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文化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巩义文化
巩义南依中岳嵩山,北濒黄河天堑,东临虎牢关,西据黑石关,南有轩辕关,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古代著名的虎牢之战、兴洛仓之战,近代军阀胡、憨之战,均发生于此。

在现代战争中,仍起着东护省会郑州,西卫重镇洛阳的作用。

秦时置县,因“山河四塞,巩固不拔”得名巩县。

巩义自秦朝置县始绵延炳焕两千多年,尽管作为历代王朝的一个细胞微不足道,但由于区域位置的优越和自然环境的特殊,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注定要在这里发生,一批批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人物就会从这里走出。

历史上有数百部经典记载着巩义几千年来的沧桑变化。

巩义大地上先民留下来的遗物、遗址,见证着几千年来的风雨坎坷。

百姓中世代相传,活灵活现的风物传说,如口如碑,铭载着几千年巩义历史的厚重和辉煌。

我们说洛汭是河洛文化之根,巩义是河洛文化之源,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决不是姑妄言之,决不是主观臆断,而是经过反复查证,反复考证,反复论证的科学论断。

《史话巩义》书稿交到中州古籍出版社之后,责任编辑历时八个月反复校正,反复订正,反复修正,是认真负责的。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认知巩义历史文化,这里从五个方面粗略解读一下此书的文化内涵和史料价值。

一、千姿百态钟灵毓秀的家园
巩义这片山水,这是几千年来巩义历史文化发生、发展、演变和繁荣的舞台,是我们的庭院。

不知道这些就不会深刻理解它的真
正价值,就不会体味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抚育之情。

要创新文化巩义,不了解这些就无法在这个风雨洗礼了几千年的庭院里写出更新更美的文字,画出更新更美的画图。

我们把这个家概括为八个字:“千姿百态,钟灵毓秀。

”“千姿百态”是说它阿娜多姿的地貌和复杂奇特的构造。

“钟灵毓秀”是说这里汇集了自然界的灵气和秀美。

我们这个家有山有水、有岭有原、有川有谷、有滩有涂,大自然是如何别出心裁地构建它的,造物主是如何用鬼斧神工装点它的?山、水、岭、原、川、谷为什么能如此和谐壮丽,不论是当代的巩义人,或是未来的巩义人都应该明白。

巩义的山分嵩山、五指岭、邙山三大山系。

第一个山系是嵩山。

嵩山,峻极于天。

分太室山、少室山。

太室山百分之七十的山体在巩义境内。

嵩山山脉曲折绵延,高低错落,在这里又分成了四座山:一曰轘辕山。

位居巩义西南李家窑村东南。

“轘辕早行雾中游”是她的自然景观。

轘辕关是汉代设置的八关之一,她是古都洛阳通往东南的险关要道。

传说此关为大禹治水时所开凿。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山腰上有两千多年前汉朝修的古道,古道顽石上深深的雕凿痕迹印证着历史的坎坷斑斓;有一千多年前唐朝修建的通衢,山谷中还流淌着当年修路者的辛苦汗水;有民国新开的十八盘,曲曲折折,记录着人们上上下下艰难行走的辛酸。

更有20世纪80年代修的207国道,宽阔平稳,车辆穿梭而行,展示了轘辕古道的新颜。

四条不同时代的国道,相互叠压,相互重复,曲曲弯弯,历史的车轮走了两千多年。

二曰太室山。

在巩义王窑、墓坡、公川一带。

汉武帝游中岳,武则天封中岳,即此山。

在巩义境内的十二峰险峻奇秀。

玉柱、玉女、玉人,会仙等峰群仙云集,传说着玉皇大帝的故事。

天门、天池、娘娘床、挤掉孩儿、空心石、三醉石等名胜,古往今来招徕着众多游客。

幽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是封建王爷贵族脱俗避暑的选择。

嵩山北坡卧龙峰,至今还留存着北魏京兆王元太兴的坟墓。

元太兴身居王位,却厌恶宫中权力斗争之残酷,毅然遁入空门,连上十道表章才被恩准。

京兆王上嵩山卧龙峰出家由太子陪送,从洛阳出发,路经巩义的鲁庄、西村,当车驾走到汉果园时前面无路可走,在这停车换马,把“汉果园”改为“车辇园”即今日西村镇的车园村。

