笑看世界,即使只是一棵小草。
另外,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办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借物抒情作文教学中。
在进行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教学中,让学生对“物象”有自主选择权。
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话说自己心中最喜爱、最熟知的“物象”,学生们会争先发言讲述自己最喜爱的物品,
并且用语丰富地描绘形态、神色,进而使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出来,形成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成功地使学生的写作心理由被动转向主动,这样作文课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写作氛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愿意把作文写好,把学生的写作心理调整至最佳状态。
二;引导学生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法
由于初中学生对借物抒情文章的写作手法还不熟悉,所以教师运用模仿的方法开展教学很有必要。
1.以课本为载体,建立抒情式作文的写作思路
语文教师在开展抒情作文课之前,要有意识地对课文中的抒情式散文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抒情式文章写作的脉络特点。
如在初三上学期的教学中,第一单元《白杨礼赞》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