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针灸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No01
如何有效地缓解中风后患肢偏瘫的痉挛状态是当前康复医学界和中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研究表明,中医针灸对此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治疗方法较多,现综述如下。

1 特殊针刺法
史洪亮[1]采用磁圆针结合梅花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24例,与康复疗法对照,在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促进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方面更有优势。

陈炜吉采用燔针劫刺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性瘫痪42例临床观察表明,与传统常规针法比较,能明显改善治疗组患者偏瘫肢体肘、膝关节MAS及CSI指数,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王成研等[2]采用腹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33例,与32例康复治疗对照组比较,腹针组患者在Ashworth分级指数、FMA和ADL评分上有明显优势,能更好的缓解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2 毫针浅刺针法
俞国桥等发现采用常规针刺深度治疗中风偏瘫,较易引起患肢肌肉的跳动和收缩,在采用电针后这种现象常常间断出现,针后患肢关节拘急挛缩感觉明显,甚则有加重之势。

而采用浅刺法这种现象即消失。

认为浅刺法能调和卫气,使“卫气和则分肉解利”之故。

宋理萍等研究发现多针浅刺法配合中药疗法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而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上下肢肌力、言语状况改善情况也优于对照组。

认为多针浅刺法对中风后遗症,可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起到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的作用。

范郁山等应用皮下浅刺针法治疗中风病中经络气虚血瘀证80例,并与常规针刺组比较,发现皮下浅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

3 体针法
杜蓉等[3]发现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痉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李旗等研究认为“烧山火、透天凉”补泻跷脉针刺法在近、远期内能有效地减少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患侧肌痉挛的发生。

刘建浩
[4]
等采用分期透刺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
痉挛状态临床研究表明,分期透刺针法能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强肢体肌力同时调节异常的肌张力模式,从而提高中风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水平,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重建。

王建芳等[5]运用“醒脑通督”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较常规针刺法比较,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有效改善肌肉痉挛。

余芳菲等研究显示“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在改善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和康复治疗相比无明显差异。

赖耀铭等研究发现“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与常规针刺法比较有良好效果,能较快改善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恢复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针灸研究进展
李小宏1 曾团平2 刘宏玲2(通讯作者)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酉阳医院康复医学科)
4 头针法
吴常征等研究发现头皮针加体针透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能缓解偏瘫肢体痉挛,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米建平等研究发现头皮针刺对侧头部运动区,较常规针刺取穴法,能有效缓解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

5 电针法
郭泽新等取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痉挛优势侧腧穴为主,得气后加用频率为1Hz的电脉冲,刺激患肢出现节律性肌肉收缩并产生相应的关节运动为度,每天1次,30次为1疗程,经治疗后,患者即时解痉效应和结果显示,可有效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

蔡玉梅等在中风后不同程度肢体痉挛患者患侧上下肢经筋结点给予电针治疗,使用1.5寸毫针,负极连接肢体远端,正极连接肢体近端,每天2次,治疗四周后比较发现电针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较常规体针加头皮针治疗疗效更佳,而且痉挛程度越低效果越好。

6 针药结合法
朱国祥等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偏瘫侧上肢拮抗肌进行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每天1次,治疗2月后比较发现,治疗组能明显减轻偏瘫上肢肌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及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许静等采用磁圆梅针、梅花针、体针结合中药补阳还五汤煎剂口服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的临床研究发现,针药结合可有效地降低临床痉挛指数,改善MAS评分,降低肌张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的质量。

杨昆鹏采用体针、皮肤针、头针结合自制中药瘫通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90例临床观察发现,与对照组比较,针刺配合瘫通汤能有效降低肌痉挛程度,改善运动功能,提高ADL能力。

杨明锦[6]采用通脉舒络汤结合张力平衡针法(强刺激手法兴奋偏瘫侧肢体痉挛拮抗肌群,弱刺激手法抑制偏瘫肢体痉挛主动肌群)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血血瘀型)痉挛性瘫痪30例,能较好的改善痉挛指数,提高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史洪亮.磁圆针结合梅花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J]. 海峡药学,2016,28(1):129-131.
[2]王成研,项柏冬,韩春霞.腹针治疗中风后肌肉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2):125-126.
[3]杜蓉,张春红,张新亚.“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5):21-23.
[4]刘建浩,王天磊,东贵荣.分期透刺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2015,30(10):3791-3793.
[5]王建芳,杨发明,王维峰,等.醒脑通督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6,31(13):1914-1916.
[6]杨明锦.通脉舒络汤结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J/OL],2016,16(4):9-10.
基金项目:重庆市卫计委中医药科技项目(ZY201502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