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带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上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带解析1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枯藤老树昏鸦”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

C.这首曲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D.“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这首小令,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老病常常会令人自哀,但作者却不自哀,原因是什么?
(2)诗中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志的意象是什么?
3.阅读《潼关》,回答问题。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1)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
(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合理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5.读下列诗行,完成以下题目:
如梦令·春思【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名;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简要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________季,从“________”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________。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曹操的这首诗以“”字统领全篇,在描写沧海景象时,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是动景,“”(任选一句即可)则是静景。

诗人还通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想象,抒发了伟大抱负。

(2)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大海、山岛的特点。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草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的一二句一个“”字透露出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二字写出了“见草芽”时的情态,极其传神。

(2)诗的后两句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思吴江歌
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请结合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1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阅读画线诗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诗句所呈现的画面。

(2)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

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漂泊羁旅之情暗藏于字里行间。

B. 第二联“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清人王夫之盛赞此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写出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的大景。

C. 第三联写得绝妙。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象到诗人已陶醉于江南的美景当中,忘记了正确的时间。

D. 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客路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深的乡愁。

(3)“青山”“绿水”常常出现在古代诗歌中,请你再写出一句含有“山”或“水”字的诗句。

12.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①吹笛唤春归,迁客②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寒山:地名,在今正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泅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②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

作者此刻被贬滴,也属“迁客”之列。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2)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但笛声所引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

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

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诗歌前两句中“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描绘出一个的小儿。

(2)诗歌三,四两句可见小儿是什么心态?结合具体字词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
(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15.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________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从“差、千、逊、少”等字中选择一个填入诗中的空白处,应为。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16.诗歌赏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1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诗中“”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

18.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结合画线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对朋友遥寄深情的?
(2)古诗词中还有很多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请再写出一句:“,。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2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诗中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________,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________。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C
解析:(1)C(2)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1)作者有一颗无私的爱国之心。

(2)铁马。

【解析】【分析】(1)“不自哀”的原因是“尚思为国戍轮台”,因为诗人日夜念念不忘的是抗击敌人,收复失地,一个以国家安危为重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年老体衰而悲哀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渴望收复失地、渴望为国战斗的豪情。

(2)“铁马冰河入梦来”中的“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
可歌可叹。

所以诗中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志的意象是“铁马”。

故答案为:⑴作者有一颗无私的爱国之心。

⑵铁马。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意,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留心诗中的重点词语、重点语句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意象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诗人在诗中的运用的意象进行作答。

3.(1)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2)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

这首诗写于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感情的理解。

诗中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译文:久远的高云拥簇着这个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

河流入大荒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也不知何谓平坦。

故答案为:⑴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⑵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描绘的景象。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能表现情感的句子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情感。

4.(1)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

顺风中,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

(2)颈联中诗人通过写景物的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久别思乡之愁。

尾联中借“归雁”寄托自己身处异乡、有家难归的思乡之情。

全诗写景壮阔,抒情自然,情景交融。

【解析】【分析】(1)“平”是几与岸平,“阔”是开阔,“正”是风向正好。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题干要求展开想象,语言生动形象,就要在句意的基础上适当加工和拓展。

(2)诗歌第三联,通过写景物的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久别思乡之愁。

尾联从“乡书”、“归雁”等关键词可以理解到诗人客居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感。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1)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

顺风中,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

(2)颈联中诗人通过写景物的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久别思乡之愁。

尾联中借“归雁”寄托自己身处异乡、有家难归的思乡之情。

全诗写景壮阔,抒情自然,情景交融。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仔细体会诗句,考生要注意诗人的情感,在诗句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5.(1)繁茂,生机盎然
(2)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解析】【分析】(1)“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是说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
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因此“无限”一词写出繁茂,生机盎然。

(2)“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

“小桥流水”想为指此。

但主要还是以此指代相对于喧闹京华的一种幽静环境。

由此,更反衬出作者对营营仕宦的逆反心理和对拥有广阔心理空间的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

【点评】(1)鉴赏诗歌的语言。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6.(1)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2)①“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

②“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解析】分析:
(1)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此处描绘夏季景色,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2)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

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

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故答案为:(1)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2)①“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

②“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点评】本题考查了课内古诗词的整体意境的把握、重点词语的赏析两个知识点,这两个题均为典型题均有方法技巧可循,难度不大。

7.C
解析:(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
(2)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鉴赏的辨析。

本题涉及的考点有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和理解写作手法。

“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信到洛阳去。

由此可以判断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

(2)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C项有误,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故答案为:(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2)C。

【点评】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8.(1)观;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统一天下建功立业
(2)示例:(大海)汹涌澎湃,(山岛)高耸挺拔
【解析】【分析】(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眼前的景观,神奇而又壮观。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描写动景,“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是描写静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2)“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可见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竦峙”可见山岛突兀耸立。

故答案为:⑴观;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统一天下建功立业⑵(大海)汹涌澎湃,(山岛)高耸挺拔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诗风,结合诗句的理解,按照题意完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全诗,理解诗人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找准语句加以了解和概括。

9.(1)都;初惊
(2)这两句移情于物(运用拟人手法),“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白雪颇解人意,有意地“穿庭树”化作飞花装点春色。

【解析】【分析】(1)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

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

“初惊”字最值玩味。

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最后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

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

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

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

这就是最后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

“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故答案为:⑴都;初惊
⑵这两句移情于物(运用拟人手法),“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白雪颇解人意,有意地“穿庭树”化作飞花装点春色。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诗中的一二句,找出重点字词加以理解,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首先明确诗句所用修辞方法,然后分析写出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

10.(1)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解析】【分析】(1)“秋风起兮木叶飞”,即见其思情的发动。

悲凉的秋风最易触动人们的节序之感和念远之情。

从时间上说,“秋”通常意味着岁暮的到来,使人觉着时光的流逝、流年的虚度。

从空间看,秋高气清,万木萧萧,视野一下空阔起来,不自觉中自有人在何方、家在何方之叹。

(2)诗的后两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明白地点出了故乡千里未能归去的“恨”与“悲”,强化了前两句中蕴涵的情感,却远没有前两句含蓄深厚,滋味深远。

与上两句的眼见秋风又起了,秋风吹落了树上的黄叶,家乡鲈鱼肥美,可自己却在这遥远的北方,远隔数千里,想回又回不去,做着与自己的期望相背的工作,怎么不令人伤悲。

可悲的是这种伤悲还无人可以诉说,只能压抑在胸中。

故答案为:⑴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⑵表达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全诗的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对诗句的内容、蕴含的情感、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11.C
解析:(1)示例:潮水涨起来了,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也随之变得宽广起来;挂起船帆,诗人乘船一路顺风疾行。

(2)C(3)示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12.(1)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滴之人盼归的急切、无奈和惆怅之情。

13.(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14.(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15.(1)逊(2)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16.(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17.(1)阴阴;又(2)“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18.(1)答案示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愁心”寄托给了“明月”,让“明月”随风陪伴友人直到夜郎西,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也带到那里,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9.(1)思乡(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

20.(1)行船之快;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或思乡之情
(2)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皎洁的秋月悬挂在山头。

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
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解析】【分析】(1)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2)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抓住“山”“月”“影”“江”景物特点描绘即可。

故答案为:⑴行船之快;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或思乡之情
⑵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皎洁的秋月悬挂在山头。

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结合读四局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根据诗句展开合理的想象,注意语言要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