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及邻区侏罗纪延安期沉积体系及其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惠安堡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沉积演化及物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惠安堡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沉积演化及物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惠安堡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沉积演化及物源分析马家滩—惠安堡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部,其中侏罗统直罗组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而这些矿产资源的形成及空间分布受沉积地层展布的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分析研究区内直罗组地层在空间上的展布特征和沉积特征与沉积相在垂向上的变化来刻画直罗组的沉积演化,并精细研究直罗组的沉积过程,可以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野外地质露头为基础,结合钻井和测井资料,对直罗组的层序和沉积特征进行了划分和描述。

直罗组岩性在垂向上划分为两个由粗变细的正旋回,可以进一步划分为4段(即J2z1-J2z4),两次旋回底部均以发育厚层砂岩为特征,分别是直2段底部“高桥砂岩”和直4段的“七里镇砂岩”。

直罗组碎屑岩类型多样,包括: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等;其层理构造普遍发育,可见平行层理、水平层理、交错层理中的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等和粒序层理;直罗组发现的古生物种类和含量较少,主要是植物化石、孢粉和双壳类化石;通过测井资料识别出来的测井相可以进一步反映出直罗组的沉积相类型。

直罗组沉积时,现今的盆地西缘在当时并未显示强烈的构造变动,全盆稳定沉降,碎屑物质供应充分,盆地边界坡度较大,水流携带着大量碎屑物质在山前形成扇形冲积体;由于地形坡度依旧较大,奔腾的水流体系展示出辫状河特征,河水冲刷延安组地层,在直罗组地层底部发育滞留沉积并夹有煤线,向上形成相互切割、彼此叠置的垂向加积的河道砂岩。

随着盆地稳定沉降,盆地可容空间增加,但物源区剥蚀作用减弱导致碎屑物质供给减少,细粒碎屑物质增多,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为当时沉积的主体,在直3段沉积时,燕山运动第I幕影响趋于微弱,盆地表现出洪泛特点,发育一套泛滥平原沉积。

随后盆地又开始缓慢沉降,沉积环境由辫状河过渡至曲流河,砂体规模减小,在垂向上为一次完整的正旋回沉积,表现出典型的河流“二元结构”特征,下部为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向上逐渐过渡为粉砂岩、泥岩,在泥岩中保存的植物化石显示出真蕨类植物的羽片变细小,叶膜退缩。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特征时间:2007-08-03 08:41:19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根据岩性组合,延长组最早分为五段,即T3y1、T3y2、T3y3、T3y4、T3y5,随着勘探不断向盆地内部深入,结合井下岩性、电性及含油性将其进一步划为10个油层组(长1-长10)。

延长组基本以北纬38°为界,北粗南细,北薄南厚,北部厚约100-600m之间不等,南部厚1000-1300m,边缘沉积坳陷带最大厚度为3200m。

其沉积特征如下:延长组一段(T3y1):盆地东部和东北部主要由灰绿、浅红色中粗粒长石砂岩夹暗紫色泥岩、粉砂岩组成的河流沉积。

而在盆地西南部陇东一带,下部以河流、上部以三角洲及少量湖相沉积为主,其岩石类型主要为浅灰色中细粒长石砂岩夹薄层灰色粗砂岩及深灰色泥岩。

总的来说本段沉积以厚层、块状中-粗粒长石砂岩为主,南厚北薄,南细北粗,砂岩富含长石颗粒,普遍具麻斑状沸石胶结(俗称“愚人花岗岩”)。

自然电位曲线大段偏负,视电阻率曲线呈指状。

含长10油层组,在马家滩油田为主要采油层之一。

延长组二段(T3y2):与T3y1相比,湖盆水域明显扩大,总的沉积格局为东北沉积厚度小,粒度细,西南部沉积厚度大,粒度粗。

本段长9的下部油层以深色泥页岩夹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为主,是一套广泛湖侵背景下形成的产物。

在长9的上部,除盆地边缘外,湖盆南部广泛发育黑色页岩、油页岩,通常称“李家畔页岩”,厚约20-40m,这套页岩在盆地内部分布稳定,井下常表现高自然伽玛、高电阻率,是井下对比的重要标志,在盆地北部及南部周边地区渐变为砂质页岩及粉砂岩,高阻现象消失。

本段上部砂岩发育段划为长8油层,主要为湖退背景下的三角洲沉积、扇三角洲沉积,是陇东及灵盐地区重要的产油层。

延长组三段(T3y3):沉积特征仍表现为南厚北薄,按沉积旋回自下而上进一步划分为长7、长6、长4+5油层组。

长7主要以泥页岩为主,在陇东地区长7深湖相油页岩中夹砂质浊积岩且含油,这套地层是延长组湖盆发育鼎盛时期形成的重要生油岩,俗称张家滩页岩,在湖盆广大地区均有分布,但东薄西厚、北薄南厚,是一套稳定的地层划分对比标志层。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质构造特征及勘探走向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质构造特征及勘探走向研究

现阶段,随着石油勘探活动的不断增多,很多学者加大了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研究工作。

笔者对重磁电资料、地质露头资料、钻探资料等开展充分的研究,发现以中宁为界,可以将鄂尔多斯西缘分成南部与北部两大体系。

在南部体系结构中,分成上、下2层,而不同的地质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勘探领域。

以滑脱层为分界线,可以将分成气藏层与油藏层,在上下层不同的构造中,分析地震资料可以发现,滑脱层下方的圈闭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逐渐地成为我国较为重要的油气探区。

银川青铜峡是地震多发带,也恰好处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这也让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成为了诸多学者关注的对象。