又前行数里,王爷、太子口渴难耐,便在石崖下的山泉中取水饮用,甘甜无比,即命在泉畔建“圣水亭”,就是今天的圣水村。

京兆王在卧龙峰出家五、六年,北魏太和二年(498)卒,死后就葬在卧龙峰巅。

墓坡之名由此而来。

京兆王丢弃荣华富贵,抛弃政治烦恼,甘与松涛为伴,山色作陪,也算得上豁然开朗,阴谋福聚了。

三曰:讲山。

西起牛角沟,经羊鼻梁、姜背枣、羊角沟、韵沟、公川、窖粮坑到涉村的郭峪,群峰攒秀,如聚众讲经,故名讲山。

这里山连山,山叠山,森林茂密,隐翳蔽日,悬泉瀑布,飞流其间,登上山巅使你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四曰:白云山。

堤东村之南,因山上不断升腾起絮状白云得名。

白云山又名舜山,当地群众念为“树山”。

传说舜帝在河洛继尧发展
生产关心百姓,深得百姓爱戴。

驾崩后,舜及四位辅佐大臣稷契、伯益、皋陶均葬于此。

辅佐大臣的墓地围绕舜帝而建,中曰舜山,四周为东西南北四大诸侯。

鲁庄东西南北四侯村应源于此时。

第二个山系:五指岭。

五指岭山系位踞市东南,高插云天,虽不及嵩高峻极,但山寨林立,逶迤磅礴。

自巩密关上修建长城始,历朝历代均为兵家必争之地。

且山势如坐、如卧、如立、如飞,形态各异。

五指岭山系有五座山。

一曰:五指岭:海拔1215.9米。

五指岭名字的由来,一种说法是因为“金鸡报晓五县知”,此地为巩义、荥阳、登封、新密、汜水五县交界处,登上山巅可俯视五县风光,极目千里。

一种说是五指岭酷似神仙五个手指高插云天,自诩位居天中。

山南断崖千尺,惊险无比。

山北峡谷纵横,林木茂密。

五指岭盛产金银花,花开季节,金灿灿银闪闪,一簇簇、一片片、不论远观或近看都使人赏心悦目,采摘下来泡入水中,朵朵直立不沉,茶味香甜,古时多被作为贡品。

二曰:老庙山。

老庙山名字的由来由三种版本。

每种版本都使人品味着浓浓的、甜甜的山水文化。

一叫玉仙圣母庙。

传说玉仙圣母恩泽人民,教人纺织做衣,有穿有戴,保佑人民子孙满堂全家幸福。

后人感念玉仙圣母恩德,在山中建庙奉祀,年深久远,故曰老庙,山因庙得名,叫老庙山。

二叫赵封山。

相传当年这里茶树满坡,郁郁葱葱。

每当清明前后满山鹅黄翠绿,采摘下来,在茶店加工,送入宫中龙心大悦,传旨皇封,赵封山、茶店由此得名。

三叫浮戏
山,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此山“烟霞弥漫,万顷茫然。

峰峦尽露其巅,烟移峰动,如众鸟浮水而戏”,故名浮戏山。

并惊叹为“天下奇观”。

历史上是迁客骚人、社会名流向往及游览的胜地。

三曰青龙山。

位于后寺河两侧,在盘龙山以北,南山口以南。

青龙山从古代的高僧至圣到如今的专家学者都认为有四大特点:一是无与伦比的汉代“释源”“祖庭”的地位;二是富含禅意的佛性山林;三是独具特色的地质构造;四是丰富多彩的原生态自然环境。

这里的五十三峰,峰峰有名,峰峰有仙,世人莫不仰之。

有人说明代吴承恩受这里幽静环境的熏陶而产生灵感创作了警世之作《西游记》,也不无道理。

四曰,伏山,又名夫人山。

位于小关镇北,水道口至张庄一带。

明嘉靖《巩县志》记载“夫人山在县东南三十里,汉光武帝(刘秀)经此纳左夫人,后左夫人终于此山”故名。

这里千百年来承传着一个凄凉而悲怆的故事,悼念着左夫人的高风亮节。

五曰:横岭,即位于河洛镇官殿一带,因卧如长虹,隆如牛脊,又名老犍脊。

这里一百年前曾是东西官道,军事重地。

史册记载着这里曾发生的三件要事。

一是隋末唐初,李密在此巧埋伏兵,阻挡了虎牢关裴仁基西进。

二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德宗及慈禧太后由西安回銮北京时路过此地,地方官员曾修行宫接驾,故名官殿。

