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传统民居微气候研究——以福宝镇传统民居为例
四川传统民居的环境营造特点
水环境的布置
讲究“无水不建城、无山不成景”。 首先建城靠近河流,以便供求和运输,同时还要避免水害;临水 还要位于河流的一侧,要山碧水环,左右盘旋形成曲折的入口以 “无歪斜倾泄之患”。 对不理想之地则“因自然之势,潴而蓄之;雍而积之;或防而障 之;或引而通之”。 其次是利用水环境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人有玩水、观水的天性, 河、川、湖、池都能给人带来乐趣,“人生之血以气而行,山水 之气以水而运”,近水、亲水普遍成为建城、选址的重要原则。 但若选址不当也能带来洪涝之灾,因此在传统的人居环境建设中, 在宏观上选择有利位置的前题下采取“堵、疏、蓄、抬、架”的 方法治之。
四川传统民居的环境营造
——以四川罗城古镇
传统聚落空间的营造为例
罗城简介
罗城古镇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东北部, 距 县城 31 公里, 地处岷江中下游, 气候 温和, 四季分 明, 春早有 寒潮, 夏热多暴雨, 秋季雨绵连, 冬旱日照 少, 属盆地湿 润性亚热带气候。古镇始建于明末崇 祯年间, 自清以 来, 一 直是方圆百里 的物资集散中 心, 是闻名的 旱码 头 , 土白布、大米、桐油、卷烟以 及来自成都平原的 菜油等物资都在此集散。镇中心 的主街凉厅街 。 俗 称船形街 , 更是集交通、贸易、休闲、祭典等功能于 一身。
←返回
五、营造人性化的交往空间
在传统聚落中, 由于农耕为主的自然经济、紧密的血缘纽带, 加上相对宽 松的政治氛围, 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繁而顺畅。 罗城古镇强调人际交往、 邻里友善的环境氛围, 人性化的交往空间以及 空间 序列结构、建筑形态布局、比例尺度等所体现出来的 精髓, 都是当 前人居环境营造中值得借鉴的。
一、街道空间的营造 二、注重空间的序列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三、构筑根植于自然的生态人居环境 四、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 五、营造人性化的交往空间
地域性民居元素的研究与实践——以四川省西充县双龙桥新农村综合体建筑设计为例
地域性民居元素的研究与实践——以四川省西充县双龙桥新农村综合体建筑设计为例丁蕾段威摘要: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遗存的瑰宝,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一本活的建筑百科全书。
其所承载的建筑理念和建筑特色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文章从四川传统民居入手,着眼于四川传统民居的要素的研究,发掘其对现代民居设计建造的指导意义。
借双龙桥村综合体建设的契机,将四川传统民居要素和现代建筑技术相融和,应用于综合体民居的设计建造之中,设计出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宅。
关键词:四川民居新农村综合体建筑设计1.前言传统民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的民居形式记载着本区域内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传统民居较其他建筑类型具有更为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是在广大人民群众自发的运用形式美的法则,经过不断的实践经验总结创造出的属于本民族的艺术精华。
传统民居所承载的建筑理念、建筑文化、建筑形式、营造特点都对现代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
为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积极推进美好城乡建设。
四川省委在总结新农村建设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综合体的概念,即在场镇周边建成的、农户居住规模较大、产业支撑发展有力、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齐全、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健全的、能初步体现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比新农村建设和示范片建设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更高[1]。
在综合体规划设计要求中,明确提出了民居设计应“结合地域文化和传统民居特点,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丰富外观立面、优化内部功能,充分利用地方建筑材料,塑造自然和谐的农房建筑特色,防止出现呆板‘火柴盒’式的建筑造型[2]。
”因此,在对地域内民居元素深入研究之后,将地域内传统的民居元素融入至综合体建筑设计之中,是体现综合体建筑特色的有效方式之一。
2.四川民居的特征2.1民居的历史文化背景巴蜀地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自古以来,四川人民就造就了灿烂的文化,掌握了一定的营建技术,创造出干栏式民居。
福宝古镇——中国传统村落建筑的典范
福宝古镇——中国传统村落建筑的典范福宝古镇起于回龙桥,止于西河古道,全长1200米,依山而建,随水而走,三水交汇,五桥相通,高低起伏,曲折多姿,同山水融合,与自然统一,木质穿逗结构的房屋间间相连,层层叠叠,曾被清华大学教授赞誉为“中国山地民居建筑的精华”、“一首空间的交响乐”。
福宝是一座山镇,也是一座盐镇。
