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必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该诗反映了()
A.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西化倾向
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C.西装传人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
D.西方饮食文化传人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
2. 1840年鸦片战争后,北京的六国饭店是较高档的西餐饮食店,是中国达官贵人摆阔气的地方,所谓“海外珍奇费客猜,两洋风味一家开。

外朋座上无多少,红顶花翎日日来”。

晚清宫廷、王府和民国时期政府要员的官邸,或设有“番菜房”,或聘有番菜烹调师,有的甚至发展为“器必洋式,食必西餐”了。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都市西餐业的兴旺,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这一文化模式的体验②国人崇洋心理越来越浓③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也引起了中国近现代饮食生活的较大变化④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又是庚中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

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南京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后
4.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
5.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B.娱乐大众
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
6.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
7.上海外滩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至今仍保存大量的西洋式建筑。

这种现象反映了()
A.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B.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
C.洋务运动全面开展 D.中西文化交流频繁
8.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是
①轿子②马车③轮船④汽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 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

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

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民族危机的困境 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C.文学革命的影响 D.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10.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物质修明,尤重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摆舞,误缠机器,
可以立死。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

”这表明,康有为主张剪辫的根本出发点是
A.安全生产
B.推翻清朝统治
C.发展国力
D.禁绝西方文化
11.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与网友在线交流,外国媒体高度肯定这一事件,称交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声民意的重视,中国的互联网必将迎来一个更大更快的发展。

而中国互联网建设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B.微软公司的积极帮助
C.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D.国民教育素质的不断提高
12.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主要反映了中国当时什么社会现象
A.崇洋现象 B.洋货倾销严重
C.全盘西化 D.学习西方迫切
13.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中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14.1925年,浙江绍兴吴老太爷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 )
A.西式洋楼里,穿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
B.轮船往来黄浦江上,汽车穿梭在马路上
C.报童手持报纸叫卖
D.居民正在用油票和布票购买“洋油”和“洋布”
15.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

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

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二、非选择题
1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电报作为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当时,列强为了利用电报这种全新的通讯工具,提高政令军情传达的速度和效率,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提出了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但遭到清廷婉拒。

1874年,日本发动侵台战争。

清廷看到了通迅工具落后、消息闭塞的害处,朝野上下对电线铺设与否展开争论。

而此时列强加快了使电报进入中国的进程。

1871年,英国人悍然在香港与上海之间铺设了电线。

总理衙门对既成事实消极应对,允准铺设水线,仍禁止铺设陆线。

李鸿章则主张,既然抵挡不住洋人,不如立足现实,自行铺设电线、举办电报事业。

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最终主持自行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随后命于大沽、北塘炮台铺设直达天津电线,并号令淮军各营,顷刻响应。

自此,近代中国的电报业发展起来。

材料二 1949年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加大投入迅速恢复和发展通信。

1958年建起来的北京电报大楼成为新中国通讯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国内最早研制投产的电传机当数1955年问世的55型电传机,此后,国产电报机研发技术不断进步,60年代,“中文电
报译码机”问世,可以自动把电码译成汉字。

其译印速度相当惊人,每分钟高达2800个汉字,平均速度为每分钟1500个汉字。

国产电报机逐渐成为内地市场的主流并组成了国内较为庞大的电报通信网,到1987年,我国已有65个城市开放了用户电报业务,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为国际业务终端局、以省会城市为骨干的国内、国际用户电报网络体系。

材料三 2001年8月1日,从那天起,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取消公众电报业务中的特急和加急业务。

此举预示传统电报业务正在淡出百姓的生活,北京电报大楼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而今天,这座著名的电报大楼里的电报业务柜台“蜷缩”在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每天打电报的用户也只有几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廷对电报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2分)并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电报业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

(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简析其主要原因。

(3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非选择题:社会不同发展时期的嫁妆变迁从侧面反映了相应时期的面貌。

以下材料摘自翟一达《传承与嬗变:洽村的嫁妆变迁》。

材料一洽村村民在这一时期结婚的大多数都没有送嫁妆。

他们说:“吃大锅饭,吃食堂,人都是国家的了,还送什么嫁妆。


材料二村民说:“毛主席像章也是当时最好、最时兴的嫁妆,那个时期结婚的人都送。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至今……送嫁妆的风气在洽村已经开始普及化……以下是我在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二的“这一时期”和“那个时期”分别是哪个历史时期?
(2)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洽村嫁妆变迁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3)与前两则材料相比,材料三所述该村的价值取向有何新变化?怎么看待这样的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刻转万周”应该指的是火车。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2.B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鸦片战争后西餐馆成为达官贵人德最爱,所以应该排除①,因此应该选择B。

3.C 4.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得以发端。

5.D
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上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处于通商口岸,由于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便,所以创办此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为工商各界服务。

6.B
解析:从题干中可知,〈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现,显然是中西合璧。

7.A
解析:上海是依据《南京条约》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在通商后成为多国的租界所在地,各国把本国的建筑风格带入上海,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反映了西方文明对我国的影响。

8.D
解析:题目问的是近代新式交通工具,轿子、马车是近代以前就有的传统的代步工具。

排除①②.
9.C
解析: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发生在1915年后,与题干所反映的事件在时间上不符。

10.C 11.C
解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互联网事业有了长足发展,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12.A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由“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可以得出结论。

13.D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14.D
解析:油票和布票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后,1925年的上海是不可能看到的。

15.C
解析:从材料中“四寸斗高跟”、“三寸金莲”、“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可以看出既受西方影响,也有中国旧的陋习。

从人群的分布看也是各个阶层都有,所以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从材料看中国的传统陋习并未被完全改变,排除A。

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排除B。

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D。

正确答案为C。

二、非选择题
16.(1)历程:由最初的抵制到后来的有条件的接受(或允许西方列强开设电报),再到最后的自主发展。

(2分)
原因:①列强的侵略,使清廷逐渐认识到了同西方的差距;
②洋务派的推动及洋务运动的开展;
③加强军事及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6分)
(2)原因:①国家的重视和投入,形成了全国电报网络体系;
②伴随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实施,国际交流加强,人们交往密切;
③中国国产电报技术的不断进步。

(答出1点得2分,满分4分)
(3)现象:电报业日益萎缩。

(1分)
主要原因:90年代,更为便捷的电话、互联网等新兴通讯工具快速发展,电报失去了竞争优势。

(2分)
17.(1)人民公社化时期;“文革”时期。

(2)特点:保留传统风俗;礼品丰富多样、昂贵;现代化程度增加。

原因:重视传统;收入增加;生活观念变化……(3)新变化:注重物质享受。

看法:人们观念变化,关注生活品质的提高与家庭生活的改善是可以理解的。

但也出现过分注重物质的不良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