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

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胳、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材料反映的这一思想流派的核心主张是
A.以法治国 B.克己复礼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
2、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

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

”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

”丁说:“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B.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C.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D.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3、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董仲舒主张“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长,塞并兼之路。

盐铁皆归于民。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据此推断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4、王阳明认为,真正的良知不是纯观念上的,也不是进行纯观念上的推导便可以得出的,他说,“人须在事情上磨练做工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王阳明表达的观点是
A.良知的实践以观念的推导为前提 B.把道
德观念和行为修养融为一体
C.内心自省是获得良知的重要途径 D.通过动静结合以促进良知发展
5、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根本上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当时“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6、“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

此观点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变革
C.中国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7、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

观察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8、下图是元赵孟頫的《墨兰图》。

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

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

”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拔俗的情趣。

该画属于
A.风俗画B.宫廷画C.文人画D.山水画9、柏拉图曾说:“事物对于你自己,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
子。

”与此相似的命
题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美德即知识
C.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D.世界的本源是人的理念10、某魏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须”的学问。

这位哲学家是
A.普罗塔哥拉B.苏格拉底
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11、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这些杰作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是
A.揭露教会的腐败与神学的荒谬反动 B.宣传理性与民主法治
C.宣传宗教改革与激进思想 D.表现人性及人的价值
12、“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以上言论旨
A.强调个人信仰的独立 B.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
C.提倡追求幸福和物质享受 D.批评天主教会的腐败
13、“人民拥立国君是为了捍卫他们的自由,而不是去做他的奴隶……一旦人民可以把他撵下台,他就不能抱怨人民使用暴力……只靠暴力维持的,只有用暴力来推翻。

任何事物都是这样按照自然法则发生的。

”发表以上言论的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康德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卢梭
14、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是价值体系变动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两个时期“价值体系”变动的共同特征是
A.打破宗教神学世界观 B.构建理想的社会制度
C.强调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 D.反对宗教信仰,追求心灵的解放
15、“反对用具体形象反映现实,而主张用抽象的语言——颜色和几何图形来表现艺术家主观心灵”,体现该主张的美术流派属于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16、下表反映出西方社会思想文化发展趋势是
A.由理性主义到人文主义B.社会思想呈现宗教化趋势
C.社会思想呈现世俗化趋势 D.由人本主义到神本主义
17、2015年是电影诞生l20周年,也是彩色电影诞生80周年。

电影艺术诞生于
A.英国 B.法国 C.美国D.苏联
18、战争中,林则徐、魏源等萌发了强国御辱的新思想,他们的新思想主要“新”在A.觉察到空谈义理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B.面对现实呼吁革除社会弊端C.抛弃“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关注世界 D.主张向
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19、严复曾说:“牛有牛的‘体’和‘用’,马有马的‘体’和‘用’——牛之‘体’决定了它有负重之‘用’,马之‘体’决定了它有致远之‘用’;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好比要求‘以牛为体’来求马之‘用’。

”主要批评了洋务派
A.师夷长技不合国情 B.对西方的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C.目的是巩固清朝专制统治 D.违背了近代化的历史潮流
20、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21、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包含着对传统儒学的扬弃
B.欧洲启蒙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C.二者都提出了对未来社会政治制度的建构
D.二者都体现出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22、孙中山曾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其中“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指的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23、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下列红色旅游景点最能见证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是
A.革命摇篮井冈山
B. 遵义会议旧址
C. 革命圣地延安
D. 西柏坡
24、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爆炸,苏联用了4年,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8个月。

这主要表明
A.新中国的核技术正赶超世界
B.第三次科技革命威胁着世界安全
C.原子能的研究遍及世界各国
D.新中国已开始成为世界科技大国
25、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

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 “百花齐放”的主张
C.“文化革命”的观点
D.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8分,共计60分。

26、(16分)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

……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
材料三大思想家伏尔泰从18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

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同时代人矮化”孔子的原因。

(4分)
(2)依据材料二中的两则材料,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对儒学看法的异同。

(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4分)
(4)导致上述材料对孔子持不同观点的原因是什么(2分)
27、(16分)
材料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动物的分类基本上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顺序排列的,还注意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记载了一些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但他的认识没有得到重视,也没有人沿着他的道路继续研究下去。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正式出版。

该书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生物是不断进化的,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这就是震撼世界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进化论。

材料二从广义上我们可以说,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比欧洲的科学技术(除了希腊光辉灿烂的理论建设高潮之外)要进步得多,但是从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科学就开始占领先地位了。

确实,到了伽利略时代,可以说科学发明的技术本身被发现了,其结果就产生了现代科学的统一世界,科学为全人类所公有……欧洲有许多特殊的因素必须考虑进去:欧洲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欧洲封建制度的形式,欧洲的重商主义和工业化建设日益增长的需要,希腊人从苏格拉底时期以后对欧洲文化历史一贯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所有这一切以及其他类似的因素都足以充分解释那个"伽利略奇迹"之谜。

----李约瑟《中国:发明与发现的摇篮》
材料三“科学”一词起源于中国古汉语,原意为“科举之学”。

到近代日本翻译西方著作,翻译英文science的时候,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科学”一词,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

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

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材料四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李时珍和达尔文在生物进化方面认识上的差异。

(4分)
(2)分析材料二,李约瑟认为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欧洲的特殊因素有哪些?(3分)与欧洲对比,中国社会主要缺失哪一因素导致近代科技落伍了?(1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意义的“科学”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4分)
(4)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4分)
28、(18分)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

明万历九年(1581年)。

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

……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报可。

书成未用。

会本
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

……并许其自行其教。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

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

……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海国图志》《民报》、孙中山题词《新青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的新变化及其时代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叶中外文化交流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4分)
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
西方文明的共同点,(2分)并分析其变化的趋势。

(4分)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26、
(1)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击;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

(4分)
(2)同:都认为儒学强调“贵贱有序”的统治秩序;(2分)
异:康有为认为儒学具备平等、进化的思想;梁启超认为儒学是维护专制的思想根源,是民主的障碍。

(4分)
(3)儒家的某些观点是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的说教。

(4分)
(4)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不同(2分)
27、
(1)差异:李时珍侧重总结前人经验,而达尔文侧重理论总结。

(2)欧洲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欧洲封建制度的形式;欧洲的重商主义和工业化建设日益增长的需要;(3分)欧洲独特的历史文化。

(1分)
(3)作用:①政治上,进化论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思想武器;
②经济上,利用西方先进科技,发展近代工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③思想上,民主、科学的口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诉求;(任答两点4分)
(4)科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道德等问题。

(2分)
应对: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社会经济,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分)
28、(1)变化: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开始传到中国。

(2分)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传教士来华,中西文化交流加强。

(2分)(2)变化:方式上由平等交流变为对华进行殖民侵略;内容上由文化交流为主变为西方对华进行经济侵略与暴力掠夺
(4分)
影响: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带来资本主义文明,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分)
(3)共同点:都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2分)
趋势: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