依山而成的镇迹分布令人惊异,整个场镇建筑在一座鱼脊形的丘峦半岛之上,高差约在70米左右,并且东西两段的地势跌落突然,形成了高低错落、层叠错落的街市空间。
鳞次栉比的屋檐,形成由下而上的纵深美学构图。
房瓦间一条大道蜿蜒,便是唐宋时的盐茶古道。
这道路南下扼守川盐入黔的关卡,东出重庆形成沿江而兴的马道,向西直达云南腹地,往北可通富庶成都平原。
春季是佛宝最美的季节,嫩草与鲜花和古镇相得益彰。
福宝古镇建镇时因交通极不方便,谋生艰难,故以庙宇兴场,得以取名佛保场,后因在一次大火后重建,在正街上挖到一直径七尺大的鹅卵石,后改名为佛宝新场。
福宝古镇依山而建,保存完好。
其中的回龙街是全镇现保存最完整的一条古街,沿回龙桥而上,在大青石铺成的街道两旁,民房一间靠一间、大小不一,形成九龙巷、刘家巷、包青巷、柴市巷、鸡市巷等五条巷道,福宝在西汉时为夜郎古道,唐宋时为盐茶古道,元末明初商旅增多,形成边贸集镇。
巴蜀众多古镇村落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由生长方式,长年累月叠合扩展形成。
正如香山寿夫所言:“人的解释积累重合在一起就是地形具有的意义,并同时创作了场所”。
因此,福宝古镇的骨子里也存在一种“无序”的基因,村落的形态不受统一形制的束缚,平面形态特征表现出一种自由灵活、不拘一格之特质。
然而这种“无序”并非指随意而无迹可寻,相反它受到自然环境、宗教理法、民俗风情以及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村落才在看似无序中蕴涵着有序的主线。
福宝正是以宗教这条有序的主线展开空间布局。
建镇之初因交通不便,居民谋生艰难,所以借庙宇以兴场,得名佛宝场。
西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
西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作者:刘奇欣李朝安来源:《环球市场》2017年第01期摘要:近年来四川地区传统民居研究,以川西羌族和藏族民居的分析居多,主要侧重于建筑特征和生态性在建筑中的体现,对四川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研究则稍显不足,本文通过对四川西南地区清代传统民居布局及工艺材料、冬夏季室内热环境研究,使人们能更好的掌握关于该地区气候特征的建筑设计,对于传统民居的修复及可持续发展,同时将绿色建筑融入该地区工程建造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气候;室内热环境;适应性川西南地区传统民居是几百年来当地居民为了适应气候等自然条件而建造的具有传统风格的特色建筑,清代建筑在川西南地区民居中具有代表性。
该建筑群落位于资中县北门外,这些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民居能适应气候变化,即使没有空调也能获得较好的居住舒适感,是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来适应当地气候的典型建筑形式。
1 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资中县位于四川的西南部,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该地区夏热冬暖,春秋两季气候相对温和雨量较充沛,年均降水量在977.6mm~984.2mm,夏季时间漫长,一般在118天,冬季87天,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332天。
全年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温差在20℃~38℃之间,年日照数大概在1102h~1558h左右,年均地表温度19.3℃,全年阴天占39%,年均相对湿度为81%。
2 气候对川西南传统民居的影响2.1 建筑群的布局及结构对气候的适应性川西南传统民居的房屋包括以下部分,厨房(灶房)、饭厅、卧室、储藏间等,其中厨房面积比较大,一般都有两个灶,基本上和饭厅连成一体,饭厅兼有客厅的功能,卧室数目在两间以上,没有卫生间,几户人家组成一个院落,有天井,可以用来晒粮食和衣物。
2.2 传统民居使用材料对气候的适应性该地区盛产竹子、木材等,材料取材方便。
大门为木门板,厚度2.5-3cm,内墙为竹编墙,用当地盛产的竹子编成竹排,将稻草切割均匀加泥搅拌后抹到竹排上,再抹石灰加纸浆的混合物,总厚度为3cm左右。
成渝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泸州市福宝古镇的SWOT分析
成渝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泸州市福宝古镇的SWOT分析摘要:福宝古镇位于川南边境,处在川、黔、渝三省结合部,是鸡鸣三省之地,在成渝经济一体化和泸州市新一轮规划启动的背景下,古镇也迎来了其发展机遇。
本文从古镇的现状、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古镇的发展提出相应措施,以期古镇能在新一轮发展机遇中更好发展。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福宝古镇;SWOT分析1.成渝经济区的提出1.1 提出背景随着我国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协调发展、齐头并进,以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引导和促进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2011年3月1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