同时,众多学者对该地区的发展评价不尽相同,论述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变性机制与地质构造,有助于对南北两地区构造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有助于深度挖掘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价值[1]。

2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质结构与构造特征2.1 存在转换带的根据根据地表模型显示,黄河流向位于中宁地区东西部向北不断延伸,平铺方向出现90°角。

此外,在北部冲断体系中,地表出露地层呈现出了“S”型镜像,在南部逆冲推覆体系中,呈现出断续的“S”型镜像展布,在地址图上,能清晰显示出2个错位明显的S形分布条带。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北方向的差异性较为明显,南部与北部的构造线展布具有较大的区别。

根据不同部位构造线方向的差异性,充分阐述了南北构造体系间存在转换带构造,导致双侧的构造线方向出现了变化。

从布格重力异常图上进行观察,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带形成了“S”型镜像,高带双侧呈现线性梯度带,明显的南北分界线,使南北分别呈现“S”型镜像展布的异常带,在中宁一线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走滑断层。

2.2 北部冲断体系的构造特征与地质结构北高南低是北部冲断体系所呈现出的整体表现,随着地层逐渐向北抬高,使其表面遭受风化后逐渐损坏。

北部区域所显示的地震剖面具有较陡的断层,通常情况下,倾角在50°至60°之间,特殊情况可达到75°,而且,未发现深处的缓倾现象。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岩相古地理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岩相古地理演化

收 稿 日期 :O 7 O — 1 2O一 8 2 作 者 简 介 : 毅 ( 9 : 序 地层 、 相 古地 理 。 郝 18一 , 汉 在 专 沉 方 层 岩
维普资讯
20 年第 5 08 期
盘 山 为界 , 以 吕梁 山为 界 ( 1 口 。构造 上处 于 东 图 )
在 经 历 的 早侏 罗世 富 县 期 的构 造 抬 升 、 谷 深 河 切 、 流相 沉积 充 填之后 , 个鄂 尔 多斯 盆地 曾有短 河 整 暂 的抬 升 , 造 成 了 富 县 组 与 Y 之 间 的 侵 蚀 间断 这 。 关 系 。Y。 盆地 的演 化 比较 复杂 , Y 。 , 地主 期 在 期 盆 要 表 现 为构 造 抬 升 , 积体 系经 历 了辫 状河 一 曲流 沉 河 转变 的过 程 。镇 泾研 究 区块 位于 鄂 尔多斯 盆 地西
维普资讯
14 7
内 蒙古 石 油 化 工
20 年第 5 08 期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岩相古地理演化
郝 毅 , 陈洪 德 , 俊 兴 , 中堂 赵 苏
( 成都理 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
摘 要 : 前人 研 究 工作 的基础 上 , 合 了大量 新 的钻井 、 井 资料 , 在 结 测 以鄂 尔 多斯盆 地镇 原 一泾 川 地 区中休 罗统 延 安组 为例 , 用 沉积 学 的方法 详 细阐述 了研 究区 目的层位 的岩相 古 地理 演化 特 征 , 为研 运 认 究区延 安组 由下 而上 为河流 沉 积体 系逐 渐过 渡 为三 角洲 沉积 体 系。其 中 Yl 为河流 相沉 积 , 要发 育 。 段 主 有 心滩 、 滩 、 漫滩 、 边 河 岸后 沼 泽 等沉积 微 相 ; 以三 角洲沉 积 为主 , Y 一Y 主要 发 育 的微 相 有 分流 河道 、 洪 泛平 原 、 原 沼泽 等 ; 发 生 了河流 回春现 象 , 平 Y +段 河流相 沉积 再次 发育 。 关键 词 : 岩相 古地 理 ; 中休 罗统 ; 泾地 区 ; 尔多斯 盆地 镇 鄂

鄂尔多斯盆地楼房坪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沉积相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楼房坪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沉积相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楼房坪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沉积相研究X郭 强,白奋飞,于 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75) 摘 要: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从测井资料分析入手,结合岩心观察、描述及区域地质资料,确定在长2期楼坊坪地区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在平面上沉积微相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为主,而砂体的发育情况则完全受控于沉积相的展布特征。

关键词:沉积相;楼坊坪地区;延长组 中图分类号:P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8—0140—03 楼房坪开发区位于吴旗县—志丹县境内,区内自然地貌属于黄土高原,主要由塬、沟、峁三种地貌单元组成,地面海拔1280~1640m,相对高差260m 左右。

气候属半干旱型。

年降雨量较少,年平均降雨量约300~600mm ,交通条件相对较好。

1 区域沉积背景楼房坪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西缘,该区在晚三叠世由于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出现了大型的湖泊。

当时整个盆地的沉降与沉积中心偏南及西南部,盆地内沉积有自古生代以来的多套沉积体系,其内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其中上三叠统延长组是一套在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上发育的重要油气储集层,也是研究区主要的含油层系。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湖盆的沉积演化经历了早期的初始沉降,到加速扩张和最大扩张,再到萎缩,最后湖盆消亡,完成湖盆从发生、发展以至消亡的沉积演化过程。

长2期,由于湖盆的持续收缩,合水、直罗以南长3期仅有的小范围深湖区已不复存在,浅湖区也较长3大大收缩,仅在华池、延安、富县、黄陵几个三角洲尚有前缘存在,在长3沉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平原、沼泽化,河流相或平原分流河道发育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储层的沉积相控制着储集砂体的成因类型及宏观分布。

在岩芯观察的基础上,结合综合录井资料和野外露头剖面信息,运用沉积学、沉积构造、剖面结构、古生物及测井相等划分沉积相的标志,对研究区内钻井进行单井沉积相划分,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钻井之间的沉积相进行综合比对,进而揭示在楼房坪长2沉积相特征及沉积环境变化。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盆地沉积演化阶段: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

