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气道湿化方法湿化效果的比较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种气道湿化方法湿化效果的比较研究
陈丽萍
【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 more appropriate methods of airway humidification.Methods: 60 cases of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COPD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with continuous drip infusion plus wet, trace continuous infusion pump control method, the syringe into the discontinuous method, ultrasonic method of continuous spray of 4 using0.45%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temperature was 37 ℃ for airway humidification 72 h, compared the humidification effect of 4 groups.Results: The micro - pump was better humidification, humidification injection group was less effective than the spray group instilled group humidification effective ( P <0.05 ).Conclusion: The best way of airway humidification use of 0.45%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with continuous infusion micro pump control method in the 37 ℃ constant temperature.%目的:研究有创机械通气时较为合适的气道湿化方法.方法:随机将60例有创机械通气的COPD病人分为4组,分别采用输液器持续滴入加湿法、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注射器间断推入法、超声持续雾化法4种方法,利用0.45%的氯化钠注射液在37 ℃恒温下进行气道湿化72 h,比较4组湿化效果.结果:微泵组湿化效果最好,推注组湿化效果最差(P<0.05),滴入组湿化过度现象多见.结论:利用0.45%的氯化钠注射液采用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在37 ℃恒温下湿化气道,湿化效果最好.
【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
【年(卷),期】2011(008)012
【总页数】3页(P3-5)
【关键词】气道湿化;微量泵;有创机械通气;超声持续雾化
【作者】陈丽萍
【作者单位】644000,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保持气道通畅是生命支持的基础,气管切开是临床上解除呼吸道梗阻、救治危重病人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呼吸内科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
有创机械通气病人,上呼吸道完全丧失了气体的加温、湿化、过滤作用,防御功能减弱,容易发生气道阻塞、肺不张和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
如果对人工气道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黏膜上形成痰痂,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甚至引起气道堵塞。
肺部感染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1]。
呼吸道湿化是保证气道通畅的重要环节[2],是影响病人呼吸的重要因素,湿化效果不好常可直接导致危重病人的抢救失败。
本研究对我科2004年12月~2009年12月60例机械通气的COPD病人分别采用4种不同气道湿化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并比较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行机械通气COPD病人60例,男46例,女14例。
年龄45~92岁,平均(70.77±9.27)岁。
其原发病均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未合并有其他系统严重的原发病和并发症。
将病人随机分为滴入组、推注组、微泵组、雾化组4组,
每组15例。
4组病人性别、年龄、原发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4组均以0.45%的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湿化液[3,4],均采用加热37℃恒温,剂量均为5 ml/h。
滴入组采用输液器持续滴入加湿法(75滴/h=5 ml/h),推注组采
用注射器间断推入法(每间隔1 h推入5 ml),微泵组采用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5m l/h),雾化组采用超声持续雾化法(5m l/h),湿化72 h后观察湿化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气道湿化后72 h气道的湿化效果。
效果判定[5]:(1)湿化效果良好。
痰液稀薄,能顺利吸引出或咳出,气管内无痰栓;听诊气管内无干鸣音或大量痰鸣音;呼吸
道通畅,病人安静,无烦躁、刺激性咳嗽等不适。
(2)湿化过度。
痰液过于稀薄,
需不断吸引,甚至不用吸引就已自行喷出或涌出,听诊气管内痰鸣音多,病人频繁咳嗽,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出现缺氧性发绀,血氧饱和度下降及心率、血压等改变。
(3)湿化不足。
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或吸出,听诊气道内有干啰音,气管内可形成
痰痂,严重者可出现突然的吸气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SPS 11.0统计学软件,对4种气道湿化方法72 h后湿化效果的比较采用
K-WH秩和检验。
α=0.05。
2 结果(表1)
表1 4种气道湿化方法湿化72 h后湿化效果比较 (例)注:P <0.05组别例数湿化良好湿化过度湿化不足推注组15 5 0 10微泵组 15 12 3 0滴入组 15 6 5 4雾化组15 11 3 1
表1显示,湿化良好的有微泵组和雾化组;湿化过度有滴入组、微泵组和雾化组,
以滴入组最为明显;湿化不足主要是推注组,滴入组和雾化组也鲜有这种情况。
综
合而言,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气道湿化,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明显优于其他3种
气道湿化方法。
3 讨论
机械通气是抢救危重病人的一项重要措施,严格有效的气道管理往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之一,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的病人呼吸道湿化、加温、过滤的功能消失,支气管内黏液黏稠度增加,纤毛清除作用降低;加上机械通气量增加,引起气管黏
