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场景。

(2)“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做简要赏析。

【答案】(1)示例:轻薄的烟雾和朦胧的月色笼罩着冰冷的河水以及水边的沙滩。

(2)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某句诗的画面。

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想像和适当的描写。

这句诗运用了互文的写法,也就是烟雾和月光既笼罩着江水,也笼罩着沙滩。

这一点在特别注意。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表面上看是在批评歌女,实际上是在批评统治者和权贵。

因为那些歌女哪里有自由,都是被权贵所指使的呀。

据此可作答。

故答案为:
(1)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2)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

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2.古诗阅读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唐]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

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

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

③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
(2)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

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

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是:意思或修辞或手法+表达效果+感情(心情)。

这里用“珠”字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⑵本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

做题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这首诗写出了李白对倩红的极度欣赏和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
⑵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

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

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3.诗歌鉴赏
古诗赏析
即事①
宋·徐侨②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

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客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

外此了无挠,淡然心地夷。

(注释)①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作诗。

②徐侨:南宋政治家,浙江义乌人,吕祖谦再传弟子;中年曾辞官归里十余年,潜心学术。

(1)诗中具体表现“贫亦好”情趣的一联是:________
(2)请从诗歌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一个词语,并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2)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体现了诗人享受朴素宁静生活的淡泊情怀。

【解析】【分析】(1)“在家贫亦好”的意思是在家里贫穷也好。

在下文中有体现,“布被
不妨温,菜羹有余滋”粗布衣被也不妨碍温度,青菜羹也富有余味。

从中可以体现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操。

(2)诗中提到“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不管是在家还是居官贫穷对人都是好的。

诗人为何能有如此心境主要是作者有安贫乐道的情操,淡泊名利的情怀。

因此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

故答案为:⑴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⑵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体现了诗人享受朴素宁静生活的淡泊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理解全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咏菊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①诗歌一、二两句刻画了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绘。

②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①寒夜过后,初霜轻轻地附着在屋瓦上,芭蕉叶断,枯败的荷叶倾倒在水面的一幅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

②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霜降之时,芭蕉新折荷叶残败反衬菊花的清绝耐寒,表达了作者对凌寒不屈的品质的赞美。

【解析】【分析】①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此题一定要把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描绘出来。

②运用反衬手法,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

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

用霜降之时的芭蕉新折和荷叶的残败来反衬东篱菊的清绝耐寒。

由此赞赏菊花凌寒的品格,也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况言志:人在逆境当中就应该像菊花一样,不畏严寒、不怕艰苦,耐得住苦难和风霜。

故答案为:①寒夜过后,初霜轻轻地附着在屋瓦上,芭蕉叶断,枯败的荷叶倾倒在水面的一幅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

②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霜降之时,芭蕉新折荷叶残败反衬菊花的清绝耐寒,表达了作者对凌寒不屈的品质的赞美。

【点评】①描绘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答此类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诗词,关键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意境。

②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其对抒发思想感情的意义。

通读全诗,明确反衬手法的具体运用,结合诗歌内容的理解,体会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1)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运用叠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分析】(1)“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承接首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

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

“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2)结合“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得出:漂泊异乡;结合“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得出:景色凄凉;结合“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得出:孤独寂寞;结合“独夜忆秦关”得出:夜忆秦关。

然后综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运用叠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⑵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或词组成的词句。

从以下角度赏析: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传情达意的形象性。

⑵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和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大的样子。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三、四两句展现了________、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等画面,描绘了一种闲适恬淡、
________的田园生活。

(2)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淳朴自然
(2)夏天并不寒冷,说“夏寒”令人意外;“夏寒”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表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

【解析】【分析】(1)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

第四句描绘的是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的画面,而第三句展现的是牛羊自回村子的画面。

牛羊自己回村子看出这里民风淳朴,百姓相处和睦,整体氛围是闲适的,而儿童不认识官员的衣冠,看出这里的人都不追求名利,性格淳朴,追求自然。

故描绘了闲适恬淡、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

(2)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无论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

“夏寒”和“长松”联系在一起,指高大的松树遮天蔽日,遮住阳光,形成绿荫,给人阴凉的感觉。

草木茂盛,绿树成荫,整体的氛围是清幽美好的,故情理之中。

故答案为:⑴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淳朴自然
⑵夏天并不寒冷,说“夏寒”令人意外;“夏寒”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表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

【点评】⑴本题考查画面概括。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充实画面内容。

⑵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首先理解诗句,然后理解词义。

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答案】(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中精妙字的能力。

奖赏这个字时,先要弄明白“斗”这个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然后表达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可。

(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

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句的内容。

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的特点。

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⑵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
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意境的想象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抓住诗句中想意象,发挥合理的想象,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阐述。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1)宁静幽美(或:曲径通幽、自然惬意)。

(2)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根据意境来分析山村的特点。

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分析可知,用“闲”衬忙,兴味尤饶。

一位西方诗评家说,徒手从金字塔上挖下一块石头,并不比从杰作中抽换某个单词更困难。

这里的“闲”,正是这样的字,它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一经安放就断不可移易。

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了诗意。

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

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

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

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

故答案为:(1)宁静幽美(或:曲径通幽、自然惬意)。

(2)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点评】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这种试题的答题思路:①指出该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题春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描绘柴门滑落、乌鸦归林等画面,静谧而富有生气,表现诗人内心的兴奋。

