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ppt21 人教课标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 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 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3、排比的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 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在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 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 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 你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 它可能是一片海, 让你体会壮阔 让你体会壮阔 ;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
——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
A、比喻 C、借代 E、对偶 H、设问 B、比拟 D、夸张 F、排比 G、反问
一、比 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 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 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 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 词语)组成。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见课本)
四、对偶
1、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意 义对称。 2、种类:(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 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 式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 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 例: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3、作用:音乐美、节奏感、表意凝练。
五、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 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 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 辞方式。 2、排比和种类: (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 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 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 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音乐家的灵感常成为跳跃的音符, 文学家的灵感常成为优美的辞章, 画家的灵感常成为完满的构图, 一般人的灵感常只是霎时的喜悦。
六、夸张
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
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夸张的类型 : 穷人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哭鼻子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 扩大的夸张 ,那真要淹死在泪水里了。 : 逝。 壁。 这巴掌大的小山庄吸引着成千上万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缩小的夸张 : 人的心。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
2、分类
(1)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写出和人一样 的感情和动作。 例1: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2)拟物 ①把人当作物来写
例1: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例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 来, 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②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 山下的坝子里来。
八、反问 (反诘)
1、概念: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 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例1: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 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 省委的追认才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2: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借代要得当 这特别要注意语言环境的交代,否则,可能 产生歧义或让人摸不着头脑,如: 张伯伯家里有两个五角星.——容易产生误解。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相同:一事物代另一事物
不同:其一,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其二,借喻能改为明喻而借代不能 。
例1: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借代) 例2: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 厚障壁了.
(2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十、摹状(摹拟/摹绘/仿拟)
1、概念:摹写人或事物的声音、色彩和情状。
2、分类
(1)摹形
例:旱獭……到了夏至后,发青的酥油草把它们养得胖
墩墩、圆滚滚的。
(2)摹声
例: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3)摹色
例: 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①同类相比。例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猜度。例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 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节。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本次考试很多同 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让你明白雄健 它可能是一座雕像,让你明白雄健; 它可能是一片海 它可能是一座雕像
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 粹。
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 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 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 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 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 霎时的喜悦。
例1:樯橹灰飞烟灭。 例2: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5)结果代原因
例1:好吧,我们多勒勒裤腰带吧。 例2: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事物的名称代本体。
例1:我买了一台“康佳”。 例2:他一天一包中华。
借代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 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 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 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判断下列属于拟人还是拟物?
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 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 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②: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天。
③:一部高高的挖土机,伸长着脖子,张 大嘴巴,只要四五下就能吐出一车河沙。 ④:近来连伤风、咳嗽都跟我请了假啦。
拟人的作用 (1)色彩鲜明; (2)描绘形象; (3)表意丰富。
运用比喻应注意三个问题:
其一,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但又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其二,比喻要合乎 事理。如“广场上人山 人海,人们像蚂蚁一样挤在一起” 从情感 上看感觉别扭。
其三,不是所有的“像”字句都是比喻句。 如“街上仿佛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 了许多。”只是说明情况,并非比喻。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 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 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3)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雨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 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5、比喻的作用
①具体、形象、生动。 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 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②浅显易懂。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 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③表达感情。 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 上“乌鸦”(飞机)成阵。
2、反问的作用:
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 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共同点 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不同点 形式: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作用: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 1、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 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
练习
请分辨以下句子用了
借喻
还是
借代
1、一朵浮云把银盘遮盖了。
借喻
本体是月亮,喻体是银盘。
2、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借代 借用事物:黃口 代替事物:雏燕(雏鸟的嘴呈黃色。) 3、烽火連三月,家书抵萬金。 借代 借用事物:烽火
代替事物:战争
三、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 式。
排比和反复的区别
1、排比最少三句,反复最少两句。
十、双关
1、概念: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 和同音的条件,有意识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 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 2、类别
(1)谐音双关:
例1: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例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十一、镶嵌
1、概念:为了把话说得舒缓些或郑重些, 有时故意用几个无关紧要的字镶在一个词 里。 2、一般以镶加虚词和数词最为常见。 例:……便自己开了门,轻手蹑脚地上楼 到妻子房里。
十二、顶真(顶针/联珠 )
1、概念:顶真是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开头 的词语的修辞方式。
例1: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 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例2:小调皮,做习题。习题难,画小雁;小雁飞, 画乌龟;乌龟爬,画小马;小马跑,画小猫,小猫叫,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
七、设问
1、概念: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 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例1: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 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 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例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设问的基本特点:无疑而问。 3、设问的作用: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二、借代
1、概念: 借用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2、分类: (1)特征代替本体 例: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例2: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 慢向外走去 (2)具体代抽象 例:枪杆子里出政权。 (3)借专名代一般人或事物。 例: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
(4)借部分代替全体。
4、区别“对比”
A、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 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B、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 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 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 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C、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 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 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 法的兼类现象。
未饮心先醉 ,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超前的夸张 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
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 形式 农民们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
3、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4、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例: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 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例: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 这句夸张因表述不明确,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 实。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 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可改为明喻:我们之间的隔阂像一层可悲的厚障 壁)
例: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 而行。 D. 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 一片雪帘雾障里。
A 项是借代,“纨绔”本指“细绢做的裤 子”,所以指代贵族子弟。其他三项都是比喻
2、谁说孩子来到人间只是索取?孩子带给这个世 界的幸福难道不比他们得到的要更多一些吗?
十、反复
1、概念: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 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这种修辞方法 叫反复。
2、反复的作用: 强调作用,用于抒情写景,感染力强。
3、反复的种类: (1)接连反复: 例1: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遗体的灵车,碾过 我的心。 例2: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 默中灭亡。 (2)间隔反复: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 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 车;捕禁官吏,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 连年内战,空前水灾,买儿救穷,砍头示众,密 密杀戮, 严刑逼供,他们不惊诧。在学生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