膜水分丢失过度,若黏膜过于干燥或病毒感染时纤毛运动受到抑制或丧失,气管内形成干痂,痰块不易排出[6]。
而吸入的气体可损害呼吸道上皮,影响纤毛-黏
液毯的清除能力,导致分泌物不易排出,可使呼吸道的抗感染能力明显下降,从而导致局部炎症。
可见,机械通气中气道湿化极其重要[7]。
故在对机械通气病人护理中,应对吸入的气体进行湿化,使吸入下呼吸道的空气保持在饱和湿度的状态,以保证气道黏膜纤毛活动正常。
如果在护理工作中对人工气道的湿化不够,造成痰液黏稠,排痰不畅,形成痰痂,易引起肺不张和ⅤAP等并发症[8]。
石兰萍等[9]报道,ⅤAP 的病死率高达38%,并可延长病人的平均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预防ⅤAP的发生对降低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适度湿化是气管切开护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气管切开后气体经套管直接入肺,失去了正常上呼吸道的湿化、加温、过滤作用,易导致呼吸道干燥,气管、支气管黏膜上皮纤毛运动功能降低,痰液脱水变稠而不易咳出,甚至变成痰痂或痰栓,防御功能减弱,对肺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肺部感染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甚至可危及病人生命。
痰液是否黏稠和吸痰管是否易堵塞是衡量湿化效果的重要指标[10],如果分泌物呈透明
黏液,听诊两肺无水泡音,能顺利咳出,且吸痰管无痰痂或黄色黏稠痰块吸出,说明气道湿化效果满意;如果痰液过于稀薄且病人反复出现咳嗽,听诊肺部痰鸣音明
显增多,则提示气道可能过度湿化。
湿化不足或是过度关键在于湿化方法。
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气道湿化,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明显优
于其他3种气道湿化方法,究其原因可能与每种湿化方法自身的特点有关。
气道间断推注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工气道干燥,但却存在许多不足[11]:(1)间断的推注不能满足人工气道持续湿化的要求,也不符合人体气道湿化生理。
(2)容易出现痰液粘稠,甚至干燥成痂,引起排痰不畅,堵塞气道。
(3)每次
气管内注入易引起刺激性咳嗽,增加病人恐惧感,引起病人烦躁,致使病人不配合,甚至人机对抗。
(4)刺激性咳嗽易将稀释液咳出,影响湿化效果。
应用输液器持续
滴入法湿化气道,可以克服大量滴入湿化液引起的呛咳和憋气等症状,更加符合气道生理要求。
但本研究结果显示,持续气道输入液体方法仍存在湿化不足及湿化过度,可能是因为[12]:(1)滴入的液体难以均匀分布,使得湿化不均,有的气道过度湿化,有的气道湿化不足。
(2)滴入液体不易流入各级支气管,仅能湿化大气道,对细小气道
湿化不足,致使痰液粘稠和痰痂形成。
大量液体在局部积聚,导致湿化过度,也易阻塞气道。
(3)由于湿化不足及湿化过度,增加吸痰次数,增加感染机会。
持续超
声雾化湿化气道法有以下优点:(1)减轻病人对气道湿化恐惧感,使病人舒适。
(2)对气道刺激性小,避免了呛咳或刺激性咳嗽。
(3)使人工气道保持良好的湿化状态,
符合气道持续丢失水分的生理需要;但其缺点是由于时间短而不能达到理想的湿化
效果,若延长雾化时间又会使停氧时间太久而造成机体缺氧;甚至有学者认为[4]持续雾化会因为长时间雾化剂进入终末气道可导致肺不张、血氧分压下降,从而主张用小雾量、短时间、间歇雾化法[13]。
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法的优点[14]:(1)湿化液可以通过微量输液泵准确、均匀持续滴入。
(2)符合人体气道持续丢失水分的生理需要。
(3)始终处于良好的湿化状态,不易形成痰痂,保持了呼吸
道通畅。
(4)由于病人有时可自行咳出痰液,减少了吸痰次数。
(5)可根据痰液性状
随时调节滴注速度。
综上所述,利用微量泵持续滴入进行气道湿化的方法,在湿化过程中对气道无刺激,
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可减少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和气道出血,大大降低了ⅤAP 的发生率,避免了频繁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及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心理负担,也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美玉.人工气道湿化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学杂志,2002,
37(7):539.
[2]康迎绣,康迎霞,康海平.微量注射泵控制气道湿化的临床应用[J].护理研究,2003,17(8B):974-975.
[3]黄红玉,李春艳,吴永平,等.0.45%盐水氧气射流雾化在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7,22(10):32.
[4] JYR,Kim HS,Park JH.Instillation of normal saline before suefioning in patients with pneumonia[J].Yonsei Med Journal,2002,43(5):607-612.
[5]程维.对气管切开后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比较[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9,4(6):346-347.
[6]刘雪喻.两种不同浓度氯化钠用于气道湿化的效果比较[J].护理研究,2005,19(3 上):421.
[7]杨季菱.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肺炎50例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2004,19(18):1044-1045.
[8]胡艳宁,王秀葵.气管内持续微泵推注湿化法对下呼吸道感染的对照研究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0):887-889.
[9]胡艳宁.气管切开后呼吸道管理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5,19(17 中):1507-509.
[10]石兰萍,田琳琳,杨冬艳,等.复方黄连氧气湿化液的临床应用研究[J].
护理研究,2007,21(10A):2562-2564.
[11]李艺华.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用于新生儿肺炎气道雾化湿化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7,14(7):60-61.
[12]黄惠芬,毛晓群,陈乃招,等.两种不同湿化方法与不同浓度的疗效作用探讨[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3):277.
[13]张建美,杨丰娟.气道湿化[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1):45-47. [14]李铮.微量注射泵在气管切开湿化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05,
27(3):356-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