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周练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阳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周练历史试题
1.按清政府的规定,完粮纳税必须用白银,19世纪30年代末较20年代初农民同是交纳一两白银,而实际上要多卖60%的粮食,其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政治腐败,贪污成风 B.清政府国库空虚,不断加重赋税
C.小农经济破产,物价动荡 D.白银大量外流,源于鸦片走私
2.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将永远地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

下列纪念碑或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人民英雄纪念碑虎门销烟浮雕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
A.抵制商品经济 B.反对外来侵略
C.反对封建统治 D.维护封建经济
3.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中法《黄埔条约》内容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内容关系的是
4.依据相关条约,法国传教士不失时机地在天津建造了望海楼教堂(右图),
这是近代天主教传入天津后建造的第一座教堂。

请判断该教堂最早应建造于
下列哪一条约签订后()
A.《望厦条约》B.《黄埔条约》
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5.翻开中国《现代汉语词典》,里面带“洋”字的词语很多,如“洋装”、“洋油”“洋钉”等。

从中得到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A.洋货曾充斥中国的市场
B.洋货的涌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洋货的涌入对中国的经济只有“破坏”作用
D.洋货的涌入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6.农村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进程。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农业的发展趋势不包括:
A.农业生产商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B.“男耕女织”生产模式被彻底毁灭
C.一些农民破产,离开农村进入工厂做工
D.中国的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的生产日益殖民地化
7.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来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8.下图是一张上海某一历史时期的警官证。

证件印章中所提及的
“特别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奇特的“国中之国”现象。


果究其源头,此规定最早当出自:
A.《南京条约》 B.《南京条约》的附件
C.《黄埔条约》 D.《天津条约》
9.《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本家兴奋异常。

有一草帽公司老板高
兴地说:假设中国人每人都戴一顶草帽,那么我们就发了大财了。

结果事与愿违。

英国人制造的草帽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在中国畅销。

导致这一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A.英国人制造的草帽质量低劣 B.英国还没有打开中国的市场
C.英国人没有考虑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D.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10.下列图片分别是北京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中的虎头、牛头、猴头,历经战乱,曾漂泊海外达140多年。

它们是哪次战争后漂泊海外的: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

”签署该文件的中国皇帝是(C)
A.乾隆帝
B.道光帝
C.咸丰帝
D.光绪帝
12.中英《天津条约》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唯现在长江中、下游均有‘贼匪’,俟地方平靖,准将至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进出货物通商之区。

”这一条款对中国近代政局的主要影响是
A.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上游地区 B.义和团反帝运动爆发
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农民革命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打击
13.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

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
C.输出资本
D.打开市场
14.1858年,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了我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其原因是
①太平天国运动切断了广州通往内地的商路②《天津条约》的签定③洋务运动的大型企业在沪建立④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失败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②④
15.茅盾的小说《春蚕》写到:“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

……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以下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C.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列强凭借特权打开中国市场
16.2007年是圆明园建园300周年。

1951年,周总理曾指示“圆明园遗址要保留,地不要拨用了。

”保留圆明园遗址,是因为它:
①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②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③具有热爱世界和平的教育功能④标志着封建专制堡垒的土崩瓦解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7.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数量上有所发展,但这是在殖民主义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实现的。

以下各项对这一过程在中国所造成的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的传播
C.造成我国资源的大量流失 D.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受到阻碍
18.有人说洪秀全和曾国藩的斗争是“耶稣与孔子的斗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
B.洪秀全拜上帝教,曾国藩中体西用
C.曾国藩建成了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曾国藩使汉人重掌地方大权
19.以下图片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能说明“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偏离轨道的插曲”这一观点的是()
A. B. C. D.
20.从下列两幅图片可以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
A.始终代表着最广大农民利益 B.一直保持着农民革命本色
C.不能摆脱封建皇权体制的窠臼 D.农民阶级不能解决好内部团结
21.洪秀全在《原道觉世训》中说:“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但1856年则发生了天京变乱。

这是因为()
A.天国达到了全盛时期 B.原先的理念已不适应
C.太平天国巩固政权的需要 D.农民阶级自身的封建思想
22.著名的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曾说:“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晏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逢苟且於目前。

”这表明鸦片战争之后
A.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B.中国社会和平繁荣
C.社会上层未能警醒 D.士大夫醉生梦死
23.1893年《澳门新闻报》报道说:“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至今仍不知西洋。

