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经前路手术治疗体会.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型颈椎病经前路手术治疗体会
脊髓型颈椎病经前路手术治疗体会【关键词】,颈椎病,脊髓型;手术,经前路[摘要]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经前路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1996年7月~2005年7月共收治脊髓型颈椎病54例,均采用环锯法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
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2.5年,参照日本骨科学会(JOA)对脊髓功能评定标准,手术有效率96。
所有病例均获骨性愈合,无假关节形成。
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经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具有减压彻底,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及稳定性,疗效持久等特点。
[关键词]颈椎病,脊髓型;手术,经前路脊髓型颈椎病在各类颈椎病中危害最严重,是由于椎间盘突出,相邻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后纵韧带钙化)导致脊髓压迫和该节段的脊髓血液供应障碍所引起。
1996年7月~2005年7月,我院采用经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4例,男32例,女22例,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6岁。
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6年,平均2.5年。
均经MRI检查确诊。
发病部位C3~4段4例,C4~5节段12例,C4~6节段10例,C5~6节段12例,C5~7节段8例,C6~7节段8例。
1.2 临床表现早期表现为颈项不适,疼痛,肢体麻木,无力。
晚期下肢行走不稳,行走脚下如踩棉花样感觉,胸腰有束带感,下肢痉挛。
Hoffman征阳性,Babinski征阳性,腱反射亢进,踝阵挛连续阳性,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碍。
1.3 影像学表现X线显示颈椎生理弯曲减小,消失甚至反曲,大部分有颈椎退行性病变表现,MRI示颈椎间盘突出,局部有骨赘形成,相邻节段脊髓受压水肿,呈间段波浪样改变。
1.4 手术方法手术采用全麻,颈前右侧斜切口,C型臂X线机定位后环锯法减压,彻底刮除致压物后植骨。
然后用CSLP或Orion钢板内固定,术后颈托固定。
1.5 结果本组病例均经门诊复查或来院随访,6个月~4年,平均
2.5年。
均摄颈椎正侧位片,有条件行MRI检查,了解植骨融合程度。
内植物位置及是否假关节形成并检查临床症状、体征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按JOA评定标准[1],优(改善率>
57.5)34例,良(改善率50~74)18例,好转(改善率25~49)2例,无效(改善率<25)无。
本组有效率90。
所有病例植骨均获骨性愈合,无假关节形成,无钢板螺钉松动、折断及滑脱等。
2 讨论2.1 手术减压范围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远期疗效比较稳定,其手术范围包括切除对脊髓压迫的骨赘(增生的椎体后缘)和纤维性致压物(椎间盘突出物,纤维环及破裂的髓核,钙化的后纵韧带)以彻底减压,解除脊髓受压,使其血液供应有可能得到提高和改善或获得代偿,从而解除造成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
2.2 手术减压的节段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确立病变范围在2个节段以下者作为前路手术适应证。
单节段发病者,仅在1个节段减压后植骨融合内固定。
如2个节段发病者,分别将2个节段减压或2个节段成长窗一同减压后植骨内固定[2]。
2.3 骨融合内固定植骨块大于要植骨间隙2 mm,并保证植骨块有2个以上面为皮质骨,以避免植入时或骨性愈合时前柱高度丢失,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弧度,使相邻节段应力分布更合理,减少相邻椎体的退变,植骨块过浅易致骨块脱出支撑不够,过深有可能伤及脊髓,内固定螺钉必须固定
在椎体上,以防螺钉滑脱。
2.4 手术时机本组病例术后评定获得优32例均为病程短,评定获得好转及良好病例均为病程较长,因此笔者认为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即应尽早尽快手术。
一方面彻底解除脊髓压迫,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另一方面有助于制止其恶性发展进程,尤其是长时间非手术治疗其症状和体征均明确的患者,防止出现不可逆的脊髓病变。
前路减压内植骨内固定优点(1)术中形成一骨窗,大大增加了手术视野,可较彻底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及增生的骨赘和肥厚的后纵韧带,达到充分减压的目的,直视下手术避免盲目操作带来的脊髓损伤。
(2)撑开状态下植骨,松开后相邻椎体会对植骨块加压应力,可维持颈椎伸展位,提高颈椎的稳定性,促进植骨块融合,钢板上下各用2枚螺钉固定,有较好的固定作用,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3)撑开后可使黄韧带拉直,缓解脊髓后方的嵌压,扩大神经根管减少神经根受压的机会,改善手术效果[3]。
2.5 经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注意事项(1)切口入路时勿损伤甲状腺、颈部大血管及气管。
(2)减压至椎体后缘时只用小刮匙小心向前刮除,小心处理后纵韧带,防止出现硬膜损伤。
(3)骨窗前宽后窄,植骨块不可过深,防止骨块后移,
压迫硬膜损伤脊髓。
(4)选择钢板长度适当,防止螺钉穿入椎管或椎间隙,确保固定效果[4]。
[参考文献]1 魏梅洋,贾连顺,李家顺.颈椎病脊髓功能的神经学评价.颈腰痛杂志,2003,24(3)180. 2 林斌,徐克剑,郭林新,等.“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16例治疗.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2,17(2)104. 3 陈鸿儒,陈新,查振刚,等.钩椎关节骨赘切除前路颈椎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重症颈椎病.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2,17(1)6. 4 刘先银,黄新发,何仲佳,等.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结合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