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生命的化妆真正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的化妆,三个化妆的含义
1(1)认为化妆非常简单,不需要聪明才智。
(2)了解了化妆的最高境界,改变初衷,刮目相看。
(3)赞叹化妆师富有智慧。
(4)向化妆师起立,表达内心的敬意。
2.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
3.人不应该只在表面上下功夫,更应该注重内在气质的培养,要通过各种方式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起来,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加灿烂
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三种化妆什么意思?
三流:用化妆品化出来的美丽
二流:精神层面因为通过(花花草草、人、动物、读书、阅历、生活.....),与自己之前几十年所累积的思路和信念有了个新的改变和提升
一流:追求最内在自己最渴望的东西并实现,让自己的生命变的鲜活具有意义;
1 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妆;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自然的妆容
2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
3 贴切,化妆与写文章都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是一个类比,道出了为文的真谛:真情出至文。
我们应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仿佛在阅读我们的人生。
4如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
分析如上题
5 言之有理即可,如写文章的人如同画家,三流的画作是画笔上的绘画,二流的画作是头脑里的绘画,一流的画作是生命的绘画。
林清玄生命的化妆的主旨
文章从日常生活中的化妆谈起,引出对人生、对生命的化妆,从而引发读者思考这样的道理:为自己的生命化妆,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改变气质,做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自己生命的一流的化妆师。
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开始谈自己对化妆的误解,认为化妆非常简单,不需要聪明才智。
再引出化妆师大谈化妆之道,从而了解了化妆的最高境界,改变初衷,刮目相看。
再赞叹化妆师富有智慧。
以至于向化妆师起立,表达内心的敬意,突出了主旨。
文章采用类比手法。
将写文章和化妆类比说理,把写文章的人比作化妆师,说“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形象而贴切。
文章卒意显志。
末尾两段是抒情言志,抒写作者的深刻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
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生命的化妆》的语言平实自然而不饰雕琢,但朴素的文字里却蕴含着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思想哲理。
这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深度思索。
借化妆师日常生活之口语,抒自己沉思深虑之哲理,不愧为大方之家。
绽放个性的生命之花—《生命的化妆》的主题意蕴解读
在散文《生命的化妆》的短短一千余字当中,作者林清玄通过“化妆的学问”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审美、关于生命和灵魂的深层次思考。
基于此,本文从顺应自然、张扬个性、塑造灵魂三个方面入手,对《生命的化妆》一文的主题意蕴进行了全面、发散的解读,意在为人们传递出“美”的真正概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发展观,通过尊重自然規律、正视自身情况、丰富道德和精神世界等方式实现“生命的化妆”。
关键词:自然规律;个性美;精神世界
化妆原本是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一件小事,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却通过这件小事,从“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这一主题展开笔墨,围绕“化妆的等级”为读者传递出了这样的人生哲理:“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一、生命的化妆,在于顺应自然
“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文中的这一句话发人深省。
面容是人身机能是否正常、生活习惯是否合理的最直观展示,当一个人的身体内部出了问题,其脸色将呈现出或白或黄的病态,同时嘴唇干裂、双眼无神;当一个人喜欢吸烟、喝酒时,暗沉的色素会大量低附着在牙齿上,继而使得牙齿发黄发灰,不复白亮;当一个人饮食过于挑剔,就会因为缺乏多种营养元素的摄入,而使其皮肤变得干瘪、粗糙。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做到“美”,就必须尊重并顺应自然,将自己的作息规律、生活方式与身体健康需要相吻合。
其后作者又借化妆师角色之口将“生命的化妆”这一概念拓展到写作上,指出“三流的文章是文章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
这句话颇与我国古人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写”相一致,当一篇文章脱离了自然实际,一味地堆砌词藻,那么这篇文章一定会给读者以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之感,继而大大降低读者的阅读体验。
所以,要想写出能引起大众共鸣的文学作品,作者就必须将自己置身于自然,将心底流露出的真实情感延伸到文字上。
化妆如此,作文如此,做人亦如此。
在当前,一些人为了追求效率、结果而急于求成,不惜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继而付出相应的代价。
例如,有些学生平时并不努力,甚至连最基本的课程内容都不甚了解,却妄想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转而寻找作弊、替考等“捷径”。
等到他们步入工作岗位时,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动手能力欠缺等问题便毫无遗漏地暴露出来,影响其工作、事业的发展。
再如,我国很大一部分家长都具有“起跑线恐慌”,忽视孩子健康生长中对游戏、娱乐的自然需求,用各类补习班填满孩子的生活,继而“揠苗助长”,导致孩子厌学、怕学等情况的出现。
由此可见,无论何人做何事,都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切忌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盲目行事,为日后的损失埋下隐患。
二、生命的化妆,在于张扬个性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生命正是因为不同才熠熠生辉,如果一个人盲目地为了追求美而遮住了自己的个性,那么无疑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的。
正如作者林清玄先生在文中这样讲到:“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联想到影视剧中著名的丑女形象“如花”,那过于浓妆艳抹的容貌令人忍俊不禁。
据此,我们要认识到,“张扬个性的前提是正视自己”[1]。
人的外表是天生的,一些人可能没有姣好的面容,但也应意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完全不需要为了追求所谓的“大众审美”,而刻意用过于浓烈的化妆手段掩盖自身的不同和缺陷。
相反的,“生命的化妆”应该是“个性的化妆”,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发扬自身的独特美感,彰显出属于自己的个体魅力。
三、生命的化妆,在于塑造灵魂
从一些影视片中可以看到,一旦一个人缺少了灵魂和精神,就会成为只知动物本能的“行尸走肉”。
由此可见,生命之所以充满魅力,正是因为与可爱的灵魂相互依存。
“生命的化妆”即灵魂的塑造,“充实精神世界可以帮助人们拨开萦绕在心上的雾霾,温暖的阳光得以照进来,促使生命之花在内心世界萌芽开放”[2]。
所以,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到精神的作用,通过阅读书籍、感受艺术、外出旅行等方式拓宽自己的精神视野,让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为我们的灵魂化出“生命的妆”。
除此之外,“内里的改革”还体现在人对自己、对他人的态度上。
正如文中提到的“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的最后一件小事”,当一个人有了宽容、豁达且乐观的心态,其气质会自然而然地外现出来,及时其长相再普通,也会使周围人从她的谈吐、表情中如
沐春风,感受来自灵魂的独特魅力。
同时,文中先说“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其后又说“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在此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行文时对一些“只知表相者”的扼腕叹息之态。
对此,笔者认为“生命的化妆”也是道德的化妆,如果一个人的道德素质趋于败坏,那么纵然有倾国倾城之貌,也只会遭人唾弃。
以《水浒传》中的经典形象潘金莲为例,原文中描写潘金莲的容貌时这样说:“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带着风情月意。
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
但即便是这样美貌绝伦的女子,没有与其容貌相符的道德观念,在经历私通西门庆、毒杀武大郎等事件后,最终也只能落得个惨死的凄凉下场,背负上遭人唾弃的毒妇骂名。
四、总结
总而言之,通过解读《生命的化妆》这篇散文,我们可以领悟到“美”的真谛,感悟到关于人生、关于成长的许多哲理。
分析可知,林清玄先生的散文《生命的化妆》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带入到他与化妆师的对话中,我们通过对化妆师的解答和作者的思考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生命的化妆就是从内在里改革”这一主题结论,继而悟出其中关于塑造灵魂、尊重
自然、发扬个性的人生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