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

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

细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

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风化剥蚀。

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

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

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上升。

第四阶段:下白垩系志丹统,干旱型湖泊沉积阶段第三阶段安定组杂色泥灰岩沉积之后,燕山运动第二幕开始,盆地再度上升,并在周边发生了强烈的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联合作用,褶皱断裂造山运动开始,形成了盆地格局(侏罗纪晚期)。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

在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是指河套以南,长城以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可昭盟地区。

而地质学中的鄂尔多斯盆地范围则广阔,它东起吕梁山,西抵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一线,南起秦岭山坡,北达阴山南麓。

包括宁夏东部,甘肃陇东,内蒙古伊可昭盟、巴彦单尔盟南部、阿拉善盟东部,陕北地区,山西河东地区。

面积约37万K㎡。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总面积约25万K㎡。

)黄土高原是盆地主要地貌特征,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位于盆地北部,周边山系海拔1500~3800m,平均2500m左右。

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00~1800m左右;西北部的银川平原、北部的河套平原、南缘的关中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前二者海拔高度1600m左右,关中平原仅300~600m)。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沿盆地周缘流过。

盆地内部发育有十几条河流,多数集中在中南部,在东南角汇入黄河,属黄河中游水系;像著名的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流域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盆地内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初,1907年在地面油苗出露的陕北地区,用日本技术钻了我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始于1970年。

到目前,不但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上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在地质理论研究、钻采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世界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第一讲盆地构造特征一、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地质学上讲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周边隆起,中部下陷,内部西低东高,不对称的地史时期的沉积盆地;并非现今的地貌盆地。

按地层的分布形态划分为:(盆地一级构造单元)1 、(北部)伊盟隆起2 、(南部)渭北隆起3 、(西部)西缘断褶带、天环坳陷(天环向斜)4 、(东部)晋西挠褶带5 、(中部)陕北斜坡(西倾单斜构造)陕北斜坡是目前我们研究时间最长、认识比较清楚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

由于它的存在,盆地内同一个时期的地层(同一套储层),在西部埋藏深度大,东部埋藏浅。

例如:马岭油田主力含油层延10在庆阳埋深1400m左右,在延安出露地表,西峰油田的长8油层在陇东埋深2200多米,在陕北延河入黄河口处则高悬在山崖上。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安组层序地层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安组层序地层分析
Ya a r a i n’ n Fo m tonLeabharlann 圉 { F 田图


图 3 研究区延 1 O砂岩 等 厚 图
Fi. Thes nd t ne io ac fM e b r 1 g3 a s o s p h o m e of 0
的河湖 三角洲 沉积体 系及延 5以上 的河流沉 积体
[ 摘要]通过钻井资料 、 岩心资料、 井曲线、 测 薄片鉴定 等分析 手段 , 认为鄂 尔 多斯 西南缘延 安 组经历 了下切 河谷充填 一三角洲平原 一河流沉积 的演化, 为一个完整 的湖侵 一湖退旋 回。低
位 体 系域 主 要 由下 切 河 谷 充 填 砂 岩 构 成 , 岩 的分 布 受前 侏 罗 纪 古 地 貌 的控 制 ; 进 体 系域 为 砂 水 三 角 洲 平 原 沉 积 , 大 湖泛 面位 于 湖侵 的 黑 色 泥 岩 与 煤 线 的互 层 中 ; 位 体 系域 由 三 角 洲平 原 最 高
系。
Ya a r a i n n’ n Fo m to
辫 状河 : 状河 主要发育 在延 1 辫 O的下 切河谷
中, 道砂岩呈 顶平 底 凸 的“ 河 弓状 ” 岩体 镶 嵌 于延 长组 中 。在钻 井过程 中 , 下切 河谷 中的延 1 0地层 厚度 迅 速 增 加 , 西 8 如 1井 , 1 延 O地 层 厚 度 1 7 5
第3卷 第6 5 期
20 0 8年 1 2月
成都 理 工大 学学报 ( 自然 科 学版 )
J U N L FC E G UU I E S Y O E H O O Y(c n &T cnl y d i ) O R A H N D N V R I F C N L G Si c O T T e e e o g i n h o Et o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石炭系羊虎沟组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石炭系羊虎沟组沉积特征

第35卷第5期2023年9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 ol.35No.5Sept.2023收稿日期:2022-10-01;修回日期:2022-10-26;网络发表日期:2023-02-24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十四五”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技项目“致密气新区新领域资源潜力与富集规律研究”(编号:2021DJ2101)资助。

第一作者:魏嘉怡(1993—),女,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天然气勘探与区域地质综合研究方面的工作。

地址:(710018)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未央路151号。

Email :***************************.cn 。

通信作者:刘刚(1983—),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地质研究方面的工作。

Email :**************************.cn 。

文章编号:1673-8926(2023)05-0120-11DOI :10.12108/yxyqc.20230512引用:魏嘉怡,王红伟,刘刚,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石炭系羊虎沟组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2023,35(5):120-130.Cite :WEI Jiayi ,WANG Hongwei ,LIU Gang ,et al.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iferous Yanghugou Formation in thrustbelt on the western margin of Ordos Basin [J ].Lithologic Reservoirs ,2023,35(5):120-130.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石炭系羊虎沟组沉积特征魏嘉怡1,2,王红伟1,2,刘刚1,2,李涵1,2,曹茜1,2(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安710018;2.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安710018)摘要:根据钻井、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结合岩石矿物特征、古生物化石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炭系羊虎沟组沉积相特征和展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