同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成渝经济区以重庆市和成都市为支撑,以其周围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节点,在我国宏观生产力空间战略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加快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合作,共同打造我国“第四增长极”,既是区域内各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进一步深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1]。
1.2 对泸州市的机遇泸州市地处四川省南缘,与重庆市江津区和永川区毗邻,地理位置优越,在成渝经济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成渝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下,泸州市的各大产业发展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未来泸州市的重点发展产业为饮料食品产业、天然气和煤化工产业、能源产业,将建设成为四川省的装备制造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成为四川省的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成渝经济一体化明确了泸州市的未来发展重点,也为泸州市各大资源的优化整合和与成都市、重庆市实现联动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泸州市的各大优质旅游资源也将借由这个契机,发展自身。
泸州市的福宝国家森林公园、福宝古镇等风景区与重庆市江津市的四面山风景区毗邻,古蔺县的黄荆老林风景区和画稿溪风景区与贵州省相邻,这些自然和历史风景区保存完好,开发潜力巨大,与其他省市的跨区域旅游开发有着巨大的合作可能。
【推荐】川北民居范例-推荐word版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川北民居范例篇一:四川民居元素特征及应用四川民居元素特征及应用1 四川民居元素的特征分类四川民居给人的总体映像是“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
但因东南西北文化习俗、地理环境等有所差异,因而,四川各地民居也略有不同。
具体表现在各个地域建筑的空间组成、构造技术、装饰装修、材料质感及色彩、艺术形式和风格等上面。
四川民居按大地域可分为川南、川北、川东、川西四种类型。
1. 1 统一性四川民居建筑布局灵活,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在建筑结构上,民居以悬山穿斗结构为主;屋面多用小青瓦,屋顶出檐较深;墙体是穿枋与木柱组成的方格套粉白竹编夹壁墙。
1. 2 差异性1. 2. 1 川东民居川东民居建筑共同特点为:沿街面大出檐,宽街沿,山面多为竹编夹泥墙套白,木板壁墙,部分地区面街一侧用“七”字挑檐(图1)。
农村建筑平面多成“一”字形和“丁”字形。
相对于川西而言,四合院较少。
吊脚楼是川东的一大特色,如今龚滩、瓷器口保留较多。
龚滩被称为杆栏式建筑的博物馆。
图1 “七”字挑檐墙体:在部分地区,民居外墙有的采用天然加工成石砖大小,以灰浆加以连接,显得古朴厚实(图2) 。
大门:大门多呈“八”字形,在门扉上常刻以字画。
屋脊: 常有龙凤虎狮之类饰物, 屋脊常上翘。
窗:川东居民爱用回字格,并有莲子、喜梅等饰物。
柱础:雕花细腻,题材常以龙凤、牡丹、云气纹、麒麟等为主图2 石砖墙2. 1 四川民居元素应用实例2. 1. 1 绵阳芙蓉汉城民居元素应用实例芙蓉汉城是将四川民居演绎得较好的一个范例,特别是在商铺的设计上,大胆地将四川民居加以提炼并与现代材料融糅在一起,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传统的美得以延伸,同时也丰富了地方建筑特色。
此外,还将四川民居的脊饰应用为园林小品,别有一番特色(图6, 7, 8) 。
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解析以福宝古镇为例
这些经验和做法对于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THANKS !
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解 析——以福宝古镇为例
-
1
引言
2
福宝古镇概述
3
生态建筑设计
4
生态材料运用
5
结论
1
引言
引言
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民居建筑 在生态方面的表现
我们将以福宝古镇为例,深 入剖析其建筑设计和材料运 用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福宝古镇概述
福宝古镇概述
福宝古镇位于中国四川省 泸州市,拥有悠久的历史
4
生态材料运用
生态材料运用
地方材料的运用
福宝古镇的民居建筑主要采用当地生产的 材料,如石材、木材等。这些材料不仅具 有独特的纹理和色彩,还与自然环境相协 调。此外,地方材料的运用也促进了当地 经济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可再生材料的运用
生态材料运用
福宝古镇的民居建筑 大量使用了可再生材 料,如竹子、木材等 。这些材料可以循环 使用,减少了资源浪 费。同时,这些材料 的生长周期较短,能 够快速再生,为可持 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 持
生态建筑设计
自然通风与采光
福宝古镇的民居建筑通过合理的布局设计,实现了良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房屋的开 窗方向和大小均经过精心设计,以捕捉到最多的自然光。同时,房屋之间的间距也保 证了空气流通。这些设计使居民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并减少了能源消耗
生态建筑设计
雨水收集与利用
