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诺贝尔经济奖得主maskin教授演讲大纲--为什么全球化不能减少不平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7诺贝尔经济奖得主maskin教授演讲大纲(中文)
为什么全球化没有减少不平等?
◆全球化保持快速增长持续了20年
-----各个国家间产品或服务方面的贸易更加频繁
如:在印度的呼叫中心
◆原因
----运输成本的减少
----通讯成本的减少
----贸易壁垒的清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关贸总协定)
全球化已经预示着
贫穷国家的繁荣
-----这已经在中国和印度得到验证
缩小贫穷国家的不平等
-----还未实现
墨西哥在1958年加入了关贸总协定
✓关税少征收了50%以上
✓外国投资额翻了四倍
✓白领工资增长了13%
✓蓝领工资却减少了14%
类似的事情出现在许多其他国家,尤其在拉丁美洲
为什么减少不平等很重要呢?
●平等主义者的争论
●根除贫穷
●政局的稳定性
贫穷国家里不平等的加剧令人惊讶吗?
是的-----这与比较优势理论相抵触
----追溯到200年前(大卫李嘉图)
----已经成功地被用于解释国际贸易模型
----预示自由贸易将会减少贫穷国家的不平等
任何贸易理论必须回答:为何国家之间要相互进行贸易呢?
相对优势理论声称:
----贸易源于国家之间的差别
----生产要素的差异最重要
生产要素
---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有:劳动----高技能工人+低技能工人资本(机器,技术)土地
---今天主要看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
将美国和墨西哥进行比较
美国比墨西哥拥有更多的高技能与低技能工人(更多人口)
美国的高技能工人和低技能工人的比率高于墨西哥
因此,美国在要求较高比例高技能工人的商品生产领域占有相对优势,如—计算机软件墨西哥在不要求比较高比例高技能工人的商品生产领域占有优势,如------玉米
看看全球化给生产带来的影响
✧想想看在全球化之前(无贸易)的生产模式
✧想想看全球化之后的生产模式
✧对比两者
全球化之前
◆美国公司既生产软件也生产玉米(美国消费者都需要)
◆墨西哥公司也同时生产这两种商品
◆美国玉米生产‘效率低’-----美国劳工更适合于软件(高技术)的生产
◆墨西哥软件产业‘低效率’---墨西哥劳工更适合于玉米的生产
低技能的墨西哥工人由于软件生产受到损失
---不再需要大量软件
---极需玉米
---如果生产从玉米向软件转移,那么低技能劳动力将减少
---低技能工资将受到下行压力
同样地,高技能墨西哥工人将受益于软件生产
-----使他们有更多的需求
假如美国与墨西哥的贸易大门打开了
⏹美国将会使生产从玉米转向软件----并从墨西哥进口玉米
⏹墨西哥将从生产软件转向生产玉米---而从美国那进口软件
因此,墨西哥现在比以前生产了更多玉米,减产了软件
✓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增加----玉米比软件产业需要更多的低技能劳动力
✓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减少
✓因此,低技能工资水平上涨了,高技能工资下降了
✓不平等减少了
比较优势原理显著地取得了历史性成功
在19世纪下半页
欧洲----低技能劳动力相对充裕
美国----高技能劳动力相对充裕
美国与欧洲的贸易量戏剧性增加
不平等性在欧洲下降了
但是,这个原理在近年来的全球化不太成功
(1)国家之间更大的技能比率差异预示着国家之间产生了更多的贸易往来
---------美国和乍得之间的差异要大于美国和墨西哥,但是美国和乍得的贸易量却很少---------更一般地讲,相当少的贸易会发生在富裕工业化国家和非常贫穷的国家之间
(2)预计在贫穷国家中不平等会减少-----这没有发生过
-----不平等在许多国家增大(例如墨西哥)
-----抓住反全球化运动
-----甚至全球化支持者(比如克林顿)都主张教育对于低技能劳动者是非常重要的
(正题终于出现了……)
替代原理(与M。

雷克默合作)
●全球化=国际生产
-----印度呼叫中心
-----计算机
在美国设计
在欧洲计划方案
在中国组装
●有许多技能水平(不止是2个技能水平)
当今:假设为4级
●生产过程由不同的任务组成
-----‘管理上的(managerial)’任务----对技术水平很敏感
-------‘附属的(subsidiary )’任务------对技术水平不敏感
两个国家----------富国和穷国
◆富国
---工人的技术水平为A和B
◆穷国
----工人的技术水平为C和D
◆A>B>C>D(争议在于C是否大于B)
✓产量决定于管理者和下属的配比
✓产量的规模依赖于技术水平
产量=
M:管理者的技能水平S:下属的技能水平
M S=4*4*3=48
如果M=4,S=3,那么产量= 2
✓许多生产商竞相雇佣工人
✓工人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匹配
✓假设有两个技能水平为3级的工人和两个4级的工人
3级工人和4级工人匹配(交叉匹配)
4-----------------3
4-----------------3 总产量=(243⨯)+(243⨯)=96
3级工人和3级工人匹配,4级工人和4级工人匹配(同质匹配)
4 3
| |
| |
| |
4 3 总产量=(234⨯)+(2
34⨯)=91
竞争模式确保匹配模式最大化产量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交叉匹配方式(cross match )
如果换做两个2级工人和两个4级工人匹配又会如何呢?
2级工人和4级工人匹配(交叉匹配)
4-----------------2
4-----------------2 总产量=(242⨯)+(242⨯)=64
同质匹配
4 2
| |
| |
| |
4 2 总产量=(244⨯)+(222⨯)=72
---这里我们希望的是同质匹配方式
◆ 因为两项任务(管理上的,附属的)对技能差异的敏感程度不同,对交叉匹配方式存在
争论
----管理技能要求更高
----附属职务技能要求更低
◆ 但是,如果技术水平差异太大,那么同质配比方式会更好些
----任务是互补的
----如果是和非常低级的下属配比,即使管理者有很高的技能也会使生产力很低
配比模式要看工人的技能水平而定
A>B> C>D
(富国) (穷国)
A=13,B=8,C=6,D=4
全球化之前(没有国际化的生产)
A---------------B C---------------------D
A---------------B C----------------------D
全球化后(国际生产变得可能)
A B-----------------------------------C D
| |
| |
A B------------------------------------C D
B类与C类交叉匹配D类同质匹配
全球化给工资水平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竞争意味着工人的报酬依据生产
-----------在全球化之前,D类工人受益于和更高级别的C类工人配合(这就提升了他们的生产力)
----------在全球化之后,D类工人必须和同类工人配合,因此D类工人的工资水平降低了
---------相反,C工人的工资就上涨了(由于B有了新的国际匹配机会)
因此不平等在贫穷国家变得更糟了
政策建议
提高D类工人的技术水平,使得他们有国际匹配机会
谁将支付教育成本呢?
●不是生产商
---教育提升了工人的生产力
----但是,接下来就不得不支付其更高的工资
●不是工人自身
-----他们负担不起
●投资者的角色由第三方来承担
----本国政府
----国际机构,非政府组织
----外国援助
----私人基金会
因而,如果理论是对的,正确的行动方针是:
-----不要阻止全球化
------允许让低技能工人来分享对他们的培训投资而带来的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