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可能会过高地估计治疗结果
失访者越少,PP与ITT的结果越接近,结果越可信
8
盲法:指患者、医师或研究者不知道患者接受的是治疗措施还是对照措施 ➢对于结果变量是主观评价的指标时尤为重要 ➢对于结果变量是客观性指标时,不采用盲法可能会影响对 照组的依从性 ➢需考虑伦理问题
9
除干预措施外,两组治疗的一致性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有很大影响
38/10
44±10
50% 60% 20% 32/16 20%
P >0.05 >0.05 >0.05
? >0.05
>0.05 >0.05 >0.05
➢基线情况不一致,说明治疗前两组可比性差,可能对结论有影响
➢一般通过严格的随机化分组可保证两组的可比性 12
干预措施的治疗效应如何 样本量是否足够大 效应值的精确性如何
基线资料的来源
基线(Baseline):处理措施实施之前,被研究对象的基 本情况,指各组的人口学和临床基线特征
基线资料来源: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检验数据,按 照研究性质与病种的不同要求,所测定的资料数据不 仅限于自然数值,也可是按不同因素分类后的等级。 如病情的轻、中、重或按经济收入分成的经济等级或 是否暴露于非研究的危险因素等
20
举例
21
举例
22
主要内容
临床研究证据的分析与评价 基线资料的来源 基线资料的分析 对基线的要求
23
基线资料的分析

可比性分析

分层后随机分组

变异因素的分析
24
基线资料完整:年龄、性别、种族、社会经济特征、病程 、病情(轻、中、重型)、危险因素或预后的因素、并发 症等 随机临床试验与非随机对照试验:必须做基线的分析 随机化分配可使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各种项目分布基本平 衡,但即使在样本较大的情况下,也不能保证两组的基线 完全一致 基线状况反映:随机化的好坏 随机分配只能避免选择性偏倚
25
举例
随机分组后,不作基线的可比性分析? ➢ 『例』:心急梗死后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研究中,有4500
例的大样本,经随机分配后作基线资料分析时,发现试 验组仍然具有较多的危险因素(JAMA,1980,243;661-669) 在两组之间的基线资料差别很大,两组的基线资料缺乏 可比性,研究结果不宜相比? ➢ 『例』:文献报道比较医师的年龄、体重与手术时间的关 系,作者在随机分组后,对两组医生的年龄、体重、手 术时间做了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
6
研究对象随访是否完整,对于决定结果评定的可靠性十分重要
➢随访时间应该根据不同疾病有足够的长度 ➢失访的定义 指在试验某一时间点上,需要测定患者结果时,却不能找到该患者
➢失访的常见原因
✓治疗有不良反应,患者不愿继续接受治疗 ✓或患者在随访这段时间中已经死亡 ✓由于症状已缓解,患者不愿继续治疗或随访 ✓患者由于搬迁离开原地址 ✓病人拒绝接受某些检查,特别是创伤性检查
RR=26%/61%=43%
( 说明普萘洛尔干预组的出血率为对照组出血率的43% )
ARR=61%—26%=35%
( 说明普萘洛尔干预组比对照组降低出血的幅度为35% )
RRR=(61%—26%)/61%=57%
(说明患者服普萘洛尔两年中发生首次出血的危险性 较对照组减少57%)
15
样本量是否足够大
举例
『例』:顺铂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一文中,作者“将患者随机分 成两组”,而未考虑这72例患者的肿瘤部位(中心型49例,周围 型23例)、癌症分化程度(低分化鳞癌25例,低分化腺癌18例) 以及有无淋巴结的转移(21例)等因素进行分层
➢ 作者未列出分组后的基线资料情况,有时可能某一组的肿瘤分化
程度较低而另一组分化程度较高,其对化疗的敏感程度也不一致
10
沾染(contamination)
当对照组额外接受了治疗组措施或其他有利的治疗,结果人为 地夸大了对照组的疗效 例1:在观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及脑卒中的研 究中,可能因对照组成员,多次应用阿司匹林治疗感冒而出现沾染 例2:在比较硬化剂疗法与β-受体阻滞剂预防食管静脉再出血时,后一 组患者出现出血时,也被送去做硬化剂注射止血,此种情况亦称为沾染