川西北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研究与启示
川西北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研究与启示川西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地域文化和生态资源富集区,集生态环境、文艺、习俗、宗教、建筑等多方面的特色于一体。
在这里,古老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生态环境相得益彰,形成川西北独特的生态文化系统。
其中,传统民居建筑是这一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满足了当地人民居住和生产的需要。
本文将就川西北传统民居的生态建筑经验进行研究,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探讨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一、生态自然在川西北地区,民居建筑从不外墙,外面铺上泥土层,内部分层间墙为隔热材料,通常采用木质结构。
下建石基,取土于一米深的土层,余下的土推至四周搭砖作堆墙固结,抵御雨水冲刷。
这种不修墙、不漆白的民居建筑,保留了自然的质感,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生态风貌。
此外,由于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能够带来自然通风、保温、遮阳、透光、集水等优势,使得民居建筑无需多余的能源消耗,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真正做到了生态友好。
二、智慧方案川西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无需钢材和砖石等大量建筑材料,采用当地山林间生长的紫檀、新竹、松木等资源,经过不断积累和传承,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智慧方案。
在当地方言中,叫做“下笔”。
也就是说,根据建筑师傅的经验和感觉,在漆墙上用笔作上初始的线。
而另一个方案称作“吊脚架下吊正方”。
建筑工匠拉出一根线以确定主体的方位,并以此搭建起整个建筑的主体框架,并最终将其背负上斜坡之上。
这些传统智慧方案具有简洁实用,经济高效等优势,也让复杂的建筑过程变得简单而顺畅。
三、独具特色川西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也独具特色。
房屋朝向以阳光为主要考虑因素,均采用平顶或斜坡式屋顶,便于防止积雪,不同于南方的典型歇山式屋顶。
同时,由于该地区地势高峻,民居通常分为防风墙、居室和廊道等三部分,其中防风墙部分作为人们储藏粮食和火柴的地方,也作为宅院的大门,常常装有木头门板或者撑起来的四条木柱,形态别致,别有一番风味。
四、社会价值川西北传统民居建筑在保护生态、传承文化、创造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川西北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研究与启示
川西北传统民居在选址时,会考虑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源位置、交通状况等多个因素。例如,它们通常会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通风干燥、朝阳温暖且便于交通的位置。
选址考虑因素
传统民居通常会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利用山体和河流的自然条件,优化建筑的生态环境。例如,山体可以提供稳定的建材来源,河流可以提供生活和农业用水。
依山傍水
传统民居的选址经验
就地取材
川西北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多就地取材,如木材、石头、泥土等。这些材料不仅环保,而且具有很好的保温、隔热和防风性能。
材料的可持续性
传统民居在运用建筑材料时,注重可持续性。例如,它们会使用落叶松等速生木材,以及可回收的竹材和土石材。
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运用经验
自然通风
传统民居多采用自然通风系统,通过开窗、天井和巷道等设计,实现室内外空气的对流。这种通风方式不仅节能,还有助于提高居住舒适度。
新材料应用
创新传统建筑的技术运用
将智能化技术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提高建筑的智能化水平,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智能化技术
针对传统建筑技术的不足之处,进行技术革新和完善,提高建筑的施工效率和质量。
建筑技术革新
结论与展望
05
传统民居的生态价值
该研究通过对川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的调查和分析,发现这些民居在建筑材料、建筑工艺、空间布局、能源利用等方面都体现了生态建筑的原理和经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
保温隔热
传统民居在构造上注重保温隔热,例如,使用双层墙体、空气间层和植被覆盖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持室内温度稳定,节约能源。
传统民居的建筑构造技术经验
川西北传统民居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04
尊重历史
01
四川民居传统小青瓦性能改良研究
0引言传统小青瓦式民居在四川各地均有分布,且国宝级民居建筑群数量较多。
