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考试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考试复习资料
1、埃及公元前2500年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Kahun)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城为长方形,用墙分为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挤满250多个小屋;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面积与贫民区相同,有10~11个大院,墙东路南为中等阶层的居住区。
2、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主要特征:(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4)比较集中的用地和较高的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1979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Northam)发现并提出了“诺瑟姆曲线”。
将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4、《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解释:建筑师建造城市时,平面是正方形,每个边长有九里,每边开三道城门,城市中东西、南北向各有九条街道,街宽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
宫城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前面是朝堂,后面是市场。
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
5、邺城功能分区明确,机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6、乌尔城平面呈卵形,王宫,宇宙以及贵族僧侣的府邸位于城市北部的夯土高台上,与普通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区间有高墙分隔。
夯土高台共7层,中心最高处为神堂,之下有宫殿、衙署、商铺和作坊。
乌尔城内有大量耕地。
7、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姆丹(Hippodamus)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8、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他经过调查,写了一本书:《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 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希望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指出了工业化背景下城市所提供的产生生活环境与人们所希望的环境存在着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相互疏远。
霍华德认为,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机构。
霍华德的理论比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进了一步:(1)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
(2)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
(3)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等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科学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线扩张。
9、《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应进行功能分区,并进行三维空间的考虑。
1933 解决
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马丘比丘宪章》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10、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制的理解必须从两个维度展开:第一,从城乡规划专业角度来看,与核心法之间的关系如何;第二,从一般性法律规范角度来看,该法律规范属于哪一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简称《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11、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2、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的永续、和谐发展。
13、城市规划体制运行的意义就在于保证特定规划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实现,因此,规划目标在城市规划体制中居于核心地位。
从本质来看,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消除或抑制发展的消极影响,并增进积极影响。
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城乡空间中的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
”这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底线。
城市规划的终极目标是创造更优的人居环境。
14、从永续发展到和谐发展,反映了人类为建设更好城市的思索有了更新的认识。
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篇
P83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含义: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复合而成。
特点: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
第二、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第三、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的生态系统。
第四、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开放性和不完整性决定了它的脆弱性。
P86 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
P88 城市环境容量概念城市环境容量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即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的经济水平和安全卫生条件下,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历史等的共同作用,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状况提出的容许限度。
P89 城市环境质量概念城市环境质量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目的是人们制定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和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具体计划和措施的主要依据。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是对城市的一切可能引起环境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在内的一切活动。
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P93 城市特征⑴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⑵城市以农业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大部分城市存在的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⑶城市是专业化分工网络的市场交易中心。
集聚经济: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有关生产和服务职能在地域上集中而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城市的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在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上;最后,经济增长也表现在城市总就业人数的增长和福利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非地理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构成深化2、人力资本增长 3、技术流程。
产学研一体化。
P94 制造业、服务业这些决定现代经济增长的部门主要集中在城镇,它们是城镇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源。
公共物品三性:公共物品,竟用性,排他性
P95 根据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中密集的程度和不同的比例,可以将产业分为三大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性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
P96 在城市经济中,把以区外市场为中心进行生产活动的输出产业,称为“基础产业”出口产业。
与此相对,把以区内市场为中心而进行生产的地方性产业,称为“非基础产业”内销产业。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所占比值相比全国的该部门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所占比值,>1 专业化水平高≤1自给性部门
P97 配第-克拉克定律其基本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
