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 第5章 行为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行为学习理论
一、选择题
1.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答案】B
【解析】根据斯金纳的观点,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正惩罚与负惩罚的目的都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但正惩罚是通过呈现消极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惩罚则是通过中止积极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认真完成作业”是希望提高发生概率的行为,“避免父母的斥责”则是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
2.体现“身教重于言教”思想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A.社会学习理论
B.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C.认知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A
【解析】根据班杜拉实验研究结果,在影响个体观察学习效果的因素中,榜样的作用至关重要。
榜样身教的作用远远胜于言传。
而人本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师生互动关系和个体情感体验的价值,认知学习理论重视的是个体知识结构和知识掌握的价值,联结学习理论中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的则是通过奖惩来养成行为习惯,不重视榜样的作用。
3.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刺激——反应联结的特点是()。
A.建立快,消退也快
B.建立快,消退慢
C.建立慢,消退快
D.建立慢,消退也慢
【答案】D
【解析】连续强化的条件下,新行为建立快,但消退也快。
组织行为学中强化程序的一种,指每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也可以说是即每一次正确反应后都给予一次强化。
可以快速学习新行为,但习得行为也会快速消失,例如表扬和恭维。
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新行为建立慢,但消退也慢。
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
在强化的时候,可以使用普雷马克原理。
行为强化的程序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根据间歇强化的比例和时间是否固定,可以把它分成四种类型,分别是固定比例的间歇强化、可变比例的间歇强化、固定时间的间歇强化、可变时间的间歇强化。
固定比例的间歇强化(定数强化)是指当个体的行为达到所要求的特定次数时才能得到强化。
可变比例的间歇强化(变数强化)是指每次强化所要求的行为反应数目不是固定的,而是围绕一个平均值不可预测地变化着。
固定时间的间歇强化(定时强化)是指行为在前一次强化之后,需要经过一段固定的时间后再次发生才给予强化。
这是以反应时间而非反应数量为单位来实施的强化。
可变时
间的间歇强化(变时强化)是指每次给予强化的间隔时间是不固定的。
在间歇强化程式中,相比固定强化方式安排下习得行为的消退而言,可变强化方式安排下习得行为的消退要慢。
4.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
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塑造
【答案】B
【解析】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根据斯金纳的观点,强化的目的就是提高反应的概率。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中止厌恶刺激的方式来实现。
惩罚的目的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
题目中的某生因受到过点名回答问题的负强化作用,所以就越来越经常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
5.一个经常违纪的学生被调到一个风气良好的班级后,在周围学生严格守纪行为的影响下,其违纪行为暂时很少表现出来。
这体现了观察学习的()。
A.习得效应
B.情绪唤起效应
C.抑制效应
D.反应促进效应
【答案】C
【解析】观察学习理论表明,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后果而习得新的行为。
这种间接习得的行为既可能促进原有行为发生的概率,也有可能抑制原有行为的发生。
观察学习有三种行为效应:抑制效应、扩散效应和促进效应。
其中,抑制效应是指当学习者观察到某榜样因某一行为而得到了令人厌恶的后果,此时效仿的体验会增强对这一行为的抑制,那么抑制效应也就发生了。
6.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答案】A
【解析】A项,操作性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命名。
B项,俄国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最早提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C项,桑代克是美国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提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D项,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主张观察学习。
7.“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
A.消退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答案】C
【解析】泛化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被蛇咬形成了条件刺激,之后对与蛇相类似的井绳也产生恐惧,属于刺激的泛化。
8.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
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答案】D
【解析】在实验中,食物是无条件刺激,即能够自动引起生理或情绪反应的刺激。
狗看到食物,自然而然地引起唾液分泌,不需要什么条件即发生了反应,所以由食物引起的唾液是无条件反应。
9.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答案】C
【解析】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逃避厌恶刺激,并且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称为“逃避条件作用”。
A项,强化是增强反应的概率和事件。
B项,惩罚是紧跟在反应之后导致反应概率下降的刺激。
D项,消退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没有无条件刺激的结合,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的现象。
10.提出“我们一切的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的是()。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巴甫洛夫
D.托尔曼
【答案】C
【解析】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指一个新刺激替代另一个刺激与一个自发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建立联系。
他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提出“我们一切的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
11.经典条件反射是指()。
A.将不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相匹配,致使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
B.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
C.个体的自发反应与某一刺激间建立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