小青瓦是四川民居传统的屋顶材料,其物理性能的改良在四川民居的保护和修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四川地区常年雨水充沛,故传统民居较多的使用斜屋顶,小青瓦作为斜屋顶的铺设材料在整体的保温隔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小青瓦最大的弱点是保温隔热性较差,在防水以及强度上也有待加强。
本文对小青瓦进行不同的改良试验,对其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试验出最适合于四川民居的小青瓦结构。
1小青瓦的发展状况及研究目的1.1小青瓦在四川地区的现状小青瓦的本质是陶瓦,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处理、成型、高温干燥和焙烧即可制成。
四川民居的坡屋顶较多的使用小青瓦[1],在仰着的2列小青瓦中间连接处再以反向扣覆方式铺设1列小青瓦,这种一反一正的铺设方法即称为“一阴一阳”。
但由于年久失修,较多房屋都产生了漏雨的现象(见图1)。
房屋内部的热量流失有30%是由屋顶散发的,由于小青瓦在材料上属于陶制品,保温隔热性能较差,房间冬天较为寒冷,夏天较为闷热,房间内温度波动都较大,为提升小青瓦的各项物理性能,同时又不能破坏屋内屋顶面的美观以及建筑外观造型,故在不影响其外观的情况下对其性能进行改进,获得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改良型小青瓦。
董啸等[2]研发环保节能的非烧结的小青瓦,以此来解决现在使用的黏土烧结小青瓦的一些问题[2]。
本文通过对小青瓦内部材料的改变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2019YFS0488)收稿日期:2020-05-13;修订日期:2020-11-19作者简介:许卓雅,女,1996年生,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周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
四川民居传统小青瓦性能改良研究许卓雅,石杨,周波(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56)摘要:通过对四川民居传统小青瓦保温隔热、抗压性能以及防水现状分析,提出小青瓦+空气间层+小青瓦、小青瓦+羧基化纳米纤维素凝胶与木质纤维混合物+小青瓦、小青瓦+纳米气凝胶板+小青瓦、双层小青瓦+苔藓植被等4种改良措施,并以民间常用修补方法“小青瓦+水泥间层+小青瓦”作为试验对照组。
谈四川传统城镇人居环境
化带,而是结合地形利用不行建地在自然绿化的基础上布置一些小景
魏
第3页共5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点,形成了“举目见山,抬头是树,低头听水,迈步临草”的立体绿色系统。 一侧,要山碧水环,左右回旋形成曲折的入口以“无歪斜倾泄之患”。
3.2 传统城镇的山环境
对不理想之地则“因自然之势,潴而蓄之;雍而积之;或防而境“亲切宜人”。
的空间关系、功能路径与意境路径并用等手法造成形态、功能、尺度、
2、传统城镇环境空间的构建方法
距离的不定性,形成模糊空间。含蓄、内向的虚心美也是中庸之道在城
2.1 街道空间亲切宜人,形态多样深涵深厚的文化底蕴
镇环境建设的重要表现,内向式的庭院常用影壁、屏风遮挡,空间的精彩
浪费的可持续进展运行系统;强调要素间的“共构”,即山水环境与城
魏
第4页共5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镇、人与自然、地形气候与建筑的共生;环境容量与人需空间的共存; 构成要素的整体有机进展、 邻里和谐同融; “阴阳合德”中和美、以 形表意、借景抒情的公乐思想; 积淀人文精神、以象喻理, 取义其中的 象征手法、继承历史文脉, 培风脉壮人文的共雅观念。
河湖水阜处设置休憩、交往的人情空间,各院落之间紧临布置、相互渗
间的作用,强调虚实相生的地图关系。
套,相邻建筑不互相竞比,敬重对方“门面”,门不互对。传统城镇环境
空间的有界无限概念是“和”的又一表现,利用建筑物、树木、接口
重视现世生活,一切构建活动都以人为重点,以人为空间尺度的衡量标
等围和的封闭与开敞、密实与疏漏,地势高低、背景与实景、渗透穿插
四川省地形冗杂,丘陵山地较多,城镇布置不及平原简单,但四川的
传统民居气候设探讨
传统民居气候设探讨
谢浩
【期刊名称】《住宅科技》
【年(卷),期】2010(030)011
【摘要】从分析我国南北不同气候区传统民居的生态节能技术特点着手,并通过对岭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实例进行研究分析,包括布局、通风、隔热、遮阳和防潮防雨等方面,探讨现代建筑如何借鉴传统民居气候设计手法,旨在强调现代建筑要活用传统民居气候设计的经验,尤其是具备地域特色和生态节能优势.
【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谢浩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东北传统民居应对严寒气候技术措施的探讨 [J], 周立军;于立波
2.四川传统民居微气候研究--以福宝镇传统民居为例 [J], 祝家顺;马黎进
3.闽南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应用分析 [J], 赵惠芳;徐海燕;叶晓冰;华晓白
4.传统民居的干热气候适应原型研究 [J], 杨柳;郝天;刘衍;袁玮晴;刘加平
5.云南沧源佤族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 [J], 韩胜飞;宋冰;杨柳;白鲁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西民居构成形态与环境研究的开题报告
川西民居构成形态与环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村民居逐渐被淘汰,古老的建筑形态也逐渐消失。
然而,民居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形态与环境适应性亦是值得研究的内容。
