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药性味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 五 味主 要 是 指 辛 酸 甘 苦 咸 这 五 种不同 药 味,实 际 上 药 味 不仅有这五种,还有涩味与淡味,但淡依附于甘,而涩味依附于酸, 在习惯 上称 之为五味,中药 五味 在 应 用当中以口尝 为基 础,药 味 不 同,其作用不同,药味 相同或相近,其作用也相同或相近。在现代 药学应 用研 究中认为,中药具 有五味,这与其 药物的化学成 分相 关。①酸味药物能够收敛固涩,主 要应 用在各 类滑脱不禁症的治 疗当中,像 五味 子 性 温味酸,可以收 敛 止汗;覆 盆子 性 微 温味酸 甜, 具 有固精缩尿、补肝益肾及明目的作用。依据现代药学应用研究得 知,其 药物化学成 分为芳香族的有机酸与脂肪 族二元酸,以及鞣 质与菇类的有机酸等,其中鞣 质与有机酸具 有固涩作用。② 在现
[参考文献] [1] 侯 雄琴,杭树 娥. 论中药性味结合现代药学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J ].
内蒙 古中医 药,2 012,31(11):8 2 - 8 3. [2] 王磊,常存库. 近10年关于中药 药性理论的现代实验性研究进展[J ].
中医 药 学 报,2 011,39(6):9 8 -10 0 . (收稿日期:2012-12-28)
CHINESE MEDICINE 中医中药
CHINA HEALTH INDUSTRY
论中药性味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研究
李 瑛 吉林省通化市卫生学校,吉林通化 134001
[摘要] 中药性味包含四性、五味,四性又被称为四气,主要指药物的温寒热凉这四种药性,五味指的是药物的甘苦辛酸咸这五 种药 味,在 我国古代中草 药书 籍当中,介 绍 药 物 时,先 要表明其性 味,经 过中药 性 味的 深 层 次 研 究,在 现 代 药 学中,中药 性 味 理 论获 得了广 泛 应 用,是 现 代中药 学的 重 要发 展 基 础。 [关键词] 中药性味;现代药学;应用;四性;五味 [中图分类号] R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3)02(c)-0172-01
172 中国卫生产业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代药学中,认为辛味具 有收 散 行 气的作用,行用具 有气滞血 瘀的 治疗作用,而散用具 有治疗表证的功能,像麻黄性温味辛、微苦, 具 有利水消肿、发汗散 寒及宣肺平喘的作用;紫苏性温味辛,具 有 发汗 解表 及解鱼蟹毒的作用;红花性温味 辛,具 有祛 瘀止痛及活 血 通 经等 作用。在现代药学当中,认为辛味成 分多是皂苷及 挥发 油等,如姜 烯中具 有 挥发 油,可促 使 血管扩张,加强 血液循环,在医 药学中经常应 用甘酸辛相结合的方 法来治疗疾病,甘能够补气, 辛具 有通阳作用,而酸具 有收敛滋润作用,酸甘可化阴,辛甘可化 阳,这种配伍方 法经常用来治疗阴虚 及阳虚。③ 甘味药物具 有补 益和中及 缓 急的 作用,缓 主 要 是 对 拘 挛 疼 痛的 治 疗,而 补主 要应 用 在虚弱证候的治疗,像人参性甘味微苦,具 有滋补元气的作用,甘 草性平味甘具 有缓急止痛及调和诸药的作用,现代药学认为甘味 药 含 有 糖 类、甙 类、维 生 素及 蛋白质 等成 分,存于植物 果 实 及根 茎 当中,像黄 芪主 要成 分为 氨 基 酸、糖 类、叶酸 及铁、镁 等 微 量 元 素, 能 够 有 效 增强机体 的免 疫 力,增 加细 胞 数目,及 时更 新 体内血清及 肝 蛋白等,体现了补益和中。