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试题学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试题学习资料
初中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试题学习资料
一、填空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与()的统一。
2、新课标要求1140
(一)新的语文课程强调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决定了评价也要注意整体性。
(二)新的语文课程强调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决定了语文评价应更多地突出开放性,能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思路思考,而不是用惟一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鼓励学生有独到的思路和见解。
(三)新的语文课程强了汉语文的特点,突出了语文学习中感性的作用,重视语文积累,重视培养语感,重视学生学习中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决定了评价要重视运用定性评价的方法,运用描述性的方法,运用激励性的评语,来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
(四)新的语文课程强了语文素养的诸多方面,以及五个板块的目标,决定了评价方法也必须是多样化的。
2、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要改革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创造,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第三,
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趋向必须是活动化和小组学习的兴起;最后,真正能让学生能够探究地学习。
3、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应包含哪些观点?
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②学生阅读的过程应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③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与作者对话的过程;④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⑤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⑥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并不排斥合作学习。
四、论述题答案略。
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自学考试《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初中)》课程考试模拟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温馨提示】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
A、对话的过程
B、感知的过程
C、交流的过程
D、学习的过程
2、下面的朗读目标属于7~9年级的是()
A、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C、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D、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下面的写字的目标属于7~9年级的是()
A、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B、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C、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D、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4、下列属于阅读技能性和过程性要求的一项是()
A、诵读
B、精读
C、浏览
D、略读
5、对于7-9年级的语文教学,下列的数据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B、背诵优秀诗文100篇。
C、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D、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6、下列选项不属于教材课文特点的一项是()
A、普遍性
B、文质兼美
C、富有文化内涵
D、具有时代气息
7、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下列、不属于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观点的一项是()
A、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B、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C、排斥合作学习。
D、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8、语文素养的综合能力体现在()
A、识字写字能力
B、写作能力
C、口语交际能力
D、阅读能力
9、在7-9年级下列写作的具体要求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
B、写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C、写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D、根据生活需要,写应用文,做到格式正确。
10、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重视写作在中学生之间的合作秘交流”是其重要的策略之一,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开展观察调查,共同探究,合作撰写报告、体会、笔记等文章。
B、提倡互相修改,互相评阅作文。
C、多创造一些学生作品展示交流的各种各样的机会。
D、没有条件的应创造条件,在网上表达和交流,在网上互相评改作品。
11、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项是()
A、阅读
B、写作
C、口语交际
D、综合性学习
12、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B、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C、综合性学习不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D、综合性学习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13、语文评价的目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A、语文评价就是了解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情况。
B、语文评价就是改进教、改进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C、语文评价就是强调考试甄别和选拔功能。
D、语文评价就是检验课程,以利于改进课程。
14、评价学生阅读古诗文,重点不在于()
A、记诵积累古诗文
B、掌握词法、句法等知识
C、理解诗文大意
D、常见适用的实词
15、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
A、学习工具
B、交际工具
C、实践工具
D、交流工具
二、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温馨提示】
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改正错误。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文化性的统一。
()
2、有了计算机就不需要认真练习书写。
()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4、个性化创造性阅读排斥合作学习。
5、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不必追求系统化。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教学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2、为什么说语文不仅仅是工具、同时也是文化?
3、为什么说“人的语文素养是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6分)仔细阅读下面的教学实录,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谈一谈这一堂语文课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
《背影》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流传甚广,我们一起来看看。
(点击课件)儿子眼中的父亲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
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生1:我明白了对爸爸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
确实如此啊,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
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指导学生整体感知。
1、你知道了些什么?
2、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年来为人们所传诵。
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用“我觉得”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生1:我知道文章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生2:我知道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
生3:我知道文章写了四次背影。
师:哪四次背影,你能给我们找出来吗?生: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第四次是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师:他说的怎么样?生:很好师:哪位同学能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看法?生1:我觉得文中的父亲很慈爱生2: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很感人。
生3:我觉得儿子首先对父亲不太理解,后来才懂得了。
生4:我觉得文章的语言很朴实生5:我觉得文章特别令人感动师:同学们知道的挺多,也很有自己的见解。
对这篇文章,你还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吗?(点击课件)
三、合作探究
1、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对提出的问题筛选、整理,思考问题是否有价值。
学生合作讨论,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巡视,收集问题,在实物投影仪上展出。
问题举例:
1、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个特定的角度?
