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
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狗的短毛和狗的卷毛
B. 羊的黑毛和兔的白毛
C. 豌豆的红花和豌豆的高茎
D. 人的右利手和人的左利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详解】狗的短毛和狗的卷毛为两种不同的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羊和兔为两种
生物,故羊的黑毛和兔的白毛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豌豆的红花和豌豆的高茎为两种不
同的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人的右利手和人的左利手属于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
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为相对性状,D正确。
故选D。
【点睛】理解相对性状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下列关于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纯合子不含隐性遗传因子
B. 纯合子的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
C. 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全是杂合子
D. 杂合子的双亲至少一方是杂合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杂合子和纯合子的概念,要求考生识记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概念,明确纯合子能稳定遗传,而杂合子自交会出现性状分离;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纯合子中也可含有隐性基因,如aa,A错误;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仍是纯合子,B正确;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并有纯合子出现,如Aa自交后代会出现AA和aa,C错误;杂合子的双亲可以都是纯合子,如AA×aa,子代都是Aa,D错误。
故选B。
3.根据如图所示实验,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A. F2黑羊的基因型都与F1黑羊相同
B. 所有的黑羊的亲代中至少有一方是黑羊
C. F1黑羊的基因型与亲代黑羊的基因型相同
D. 白色是隐性性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F1中黑羊自交的子代出现白羊,所以黑羊是显性,白羊是隐性,假设黑色是A控制,白色是a控制,则白羊为aa。
【详解】A、F1是杂合子,即为Aa,F2中黑羊为AA或者Aa,两者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
不同,A错误;
B、黑羊中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显性基因是由亲代遗传下来,所以亲代至少有一方是黑羊,B 正确;
C、根据F2中有白羊,所以F1中黑羊是杂合子,同理F1中有白羊,所以亲代黑羊是杂合子,两者基因型相同,C正确;
D、由分析可知,白色是隐性性状,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题的关键是根据F1和F2判断出基因的显隐性,在根
据杂交过程判断出各个个体的基因型。
4.家兔皮下白色脂肪对黄色脂肪为显性。
将纯种的白色脂肪家兔与纯种的黄色脂肪家兔杂交,对它们生下的小兔喂以含叶绿素的食物时,小兔的皮下脂肪为黄色。
这说明:()
A.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B.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
C.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D. 在相同的条件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也未必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但环境要影响表现型,所以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详解】由于白色对黄色为显性,设白色基因为A,黄色基因为a,则纯种白色脂肪家兔与黄色脂肪家兔杂交AA×aa,后代均为Aa,白色对黄色为显性,正常情况下后代应该全是白色的,但是由于对它们生下的小兔喂以含叶绿素的饲料时,小兔的皮下脂肪为黄色,说明喂以含叶绿素的饲料影响了后代的表现型,因此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性状的决定,需要考生理解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5.如图表示豌豆(2n)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这对同源染色体上的4对基因均为等位基因
B. 甲染色体上所示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该生物体内可全部观察到
C. 图中茎高和花色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 图示所有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都遵循分离定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考查对等位基因概念、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理解。
等位基因是同源染色体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同源染色体上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在减数分裂时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详解】控制花顶生的两个基因不是等位基因,A项错误;皱粒对圆粒为隐性性状,甲染色体上皱粒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该生物体内不可观察到,B项错误;图中茎高和花色两对相对性状的控制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项错误;图示所有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遵循分离定律,D项正确。
6.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作用于的步骤是 (
)
A. ①
B. ②
C. ①和②
D. ①、②和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
【详解】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作用于①,即
产生配子的步骤,故选A。
7.下图中,可表示次级卵母细胞分裂过程某一阶段示意图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主要时期细胞图像的比较
【详解】AC、次级卵母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A、C项错误;
BD、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膜从偏向一极的部位向内凹陷,D错误,B正确。
故选B。
8.下图表示一个单基因遗传病家系的系谱图,该病为伴性遗传。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该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
B. Ⅱ-7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Ⅰ-1
C. Ⅱ-3不会把致病基因传给儿子
D. Ⅲ-11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Ⅱ-5
【答案】B
【解析】
【分析】
I-5和I-6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Ⅲ-11,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题干的信息“该病为伴性遗传”,所以则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基因表示。