④在医药学中,苦味药物具 有泻 下泻 火、清热及 坚阴降 逆的功用,如杏仁性温味 苦,能够降 气;黄莲性 寒味苦,具 有泻火之功效;而大黄亦性寒味苦,具 有泻下之功用。 苦味药物在口感上给人带来的刺激感最强,但 对人们的身体益 处 也 最大,孔子有云: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现代药学表明苦味药物 当中含有各类生物碱、苦味质及苷类,在临床应用中,运用苦 辛相 结合的方法,能够并治寒热、通痹解浊及宣肺降 气等。其五,咸味 药物具 有软 坚润下之功用,主 要用来治疗痰核、坚结便秘及痞块 等,如昆布性寒味咸,具 有清热化痰及软坚之功效;牡蛎性微寒味 咸涩,具 有软坚散结的作用;芒硝性寒味苦咸,具 有通便润下的功 能。通 过现代药学 证明,咸味药物主 要是由于中性 盐 所引发的味 道,中性 盐主要包含KCL、NaCL、MgSO 4及 Mg CL2等,多储 存在 海 藻 及矿石类 药 物当中。每 味 药 物 均 有不同的 功 能,如 淡味 药 物, 尽管归附于甘味药物,但它们的味 道略有不同,功能也 就 不一样 了,淡味药物具 有渗湿利水的作用,茯苓性平味甘淡,就具 有渗湿 利 水的 功 效,这 些 性 味 不同的药 物,通 过 现 代 药 学 证明之 后,被 广 泛 应 用在临床治 疗上。
中药四性又被称为四气,主 要是指药物的温热寒凉这四种不同药性,对于中药药性确定是经过实际疗效的反复验 证 来总结, 依 照现 代 药 学 观 点 来 看,是 通 过 药 理 作用进 行 判定的,通常 认 为, 能治疗寒证的药物为温性或者热 性的,并具 有助阳、驱 寒及温 里 等作用,像干姜及附子等能散 寒温中,为热性;能够治疗热证的药 物为凉性或者寒性,并具 有泻火、清热及解毒等 作用,像石膏、贝 母能清 热泻火,属于寒性。热 温 寒凉具 有 程 度 差 异,温 要比热 稍 次,凉 要比 寒 稍次,而 平 性 所 指的 是 温性 或 者凉性不是 很明显,其 作用较为平和,只有微 温与微凉的差 异,还在四性 或四气范围之 内。经 过现代药 理证明,温 热药物当中的辛温 解表 药具 有镇痛及 解热作用,能够 促 进体表循环,像补气药一般是温药,能够增强机 体的非特 异性的抵抗力,提高应激能力及免 疫功能,有 效改善身 体的营养 状 态;寒凉药物当中的清热药能 解热、抗菌及 抗病 毒的 作用,还能增强免疫功能,促 进机体循环作用。中药四气在现代药 学中的应 用是 较 为广 泛的,中医学 认 为在中药应 用 过 程中,要注 意 同气配伍的基 本内容,在疾病 治疗过程当中,疾病具 有复杂性,需 要应 用相 反 属性 药物 来 配 伍,以达 到 制约及 互 用的目的,对于机体 下寒上热、表 寒里热及下热上寒等状况,在药学应用时,通常要综 合 地配伍 寒热的药物,像黄连汤、栀子干姜汤及乌梅丸配伍治疗 下寒上热的状况,附子泻心汤及大青龙汤等配伍可治疗表 寒里热 状 况,这 些 寒 热 兼治配 伍的应 用较 为广 泛。 2 中药五味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
在中药 性味 理 论的 深 层 次研 究下,对药物具 有了更深的 认识, 依 据 药 物的 性 味可 有 效 指导 临床 用 药,并 根 据 药 物所 包含的成 分 指导现 代 药 学的临床实践 工作,可 有 效 推动现 代 药 学 深 层 次 发 展,从 现代 药 学角度研 究中药 性味,可 更 好地认识 理 解中药 性味, 促 进现代药 学的科 学发 展。 1 中药四性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