川西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地域区域,其丰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使得其民居的建筑形态和环境适应性具有了独特的特点。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川西民居的构成形态与环境研究,探究其建筑特点、文化内涵以及环境适应性,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1. 研究民居的构成形态及其特点通过对川西地区不同类型的民居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构成形态存在的共性和特点,并对其进行比较。
2. 探究民居的文化内涵通过研究川西的历史文化背景、居民信仰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资料,找出民居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3. 分析民居的环境适应性分析川西民居在各种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找到其优秀的适应性特点及路径,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数据统计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整理各种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献、专业著作、地理研究等,概括总结川西地区民居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建筑形态和环境适应性等特点。
2. 实地考察法通过实地考察和拍摄照片等方式,深入了解川西地区民居的实际情况,对其建筑形态、材料使用和环境适应情况进行实际观察和收集资料。
3. 数据统计法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对川西地区的民居进行分类,找出其共性及特点,并通过数据分析方法对其环境适应性进行量化研究,为研究成果提供量化的证据。
四、研究计划本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阶段一:问题定义与文献调研(1周)在这一阶段,将会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和开展相关文献调查来明确研究问题。
2. 阶段二:实地考察与资料收集(2周)在这一阶段,将会前往川西地区实地考察和拍摄照片等方式来深入了解川西地区民居的实际情况,并对其进行资料收集。
3. 阶段三: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3周)在这一阶段,将会对考察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并展示研究成果,比如报告撰写,演示等。
中国传统民居雨水系统的研究——以徽州民居为例
中国传统民居雨水系统的研究——以徽州民居为例摘要:传统民居是人类利用并改造自然水环境的场所,人们因地制宜对自然水环境进行选择规划,并围绕着水环境形成了一系列的营建原则、组织手法。
通过对传统民居雨水系统影响因素的研究,掌握民居营建中结合地形、气候和技术的经验,将历史经验与当代环境相融合,可以更好的传承古代建筑雨水系统;另一方面重新审视当代建筑雨水系统,为在以后的建筑雨水系统设计中提供新的思路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传统民居;雨水系统;传承与发展一、引言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凝结出了很多极为珍贵的经验和智慧,是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由于传统民居的营建原则主要是实用和因地制宜,因此,会最大限度地去适应自然,力求方便、实用、合理成为民居设计的重点。
在处理雨水系统方面,大多数传统民居常会将其与聚落完善的整体水系进行结合,一并设计。
本文选取典型民居——徽州民居进行雨水系统研究时,采用的主要的研究脉络为:建筑屋面的雨水(有组织排水或无组织排水)——天井或院落(收集入渗/明沟或暗渠外排)——沟集(传输、消峰)——池塘、河流(净化、调蓄)。
二、徽州民居雨水系统的研究1、基本概况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天井式民居的典型代表。
徽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徽州府,如今包括安徽歙县、黟县、休宁县、绩溪县、祁门县以及江西省婺源县六县。
徽州山峦起伏、错落有致,地形地貌“宛如覆盆”,形成特有的丘陵地带。
徽州古村落独具特色的风格、魅力,是在亚热带地区温暖湿润气候条件和特殊地形、地貌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徽州地区多雨,年平均降雨约达1800毫米。
村址的选择讲究风水,建筑以楼房为主,两层楼房的形式居多,后进高于前进。
后堂高于前堂,明代以前上层高、底层低,首层与二层的空间高度比为4:6,以后则与之反之。
建筑风格重雅、重装饰,从外观上来看,白墙灰瓦、比例和谐、尺度近人。
屋顶多为硬山或者是山面出于屋面之上,千变万化、高低起伏,构成层层递进的马头山墙,极富飘逸的动感,属于“五岳朝天”、“四水归堂”式建筑。
传统川西民居的符号学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
传统川西民居的符号学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问题