【详解】A、根据分析,该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A正确;
B、Ⅱ-7是男性患者,基因型是X b Y,Ⅰ-1只能为其提供Y染色体,所以其致病基因X b只能来自于母亲Ⅰ-2,B错误;
C、男性的X染色体只能传给女儿,传给儿子的是Y染色体,所以Ⅱ-3的致病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会把致病基因传给儿子,C正确;
D、Ⅱ-5的基因型是X B X b,Ⅱ-6的基因型是X B Y,所以Ⅲ-11的致病基因来自于母亲Ⅱ-5,D 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是知识点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出遗传病的类型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基因型的判断是解题的关键。
9.如图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叙述错误的是:()
A. 果蝇的体细胞内有4对同源染色体
B. 等位基因A、a与等位基因D、d之间能自由组合
C. 次级卵母细胞中某时期可能存在2条X染色体
D. 若该果蝇的一个卵原细胞产生的一个卵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bX D,则同时产生的极体的基因型为 AbX d 、aBX D、aBX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该果蝇的两条性染色体相同,属于雌果蝇。
A和
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所以Aa和Bb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而Cc、Dd分别在非同源染色体上,所以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由图可知果蝇的体细胞内有4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
B、等位基因A、a与等位基因D、d分别在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所以可能存在2条X染色体,C正确;
D、若该果蝇的一个卵原细胞产生的一个卵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bX D,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Ab所在的染色体和X D所在的染色体分到了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中,而另一个次级卵母细
胞分得的染色体是aB和Xd所在的染色体,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开,形成的三个极
体的基因型是AbX D,aBX d和aBX d,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的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
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及结果,同时将基因和染色体结合在利用减数分裂的知识进行解答。
10.科学家将噬菌体a的蛋白质外壳和噬菌体b的DNA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噬菌体。
让该重
组噬菌体去侵染细菌,在细菌内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含有:()
A. a的蛋白质和b的DNA
B. b的蛋白质和a的DNA
C. a一样的蛋白质和DNA
D. b一样的蛋白质和D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
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噬菌体是病毒,遗传物质是DNA分子,所以在子代和亲代中起延续作用的是DNA分子,因此将噬菌体a的蛋白质外壳和噬菌体b的DNA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噬菌体。
让该重组
噬菌体去侵染细菌,噬菌体将b的DNA分子注入细菌细胞内,并以此为模板合成蛋白质,所
以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都是b的。
故选D。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理解遗传物质的含义,并且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分子。
11.如图表示DNA分子结构的片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分子中氢键含量越高,DNA分子的热稳定性越强
B. DNA分子的骨架结构使其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C. 若一条链A∶T∶C∶G = 1∶2∶3∶4,则其互补条链A∶T∶C∶G的碱基比是4∶3∶2∶1
D. 该片段中共包含了8个脱氧核苷酸,5种碱基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分子是一个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外侧由脱氧
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A-T;C-G)通过氢键连接。
【详解】A、DNA分子中氢键含量越高,结构相对越稳定,所以DNA分子的热稳定性越强,A
正确;
B、DNA分子的骨架都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形成的,所以没有特异性,B错误;
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A=T,G=C,所以若一条链A∶T∶C∶G = 1∶2∶3∶4,则其则其互补条链A∶T∶C∶G的碱基比是2∶1∶4∶3,C错误;
D、该片段有8个脱氧核苷酸,4种含氮碱基(A、T、G、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a个被放射性元素标记了双链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破裂释放出b个子噬菌体,其中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的比例为()
A. a/b
B. a/(2b)
C. 2a/b
D. 2/b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吸附→注入(只有噬菌体的DNA注入细菌,其蛋白质外壳留着细菌外)→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把其DNA注入细菌内,利用细菌提供的脱氧核苷酸,进行DNA 的半保留复制,所以a个被放射性元素标记了双链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破裂释放出b个子噬菌体中,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为2a个,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子噬菌体的比例为2a/b,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3.某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的胸腺嘧啶(T)和尿嘧啶(U)培养蚕豆,观察其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已知蚕豆细胞一个有丝分裂周期是20小时。
根据这两种碱基被细胞利用的情况绘制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对此结果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 大量利用“T”的时期,细胞正在大量合成转运RNA
B. 大量利用“U”的时期,细胞正在进行蛋白质的合成,为DNA做复制准备
C. 大量利用“T”的时期,细胞正在进行DNA分子的复制
D. 大量利用“T”和“U”的时期,细胞正处于分裂间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特有碱基T,RNA特有碱基U,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U大量利用说明正在合成RNA,T大量利用正在合成DNA。