鄂尔多斯西南缘岐山地区沉积演化过程研究

鄂尔多斯西南缘岐山地区沉积演化过程研究
海水 几乎全部退 出了鄂尔多斯地 区和整个华北陆块 。
层, 迄今 已钻井 四百余 1 , : 已探 明天然气储量 丰富 , 3 加上上古
生界的天然气储量 , 鄂尔 多斯 盆地 已成 为我 国天然气储量最 大 的盆 地之一 ,也是 近年来天然气 储量增 长最快 的盆地之

马家沟一期 时 , 平凉 、 陇县均 沉积一套泥质 白云岩 。 属局
限海 台地相 , 沉积 了一套泥质 自云岩 , 说明 , 此时的碳酸盐沉 积 中加入 了陆源物质 。亮 甲山期的古地理面貌与冶里期 的十 分相似 , 岐山地 区沉积相 同的岩性 , 由此说 明在冶里一 甲山 亮 期鄂尔多斯 陆有增大 , 这标志着海退 。 1 马家沟期 至峰峰期海进阶段 . 2 中奥陶世 马家沟期 ,先 后经历了三次海进和三次海退 . 海进和海退规模一次 比一次三次大起大落 , 构成了鄂尔多斯 地区早奥 陶世 马家沟期一套完整 的海进海退旋 回。除了发育
0 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横跨陕 、 、 、 、 甘 宁 蒙 晋五省 区 , 是我 国第 二
大沉 积盆地 . 面积约 2 x &k 可供勘探 的面积 l x & m 5l m. O lk 以上 ,也是 目前 中国发现 1 “ 0 m 以上储量 大气 田最多 的盆 地 。它是一个发育 多时代 , 多层 系的复合性还油气盆地 。 下 从
为陆 , 山地 区属于开 阔海 台地相 , 岐 沉积 了一套 白云质 灰岩 。 到早 奥陶世冶里期 . 鄂尔 多斯 陆之外 为一个 面积不大 的环 陆 云坪 , 向外 为广阔的华北碳 酸盐岩 台地 , 再 岐山地 区属于局
马家沟 四期 时 , 陇县 仍为一套 颗粒滩沉 积 , 时岐 山进 此 入 了马家 沟期 , 岩性 上开始 出现石 灰岩碎 屑流 , 明水 体进 说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延安组沉积体系及聚煤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延安组沉积体系及聚煤规律
( D 段 安 ’
主曼
Ⅲ Ⅲ
Ⅲ一
罗 (
第 5 —

Ⅱq
段 6 ・
7—
Ⅱ Ⅱ
统 组 : J

第 8 - 。 - - _ ● -



‘ .
‘ ’

I- 2 I - I


9一 _ _ _ - ,

尔多斯 盆地形 成 始于 中三叠世 ,发 育 的鼎盛 时期 为 中 、晚三叠 世延 长期 和早 、中侏 罗 世延 安
期 ,于早 白垩世末盆地消亡 ,晚白垩世盆地进入后期改造阶段 引。
收 稿 日期 :2 O 1 2 —1 2 —2 6
作者简介 :张忠 良, 男, 4 2岁 , 工程师 ,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曾发表论文多篇 。
安 组沉 积体 系、沉 积微相 及聚 煤规律 进 行 了研 究,认 为本 区延安 组 一段 、 四段 主要
发 育辫状 河 、 曲流 河沉 积体 系 , 由于辫 状 河 的 “ 游 荡 性 ” 其 成 煤 作 用 较 差 , 曲流 河 河漫 沼泽成煤 作 用相对 较好 , 而河流 沉积体 系成煤作 用 总体较 差 ,煤 层 厚度 变化
埋藏 2 0 0 0 m以浅煤炭资源量约 占全国煤炭资源量 3 5 . 4 5 %。其 中中侏 罗系延安组煤层分布稳 定 、煤 质 优 良 ,占盆 地 煤 炭 资 源 总 量 7 5 . 3 2 %E 4 ] 。本 次 以定 边 地 区钻 孔 及 测 井 新 资 料 为 基
础 ,在 前 人研究 成果 上对本 区中侏 罗系延 安组 含煤 地层 沉积体 系及聚煤 规律 进行 研究 ,以期 对本 区煤 炭资 源勘查 提供信 息 。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及其应对措施(晋西挠摺带)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及其应对措施(晋西挠摺带)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及其应对措施(晋西挠摺带)一、盆地区域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在太古代早元古代形成的基底之上,经历了中晚元古代坳拉谷、早古生代浅海台地、晚古生代近海平原、中生代内陆湖盆和新生代周边断陷五大沉积演化阶段。

根据今构造发育特征,可将其划分为伊盟隆起、西缘掩冲带、天环坳陷、伊陕斜坡、晋西挠摺带、渭北隆起6 个构造单元。

盆地总体构造形态表现为边部构造发育,内部为一地层倾角不足1°的西倾大单斜。

苏里格气田处在伊陕斜坡的北部中段,为宽缓西倾的单斜,平均坡降为3~5m/ km。

在早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属华北地台的西域,主要沉积一套陆表海环境下的碳酸盐岩;其后,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早奥陶世末盆地抬升,从而经历了长达114 ×108a 的沉积间断,形成了奥陶系风化壳。

