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爱的伦理关系建构——正爱之名,疗社会之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姆“爱”的伦理关系建构
——正“爱”之名,疗社会之疾
中文摘要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学术界掀起一股研究弗洛姆的热潮,这股热潮出现的原因显而易见。
弗洛姆在其著作中,把握住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及近代人的生存状况的脉搏,指出当时社会的问题是物质(丰裕)精神(贫乏)失衡、道德滑坡、迷失自我、生活无意义。
某种程度上,弗洛姆切中了问题要害。
然而紧接着,研究弗洛姆的热潮开始降温。
历史巨变总夹杂倒退及前进过程分娩的剧痛,不能因理论一时的冷却而否定它的价值。
事实上,弗洛姆的思想仍然对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的问题有诸多启发。
弗洛姆对人的生存境况作出历史和现实的反思,认为人性根植于人的生存两歧,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人的独特需要,基于这样的人性观,弗洛姆在作品中概述了“爱”的不同类型。
拙作意在根据弗洛姆关于“爱”的具体形式,勾勒弗洛姆“爱”的伦理关系体系,在此过程中,诠释“爱”的思想内涵、本质、性格特征与“爱”的关系、以“爱”为核心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所应遵循的伦理规范,及探讨“爱”的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生存境况,异化,爱的艺术,爱的实践
Abstract
In the late1980s,the domestic academic community had set off a boom in the study of Fromm,the main reason for the emergence of this boom is that in his writings,he grasped the pulse of the modern capitalist society and the survival of modern people,pointed out that the social problem is the imbalance of material(abundance)and spirit(poor),moral landslide,
self-lost,life meaningless.To some extent,Fromm is crucial to the problem.But then,the floods began to cool.Historical changes are always mixed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of childbirth pain,we can not deny a theory's value because of its temporary cooling.In fact,Fromm's thoughts still have a lot of inspiration for the solu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Fromm reflected the human's living conditions in history and reality,and think the human nature is rooted in the people's existential contradiction,which derived person's unique needs.Based on such understanding of theory of human nature,Fromm strives to construct his own system of the ethical relations about"love".According to Fromm's specific form about"love",my paper is intended to build Fromm's ethic relationship system about"love",in the process, summarizes the thought of"love"connotation,essenc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s and "love",ethical norms followed among all kinds of social relations with"love"as the core,and evaluate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love"ethics thought.
Key words:survival condition,alienation,the art of loving,The practice of love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前言 (1)
第一章弗洛姆理论源流简述 (3)
一、生平与巴霍芬母权思想 (3)
二、法兰克福学派及其批判方式 (3)
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4)
(一)无意识理论 (5)
(二)人格结构理论 (5)
(三)性格理论 (6)
四、马克思人道主义 (6)
(一)关于人的本质 (7)
(二)人的需要理论 (7)
(三)异化理论 (8)
(四)人的自由问题 (8)
五、禅宗 (8)
第二章人性对爱的呼唤 (10)
一、人性论 (10)
(一)人生存的原初状态——“生存两歧” (10)
(二)“生存两歧”衍生出的独特需要 (12)
二、爱是什么? (15)
三、爱的本质及其要素 (17)
四、性格特征与爱 (18)
(一)非生产性指向与爱 (18)
(二)自发创造性指向与爱 (20)
五、爱是一门实践艺术 (21)
第三章以“爱”为线,重塑伦理之网 (23)
一、社会性格及病态社会 (23)
(一)社会性格的推动作用 (23)
(二)病态社会与病态的人 (24)
二、以“爱”罗织伦理之网 (29)
(一)以了解为基 (29)
(二)以尊重为墙 (31)
(三)以关心为脊 (32)
(四)以责任为柱 (34)
三、“爱”的思想的积极引导作用 (35)
四、弗洛姆伦理思想中“爱”的局限性 (37)
第四章结语 (39)
参考文献 (41)
致谢 (43)
前言
苏格拉底曾言“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一过”。