传统川西民居在建筑形态、装饰样式、符号意义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是西南地区文化传承和地方建筑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对传统川西民居的符号学特征进行研究,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符号学理论作为理论框架,运用视觉研究法、社会学调查法等方法,对传统川西民居的建筑形态、装饰样式和符号意义进行深入分析。
研究过程中,将充分把握现场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整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图像材料的搜集、整理和解释,深入理解川西民居符号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意义
本文将分析传统川西民居的符号学特征,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对川西民居建筑形态的分析,探讨其与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关系;二是对川西民居装饰文化的分析,从装饰元素的起源、演变及其意义方面逐一剖析;三是对川西民居作为地方文化符号的分析,从社会意义、价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阐述。
研究传统川西民居的符号学特征,有利于深入了解西南地区文化发展、地方建筑历史进程及其符号化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川西地区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中国传统民居院落与气候浅析_何海霞
呈横长方形,即东西开间大,而南北进深 小。当地太阳高度角较大,夏季多东南季 风,这种平面形式既可使南屋获得足够的 日照,也使东西两侧房屋形成良好通风, 并且大大减少夏季太阳直射。广州民居因 为需要很大的通风量,常有一前一后两个 庭院,通过热压通风原理组织通风。前庭 呈横长方形,进风面宽,进风量大;后庭 呈方形,小而深,由于长时间无太阳直射 较为阴冷,有利于和前庭产生热压差,从 而促使空气流动。云南“一颗印”的庭院 小而方正,由于日照资源丰富,太阳高度 角大,即使庭院很小却也能获得足够的日 照。可见,庭院形状和太阳辐射强度、太 阳高度角和主导风向等气候因素都有着很 大的关系。
1.6 云南昆明“一颗印”
昆明地区海拔1500m~2800m,全年 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多雨,太阳辐射强度 高,风大。昆明“一颗印”民居是以天井
图10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民居分布 示意图
图11 六种民居院院落图示
212 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12/ 2008 第26卷
图4 吉林民居大院 (资料来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P18)
图5 北京四合院(资料来源: 《中国民居研究》P81)
第26卷 12/ 2008 HUAZHONG ARCHITECTURE 华中建筑 211
图6 陕西关中民居(资料来源:《中国民居研究》P94)
图7 苏州民居(资料来源:《中国民居研究》P131)
1.5 广州西关民居庭院
广州处于中国南部,属于夏热冬暖气 候区,冬季温和,夏季炎热,太阳辐射强 烈。整体气候呈现高温、潮湿、多雨的特 点。民居平面组织较之江浙民居更为紧 凑,多有廊、门、檐廊等过渡和联系空 间,屋顶和院墙产生的阴影可以使院内空 间和建筑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建筑多采用 楼房,上下空间联通,门窗多向天井敞
名胜四川·福宝古镇
名胜四川·福宝古镇
福宝古镇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东南部,是川南、黔北、渝西结合部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山乡古镇。
古镇建筑群依山而建,绕水而立,包括三街八巷,全长2480米,建筑面积3.832万平方米,占地0.4平方公里,由古民居与“三宫八庙”等组成,以穿斗房架、悬山屋顶、小青瓦屋面、青石板街道为风貌,濒河多吊脚楼和挑廊,形制独特,被建筑专家誉为“中国山地建筑的精华”。
除此之外,古镇还拥有高腔山歌、贯打唢呐、石工号子、匠笔画等13个省市县级非遗项目,被称为“非遗之谷”。
清晨“打”在福宝古镇的第一缕阳光
站在刚洒下阳光的石板路上往前看,古色古香的木板墙上点缀着点点绿意。
有的屋檐下还挂着红灯笼和盆景,为古朴的小镇增添了几分怡然自得的味道。
洒在福宝古镇石板路的第一缕阳光
追寻阳光的足迹,走进万寿宫的庙宇之内,映入眼帘的是两棵年代久远的黄葛树和两头卧坐在正厅前的笑面狮。
树下斑驳摇曳的树影与地面上安然静落的树叶,两者交相呼应,俨然勾画出一幅恬静淡雅的风景画。
约上三五好友在此时的树下摆上一盘象棋,再泡上一壶茶水,就可以待到阳光落下山头了。
落在庙宇内的第一缕阳光
在福宝古镇中还有一束最灿烂的阳光,闪耀至今。
他是中共早期优秀党员、合江县福宝人穆青。
1928年夏天,穆青在成功指挥广州起义后回到了阔别八年的家乡四川,并以忠贞不渝的崇高革命理想为四川带去了革命的曙光。
穆青的革命光辉事迹和生平资料就陈列在位于古镇中心的文化展览馆内,展陈不仅介绍了福宝悠久的历史文化,也讲述了这位出自福宝的伟大共产党员的传奇一生。
福宝古镇文化展览馆
沐浴在阳光下的古朴小镇。
福宝古镇——锣鼓之音漫过的悠然和古老
福宝古镇——锣鼓之音漫过的悠然和古老
刘水; 苏绍祥
【期刊名称】《《西南航空》》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与我去过的许多古镇不同的是,川南合江的福宝古镇是坐落在一座小山
丘上的。
站在街头山间隔着一条小溪望古镇,错落有致的民居高高低低,重重叠叠,仿佛一座庞然的古堡。
清晨的阳光初笼,看得见古镇深处的一条石梯街道.它以一种被两旁民居挤压的逼仄角度.从低处直拉上去.又消隐于青瓦连天、檐壁相接的古镇深处。