目前发现的靖边大气田即发育于奥陶系风化壳之中。

自晚石炭世开始,盆地再度下沉,华北海和祁连海分别从东西两侧进入,晚石炭世本溪期盆地不同的地区分别发育三角洲、潮坪、泻湖、障壁岛、陆棚沉积体系,早二叠世太原期则发育曲流河三角洲、陆表海沉积体系,早二叠世风化壳西期为近海湖泊—网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本溪期、太原期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和滨海平原的煤系地层以及风化壳西期的三角洲沼泽相煤系地层构成了盆地上古生界的烃源岩;而同期发育的三角洲平原河道、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海相滨岸砂坝、潮道砂体构成良好储集岩体。

中二叠世—晚二叠世发育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大面积分布冲积扇、辫状河、网状河以及三角洲平原河道、三角洲前缘砂体,形成了盆地最重要的储集岩系。

晚二叠世早期广泛沉积的上石盒子组河漫湖相泥岩形成了盆地上古生界气藏的区域盖层。

随着盆地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的不断沉积, 上古生界烃源岩日趋成熟并生成大量烃类气体通过运移, 最终聚集在由上述储集岩体所构成的岩性圈闭中。

二、晋西挠摺带地层特征及其分层依据晋西挠摺带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新生界第四系;中生界白垩系志丹统洛河组;侏罗系中统安定组、直罗组;下统延安组;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中统纸坊组,下统和尚沟组、刘家沟组;上古生界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中统石盒子组,下统风化壳西组、太原组,石炭系上统本溪组,奥陶系下统峰峰组。

鄂尔多斯盆地长10段沉积相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长10段沉积相研究

推测当泥页岩镜质体反射率大于1.2%时,有机质孔隙开始大量发育。
四、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湖相泥页岩的温压模拟与纳米CT三维表征 研究,揭示了其孔隙随温度变化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的提高,纳 米孔隙不断增加,且演化过程呈现3段式特征。有机质热演化、黏土矿物转化和 脆性矿物转化对孔隙演
参考内容二
一、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长 7湖相泥页岩是该盆地中一种重要的有机质岩系,其孔隙演化特征对于油气的生 成和储集具有重要影响。本次演示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湖相泥页岩为研究对象,
基于温压模拟与纳米CT三维表征技术,研究其孔隙随温度变化的演化特征, 并探讨其主控因素。
二、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三叠系延 长组沉积特征
三叠系延长组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的沉积特征主要表现为二元结构明显的河 流沉积体系。该体系中,河道间沉积与河道内沉积并存,且以河道内沉积为主。 河道间沉积主要出现在洪水期,以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含有少量的钙质结核 和化石。
河道内沉积则主要出现在平时和洪水期,以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具有明显的 粒序层理和交错层理。
供了重要参考。未来,我们将继续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工作,为揭示更多重要 的地质历史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是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区域,蕴藏着丰富的 油气资源。其中,三叠系延长组的沉积相研究对于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 义。本次演示将对该地区的沉积特征、沉积相展布以及差异性进行深入探讨。
三角洲相则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边缘部位,具有较好的物性和含油性。
四、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三叠系延 长组沉积相差异性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三叠系延长组的沉积相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 要体现在不同相带之间的储层物性和含油性的差异上。河流相的储层通常具有较 好的物性和含油性,而湖泊相和三角洲相的储层则相对较差。此外,不同相带之 间的沉积物粒度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特征及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特征及演化

盆地内的油气生成和运移路径
油气生成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的油气生成主要与该地区丰富的有机质有关,这些有机质在适宜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经过 长时间的地质作用,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
运移路径
生成的油气通过断层、裂隙等通道,向高部位或低部位运移,形成富集的油气藏。了解和掌握这些运移路径是勘 探和开发的关键。
盆地内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前景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 特征及演化
汇报人: 2024-01-07
目录
• 鄂尔多斯盆地概述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的构造
特征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的演化
历程
目录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特 征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影响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特 征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鄂尔多斯盆地概述
盆地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
皱和断裂构造。
盆地的中期演化阶段
时间范围
距今约2000-1000Ma
地质背景
该阶段处于中生代,地壳活动相对稳定,板块构造运动仍 较为活跃。
构造特征
盆地内部构造逐渐复杂化,形成了多个次级盆地和隆起区 。沉积岩层厚度和成分发生变化,出现了大量的火山岩和 碎屑岩。
演化过程
随着板块的持续作用,盆地的边界逐渐扩大,内部构造也 变得更加复杂。同时,盆地开始受到拉张作用的影响,形 成了裂谷和断层等构造。
03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的演化 历程
盆地的早期演化阶段
时间范围
距今约3000-2000Ma
地质背景
该阶段处于古生代,地壳活动 频繁,板块构造运动强烈。
构造特征
盆地形成于华北板块与秦岭造 山带之间的碰撞带,早期以沉 降作用为主,形成了巨厚的沉 积岩层。

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地区延安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地区延安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分析
大 学 能 源 学 院 4 7 室 。E malhn ie18 @1 3 o 1 . l:amem i9 3 6 . m c