回看我们曾走过的每一段路,经历的每一件事,是否一直走在家庭或社会给我们铺设的道路之上?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深刻的问题就更缺乏反思!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问题时刻环绕我们,但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思索一番,社会出现了什么问题,人又出现了什么问题,社会财富极速增长,为什么人类的幸福指数却未见增长反而偶有负增长之态?面对这些问题,弗洛姆站起来对世人说,社会病了并以此开出济世良方。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3.23-1980.3.18),知名的美籍德裔犹太心理学家、哲学家、伦理学家、社会学家。
他在《寻找自我》中直言他是一个开业行医的心理医生,其思想是在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中得出的,认为“要解决伦理道德问题,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都不可忽视对人格的研究”[1]。
弗洛姆伦理学思想奠基于他的心理学理论,通过大量的临床心理病症患者的观察中完善起来。
熟悉国画的人都知道,只有水彩纸才能使水彩画表现的淋漓尽致,墨水在生宣上沸开,适合写意山水,工笔山水则要用熟宣和云母宣,不同的纸张决定不同艺术形式的呈现方式。
弗洛姆关于社会以及社会中人的诊断及处方,在临床实证基础上建立起的心理学思想上,臻至完善。
昔日鲧治水以堵为主,后大禹顺其水势,以疏为要,用意就是把握水的本性,加以利用。
弗洛姆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才将人性论视为他所有思想的基础,认为人的本质中隐藏着伦理行为规范的渊源,道德规范的建立应扎根于人的固有特性之上。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的弊端,关于美好家园以及世界宏图的憧憬开始在他脑海中孕育;法西斯主义势力在德国和意大利抬头,犹太同胞遭受迫害,弗洛姆流亡美国,法西斯的凶残激起弗洛姆的激烈批判;苏联看似建起了别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新制度,却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改革中不断偏离社会主义,问题层出,后斯大林个人专权,迫使弗洛姆深思人性及社会问题,在汲取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张,进而实现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和谐;美苏冷战和军备竞赛,世界濒临毁灭。
种种问题的爆发,致使他不断接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共同呼吁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一起反对战争,捍卫和平;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各国开始战后重建,经济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是,经济危机
[1]弗洛姆.寻找自我[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0.6.序p2.
以及战争时期所暴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危机却未曾与二战一起结束,反而愈演愈烈。
弗洛姆敏锐的发现物质丰裕背后人的精神危机,遂以从马克思思想中借鉴而来的异化为武器,解释社会问题,批判被隐藏起来的社会问题,探索人自身解放的道路,倡导建立健全的社会。
这一过程中,爱作为其为社会以及现代人开出的药方,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举足轻重,把对人和社会的审视深入到人和社会最本质的地方。
根据以往的研究,以下八本论著,基本可以勾勒弗洛姆关于爱的伦理关系体系。
其思想体系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病态社会以及在病态社会中生活着的人的状况描述,如《逃避自由》、《在幻想锁链的彼岸》等;二是对人做出彻底的分析,如《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为自己的人》(或者译为《寻找自我》);三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以及拯救人的途径,如《占有还是存在》、《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希望的革命》等。
第一章弗洛姆理论源流简述
一、生平与巴霍芬母权思想
弗洛姆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正统的犹太家庭,独子,没有什么奇异事迹,彰显他的与众不同,倘若不是那个年代,他的一生或许会平淡无奇。
弗洛姆所处时代,历经多次重大社会变革,一战、经济大萧条、德国纳粹、美苏冷战等。
在这阶段,他多次被迫易地而居,可见社会何其动荡。
他父母的很多家中长辈都是受人尊敬的拉比,他的曾祖父是19世纪德国南部著名的犹太学者和拉比,祖父也是法兰克福附近巴特洪堡的拉比,他的父亲是家中10个孩子中唯一没有做拉比的人,但其渊博的宗教知识并不逊于拉比,并长期从事法兰克福正统犹太社区工作。
弗洛姆自小生长在犹太思想充裕的环境里,给幼小的弗洛姆心里烙下了永久的印记。
幼年时弗洛姆体会到的孤单以及那时培养起来的孤独性格等,是弗洛姆后来孤独与自由理论以及他和平世界美好愿景的潜在要素。
弗洛姆认为,巴霍芬看到同母亲的联系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揭示出被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忽略的母系结构。
在弗洛姆追溯爱的历程中,巴霍芬的母系社会历史观给了他很大的启迪。
巴霍芬认为,人类在还没进入父系社会时,首先经历母系社会阶段,在这阶段,人同母亲、血缘以及土地的联系,在个人和社会两方面都是最重要的关联形式。
因此弗洛姆认为巴霍芬的发现,不仅使他掌握了揭开历史的钥匙,而且使他“更好地理解了当今的父权社会和越来越重要的个人发展问题”[1]。
人类的进化过程,社会结构与宗教结构由以母亲为中心的阶段向以父亲为中心的阶段的过渡,借由巴霍芬,变得有迹可循。
在弗洛伊德观念里,对母亲的依恋,是一种乱伦欲望、消极病态的表现。
而巴霍芬在《母权》中则清醒地指出,对母亲依恋具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
积极方面是指“对生命、自由以及平等的肯定感”[2]。
当然,母系社会结构也存在“限制他的个性及理性的发展”这样的消极面。
二、法兰克福学派及其批判方式
法兰克福学派是上世纪20年代创立的西方哲学流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
[1]弗洛姆.生命之爱[M].罗原译.工人出版社,1988.p157.