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研究对象是否随机分配?是否隐藏了随机分配方案 研究对象随访时间是否足够长?所有纳入的研究对象是否进行 了随访 是否根据随机分组的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结果分析(是否采用 意向分析法分析结果) 是否对患者和医师采用盲法 除试验方案不同外,各组患者接受的其他治疗方法是否相同
组间基线是否可比
18
在开始实施处理之前,不论那种类型的有关资料,必 须对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各项重要基线资料予以评 定,是否具有可比性 提供基线资料,这就有可能将其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 进行比较 报道全部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可让临床医师正确评 价新的措施或新的疗法的效果
19
举例
『例』在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研究中(中华内科杂志, 1991,30:26),用随机方法分组,治疗组94例,对照组 106例。分组后的一般资料及溃疡病灶的情况,都作了基 线的比较 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统计学处理各项指标都是p>0.05, 说明在实施治疗之前两组情况没有显著差别,组间具有可 比性 同样的研究方法用同一种处理措施,不同单位的研究得到 不同的结果,最大的可能性是不同单位被研究对象的基线 资料差别
5
患者是否真正随机分配是决定临床研究科学性最关键的问题
➢ 是否设立对照组 “对照组”,指设立条件相同、诊断一致的一组对象,除不接受被
研究的某项疗法外,其他方面都应与试验组相同 ➢ 是否采取随机化分配治疗方案
保证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 ➢ 是否实现随机分配的隐藏
随机化隐藏即研究者只按随机化设计的顺序号纳入患者 ,执行者不 知道患者将接受何种治疗
32
举例
『例』氯贝丁酯(安妥明)治疗高脂血症,有增加病死率 的报道;锑剂治疗血吸虫病患者时导致溶血反应 ➢ 实际上后者是患者本身有G6PD缺乏政症或血红蛋白病, 治疗前并未作常规检查 ➢ 是一些变异因素,如果没有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线数据, 很多变异因素可能会在很长时间内未被发现 在两组基线平衡的基础上,安慰剂组的建立,对观察的自 然病程与不同的转归是有意义
干扰(Co-intervention)
当治疗组额外接受了有利的治疗,结果人为地夸大了该治疗措施的有效性 例1:在考核促肝细胞生长素对重症肝炎的治疗中,与对照组相比,治疗 组得到较多的血制品从而影响了疗效的真实性 例2:在非盲法对照试验中有意无意地对试验组患者加强指导、咨询、 帮助,导致增加了直接影响最终结局的结果
➢ 简单随机分组不如分层随机的科学性强,结论的可信性也不如分
层随机的结果,有可能夸大或缩小了治疗效果
30
举例
探讨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溶液治疗急性心急梗死ST段抬 高患者疗效 随机分组后各项指标都没有差别,只有年龄的差别具有统计 学意义,如果研究者认为年龄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则可在设 计时,进行分层随机,这样两组的基线就会完全一31致
是在最后资料分析中包括所有纳入随机分配的患者,不管是否最终 接受分配给他的治疗
• 可防止预后较差的患者在最后分析中被排除出去
•保留随机化分配的优点 •导致假阴性结果的可能性增加
完成治疗分析(Per protocal,PP分析)
确定进入最终资料分析的病例只限定于那些完全遵循医嘱的对象
生药物的副作用或不良发应,也必须以基线的 依据进行分析, 『例』药物对转氨酶、血象或肾功能的影响
➢ 在样本量大、研究周期长的观察期中,可能发现一些事先未 估计到的副作用,要以两组的基线数据为准,找出试验组或 对照组中,可能导致严重副作用的原因,列为变异因素或对 结局有影响的准预后因素,然后在研究中进行分层和建立亚 组对变异因素进行分析
前言
临床研究对照组目的:增加两组之间的可比性, 研究结果具有真实性,以便推广应用
两组之间的比较:研究结果的分析对比 研究开始时,两组间的基本数据是否有可比性 临床病例分组方法,以及分组后两组的资料数据
是否平衡 ------临床研究开始前,要对两组基线资料分析
影响结果分析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1
主要内容
