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经典器型解读035:鱼化龙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砂壶经典器型解读035:鱼化龙壶
紫砂壶经典器型解读 035:鱼化龙壶
潘飞翔
“鱼化龙壶”也叫“龙壶”、“鱼龙壶”、“鱼龙戏浪壶”,蕴涵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理想。

“鱼化龙壶” 为典型传统壶型,造型构思巧妙,鱼、龙、云的装饰与壶身浑然一体,鱼龙吐珠、神韵生动。

通身作海水波浪状,线条流利,简洁明快。

壶盖安装的龙首伸缩自如,优美灵活,配以龙尾执柄奇趣极生。

壶身云纹间忽现龙腾、(另面)鱼跃,壶把以龙身及尾,壶盖钮(云)下,龙头(还有龙舌头)伸缩自如,活神活现,栩栩如生,精彩纷繁,可谓玩壶藏家珍赏之爱。

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寓意高升昌盛、金榜题名。

龙是神化的蛇虫,《海外南经》云:“虫为蛇,蛇号为鱼。

”“龙门”在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之间,跨黄河两岸,形如门阙。

相传夏禹治水,在此凿山通流。

鱼化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为历代民俗、传说衍变而来,其历史渊源悠久,可追溯到史前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时期的鱼图腾崇拜。

《大荒西经》有“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鱼变龙的早期过渡形态。

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海江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上则为龙,不上者点额暴腮。

”这是中国最早的“鱼化龙”文载和“鱼跳龙门”传说的渊源。

古代把名望大的人,如能得到他之援引,以增长声誉,称之为“跳龙门”。

如《世说新语·德行》:“李元礼风格整秀,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已任。

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古代科举也将会试高中者称“登龙门”,如唐·封演《闻见记·贡举》:“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

”又如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

”《琵琶记·南浦嘱别》:“孩儿出去在今日中,爹爹妈妈来相送,但愿得鱼化龙,青云直上。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更形象地表述了“鱼化龙”:“鲤为诸鱼之长,形状可爱,能神变,常飞跃江湖。

”可见鱼化龙的主角是鲤鱼和龙的演化。

至于鱼化龙的传说出处,大致有四种说法:一是说有一种动物,它先在陆地上嬉戏,然后跃入水中变做一条鱼,跳跃戏水,最后化做丈八黄龙,跃出水面在天空翱翔;二是西汉刘向《说苑》中有记载:“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

”三是《长安谣》中有“东海大鱼化为龙”的说法;四是民间普遍流传的鲤鱼跃龙门之说。

这些传说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

鱼化龙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鱼化龙壶”就是根据这些个传说创作的,它暗合了人们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愿望,所以一出现就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不管是达官显贵、文人雅士,还是贩夫走卒、乡野百姓,都很喜欢这种款形的紫砂壶。

据史料记载,明末紫砂艺人陈仲美制作过“龙戏海涛”壶,但未有实物流传下来。

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神品》中记载:“陈仲美……好配壶土,意造诸玩……重锼叠刻,细极鬼工。

壶象花果,缀以鱼虫。

或龙戏海涛,伸爪出目。

”陈仲美是明末紫砂艺人,江西人,原为景德镇瓷工,因竞争过于激烈,遂至宜兴发展,终成一代名师。

陈仲美来自瓷都景德镇,识见及思路比宜兴本地陶工要广阔得多。

他善于创造新型,擅长制作各种精巧的仿生茶壶和文玩。

那时陈仲美已经创作出了所谓“龙戏海涛”壶,壶身上双目狰狞的龙头,挥动的龙爪、涌动的波涛恰恰是鱼化龙壶所具有的特征。

因年代久远,陈仲美的“龙戏海涛”壶未有实物流传下来。

后民国《阳羡砂壶图录》的作者李景康有幸藏到邵大亨制做的一把鱼化龙壶,他认为该壶“或亦摹仿仲美遗器也”,并赋诗《题鱼龙戏浪紫砂壶》:“壶兮壶兮出谁手,鬼斧神工原不朽。

昔闻仲美像鱼龙,夸奇欲把心肝呕。

”李景康认为“龙戏海涛”壶就是鱼化龙壶,大亨鱼化龙是参考陈仲美的传世品而制做。

虽然陈仲美为“鱼化龙壶”的创造者,但直到清代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经邵大亨精心设计,“鱼化龙壶”才成为一种成熟并广泛流传的经典壶型。

