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仁者爱人》课课练 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象山中学高中语文《仁者爱人》课课练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一、基础知识
1.选出以下词语中加点字意义说明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B )
A.好仁者,无以尚之(超过)B.友直,友谅,友多闻(原谅)
C.君子喻于义(明白)D.克己复礼(约束)
2.以下句子中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C )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吾尝成天而思矣B.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必也狂狷乎
C.我未之见也老者安之D.有杀身以成仁以资政殿学士行
3.以下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为哪一项( B )
A.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B.入那么孝,出那么弟
C.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如也
D.既来之,那么安之
4.选出以下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 )
A.吾亦欲无加诸人尧舜其犹病诸B.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岂假设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C.尧舜其犹病诸吾其被发左衽矣D.不能死,又相之管仲相桓公
5.选出对以下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 C )
①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②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③非尔所及也④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
”
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
6.选出对以下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 B )
①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②吾道一以贯之③吾道一以贯之④固相师之道也
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
7.选出对以下加点字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D )
①与师言之道与②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③管仲非仁者与④是谁之过与
A.①④同,②③同B.①②③同C.①②③④各不同D.①③④同
8.以下各句中加点字活用特点与“己欲达而达人”的“达”相同的是:( B )
A.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B.修己以安百姓C.饭疏食,饮水D.子钓而不纲
9.以下各句中的“其”的意义和用法与“尧舜其犹病诸”中的“其”相同的是:(D )A.民到今受其赐B.如之何其废也
C.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D.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10指出以下“徒”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B )
A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B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而为之记
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11.以下各组语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C )
A.求!无乃尔是过与观过,斯知仁矣
B.何以伐为愿无伐善,无施劳
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D.既来之,那么安之沛公安在
1五、对以下古代文化知识讲解适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 )
A.千乘之国,指国力中等的国家。
古时四匹马拉的一辆车称一乘。
B.“萧墙”指国君官门内当门的照壁,“有国者”、“有家者”别离指国君和诸侯。
C.古代以为大伦有五条,即君臣有思、父子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D.“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头、手、身、脚;“五谷不分”中的“五谷”指稻、黍、稷、麦、菽。
1六、对以下文学知识讲解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B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门生言行的一部语录体高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高作。
B.《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和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7、《论语》里有很多句子演变成今天的成语或熟语,请依照以下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或熟语。
1)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不耻下问)
2)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情形。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表示碰到应该做的事,就要踊跃主动地去做,不该该推委。
(当仁不让)
4)工作很投入,常忘记用饭。
形容十分勤奋。
(发愤忘食)
5)比喻做小情形没必要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
(杀鸡焉用牛刀)
6)工匠要把活儿做好,第一要使工具精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多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后生可畏)
8)关于个人的利益得失斤斤计较。
(患得患失)
9)形容举动忙乱,或没有方法应付。
(惊惶失措)
10)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祸起萧墙)
18.依照课文内容填空
⑴门生,入那么孝,,,。
⑵夫仁者,。
能取近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3),朋友信之。
1九、翻译以下句子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吾道一以贯之。
岂假设匹夫匹妇,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0、请给下面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写一句评点。
(4分)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评点】_反映了孔子“以人为本”的思想:重人不重财
_
二、问题探讨
(一)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然那么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
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3.22)
2.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假设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14.17)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判管仲那个人物的?
以为管仲不知礼,确信管仲有仁德。
(二)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总问题。
(4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假设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和所选语段中哪个词对应?“硁硁然”之“小人”又和哪个词对应?(1分)
“言必信,行必果”:“为谅”或“谅”;
“小人”:“匹夫匹妇”。
(2)三人中谁的志向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什么缘故?(3分)
孔子。
因为真正仁者是“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孔子之志表现出来的是心怀天下,为天下人着想,是无私无我的博大真诚的仁心仁术,故夫子之志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4分)《仁者爱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一、孔子在那个地址把“仁”与“圣”做了区别,那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
(2分)“仁”着眼于推己及人,偏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偏重于行为成效。
二、孔子以为“圣”的境遇“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明白得?(2分)
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遇是很困难的,即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非是说“圣”的境遇不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