【详解】AC、由于DNA特有碱基T,所以大量利用“T”的时期,细胞正在进行DNA分子的复制,A错误,C正确;
B、由于RNA特有碱基U,所以大量利用“U”的时期,细胞可能正在进行转录过程,进行蛋白质的合成,为DNA做复制准备,B正确;
D、大量利用“T”和“U”的时期,说明细胞正在进行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细胞正处于分裂间期,D正确。
故选A。
【点睛】DNA和RNA合成的判断,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或U可判断DNA和RNA.若大量消耗T,可推断正发生DNA的合成;若大量消耗U,可推断正进行RNA的合成。
14.把兔子血红蛋白的信使RNA转入到大肠杆菌的细胞质中,结果能合成兔子的血红蛋白,这说明:()
A. 大肠杆菌也存在兔子血红蛋白基因
B. 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C. 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很简单
D. 兔子的DNA可以指导大肠杆菌如何合成血红蛋白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关密码子,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3、特点:(1)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
(2)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详解】A、大肠杆菌合成兔子的血红蛋白是因为转入了兔子的血红蛋白的mRNA,而不是含有兔子血红蛋白基因,A错误;
B、兔子血红蛋白的mRNA能在大肠杆菌中指导血红蛋白的合成,这说明兔子和大肠杆菌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说明了密码子有通用性,B正确;
C、不能从题干中看出该过程简单,C错误;
D、从题干中只能看出兔子的mRNA进行大肠杆菌细胞内并且合成了相关的蛋白质,而不能看出DNA分子的作用,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需要结合密码子的特点进行解答,需要考生理解密码子具有通用性。
15.流感病毒是一种负链RNA病毒(—RNA),它侵染宿主细胞后的增殖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过程(1)(2)属于流感病RNA复制的过程
B. 翻译过程的直接模板是+RNA,场所是核糖体
C. 该流感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
D. 流感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病毒的繁殖过程,其中-RNA先形成+RNA,再形成-RNA和蛋白质,-RNA和蛋白质组装形成病毒。
【详解】A、过程(1)(2)是先以-RNA为模板合成+RNA,在以+RNA为模板合成-RNA,所以是RNA的复制,A正确;
B、从图中看出翻译过程的直接模板是+RNA,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B正确;
C、该病毒属于RNA自我复制的病毒,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C错误;
D、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需要考生根据图中过程,判断该病毒的基因表达过程。
16.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突变能够产生新基因
B. 只要发生了基因突变,在当代就能观测到表现型的变化
C. 基因突变所涉及的碱基对数目往往比染色体变异少,在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
D. 突变的频率很低,但是方向很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概念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
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多数有害性、不定向性。
【详解】A、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其等位基因,所以可以产生新的基因,A正确;
B、如果发生了隐性突变,则在当代不能看到表现型的变化,B错误;
C、基因突变涉及的是碱基对的改变,染色体变异涉及的是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所以所涉及的碱基对数目往往比染色体变异少,并且在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C正确;
D、基因突变具有低频率性和不定向性,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等基础知识,重点识记并理解基因突变的特点。
17.染色体部分缺失在育种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下图是育种专家对棉花品种的培育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涉及到的变异只有染色体结构变异
B. 粉红棉S的出现是染色体缺失的结果
C. 深红棉S与白色棉N杂交产生粉红棉的概率是1/4
D. 粉红棉S自交产生白色棉N的概率为1/2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中的太空育种为诱变育种,诱变育种的原理为基因突变;经过处理后,导致一条染色体上的片段部分缺失,b基因缺失;自交后获得白色棉N,即染色体缺失的纯合子。
【详解】A、太空育种属于诱变育种,其依据的原理还有基因突变,A错误;
B、看图可知:粉红棉S的出现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染色体缺失的结果,B正确;
C、根据分离定律的知识,深红棉S(bb)与白色棉N(染色体缺失纯合子)杂交,子代全为粉红棉S(缺失杂合子),C错误;
D、粉红棉S可以产生两种配子含b基因的正常染色体的配子和含缺少染色体的配子,并且
比例是1∶1,两种配子随机结合,所以产生白色棉N的概率为1/4,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以育种为载体考查生物变异的知识,特别是利用变异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所以考生首先要弄清楚图中变异的类型,在根据分离定律进行解答。
18.某些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可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观察来识别。
a、b、c、d为某些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染色体变异的模式图,它们依次属于:()
A. 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B. 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
C. 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染色体片段易位
D. 染色体片段重复、三体、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答案】A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加、倒位或易位;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者减少、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者减少。
【详解】细胞a中某一染色体多出了一条,形成三体,为染色体数目个别增加;
细胞b中一条染色体上4号片段重复出现,属于染色体片段增加;
细胞c中每种染色体都是三条,含有3个染色体组,属于三倍体;
细胞d中有一条染色体上缺失了3和4两个片段,属于染色体片段缺失。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的相关知识,识记其基本概念,要根据染色体上的片段区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和缺少。
19.周期性共济失调是一种编码细胞膜钙离子通道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遗传病,该突变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但合成的多肽链缩短,使通道蛋白结构异常而致病。