三是在山南明月坡,座落着清道光年间武状元牛凤山,同治年间乙丑科进士金殿传胪牛瑄的故居。

牛状元府虽历经战乱,已成颓垣残垒,但依山傍水,向阳聚气,气势险要,仍不失当年雄姿。

第三是邙岭山系,邙山在巩义境内自康店镇董柏坡起沿黄河南向东
延伸到河洛交汇处。

邙山两面临水,阴阳和谐,历来得将相王侯、
达官贵族垂青。

商代孤竹国两位太子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互让江山,淡泊名利,双双逃到邙山,松柏子为食,山泉水为饮,被世人尊为
贤人。

后人也以邙山为人生最佳归宿的风水宝地,有“生在苏杭,
死葬北邙”的谚语流传。

巩义境内的邙山分三段,董柏坡至礼泉一
带叫小平山。

小平山下黄河岸边的小平津曾是重要军事基地,汉置
八关之一,水陆码头,巩县曾一度在此设县。

小平山东北十五里是
大力山,山下是溪雾岩云的千年古刹石窟寺。

大力山东五里是神尾山,也叫神都山,位于黄河、洛水交汇的夹角处。

在神都山下的洪
沟村,发现了十一万年前人类生活的遗址——洪沟遗址,大象与人
共生共存,昭示着这里就是“豫”的源头。

巩义的水分为两大水系,黄河和淮河。

淮河流域面积占全市面
积的2.47%,绝大部分是黄河流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巩义境内流程34公里。

邙山北坡大自然雕刻了千沟万壑。

“大沟三十六,小沟无其数”,洛汭地区的
人都这样说。

沿黄沟壑中有19个行政村,居住着二十多万黄河儿女。

34公里河道设七个渡口,是黄河南北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较为热
闹的货物集散地。

作为母亲河,黄河对巩义人民默默奉献了几千年。

一有灌溉之便,古代先民常常汲黄河水灌溉岸边土地,二十世纪七
十年代巩义人民在黄河岸修建三处提灌站,浇灌了邙岭和沙渔沟岭
上的旱地。

二有舟楫之利,自古就是航运的黄金大道,从东都洛阳
可直达苏杭。

三有水产之美,河洛交汇水肥草美,黄河鲤鱼,肉质
鲜嫩,堪称上乘佳肴。

四有风情之异。

黄河的广博浩渺形成了巩义
壮美的景观。

当年船工们拉纤时深沉有力的“黄河号子”,对地域音乐影响极深,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其唱腔热情、奔放、高亢、激越,应该说她深受黄河号子的影响,而今黄河号子还
回荡在黄河两岸的村村落落。