油 气

第2 2卷
第 3期
构 造相 对简 单 , 断裂不 发育 。截 至 目前 。 已在研 究 区 内及周 边发 现 1 余 个 侏罗 系油 藏 。 0 三叠 纪末 。 尔 多 斯盆 地 西南 部 、 部 ( 括麻 鄂 西 包 黄 山 ) 始抬 升 , 叠 纪 的 沉 积 遭 受 了 不 同程 度 的 开 三 剥 蚀 及河 流 下蚀 作 用 。 同时塑 造 了 高地 、 山丘 陵 、 低 下 切谷 及洼 地等 古地 貌形 态 。之后 , 研究 区下 沉 , 接 受 了一套 2 0 8 厚 的含煤 碎 屑 岩地 层 。按 区 8 ~3 0m
区延安 组 层序 进 行探 讨 , 而 提 出研 究 区下 一 步 的 进
勘探 目标 。
收 稿 日期 :0 0 0 — 7 修 回 日期 : 0 0 0 — 0 2 1— 2 2 : 2 1— 3 3
图 1 麻 黄 山 地 区 地理 位 置 图
Fi . Lo a i n m a f a u n s a r a g1 c t p o h a g h na e o M
域 对 延安 组 的划 分 , 延 安组 划分 为 1 将 0个油 层 组 。
被 填平 _ , 2 因此 可 以用延 1 I 0段+ 9段 的地 层厚度 延 反 映下 切河 谷 的走 向[ 1 9] - 。图 3为基 于 5 1 6口钻井及 地 震 剖 面的延 1 0段+ 9段 的地 层厚 度 图 , 前侏 延 受
组合破 坏后 , 油气运移 至 高位 体 系中形成 次生 油藏 。 关键 词 : 层序 ; 下切 河谷 : 系域 : 体 沉积相 ; 延安 组 : 麻黄 山地 区 ; 尔多斯盆 地 鄂 中 图分 类号 :E 2 . T l1 3 文献标识 码 : A

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晚二叠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晚二叠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

第36卷第1期2024年1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 ol.36No.1Jan.2024收稿日期:2022-11-16;修回日期:2023-03-27;网络发表日期:2023-07-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海相深层油气富集机理与关键工程技术基础研究”(编号:U19B6003)、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科技攻关项目“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奥陶系构造沉积演化、成源机制与勘探新领域”(编号:ZDZX2021-01)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翟咏荷(1995—),女,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盆地和构造分析。

地址:(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0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Email :******************。

通信作者:何登发(1967—),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含油气盆地构造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Email :*******************。

文章编号:1673-8926(2024)01-0032-13DOI :10.12108/yxyqc.20240104引用:翟咏荷,何登发,开百泽.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晚二叠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J ].岩性油气藏,2024,36(1):32-44.Cite :ZHAI Yonghe ,HE Dengfa ,KAI Baize.Tectonic-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prototype basin evolution of Middle-Late Permianin Ordos Basin and adjacent areas [J ].Lithologic Reservoirs ,2024,36(1):32-44.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晚二叠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翟咏荷1,何登发2,开百泽3(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3.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河北涿州072751)摘要:根据钻井、测井、野外露头及地球化学资料,参考盆地周缘构造环境、盆地构造沉降特征及沉积相展布,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二叠世不同时期构造-沉积环境,探讨了盆地性质及演化过程。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印支期沉积特征及物源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印支期沉积特征及物源
收 稿 日期 :0 40 —1 20 - 1 - 4 基 金 项 目 : 家 “ 7 ” 金 资 助 项 目(0 3 B 160 国 93基 2 0 C 24 0 )
2 沉积 格 局 分 析
利用 砂 岩地 层 厚 度 等值 线 图 、 岩 百 分含 量 等 砂
值 线 图及 岩相古 地 理 图进 行综 合 分 析 , 以再 现 不 可 同亚 构造层 沉 积时原 盆 构造格 局 。在石 千 峰组地 层
为代 表 , 开展 了印支期 不 同层序 沉 积格 局 、 区域 古 流
向、 碎屑 成分 及 物源等 方 面 的综 合 研究 , 区内 出露 对 较好 的灵 武 市杜 家窑 沟一 石 沟驿 上二 叠统 一 三叠 系
地 层剖 面进 行 了实测 。
1 地 层 层 序 及 岩 性 组 合
综 合 分析 实测 地 质 剖 面及 区域 地 质 资 料 , 究 研
区印支期 沉 积地 层 可划 分 为 3个 亚 构 造层 , T i 即 s一 1 亚 构造 层 ( 二 叠 统石 千 峰 组 ) T i 上 、s一 构 造 层 ( 2亚 中 三 叠统 纸 坊 组 ) T i 和 s 3亚 构 造 层 ( 三 叠 统 延 长 一 上 组 ) 3个 亚构 造层 之 间 以平 行 不 整合 接 触 。石 千 峰 , 组 以平 行不 整 合覆 于 华 力 西 构 造 层 之 上 , 层 厚 度 地 超 过 2 0 m, 7 主要 为 褐红 、 灰 绿 色 中一 厚层 细 粒 长 浅 石 石英 砂 岩 、 长石 岩屑 砂岩 与紫 红 色粉 砂岩 互层 , 局 部 夹钙 质结 核 薄层 , 界为 红色 泥岩 , 界线 附 近可 底 分 见 黑 色及 白色燧 石 层 , 岩层 内 发育 大 型槽 状 交 错 层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环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物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环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物源分析
3 . 4 . l. 42 82 76
环 3 5 . 2 l. O井 82 5 68
7 .% 。各 剖 面砂 岩 中长 石 的 含量 多 在 盐 地中部 55 2 %左右 , 0 岩屑含量均低于 2%。表明盆地 0
西部 中段环 县地 区与走 廊及六 盘 山地 区在 延
元 5 2
骨架矿物含量对比表
地区 采样点 石英 长石 岩屑
地内周边地区 , 达到 了 5 % 以上 , 0 而盆地 中 部探 井石英含量仅为 2 % ~ 0 。对 本次 0 4%
兴仁 油井 山 7 . 1 . 8 1 5 5 64 .
35 83 82 研究 中采集到的走廊及六盘山盆地的三叠系 走 廊及六 靖远宝积 山 6 . 1 . l. 盘 山地区 景 泰莫奕 山 5 . 2 . l. 82 53 65 露头样品, 进行常规薄片分析后 , 同样得出具
维普资讯 20 06年 3月 Nhomakorabea 西 北油 气勘探
第 1 8卷 第 1 期
鄂尔 多斯盆地西部环县地区 三叠 系延长组物源分析
冯 明” 刘化清 王宏波 白云来
(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 院)