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即是霍夫曼指数。
P115 城市人口是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P116 人口有三个维度的要素与城市规划关系特别密切: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
P118 户籍人口:是指在当地公安机关派出所登记户口的人口。
流动人口: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一定期限(一般有半年以下,半年以上,一年以上几种说法)的人口。
暂住人口: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
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某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
机械增长率=(本年迁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
P122 综合增长率法综合增长率法是以预测基准年上溯多年的历史平均增长率为基础,预测规划目标年城市人口的方法。
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预测基准年人口规模×(1+人口综合年均增长率)预测年限
第三篇城乡空间规划
P168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指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
总之,城市规划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满足城市发展普遍规律的要求,又要针对各种城市的不同性质,特点和问题,确定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方法。
P188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1、自然环境条件关系到城市职能的发挥。
2、自然条件的变迁可以使城市兴起。
3、自然环境条件还关系到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形象特征。
4、自然环境条件还对城市工程的建设经济等多方面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
P199 工业与居住用地典型布置图式(看书)
P205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
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现代工程技术几无绝对难以修建的用地,所谓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是指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做建设的用地,这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P263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内部各种功能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城市职能的基础,城市与外部的联系和作用是城市职能的集中体现。
P265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
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P284 城市绿地是城市用地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
城市绿地系统要结合用地自然条件分析,有机组织,同时城市绿地指标的确定要结合城市的用地条件,考虑居民的需求,合理而有效地组织,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因地制宜,结合河湖山川自然环境。
均衡分布,有机构成城市绿地系统。
P285 区域开敞空间系统战略的四种形态方式图13-3-3
P288 城市总体布局的理念:统一安排、合理布局、各得其所、有机联系
P304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管理是通过指标的制定来实现的,其核心内容是其各项控制指标,可以分为规定性控制指标和引导性控制指标2大类、13小项(表14-1-1)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体系的确定通常是以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确定为核心的。
P323容积率又称楼板面积,或者建筑面积密度,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英文缩写为FAR,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地上)/建设用地面积
P324 混合用地因涉及多种用地性质,因此在其容积率指标的确定中需要考虑各种用地性质的具体需要和比例问题
容积率<1 低层住宅(<30m)1~2 多层住宅>2 中高层住宅
P326 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平均层数
P328 建筑密度=(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之和/用地面积)×100%
用地面积=基地建筑底层投影面=基底建筑密度=基底/基地
P329 绿地率=(地块内绿化用地总面积/地块面积)×100%防护绿地不能算入绿地率(住宅间宅绿地属于防护绿地)新建小区绿地率≥30% 旧小区改造绿地率25%(下限18%)(最合适的绿地率28%)P333 生活私密性间距。
应在设计中注意避免出现对居室的实现干扰情况,一般最小为18m。
城市防灾疏散间距。
城市主要防灾疏散通道两侧建筑间距应大于40m,且应大于建筑高度的1.5倍。
D代表建筑之间的距离,而H代表建筑高度。
D/H=1的状态是空间性质的转折点。
随着D/H 的值比1增大时,建筑产生远离感;随着D/H的值比1减小时,则产生压迫感;当D/H=1时,空间的间距与高度之间有一种均称存在。
当D/H>4时,互相之间的影响已经薄弱;而当D/H<1时,两栋建筑开始相互干扰,再近就会产生一种封闭现象。
在关于空间的尺度上,他认为1≤D/H≤2是空间的最佳比例。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篇
P373 道路横断面形式示意图
道路横断面设计要考虑近远期结合的要求,为了适应城市交通运输不断发展的需要,道路横断面的设计既要满足近期建设要求,又要能为远期发展提供过渡要求。
P484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①有一定的社会关系②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③有比较完整的公共服务设施④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P485 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R(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为30%~45%,R01(住宅用地)占R的45%~75%
P487 居住区规模人口30000~50000 户数10000~15000户用地50~100公顷居住小区规模人口7000~15000 户数2000~4000户用
地10~35公顷
居住组团规模人口1000~3000 户数300~700户用地4~6公顷P495 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OD 关键强调紧凑增长,开放空间的永续性⑴规划结构特点⑵混合土地使用与开发密度
P502 低层住宅指1~3层的住宅;多层指3层以上至6层;中高层住宅为7~9层;而高层住宅为10层以上的住宅6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故得到了广泛采用。
P503 长度住宅长度直接影响建筑造价,因为住宅单元拼接越长,山墙也就越省。
根据分析,四单元长住宅比二单元长住宅每平方米居住面积造价省 2.5%~3%,采暖费节省10%~21%。
但住宅长度不宜过长,过长就需要增加伸缩缝和防火墙等,且对通风和抗震也不利。
层高住宅层高的合理确定不仅影响建筑造价,也直接和节约用地有关,据计算,层高每降低10cm,能降低造价1%,节约用地2%。
但是基于住宅健康性的考虑,居室净搞不应低于2.5m。
P505 行列式布置(看书)
P517 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居住区级800~1000m 居住小区级400~500m 居住组团级150~200m
规划布置的方式第一级(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医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邮电、银行等为全区居民服务的机构第二级(居住小区级):内容主要包括菜站、综合商店、小吃店、物业管理、会所、幼托、中小学等。
第三级(居住组团级):内容主要包括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等。
第二级和第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都是居民日常必需的,通称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这些公共服务设施可以分成二级,也可不分。
P522 中小学的规划布置一般小学的服务半径为500m左右,中学为1000m左右。
P526 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
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第二级居住小区级
道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
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第三级组团级道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
内外交通联系。
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第四级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此外,住宅内还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其宽度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而定。
P527 住宅内动态交通组织可分为“人车分行”、“人车混行”和“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三种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