下列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翻译的多肽链缩短说明编码基因一定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
B. 该病例说明了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C. 突变导致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改变
D. 患该病的原因可能是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而导致mRNA上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答案】D
【解析】
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转录出的mRNA长度相同,但致病基因控制合成的异常多肽链较正常多肽链短,可能原因是基因中碱基发生替换,使对应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导致mRNA上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故A项错误,D项正确;周期性共济失调是一种编码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遗传病,说明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项错误;突变不会导致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改变,C项错误。
【点睛】
本题以周期性共济失调为素材,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突变等相关知识,需要考生认真审题并从中获取有用信息。
例如,“该突变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 长度不变,但合成的多肽链缩短”,由此可推知该突变基因最可能是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使对应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导致mRNA上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20.某种蛇体色的遗传如图所示,当两种色素都没有时表现为白色。
选纯合的黑蛇与纯合的橘红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亲本黑蛇和橘红蛇的基因型分别为BBtt、bbTT
B. F1的基因型全部为BbTt,表现型全部为花纹蛇
C. 让F1花纹蛇相互交配,后代白蛇的比例为1/16
D. 让F1花纹蛇与白蛇测交,后代花纹蛇∶黑蛇∶橘红蛇∶白蛇=9∶3∶3∶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解可以判断各表现型的基因型,黑色(B_tt)、橘红色(bbT_)、花纹蛇(B_T_)、白色(bbtt)。
【详解】A、根据题意,黑色基因型为B_tt、橘红色基因型为bbT_,并且亲本均为纯合体,因此黑蛇和橘红蛇的基因型分别为BBtt、bbTT,A正确;
B、亲本黑蛇(BBtt)和橘红蛇(bbTT),F1为花纹蛇(BbTt),B正确;
C、F1花纹蛇的基因型是BbTt,所以后代白蛇(bbtt)的比例为1/4×1/4=1/16,C正确;
D、F1花纹蛇(BbTt)与白蛇(bbtt)测交,后代花纹蛇(BbTt)∶黑蛇(Bbtt)∶橘红蛇(bbTt)∶白蛇(bbtt)=1∶1∶1∶1,D错误。
【点睛】本题需要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判断各种表现型的基因型,在结合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解答。
21.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XY的患者,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患儿的体细胞内含有3个染色体组
B. 患儿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父亲
C. 患儿的染色体异常可能是父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导致
D. 患儿的两种遗传病都与母亲有关,为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异常导致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的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表现正常的夫妇(X B X-×X B Y)生了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并伴有色盲的男孩(X b X b Y),则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 B X b×X B Y。
【详解】A、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 并伴有色盲的男孩,则患病儿子的基因型为X b X b Y,说明其体细胞内多了一条性染色体,而不是体细胞内含有3个染色体组,A错误;
BC、由于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患儿(XY)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于母亲,所以致病基因来自母亲,BC错误;
D、由于母亲的基因型是X B X b,所以应该是母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两个含X b的染色体进入卵细胞所致,所以患儿的两种遗传病都与母亲有关,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伴性遗传,首先要求考生明确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能根据亲本及子代的表现型推断出各自的基因型;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并伴有色盲的男孩形成的原因。
22.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发生.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 进行产前诊断,以确定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
B. 将患者的缺陷基因诱变成正常基因
C. 禁止近亲结婚以减少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D. 在人群中随机调查,判断遗传方式
【答案】A
【解析】
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防遗传病的发生,这些措施包括:进行产前诊断,以确定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进行遗传咨询等,A正确;基因的诱变带有不确定性,并且
基因发生诱变的概率是很低的,B选项错误;禁止近亲结婚是因为近亲中携带隐性治病基因
的性大,导致后代患有隐性遗传病的几率增加,C选项错误;要判断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最好是选择有该遗传病的家族进行调查和研究,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择A。
23.在一个种群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Aa的个体占72%,基因型aa的个体占4%,若这个群体足够大,个体之间随机交配,没有变异、选择和迁入迁出,则它们的下一代群体的A和a基因的频率是:()
A. 36%,54%
B. 60%,40%
C. 57%,43%
D. 36%,16%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一个种群中,已知不同基因型的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
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详解】这个群体足够大,个体之间随机交配,没有变异、选择和迁入迁出,则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所以A的基因频率=24%+1/2×72%=60%,a基因频率=1-60%=40%。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