2、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文章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
4、文章写父亲的背影放在什么样的特定环境中?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6、父亲买橘子那样费劲,为什么还坚持自己去,不让儿子去?
7、文章为什么把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写的那么详细?师: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所提问题很有思考价值。
老师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多与“背影”有关,我们就从“背影”入手分析,好吗?文章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为什么要详写父亲的背影?这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请大家紧靠这些问题,再看课文,深入探讨。
学生分小组继续探讨。
全班交流生1:文章以“背影”为题,是因为“背影”是文章的线索。
生2:还因为父亲的“背影”感人至深,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文中哪一次背影写得最详细?生:望父买橘的背影师:哪位同学能找出描写父亲买橘背影的句子给我们读一读?(点名学生朗读,找出后全班齐读)师: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背影?生1:这是一个伟大的背影生2: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生3:这是一个凝铸着父爱深情的背影师:为什么背影凝铸着父亲的深情呢?你能结合词句具体说说吗?生4:“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中“蹒跚”表明父亲腿脚不灵便,还穿过铁道为我买橘,很不容易。
生5:我认为“慢慢探身下去”中的“探”字用得好。
写出了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
生6:文中一连串的动词如“爬”、“攀”、“缩”、“微倾”都写出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
可他坚持自己去买,只想尽心尽力为儿子做点事。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这段描写除了写父亲的动作,还写了什么?生:衣着师:结合文章的内容,你能从父亲的衣着上发现什么吗?生1:用了三个“布”字,说明父亲生活很艰苦。
前文说父亲赋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事,都能证明这一点。
师:你能联系前文的内容来理解,很好。
生2:父亲自己穿得很朴素,但给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
师:你读书很仔细,真的不错生3:父亲的衣着描写里还有两个“黑”字,那是因为祖母去世,家中光景惨淡,祸不单行。
父亲的心情是沉重压抑的。
师: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父亲还能无微不至的关心着儿子,就更令人感动了。
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把父亲的背影写得这么详细了吗?生:背影真切地体现了父亲的慈爱、艰难和努力,是父爱的缩影,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师:你总结得很好,背影浓缩着父爱深情。
儿子看了父亲的背影,
有何反应呢?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师: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谁能有感情的给我们读一遍?老师给
他配点音乐。
一生配乐朗读(生鼓掌)评点名家范读(师放录音)师:同学们,这段文字这么感人,可作者的语言有华丽的辞藻、有生动的修辞吗?生:没有,语言朴实,但特别感人。
师: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到朴实而感人的句子给我们读一读,并作点简要的分析吗?生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是父亲怕我太伤心给我的宽慰。
生2: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父亲细心的照顾我,不辞辛劳。
生3: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怕我路上口渴,为我想得很周到。
生4: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考虑再三,还是放心不下我,决定亲自送我。
生5: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父亲的背影刻在我心里,我对他有着深切的思念。
师:文章正是运用朴实的语言,展现父子间的深厚情意。
(师小结,板书)背影父子深情流泪师:同学们,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
遗憾的是很多人在拥有它的时候没有发觉。
这种爱,可能并不惊天动地,它也许就是床头的一件衣服,放假回家时的热腾腾的饭菜,也许是一件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次风尘仆仆的看望,也许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人,你感受到了吗?你有过被父母感动的记忆吗?想一想吧!谁愿意把你的幸福和我们一起分享呢?生:讲述感人的故
事(教师放《二泉映月》的背景音乐)师:参与讲亲情故事(有学生眼含泪水,有人小声低泣)师:同学们,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四、自由实践,把这节课的收获加以整理师:学过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发现?生1:我懂得了父爱的伟大。
生2:我知道了一些日常小事,看似很平淡,但细细体会,能感觉父母对我的爱。
生3:写文章要详写那些最能突出中心的细节。
生4:文章的语言不一定要辞藻华丽,朴实的语言也能写得很动情,很感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背影》,感悟了亲情。
让我们在享受亲情的同时,珍惜它,回报它,最后请同学们欣赏歌曲《父亲》再次品味亲情,读懂父爱。
下课!谈一谈这一堂语文课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模拟试题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A
4、A
5、B
6、A
7、C
8、B
9、A
10、D
11、D
12、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