鄂尔 多斯盆地西缘三叠系物源认 识对油 气石油勘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大量 的 野外、 井下采样 , 内分析化验对 比研 究, 室 发现西部环县地 区与六盘 山盆地 、 河西走廊地 区延长
断深入 , 位居窑山、 山剖面上 部分曾被划归侏 罗纪的地层 , 已经被确认为 晚三 叠世沉 炭 现 积 ] 。结合六盘山盒地 内部及河西走廊地区延长组地层广泛分布 引, 环县地 区延长组
的物源 问题 还需 要重 新认识 。
通过对河西走廊 、 六盘山盆地周边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延长组野外露头及盆地 内环县地 区钻井岩心观察描述 、 采样分析 , 在对其轻 、 重矿物组合 、 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对 比研究的基 础上, 结合古流向测定结果 , 本文对环县地区延长组 的物源方 向和沉积体系进行 了研究 , 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信息
0科教前沿 0
S IN E&T 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N L G F R TO CE C E H O O YI O MA IN N
21年 01
第 2 期 5
鄂尔 多斯 盆地 西缘及邻 区侏 罗纪延安期 沉 积体 系及其特征研究
税 晓萍 ( 宁夏 回族 自治 区煤 田地 质局 宁夏
【 摘
银 川 7 0 1 ) 5 0 1
要】 本文在 前人研 究的基础之上 , 用相标 志( 生沉积构造 , 波痕 、 利 原 如 平行层理和 交错层理等 , 以及古生物化石特征)仔 细总结各沉 ,
积岩层 的岩 石学属 性( 如岩石颜 色、 岩性成分 、 岩石类型等 )并利 用测 井相 、 , 元素地球化 学特征等进行 了综合验证分析 , 认为鄂 尔多斯盆地 西缘 延安 组及周 邻同期 分布 的地层属 河流 、 角洲沉积体 系的产物 , 三 其沉积作用 以河流沉积作用为主。受古构造的控 制 , 盆地周缘三 角洲沉积体 系 和冲积扇沉积体 系亦十分发 育。研 究区主要发育 冲积扇 、 河流沉积和三 角洲沉积体 系三 大类型 。
【 词】 关键 煤田地质 ; 尔多斯盆地 ; 鄂 沉积岩 ; 构造环境 ; 沉积体 系; ; 层理 地质构造
理. 随着河流侧 向迁移 . 道砂 坝在垂 向上将 构成 向上逐 渐变细 的沉 河 积序列 . 反映了水流能量逐渐减 弱的沉 积过程 。曲流河河漫滩沉积主 沉 积相分 析的主要任务是重建地质历史 时期 的沉 积环境 . 由于 但 要是 由溢岸洪水 引起的垂 向加 积单元 . 可分 为天然堤 、 口扇及泛滥 决 地质历史的演化 . 地质作用对古环 境 的改造 . 仅仅 留下一些 不完整 的 盆地和泛滥平原等沉积单元 .其 中富含植 物化石 碎片及植物根迹 . 砂 地质记 录 故必须结合地层 与大地构造背景资料 的基 础之上 . 并对地 岩中发 育小 型交错层 、 上攀沙纹层理 和平行层理等。 层中各种沉积特征 的全面考察之后 的综合分析才能加 以推论 。 的各 相 汝箕沟地区的大峰矿 的相剖 面具有一定 的代 表性 . 剖面底部为具 种成 因标 志都是相应沉积环境 的物质表现 . 可利用 相标 志及其在时 故 冲刷 面的河 道滞 留沉积一 细砾 岩呈透镜状产 出 .其上 的曲流砂坝粗砂 间和空 间的变化规律来重塑古沉积环境 。 所渭沉积体系是指与作用相 岩中发 育大 型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 .砂岩 的粒度 由下往 上逐 渐变细 关 的沉 积相 的集合体 在河 漫滩沉积 中富含植物碎 片及植物根化石 , 在剖 面上漫滩沼泽和漫 滩湖及决 口 扇发育 , 并形成有煤层 , 漫滩湖 中泥岩呈细纹层状 . 粉砂岩 1 冲 积 扇 沉 积 体 系 中具上攀沙纹层理 。顶部过渡为泛滥盆地 的细粒沉积 , 砂岩 中局 部发 冲积扇主要 由粗碎屑物质组成 . 表现为 山区河 流注入 盆地由于河 育水 流波痕层理 即形成泛滥 盆地 的细粒沉积物覆盖于下部河道粗粒 流流速 变缓 . 导致在 山前 快速堆积 而成的扇形堆积 物 . 控制其发 育的 沉积物之上 。 主要 因素是气候 、 物源 ( 母岩区岩性 ) 和构造条件 。冲积扇可进一 步划 23 三角洲沉积体系 . 分为扇根 、 中和扇端三个亚相 . 扇 在沉积倾 向上 , 以渐变 为冲积平原 可 三角洲沉积体 系是河流注入蓄水盆地后 . 携砂河水 因流速减小 . 的河 流体 系。冲积扇 的沉积作用基本有两种类 型 :1 ( )暂时性水流作 在浅水地 区快速建造 的近岸碎屑沉积体系 由于三角洲沉积体系不断 用: ) ( 泥石流及其相关作用 。