RRR=(对照组发生率—治疗组发生率)/对照组发生率
➢绝对危险度减少(Absolute risk reduction,ARR)
ARR是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结果事件的绝对差别 ARR=对照组发生率—治疗组发生率
14
[例] 在一项评价普萘洛尔预防食管静脉首次出血的
RCT研究中,ITT分析结果显示两年中对照组(无干预) 出血率为61%,干预组(普萘洛尔治疗)出血率为26%
临床研究证据的分析与评价 基线资料的来源 基线资料的分析 对基线的要求
2
按研究问题的不同将证据分类
病因性临床研究证据 诊断性临床研究证据 治疗性临床研究证据 预后性临床研究证据
3
循证医学实践的五步曲
1.确定拟弄清的问题 2.全面查找证据
研究对象 干预措施 对照措施 结局指标 研究类型
➢失访对结果评定的影响 (失访率超过20%,研究的结果不可信)
失访病例在10%—20%之间,可试行将观察组丢失的病例数计入无效, 而对照组丢失的病例数作为有效,重新作统计学处理并计算其差异,如 仍具有临床和统计学意义,则结果仍有真实性及应用价值7
意向治疗分析(Intention-to-treat,ITT分析)
13
13
干预措施的治疗效应如何
评估疗效大小时,应考虑其在临床上的显著意义和统计学意义
评价参数
➢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
治疗组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度除以对照组的危险度
➢相对危险度减少(Relative risk reduction,
RR治R疗) 组比对照组减低的危险度除以对照组危险度
11
基线情况:包括各种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
、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和疾病的病因诊断、功能诊断等
项目 性别(男/女)
年龄
吸烟史 既往溃疡史 合并急性出血 溃疡大小(<1cm/>1cm) 多发溃疡比例
治疗组(n=48)
33/15
45±11
40% 66% 24% 29/19 18%
对照组(n=48)
33
主要内容
临床研究证据的分析与评价 基线资料的来源 基线资料的分析 对基线的要求
34
对基线的要求
• 受试对象的选择条件 • 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 • 防止向均数回归现象的影响 • 减少基线资料的变异 • 保证基线的可比性
重要的危险因素或预后因素作为分层因素,将患者进行分层后,再行 分组
➢ 『例』:流行性脑膜炎的病情(昏迷与否),溃疡病的部位(胃或十 二指肠),肺炎患者的年龄等,确与治疗的效果无关,研究开始时, 就应该先作分层处理,经重患者或昏迷患者先做分层,然后随机分配 到两组之中,这就可以保持两组基线的平衡
28
检索策略 电子检索 手工检索
3.严格评价证据
真实性 重要性 适应性
4.做出临床决策
诊断阈值以下:否定该病的诊断 治疗阈值以上:肯定该病的诊断 诊断与治疗阈值之间:建议进一步检查
Evidence is never enough 不断更新 5.后效评价、与时俱进 终身教育 4
严格评价证据
分层的意义
随机对照试验存在影响因素分布不匀的情况,非随机临床 对照试验就更严重 某些治疗性试验总体看来有效,但在亚组中可能无效,原 因是影响后果的因素未作分层分析 在开始研究治疗之前,根据专业知识,对影响后果的重要 因素,一定要先分层再分组 如果应该分层的不作分层,其结论就会失去临床应用价值
29
阴性结果试验
研究结果没有统计学上意义,也就是说治疗组与对照组 相比并不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或者疗效相当
假阴性结果
实际上治疗措施是有效的,但由于样本量不够,使其与 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显示不出来
16
主要内容
临床研究证据的分析与评价 基线资料的来源 基线资料的分析 对基线的要求
17
26
举例
➢ B组医师的年龄偏大、体重偏高,显著性检验均无差异?
➢ 样本数量太少(每组仅14例)
基线不一致,不易排除非试验因素的影响,难以保证结果的 可靠性,很容易失去随机分配的意义
27
在临床研究中不论是随机分组或非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主要影响治 疗结果的危险因素或预后的预后因素,有时不可能分布平衡,使基线 资料出现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