【总页数】4页(P66-69)
【作者】刘水; 苏绍祥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基于城市意象的历史古镇空间结构重组——以福宝古镇为例 [J], 李红
2.历史古镇空间整合分析——以福宝古镇为例 [J], 李红;周波;陈春华
3.合江福宝古镇夜郎古道上的历史光影 [J], 马恒健
4.西南聚落的生态技术理念及策略——以福宝古镇为例 [J], 萧逸飞
5.福宝古镇——锣鼓之音漫过的悠然和古老 [J], 刘水; 苏绍祥(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受地形 、 气候、 材料 、 文化 和经济 的影 响, 四川传 统
民居具有其独特的风貌特征 。
加, 气温明显下 降, 依次 出现从 较温 暖到 较冷 的多种 气候类 型 。人们通 常把 这种 气候现 象称作 “ 一 山有 四季 , 十里不 同
乡规划 与多民族聚居 区聚落环境研 究; 马黎进 ( 1 9 8 3~) , 男,
四川传 统民居是 由远 古 的干栏式 建筑 演变 而成 。根 据
考古发掘分 析 , 成 都 十二 桥 发 现 的殷 商 时 期 的 干 栏 式 建 筑 是
[ 定稿 日期] 2 0 1 5—0 6— 0 5 [ 作者 简介 ] 祝家 顺( 1 9 8 4~) , 男, 硕 士, 工程 师 , 从事城
天” 。
( 1 ) 注重环境 , 巧妙利用 自然地形 , 做到人 、 环境、 艺术 的
有机结合 。四川 民居极 其 注意 与 环境 的融 合 , 大 多 依 山 傍
水, 后高前低 , 层层拔高 , 与四邻环 境协调 , 并用古林 修竹 、 挖
池堆石加 以点化 , 使 之具 有特殊 的韵 味。如峨 眉 山徐 宅 , 地 处万年寺附近 , 木结构 的灰 瓦屋顶 , 外 观朴实并与 山野相融 , 背依群 山 , 面向秀林 , 虚 实结合 , 错落 有致 , 既是 观赏峨 眉山 风光 的好地方 , 又与峨眉山秀丽多姿的景色十分谐调 。 ( 2 ) 平面布局灵 活 , 空 间变化有 序 。四川 传统 民居有 明 显的 中轴线而又不受 中轴线 的束缚 , 体现着 一种 自由灵活的 平面布局 , 打破 了对 称谨 严的格局 。利用 曲轴 、 副轴 , 使建筑 随地形蜿 蜒多变 , 曲折迭进 , 宜 左宜右 , 忽上 忽下 , 充 满 自然
四川地处 中纬度 、 亚热带地 区, 全省可分 为 四川盆 地 、 川 西高原和西南 山地三大地形 区。受 太 阳辐射 、 大气 环流和地
面 地 形 的综 合 影 响 , 不 同地 区 、 不 同海拔 、 不 同季 节 具 有 不 同 气候特征 。
四川 现存 传统 民居 , 多为清代 键词 】 四川气候特征 ; 四川传 统民居发展 ; 民居微 气候分析 ; 福 宝古镇 【 中图分 类号 】 P 4 6 3 . 4
【 文献标 志码 】 A
分 。从建筑建 构工 艺上 看多为穿斗式 、 抬梁式结 构 , 有 撑拱 、
斗拱 的作 法 。
1 四川 气候 特点 概述
四 川 I传 统 民 居 微 气 候 研 究
— —
以 福 宝 镇 传 统 民居 为 例
祝 家 顺 , 马 黎 进
( 1 . 贵 州省 城 乡规划设 计研 究 院 , 贵州 贵 阳 5 5 0 0 0 4 , 2 . 广西 科技 大学 土木 建筑 学 院 ,广西柳 州 5 4 5 0 0 6 )
情 趣 。空 间大 、 中、 小结合, 层次丰富, 有小 中见 大 的效果 。
( 3 ) 季 风气候 明显 。冬季受蒙古高压和阿 留申低压 的影 响, 盛行从偏北方 向吹来 的强劲 干冷的冬季风 , 雨 量少 , 气温 低; 夏季为太平洋高 压和 印度洋 低压 所控 制 , 盛行从 偏南 方 向吹来 的暖湿的夏季风 , 雨量 多 , 气温高 。 ( 4 ) 季节气候区域 特色鲜 明。四川盆 地 四季分 明 , 川 南
在封 闭的院落 中设 敞厅 、 望楼 , 取得 开敞而外 实内虚 的效果 。 室 内外空 间交融 , 善 于利用 室外空 间 , 将建 筑空 间结合 环境
自 由延 伸 , 使 人 工 建 筑 与 自然 环 境 相 映 增 辉 。
重 于川 西高山高原。暴雨 、 洪涝 和低 温也是经 常发生 的气象
筑、 规划 的气候 学理论本质 , 以期为四川 山地地 区建 筑、 规 划设计提 供借 鉴。根据 分析发现 回龙街 通过 民居 大挑 檐与太 阳辐射相结合来 维持 室内较好 的热环境 、 古镇周 围植物 蒸腾和 水 面蒸发为建 筑提 供 良好的 温湿
环境、 古镇 周 边独 特 的 “ 山谷 风 ” 为 建 筑提 供 了 良好 的 风 环 境 。
分 为大型庄园 、 廊院式 、 连排式 、 农舍 、 乡土民居等 , 其 中 以 江
安县 夕佳 山官宅 、 阆 中古 城 民居 、 崇 州 市杨 玉春 宅第 ( 宫 保
府) 、 峨眉山徐 宅等保存 较好。
2 . 2 四 川 传 统 民居 风 貌 特 征
( 1 ) 气候类 型多。全省气候类 型多达 9 类, 分别 为 : 南亚 热带 、 中亚热带 、 山地 北亚 热带 、 温 暖带 、 中温带 、 寒温带、 亚 寒带 、 寒带 、 高山永冻带。
【 摘 要】 受地形、 材料 、 气候 等 因素的综合影响 , 四川传统 民居具有 不 同的风貌特 征和 气候 学设计特
点。 文 章 以福 宝 古镇 回龙 街 为 实例 , 利 用 建 筑 气 候 学 的 方 法 从 太 阳辐 射 、 温 湿度 、 风 环 境 三 个 方 面 分 析 其 建
地 区 和 川 西 地 区 高 山 高 原 区雨 、 旱季节差异明显。 ( 5 ) 气象灾害种类 多。发生 频率高 , 灾 情 较 重 。 全 省 范
围内发 生的主要灾害是干旱 , 其中 , 夏季 出现 的频 率最高 , 伏
旱 造 成 的损 失 最 大 。 盆 地 区 和 川 南 山地 的 旱 情 程 度 又 普 遍
灾害, 低 温 雪 灾 常在 川 西 高 山 高原 地 区 造 成 严 重 的 后 果 。
2 四川传 统 民居 的发展 特征
2 . 1 四 川 传 统 民居 的发 展
( 3 ) 丰 富的文化 内涵 和简 洁朴 实的建筑外貌。四川传统
民居 包 含 着 极 其 丰 富 的建 筑 文 化 , 这种 文化 与历史 、 人 文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