后世许多紫砂名家都把“鱼化龙壶”当作经典壶型,或依样仿制,或变化出新,生生不息,蔚为大观,但没有一件仿制品在造型尤其是气韵方面能与邵大亨相比。

邵大亨制鱼化龙壶
邵大亨传世的最为精美的两件大鱼化龙壶,一件藏在香港茶具文物馆,一件由南京收藏家王一羽收藏。

两壶大小相近,造型相似,而南京王一羽藏壶工艺更为精细,泥色也更为纯净润泽,呈沉静的栗色。

其壶高九点二公分,宽十二点二公分。

壶身为圆形,采用规整的六瓣云纹布满圆浑婉转的壶身,形似波浪,堆塑得一层一层,线条流利,简洁明快,立体感强。

一面波浪中伸出龙首,张口睁目,耸耳伸须,龙口吐出一颗宝球,神韵生动。

另一面浮雕鲤鱼跃出波涛。

壶盖上也是一片海浪,钮为堆浪状,壶钮里的龙首是立体的,龙首与龙舌皆能活动,伸缩吐注,灵妙天然,制作巧妙,趣意天成。

配以龙尾执柄,龙鳞皆现,流顺势而出,如水浪飞扬,通壶浑成一体,格律谨严,港藏鱼化龙壶壶把光素,无龙鳞。

壶底杬形图形小方印,内刻楷书“大亨”二字款。

该壶设计巧思,造型华美大方,刻画精细而不繁琐,块面清晰简洁,线条流畅明快,沉静中透出活泼,令人叹为观止。

现今坊间所见“鱼化龙”紫砂壶,造型与设计全抄袭邵大亨的原创作品,有些刻款“邵大亨制”、“大亨制”、有些无款,皆为后仿品。

黄玉麟制鱼化龙壶
清末紫砂艺人、人称鱼化龙迷的黄玉麟模仿邵大亨,做了一些成
功的改动,后来他的“鱼化龙壶”取代邵大亨,成为“鱼化龙壶”的标准样式。

黄玉麟所制“鱼化龙壶”,砂质温润细腻,紫里透红。

壶成竖身偏圆球状,整体丰满,通身以规则海水波浪纹组成,海浪在规则中行云流水,更富有活泼动感。

纹浪中,一面龙头探出,张口睁目,似玩球状;另一面鲤鱼跃出,头尾相翘,相映成趣。

龙头的精心塑造更显威武尊严,龙身扭曲变化、张口睁目吞玩宝球,敞开的两根龙须格外引人注目,鲤鱼图案随着龙的神气而更显精神,强化了“鲤鱼跳龙门”主题。

整个壶面饰云浪纹,生动和顺,舒展流畅;鱼、龙、云浮雕装饰与壶身浑然一体,刻画精细,出神入化,作品整体风格奇巧俏丽。

黄玉麟制鱼化龙壶正面
黄玉麟制鱼化龙壶反面
黄玉麟继承和发展了鱼化龙壶,最成功之处是对邵氏鱼化龙壶的配盖,其壶盖与壶身格调统一,连体海浪自然相融,壶钮处一立体龙头,伸缩自如。

浪花翻卷胥出成流,龙尾延伸自然为把。

黄玉麟的鱼化龙壶不断翻新创作,其传世佳作《钮鱼化龙》壶,整体呈圆浑状,壶身云纹、海浪纹顺畅柔和,交替辉映,简洁明快,吉利福康。

壶流、钮自然过渡、精工巧制、莹洁圆湛,妙若天成。

雄威而不失俊美,俏丽而不为人工做作,大雅丰姿,古色古韵。

黄玉麟还将鱼龙壶做出肩部前后有双穿孔耳环装配铜器质软提梁,在相当一个时期制“鱼化龙壶”的名家中,做软耳提梁的只有黄玉麟一家。

俞国良制鱼化龙壶
黄玉麟之后,清末民初的紫砂艺人俞国良也擅制“鱼化龙壶”,形式与黄玉鳞的几乎相同。

其特点是线条浑厚有力,精致而不繁琐。

壶盖的捏手是祥云一朵,龙头可以伸缩,倒茶水时龙嘴里便吐舌头,有传统的民间乐趣,他将焐灰的着色窑火处理技术带入鱼化龙紫砂领域,也为紫砂鱼化龙的一大贡献。

当代苏州著名作家陆文夫就藏有一把俞国良的“鱼化龙壶”。

民国的唐树芷所制小“鱼化龙壶”壶钮为卷云状,壶身浅塑波浪,波浪中龙伸出首部,龙尾卷成壶把,把上鳞片刻划清晰。

此壶红泥制成,形体较小,做工精细。

范大生制鱼化龙壶
朱可心制鱼化龙壶
继邵大亨、黄玉麟、俞国良后,近代紫砂名家范大生、现当代紫砂名家朱可心、吴云根、施福生、汪寅仙、何道洪等都制作过精美的
“鱼化龙壶”,成为鱼化龙壶的继承与发展的有力推动者,使这一经典壶型得以延续和发展。

他们所制的鱼化龙壶各具特色,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个人风格。

如:吴云根首次将泥色与壶的意境内涵结合,使用青灰泥色中的青颜色概念,彰显青龙碧波,强调了艺术色彩与主题效果一致这一装饰制作特点。

朱可心在鱼化龙壶的继承发展上也对壶流进行卓越的改进,更体现海涛波浪的波澜壮阔的场面,以无限虚的布白概念,使人们对鱼化龙在海浪中的环境联想,在继承的基础上还首次创作出“云龙壶”,也同样喻意飞黄腾达,成为鱼化龙壶的孪生壶样。

朱可心制云龙壶
“鱼化龙壶”制作因名家的不同而特点各异,清代邵大享鱼化龙为波浪堆塑得一层一层,立体感强,而波涛中龙露出头部而不见爪,钮为堆浪状,装在盖里的龙头短而粗。

而黄玉麟所制鱼化龙,波浪立体感不强,波涛中的龙伸出半身,龙爪清晰可见,钮也不作堆浪而作卷云形,装在盖内的龙头细而偏小。

俞国良的龙爪也清晰可见,而唐树芷的不见龙爪,俞、唐的钮为云形钮,又具一定的时代特点。

何道洪制鱼化龙壶
现在有不少“鱼化龙壶”,艺术的风格是黄玉麟的,却打着邵大亨的款,这些壶既不是黄玉鳞所制,也不是邵大亨所制,多为民国时期制壶高手所制。

因为在当时人眼里,邵大亨的壶比黄玉麟名气大,于是就打了邵大亨的款。

“鱼化龙壶”自清代嘉庆、道光期间始,迄今仍流传不辍,因取“鱼跃龙门”之意,其受欢迎的程度历久不衰,使得《鱼化龙》壶为典型传统壶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