B.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照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如,昏鸦/数点/傍林飞。

C.本文写景的三句诗,句句紧扣“晚”字,既是春之晚,又是天之暮。

D.樵夫渔人,担柴捕鱼,一路归来,从“遥见”可知,作者的视角是远望。

(2)请你展开想象,描绘出“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所表现的画面。

【答案】(1)A
(2)柴门外落花纷飞,宛如一帘花幕将夕阳余晖遮掩,花幕外几只黄昏归巢的乌鸦紧挨着树林低飞,像数点墨迹泼洒在天边,宁静而安详。

【解析】【分析】(1)A选项中“内心的兴奋”不当,“柴门滑落、乌鸦归林等画面”体现的是“闲适安宁”。

(2)描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此题一定要把落花遮掩夕阳、乌鸦傍林低飞的景象描绘出来。

故答案为:⑴A;
⑵柴门外落花纷飞,宛如一帘花幕将夕阳余晖遮掩,花幕外几只黄昏归巢的乌鸦紧挨着树林低飞,像数点墨迹泼洒在天边,宁静而安详。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这是一道选择题,选项涉及诗歌鉴赏的多个方面,要求考生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诗人的情感、表现手法等。

考生要对选项内容进行仔细的审读,逐项辨析。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意境。

考生要对诗句的内容进行理解,用生动形象地的语言进行描绘,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清溪行①
(唐)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②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

(1)本诗主要表现了清溪的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特点的?
(2)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清溪水最主要的特点是清澈。

手法:衬托手法,以新安江水水色之衬托出清溪水的更加清澈。

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水,把两岸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水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写出了清溪水的清澈无比。

(2)末联写傍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因远离家乡、思念家乡内心的孤寂、落寞之情;以及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内心难以言传的抑郁悲伤的情怀。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通过“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即可体会到清溪水最主要的特点是清澈。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

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思是:“新安
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后,“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

(2)结合诗句内容及诗人的经历分析,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

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故答案为:⑴清溪水最主要的特点是清澈。

手法:衬托手法,以新安江水水色之衬托出清溪水的更加清澈。

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水,把两岸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水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写出了清溪水的清澈无比。

⑵末联写傍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因远离家乡、思念家乡内心的孤寂、落寞之情;以及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内心难以言传的抑郁悲伤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以及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本题中诗歌的形象特点只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通过诗句中的此句即可非常容易体会到。

而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首先要有诗歌艺术手法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在此基础上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词皆写春光,上片写特定环境的春景,下片写对春天总的印象。

B.“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写出了万物在春风的吹拂下争奇斗艳的景象。

C.“笋迸苔钱嫩绿”的意思是春雨之后新笋从点点如钱的绿苔地中进发出来。

D.词的下片后两句描绘了早春园林夕照的美景。

(2)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景状物色彩鲜明,花团锦簇,柳丝夕阳,构成了一幅天然的画卷。

B.词的上片“得意”和“竞”等词语通过拟人手法浓墨重彩地表现出了热闹的春意。

C.“花偎雪坞浓香”与“笋迸苔钱嫩绿”对仗,景致互相映衬,香色尽现。

D.这首词托物言志,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答案】(1)A
(2)D
【解析】【分析】(1)A理解有误,正确的理解应为全词皆写春光,上片写对春天总的印
象,下片写特定环境的春景。

BCD理解正确。

(2)ABC赏析正确。

D赏析不正确。

作品描绘的是成都的的风光和生活。

词中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没有表达此人的远大抱负。

故答案为:⑴A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思考理解诗歌的内容。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⑤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

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1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③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④。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作者避安史之乱南下流亡途中。

②估客:商贾。

③三湘:本指湘江流域,泛指江南地区。

④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

鼓鼙(pí);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1)“愁”字堪称本诗的诗眼,从三、四联看,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具体说说三四两联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1)愁的原因:①羁旅漂泊,思乡盼归;②家业荡尽,功业落空;③战乱未平,国事堪忧。

答出关键词“思乡”“战乱”亮点即可。

(2)第三联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或以景衬情。

以秋色烘托羁旅之愁,以明月衬托思乡之情。

第四联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厌战、忧国之情。

【解析】【分析】(1)第三联抒发诗人身世飘零之感和彻骨的思乡之情。

飘零于江湘之间,国难家愁,已染成我两鬓星霜,刚巧又正值这肃杀的秋天,这一怀愁绪怎生了结!离家万里,欲归不能,这一片乡情,只能托与夭上的明月。

第四联直陈诗人的感慨。

战争已使人倾家荡产,江海飘零,更哪堪江上再传来战鼓的声音?这一句言外之意是:虽然战争已令我一无所有,但战火未熄,在逃难的途中,难保前方水路上不再碰上兵灾。

倘若真的碰上,那简直无法忍受了。

由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对家乡的思念,对国事的担忧,战乱又使自己倾家荡产,漂泊他乡。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

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秋风起,落叶纷下,秋霜落,青枫凋,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乡之念。

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垠。

“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