冲积扇是 陆相沉积 中粒度最粗 、 选最 由湖岸线 向湖盆方 向不规则进积而导致湖岸线向湖盆退缩 2 分 多为浅水 差 的近源沉积单位 , 因此可作为恢复原始盆地边界 的重要 证据。研究 型三角洲 . 其突 出特 征是 以河道砂 体为骨架 . 向剖面序列 自下 而上 垂 区的冲积扇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于盆地西北部贺兰山北段汝箕沟一 二道 依次为 : 前三角洲泥一 三角洲 前缘砂 一 三角洲平原的砂 与泥岩 的互层 并 岭地 区、贺兰 山南段新井地区西部以及同沉积断裂附近 的磁 窑堡、 马 夹有煤层 。 家滩 一带: 西南部 的陇县一带 。 以及盆地 北部桌 子山东麓 及东胜 一带 研究 区内延安组主要发育 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 简称 三角洲 沉 等 积体系 )主要分布在盆地西部的碎石井一 , 马家滩一 萌城一带 研究 区内 的三角洲沉积体系总体为 向上变粗而后变细的层序特点 . 发育情况 为 2 河 流 沉 积 体 系 以三角洲平 原和三角洲前 缘沉积 占优势 . 尤以前者 占主导 . 前三角洲 2 1 辫 状 洞 . 发育较差 , 湖相泥岩基本不 发育 . 以宁东地区碎石井矿 区的相剖面具 辫状河 ( 又称游荡性河流) 主要 发育在 地形梯度较大 的冲积平原 、 有代表性 。 三角洲平原位于层序上部 , 底部以主分 流河道开始 . 冲 并具 河道 的具体宽度和深度变化较大 . 与曲流河相 比. 河道相对较宽 , 深 刷面 . 水 粒度 由下到上变 细 . 并在顶部见 三角洲的废弃 而形成 稳定的煤 较浅 . 在平面上的形态较为顺直 . 或略呈弯 曲状 。 在辫 状河体 系沉积 中 层。三角洲 前缘 中主要发 育河 口砂坝相 和水下分流河道相 等两种微 河道沉积 占有绝对 优势 , 在有 滞留沉积 的河 道基 底 冲刷 面上 。 通常 为 相 。 口坝在垂 向上 . 河 由于远端坝覆盖 于近端坝上而 总体显 示了粒度 粒度较粗的大型槽状交错层理 同时 由于河道坝的向前加 积生长 而发 向上变粗的特点 , 水下分流河道底部具弱冲刷面。剖面底部为前三 角 育大型 的板状交错层理。 故辫状河剖面上 自下而上的沉积序列特征为 洲具水平层理或纹理的泥岩 、 粉砂质泥岩沉 积 河道滞 留沉积一 大型槽状 交错 层砂 一 大型板状 交错层砂 一 型交错 层 小 砂. 顶部可能有薄层状的泥质沉积。 24 湖 泊 沉 积 体 系 - 以贺兰 山北段西部 的二 道岭一带延 安组 底部的相 剖面具有代 表 中侏罗世 延安组是在 鄂尔多斯盆地坳 陷持续发展和稳定沉 积过 性 。在剖面上整体表现为较粗的沉 积 , 岩性 以砾 岩 、 含砾砂岩 、 砂岩 为 程中堆积以河流一 自 湖 相为特征的陆源碎屑岩系 .它的发展和演化记 主. 在剖面上泥炭沼泽发育较差 . 顶部形成 了薄煤层或煤线 。 面底 录着这个大型淡水湖盆从 发生、 仅 剖 发展 、 鼎盛至消亡 的整个演化过程 湖 部为在河道基底冲刷面上发 育的河 道滞 留沉 积 . 其中的砾石微具定 向 盆发育到延安组第二段 (2 2 末期达到最大扩张期 , Jv ) 湖泊 的扩张导致 排列现象 . 有一 定的磨 圆度; 剖面中部在垂 向上河漫滩沉 积不发育 . 呈 三角洲 体系向河 流冲积体 系超覆 , 进而使河流 冲积体 系向盆缘超覆 . 不完整旋 回彼此叠置 的巨厚砂层产 出.并见 砂岩 中发 育大型交错层 形成 了西至姬源一 环县一带 , 北达榆林一 横山一 靖边 . 到庆阳一 平一 南 焦 理; 在剖面上部细粒沉积 物所占 比例很小 . 仅见有煤线或 薄煤层 , 推测 带的大型淡水 湖泊 , 中心位 于延安一带 。随后湖进终止 导致 湖泊 湖泊 为在洪水期 。 河水从河道溢 出 。 流向周 围的泛滥平 原 . 故在局部地 区形 发生整体淤浅 , 三角洲沉积体 系因而废弃 , 大面积泥炭 沼泽大量 发育 . 成煤线或薄煤 层 故形成 了环绕深湖 区分布 的大面积稳定的煤层。 沉积物主要是泥岩与 22 曲流河 . 砂质泥岩 . 发育水平层理 曲流河 主要 发育在地形平坦的 冲积平原上 与辫状河 相 比. 曲流 河坡 降变 小 , 河漫滩沉积 比较发育 突 出特征 为因河道侧 向侵蚀呈明 3 结 束 语 显 的弯曲状 , 凹岸遭受强烈侵蚀 . 凸岸发生沉积形成 特征 的曲流砂坝 通过 区域构造环境 、 沉积特征( 煤层) 等分析表明延安期总体构造 在 曲流沙 坝底部有代表河道基底 冲刷面的呈透镜状 的滞 留沉 积 . 沙坝 环境稳定 , 属于 内克拉通拗陷盆地。 同时综合地层沉积 ( 下转第 1 4页) 中的中一 粗砂通常发育有 大型交错层理及上部细砂 中发 育小 型交错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