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天河区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内容部分(第2课时)教学设计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词,答复下列问题。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 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4分〕
⑴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⑵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南园十三首①(其一)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
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②落,
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①《南园十三首》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昌谷家中所作。
②嫣香:指娇艳的花朵。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既是惜花、惜春,又是自伤、自悼,抒写青春易逝、怀才不遇之情。
(2)①该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花落香飘比作一个到了婚期的少女,不经媒妁的撮合,便径自嫁给了“春风”,随它飘去。
诗人不说花落,而说嫁给春风,想象奇特,词新而意深;②该句以花寄情,感慨花残“人老”,不复当年容貌,抚今追昔,感到十分惆怅。
【解析】这首七言绝句,以赋笔为主,兼用比兴手法,清新委婉,别具风格。
前两句写花开。
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
“小白长红”写花的颜色,意思是红的多,白的少。
“越女腮”是由此产生的联想,把娇艳的鲜花比作越地美女的面颊,赋物以人的特质,显得格外生动形象。
后两句写花落。
“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无限惋惜的深情。
是惜花、惜春,也是诗人自伤、自悼。
李贺当时不过二十来岁,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候,却不为当局所重用,犹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
想到红颜难久,韶华易谢,不免悲从中来。
末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花落时身不由己的状态。
这句的“嫁”字与第二句中的“越女腮”相映照,越发显得悲苦辛酸。
当时盛开,颜色鲜丽,宛如西施故乡的美女。
而今“出嫁”,已是花残“人老”,不复当时容颜,抚今忆昔,感到十分怅惘。
结句委婉深沉,营造出沉郁的悲剧气氛。
【例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浪淘沙·夜雨
粱寅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
愁如百草雨中生。
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
彩霞红日照山庭。
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1)词中主人公为何而“愁”?“彩霞”、“红日”、“啼莺”这些意象表现出他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为“花发恐飘零”而愁。
②表现出他的豁达、愉悦的心境。
(2)①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
②将“愁”比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显了“愁”之浓烈。
【解析】上片写雨。
从屋檐流下的雨水泻如山泉,寒气从门窗的缝隙处侵入屋里,一股愁绪恰似百草在雨中萌生。
谁会相信,在家居住却一点也没有家的感觉,反倒像羁客客居旅馆一般,睡不安稳,在勉强进入梦乡时,突然间又被惊醒,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下片写情。
“花发恐飘零”,词人担忧花儿会被大雨摧毁,零落成泥。
其实,经历了一夜狂风暴雨的花儿,经不起风雨的摧毁,早已凋谢了。
先前词人曾约故人一起观花赏月,而花儿却被昨夜的风雨摧毁了,不得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
然而,花开花谢,月圆月缺,都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娇艳的花儿虽然没了,锦绣河山经历了一夜风雨的清洗,在明媚的阳光下,山更清水更秀,莺歌燕舞,山河美景仍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不正是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吗?
【例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烟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漫悲歌、伤怀吊古。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1)从词中看,作者“伤怀”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早年的理想破灭,年华虚度,功业无成。
大好河山没有收复。
(2)比照。
在上片,作者回忆了早年的军旅生涯,慷慨激昂;在下片,作者写了现在泛舟吴楚的生活,闲淡无奈。
上片和下片构成了比照,突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苦及强烈的爱国
之情。
【解析】这首词是陆游老年居家,回忆南郑幕府生活而作。
词的上片回忆早年的军旅生活,写得极为豪壮,令人振奋。
但接下来的一句“笑儒冠自来多误”,突然转为对这种生活消失的感慨。
作者被迫隐居家乡,泛舟吴楚以自我解闷消遣,失落感跃然纸上。
“漫悲歌、伤怀吊古”,以自我宽解作转笔。
但自我宽解反而更愁,只因为河山无法收复,自己年华虚度。
这首词上片念旧,以慷慨之情起;下片写当下,以沉痛之情结,思想上始终贯穿着报效国家的红线,笔调上则尽力化慷慨沉痛为闲淡无奈。
【例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青门引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隔墙送过秋千影”被后人称为“描神之笔”,你是怎么理解的?请联系词句加以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孤独寂寞的情感。
这种情感是从词人对环境的描写中表现出来的。
天气的轻冷,庭轩的寂寞,残花病酒,寂静的重门等,无不表现出这种孤独寂寞的心情。
(2)词人独处于庭轩,多么需要有人陪伴,消除寂寞。
而在不远处就有一荡秋千的女子,但是,因为隔着墙,相闻却不相见,这就更加反衬了词人寂寞的心情,所以该句被称为“描神之笔”。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歌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但往往间接抒情的情况更多,而借景抒情的情况尤其多。
此词正是借对景物的描写来表情达意的。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词中所写的“秋千影”是隔着墙的,只能闻其
声,不能见其人,而且,隔墙之影在享受着荡秋千之乐。
这一乐则反衬了词人的孤独寂寞。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代敦煌曲子词,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鹊踏枝
叵耐注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
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注:叵耐:不可耐,可烦。
(1)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作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描写“灵鹊”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片:思妇怨鹊、锁鹊;下片:灵鹊委屈、盼望。
(2)①衬托思妇失望、烦闷的心情,委婉地表达出思妇希望丈夫早日归来的愿望。
②形成对话式结构,使上下两片浑然一体。
③使用拟人手法,使诗歌别具审美趣味。
【解析】《鹊踏枝》是一首以思妇为题材的作品。
这首词写得饶有趣味,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具有为人喜爱的艺术魅力。
全词内容假设了思妇与喜鹊的对答场景。
上片是思妇语,意思是说:不可耐那喜鹊叽叽喳喳地叫,都说喜鹊是最灵的,总是报告喜讯,可是你给我送来了什么啊?他一点消息都没有!再这样哄骗我,看我不把你捉了来,把你锁在笼子里。
下片拟用喜鹊被关思放时的心理:我本来是好心来早早给她报个喜讯的,想给她的寂寞一点抚慰。
可是她竟然把我捉了起来并锁在笼子里。
唉!她的心情我还是理解的,不跟她计较了,但愿她的心上人早日归来。
她要知道我是好心,就会欢天喜地地把我放出来的。
整首词以清新活泼的笔调,精巧奇特的构思,反映了古代思妇深切思念丈夫的心情。
【例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写出了春天景色明媚动人、生机盎然的特点。
(2)①不同意。
因为全诗侧重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愁思。
②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
诗的前两句选取春天的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两句抒情,转写诗人的愁思。
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是后两句的春恨之铺垫。
全诗用美丽的景色反衬诗人内心的愁恨,情感表达婉转深刻。
【解析】考生解答第(1)小题时应注意:一要明确诗歌是怎样描写春天景色的;二要明确春天画面在诗人的笔下是怎样的。
考生明确了这两点,就不难看出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明媚、生机盎然的特点。
考生在解答第(2)小题时,一要从表达技巧入手,前两句营造了一种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气氛,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同时也用美好的春色反衬作者内心的忧愁;二要从诗歌的结构特点切入,“东风不为吹愁去”在诗歌结构上叫“转”,具有结构上的跌宕及思路上的转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