洛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

在巩义境内全长33公里。

洛河上游流域面积大,常年有水,原来河道宽250—300米,是古洛阳东出口的重要水道,故隋朝在洛口修建洛口仓。

沿河设十个码头,西达洛阳,北进黄河,上溯潼关、陕州,下行郑州、山东。

两岸人民多以航运
为业。

黄河与洛河水交汇处,应在现在洛口村北十华里之远,洛河
两岸、滩涂千顷,历史学家公认此处就是古洛汭,河洛文化发源地。

洛河在巩义境内有11条河注入。

自西往东是:休水、曹河、沙沟河、坞罗河、天坡河、明溪泉、湟水、石子河、西泗河、东泗河、水沟河。

这些溪河,虽为季节河,但水草丰美,历来是农民择居之地。

黄河在巩义的另一支流是米河。

米河有刘河、水头河、玉仙河、小关河汇流而成。

水流潺潺,清澈见底,长年不断,两岸沃野万亩,因有灌溉之便,五谷丰登,六业兴旺,故曰米河。

巩义的地形地貌由南向北或由西南向东北,阶梯降低。

依次是
中山区、低山区、黄土丘陵区,河套平原区。

全市总面积157万亩,山区面积67万亩,占42.7%,丘陵70万亩,占44.6%,滩地20万
亩,占12.7%。

中低山区大都是原生态森林。

丘陵区蜿蜒起伏,沟
壑纵横,皇天后土,宜林宜牧。

随着人口的增加,或因天灾,或因战乱,黄土丘陵也成了人们生产生活的良好选择。

一座座古城堡建起来了,大片大片的黄土被开垦了,鲁庄、回郭镇、芝田、西村、北山口、康店、南河渡的先民们或农或林或牧,装点得有板有眼,有滋有味。

河谷平原二十万亩。

其中黄河滩地十万亩,洛河两岸滩地十万亩。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方便灌溉,旱涝保收。

历来是巩义人民的粮仓。

山是有生命的,水是有感情的,皇天后土是知是非的。

我们让她永远健康,她保障我们永远幸福。

回顾一下我们家园的历史,我们不能不对这片皇天后土及皇天后土上耸立的山脉,峡谷中流淌的河流表示深深的膜拜和崇敬。

要倍加爱护她,倍加珍惜她,倍加崇敬她。

因为她们创造了历史,承载了历史,并将继续发展和创新历史。

二、源远流长,厚重灿烂的文化底蕴河洛文化的源头可追溯到十一至十三万年前。

1993年3月河洛镇神堤村发现的洪沟遗址,可以清楚地看到十一万年前生活在洛汭地区的先民在邙山岭捕捉纳玛象、肿骨鹿、斑鹿的壕沟。

宰杀纳玛象、肿骨鹿、斑鹿等动物用的石核、石球、石斧、石刀、石片,石片还分直刃、凸刃、凹刃。

烧烤纳玛象的火堆灰烬。

堆积一米多厚数百块纳玛象、肿骨鹿、斑鹿的骨骼化石。

又根据七十年代在鲁庄后林村发现的大象象牙化石,国家专家们说,这些遗存充分说明十一万年至十三万年前邙山岭上,
洛汭地区先民们与大象、肿骨鹿共生共存,上山捕猎,下河捕鱼,
沿河稼穑,依山筑穴而居,开始了由渔猎到农耕,由野栖到穴居,
由生食到熟食的艰难过渡。

河洛文化开始萌芽,“豫”从这里走了出来。

远古的“三坟”“五典”记载着三皇五帝在洛汭一带的生产、生活,原始的发现、思维的进步。

《易经》记载:伏羲氏随母亲从陕西蓝田沿黄河下到洛汭定居。

学习了这里先进的天象地理知识,总结
了先民们生产、生活的发现,加以综合思考,发明了华夏文明“图文”之学。

一天,伏羲氏站到洛汭东边的高台上(伏羲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又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氏作为圣人,一天在洛汭东边高台上
一站,龙马负图浮出水面,金龟驮书上岸爬行。

伏羲受龙马背负图
案上55个点,金龟甲上纵横交错纹理的启示,太极挥洒而成,八卦因势而生。

“太极图”中的阴鱼阳鱼浑然一体,无上无下,无左无右,无先无后,无高无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意味着阴阳二气相依
相偎,密不可分,不分贫富,和谐公平。

“八卦”很原始地阐明天地运行法则,告诫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趋吉避凶,如何把握
自己才能化险为夷,如何辨认四面八方,才能不再迷茫。

还说每当帝王政治清明或需要禅位让贤时,天降祥瑞于河洛,
水温升高,九日后变凉,河水呈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帝
王率众诸侯到河洛修坛沉璧祭天。

祭坛相当讲究,祭品牛、羊、猪、
鸡等牺牲俱全。

祭祀活动声势浩大,庄严肃穆,帝王双手捧璧投入河中,瞬时,神龟负洛书,龙马背驮河图,缓缓走向祭坛,巫师将河图洛书用金线捆扎授于帝王,这叫天降大任,君权神授。

新帝王受命于天,至高至尊。

当时是择贤而让,并非世袭,是原始的民主政治。

据载:不少帝王都来洛汭祭天,黄帝来过,尧、舜、禹来过,以后的商汤周文王都来过。

因为只有来这里祭天,河图、洛书才有灵效。

这几种说法,听起来很玄,其实,这就是一种哲学。

人生万象,社会万象,凡没有被科学证明真伪的现象,由于人们的信仰,由于人们趋吉避凶的本质属性,得出了相当奇特宗教的解释,应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实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个相当长的过程,人们对科学无法证明的社会万象的任何一种解释都是一种期盼,向往,追求,不论是唯物的或者唯心的。

