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氧气发现史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拓展】
“当真理碰到鼻子尖上的时候”
——氧气发现史及其启示
氧气的发现,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曲折历程。
造成这种曲折的原因主要还是发现者本人的主观因素所造成。
这说明,即便一个科学家,一旦被错误思想所束缚,要踏上真理的道路也是很困难的!
17世纪,罗伯特·波义耳得出:空气中含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气体。
如果他沿着这个思路去寻找空气中两种物质是什么,氧气就会很顺利地发现。
但他受“燃素说”的束缚,没有继续研究。
“燃素说”是英国人乔治·史塔尔提出的理论,18世纪初期,“燃素说”能解释很多燃烧现象,因此被人们普遍接受。
直到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在给氧化汞加热时,得到一种既能助燃,又能支持人呼吸的气体。
事实上,这就是氧气,但他不能正确地认识这种气体。
他用“燃素说”错误地解释这种新气体是“无燃素的空气”。
在普利斯特里之前,瑞典化学家舍勒也曾得到这种气体,但可惜,舍勒也是“燃素说”的信奉者。
就这样,在两位科学家本来已经得到氧气的情况下,还是没有发现氧气。
与此同时,拉瓦锡采用新的实验方法——定量实验,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也得到了这种新气体,被他命名为“氧气”。
并且大胆地提出:金属锻烧,并不是放出燃素,而是与空气相结合而成新的化合物。
从而推翻了长期统治化学领域的“燃素说”。
氧气发现的过程,对我们有哪些重要的启示呢?正如恩格斯所说:“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
”与普利斯特里相反,拉瓦锡正是由于不被“燃素说”左右,才成为化学史上第一个真正发现氧气的人。
拉瓦锡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真正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重视科学实验和定量研究的同时,用批判的态度审查一切旧观念、旧理论,敢于冲破一切传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