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

”其“林总督行事”应是指A.虎门销烟 B.抗击英国侵略者
C.编译《四洲志》 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4.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鸦片战争后初期,知识界对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进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A.认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 B.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
C.认为中国的清朝统治腐朽 D.认为中国的思想观念陈旧
25.图中的三幅图是近代前期中国先进阶级提出的不同的救国方案。

三者的相同之处有
①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②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③抵御外国侵略,富强中国④依法治国,由公众选举官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6.(10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中国的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1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

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超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

正是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1)农民为什么放弃种植粮食转而种桑植茶?(4分)
(2)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6分)
27.(14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

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生。

第一扎营不贪懒,莫去民家取门板。

莫拆人家搬砖石,莫踹禾苗坏田产。

莫打民间鸡和鸭,莫借民间锅和碗。

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

莫进城市进铺店,莫向乡间借村庄。

无钱莫采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

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

第三号令要声明,兵勇不许乱出营。

走出营来就学坏,总是百姓来受害。

或走大家讹钱文,或走小家调妇人。

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

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


——曾国藩《爱民歌》材料二曾国藩的亲信幕僚赵烈文在《日记》中写道:湘军攻下南京后,城内“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遭杀死……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砍戮以为戏,匍匐道上。

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

”,“自湘军平贼以来,南民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材料三谭嗣同在湘军收复“天京”后约30年,曾到金陵(即今南京,太平军称“天京”)对所见闻说:“顷来金陵,见满地荒寒现象。

本地人言:‘发匪(指太平军,按清方称谓)据城时,并未焚杀,百姓安堵如故。

终以为彼叛匪也,故日盼官军之至,不料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悉入于湘军,而金陵永穷矣。

’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


材料四石达开攻破江西吉安城时,除歼灭抵抗的敌军外,“不戮一人,有掳民间一草一木者,立斩以徇。

”对此地主阶级文人邹树荣写有纪事诗,中称“传闻贼首称翼王,仁慈义勇头发长,所到之处迎壶浆,耕市不惊民如常。


请回答:
(1)概括曾国藩在《爱民歌》中规定的“爱民”军规的内容(6分,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曾国藩这样规定的目的何在?(2分)
(2)曾国藩的“爱民”军规得到执行了吗?结合材料二、三加以说明。

(3分)
(3)结合材料三、四,说明太平军在占领城市后的做法与湘军有何不同?(3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

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

他是百战百胜的。

他所有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

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国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

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

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而是因为奸臣误国。

……可惜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

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

他到了以后,就知道中国的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

他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给了魏默深。

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

……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

林虽有这种觉悟,但他怕清议指摘……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

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即抱着旧观念空发议论的官员)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落,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材料二倘若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

………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维新呢?……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是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

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他们怕清议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均摘自蒋廷黼《中国近代史》
回答:
(1)概述作者描述的关于林则徐的两种观点。

哪一种是错误的?为什么?(6分)(2)作者对于林则徐的批评是否正确?为什么?(6分)
答案:
1.D
2.B
3.B
4.C
5.C
6.B
7.B
8.B
9.D
10.B
11.C
12.C
13. D
14.C
15.C
16.D
17.D
18.B
19.D
20.C
21.D
22.C
23.C
24.A
25.D
26.(1)主要原因是丝、茶的大量出口,使丝茶畅销,种桑植茶有利可图。

(4分)(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开始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农民利用世界市场组织生产,使农产品的商品化提高,增加了收益。

(6分,言之成理即可)
27.(1)内容:不许毁坏百姓田产、掳掠民间财物;不得扰民,买卖公平;不许强拉民夫;严明军纪,不准随便出军营,不许讹诈钱财、调戏妇女。

(符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目的:收买人心,赢得百姓对镇压太平天国的支持。

(2分)
(2)没有。

湘军在攻入天京(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3分)
(3)太平军占领城市后,并未烧杀抢掠,而是采取措施稳定民心,恢复秩序。

(2分)28.(1)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能够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战胜英国侵略者,因为清政府的破坏,林则徐无法施展其才能,因而导致鸦片战争失败。

另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逐步认识到当时的中外形势,他能够首先开眼看世界,但无力扭转当时的战争形势。

第一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了解世界潮流所向,仍然没有摆脱“天朝上国”的迷梦。

(2)作者认为林则徐害怕舆论的指责,坐视国家衰败,不敢公开说明自己的见解,因而延缓了中国改革和近代化的进程。

不正确。

中国在当时没有发生改革运动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的。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尚未出现,不具备改革的客观条件,而不应该由林则徐来承担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