而后的十万年,洛汭大地,天上的鸟照样飞,水里的鱼照样游,日月星辰昼夜不舍照样运转,先民们照样繁衍生息,但珍贵的遗存我们尚无发现。

直到铁生沟斐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出土的各种文物诉说着8000年前漫长岁月中沧海桑田,社会演变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铁生沟裴李岗文化诉说着这个时期的社会历史:一、生产力有了发展。

打制石器演变成磨制石器,有了石磨盘、石磨棒,人们开始了原始的粮食加工。

二是烧制的陶器有了进步,品种多,用途广。

有烧火做饭的锅,放菜的钵,盛水的瓮,储粮的罐。

三是会建造简单的房子,地下挖个圆形或方形的坑,几根木桩支起来,搭
上树枝杂草,避风避雨,挡热御寒。

现在看起来十分简陋,但在当时实在是了不起的创造。

最为珍贵的是烧陶的工艺技术大有进步。

通过改变燃料控制温度使陶由红变灰蓝,由灰蓝变黑,且内外色泽光亮。

西环路瓦窑嘴出土的黑陶就代表了当时制陶的最高水平。

到了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历史又前进了两千年。

巩义境内仰韶文化遗址,大大小小近百处,主要分布在坞罗河两岸,比现在的村庄还要多。

这个时期,居住稳定了,农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增长,手工业制作技术不断提高。

主要表现一是陶器的制作由手工演变成轮制,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是矿物颜料广泛用于陶瓷,用赤铁矿和氧化锰彩绘陶瓷,色泽鲜丽久不褪色。

三是陶器上着衣的人像,奔驰的野鹿、飞翔的珍禽、盛开的花朵等图案,表达了人民较高的艺术欣赏和对美的追求。

四是陶器的品种多了,功能全了,有盛水的,储粮的,做饭的,有欣赏的,馈赠的,有祭祀的,陪葬的,等级开始分化,信仰开始明朗。

历史再向前推进两千年,到了龙山文化时期。

从芝田稍柴,站街花地嘴遗址可以看到,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农业耕作水平提高了,人们用耜深翻土地,懂得了锄草施肥,粮食增加了,畜牧业也有了发展。

人们除了养猪、狗、羊、鸡外,也开始养牛,养马。

农业畜牧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这时除了陶器、铜器之外,玉器、骨器,也都走进人们的生活。

农牧业和手工业开始有了分工,部落之间出现了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

洛汭地区经济发展了。

虞舜从山东诸城迁了过来,继承了尧的帝位。

舜通过联盟议
事会,集中多数人的意见对社会管理进行了改造。

他让稷管理农业,契管理教育、教化,伯益管山川林泽,皋陶管执刑罚,并派大禹去治水。

由于大禹治水有功,在舜的晚年,大家推举禹做首领,并在洛汭沉璧祭天,建都阳城。

后迁都巩义的斟鄩。

这时社会财富增加了,贫富阶层开始分化,私有制悄悄诞生,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开始出现。

龙山文化的历史阶段也就结束了。

3、博大精深、千古不绝的文象文脉
夏都斟郡与《五子之歌》。

夏都从登封阳城迁移到回郭镇北罗一带即斟鄩。

历经96年,作为外城的回郭镇商业已开始萌芽。

夏朝后因夏桀的荒淫无道而败亡,但太康的五个弟弟,国破后逃难至洛汭,所作《五子之歌》委婉凄切,动人肺腑。

歌中“五子“追忆先祖大禹的功德,批评太康肆虐百姓,淫游无度,丧失王权,劝戒太康幡然醒悟。

《五子之歌》被后人称作中华文化史上第一部国训。

商汤为民祷雨。

商建国后,大旱七年,禾苗枯焦,赤地千里,洛河断流,民不聊生。

商汤在亳丘桑林(今鲁庄村)设坛祭天,为民祈雨。

商汤沐浴斋戒,剪发断爪,穿素衣,披白茅,准备了牛羊猪狗鸡,连同自身都作为祭品,虔诚地向天叩拜,检讨自己的过错,祈求降雨,结果天降大雨,民得润泽。

为报答商汤为民祈雨,先民立廟祭祀,汤王庙至今还屹立在鲁庄村南。

周代封国。

康店附近不足五平方公里就分封了三个国家。

康店康北一带为巩伯国,后称东周,马峪沟为荣錡氏国。

史书记载,这几个国家农业、手工业都较发达。

种植水稻获得好收成。

制造的弓
箭、皮革、铠甲畅销其它诸侯国。

巩伯国是我国的巩姓之根,荣錡氏是我国荣錡姓之祖,海内外荣氏集团都是马峪沟荣錡氏的后代。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

苏秦是鲁庄苏家庄人。

早年聪慧好学,从师于鬼谷子。

未成弃学,周游列国无功而返,穷困潦倒,倍受责难。

自己刻骨铭心,发愤攻读,“头悬梁”“锥刺骨”指的就是苏秦刻苦读书的故事。

学到真知后再度周游。

凭借聪明才华,大智大勇,以雄辩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先后说服韩、赵、魏、齐、楚、燕六国联合抗秦。

身披六国相印,(相当于当今北约秘书长)叱咤风云了一个时代。

西汉政治家、理财家桑弘羊。

桑弘羊是鲁庄镇桑家沟人,出生商人之家。

少年得志,13岁被汉武帝选入朝中辅政。

在汉武帝穷兵赎武国库空虚时,桑弘羊实行禁榷制、均输法。

把影响国计民生的盐、铁、酒,实行国家专卖。

盈利所得全入国库,创立了平准法,国家利用货币调控市场,平抑物价,使汉朝经济再度繁荣。

这种做法历朝历代承袭沿用了2000多年。

汉冶铁遗址。

夹津口铁生沟汉代冶铁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煤炼铁,第一次使用耐火材料作炉料,第一次运用淬火技术提高了铁的硬度,第一次炼出球墨铸铁,比世界其它国家早2000多年。

被国内外冶金专家称为世界冶金史上的里程碑。

千古绝唱《洛神赋》。

三国时曹植,才华出众,天赋过人,抱负远大,深受其父曹操宠爱,却遭其兄曹丕妒嫉,终不得志。

公元
222年,曹植从古都洛阳返回自己的封地山东鄄城,路过芝田、稍
柴停车休息。

看到夕阳之下,洛水如碧,山影倒映,杨柳叠翠,如
诗如画,曹植陶醉了。

仿佛看到洛水中为世人赞美、为世人追求、
为世人敬仰的洛神宓妃,向自己凌波而来,百般娇美,万种风情。

才华横溢的曹植灵感迸发,一气呵成千古绝唱《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青松,仿佛兮如轻云之
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洛阳市大型歌舞剧《洛神》主题曲,《河洛
明珠,中国巩义》专题电影片,卷首文字都是曹植的《洛神赋》。

世界植物学家嵇含。

晋代嵇含,鲁庄村人。

晋代“竹林七贤”
之一嵇康叔孙,所著的《南方草木状》一书,最早提出以虫治虫的
科学方法,最先推行空心菜的无土栽培的技术,他是世界上最早的
植物学家,嵇含的墓塚、故里碑至今犹存。

诗圣杜甫。

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生于巩义,长于巩义,少年时
代是在巩义度过的。

“康水采文”“文曲星下凡”的故事,传说着少
年杜甫的神奇,河洛文化哺育着杜甫的诗情和灵感,杜甫对家乡的
眷念,萦怀终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忆惜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拳拳之心,可鉴日月。

成年的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
甘愿为国为民尽心尽力,但终生不得重用。

安史之乱中,杜甫饱受
颠簸流离之苦,四处奔走呼号,以《三吏》、《三别》、《兵车行》等
惊世大作批评朝廷窮兵黩武,反映百姓疾苦。

杜甫一生用心用血用
情写了4000多首诗,留传下来一千四百多首。

沉郁顿挫,风骨凛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