[2]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2011.9.p35.
主流,是故亦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影响最大、历史最长的流派。
该流派为人称道的是它的“社会批判理论”,而这一理论得以提出并完善归功于该学派领军人物霍克海默。
正是霍克海默在就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第二任所长时,指出研究所的任务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总体性的哲学批判和社会学批判”[1],后又将这一理论概括为批判理论。
动荡的时代,弗洛姆拿起社会批判的听诊器,对社会和人进行了精密的诊断。
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物质财富增长,但人们普遍缺乏幸福感。
是什么导致了当前的社会问题?弗洛姆发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背离了爱的基本原则,遂果断地将社会问题的病因归为奉行资本主义基本原则导致爱的匮乏和异化。
随后借“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旗帜来宣扬“爱”,无情的鞭挞和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认为要使整个社会普遍地接受“爱”,就必须对整个社会结构进行彻底的变革。
同时,他还认为如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备受压迫,不是制度本身使然,而是这种制度下的文化压抑了人的本性,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并非健全的社会,必须对现存社会进行变革,在整个社会中弘扬爱的理论。
但这种对爱的弘扬发挥的作用只能是扬汤止沸,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一部《梦的解析》让国人更理性的接触先前认为玄妙的梦境,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位精神分析学大师。
方幸福认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整个西方文化界产生了影响,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在全世界掀起研究狂潮时,弗洛姆亦成为他的一名忠实拥护者。
虽然弗洛姆与弗洛伊德的观点有时相去甚远,但他从未否认弗洛伊德对他的影响,坚称他的很多理论还是从弗洛伊德的“主要发现发展而来”[2],哪怕不是直接来自于他,也是来自于他的追随者们的观点和经验上。
弗洛姆对弗洛伊德的继承毋庸置疑,然而这种继承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而是一种创造和发明,最终形成了具有弗洛姆特色的精神分析理论。
创立于19世纪末的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探讨人的心理和精神疾病治疗的一种方法和理论,上世纪初,该理论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深受其影响,其由一种潜意识心理学扩展为蔚为壮观的人生哲学。
精神分析学说最大贡献是将以往为社会科学所忽略的、在人的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无意识或非理性因素凸显出来,提供一个认识和研究人的新视角,而弗洛姆对弗洛伊德的吸收和
[1]邓志伟.弗洛姆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p34.
[2]Erich Fromm.The Sane ndon:New York:Routledge,1991.Foreword.p.xi
借鉴,主要集中在他的无意识理论和社会性格理论。
(一)无意识理论
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其整个精神分析学说体系的核心。
无意识(unconscious)又译为潜意识,是“隐藏较深、不能被人意识到的心理部分,它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深层基础,主要包括人的原始本能冲动(其中最根本的是性欲冲动)及成长过程中被压抑的原始欲望”[1]。
因为其与世间道德、法律、规范等相矛盾,不见容于世,是故只能压抑在内心深处,其本质是反社会、不可知以及非理性。
弗洛伊德认为这些不可知的情感、想法才最真实,最能体现自己之为自己的规定性,而被我们所意识到的想法都是虚假的,不真实的。
正是这种内心情感真实与不真实间的矛盾激化人的精神病变。
想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将无意识转化为意识。
弗洛姆研究发现,弗洛伊德之所以揭示无意识,是用于启发和帮助人们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情感、意欲等无意识,进而解放人自身推进社会进步。
弗洛姆正是基于此,接受了他的无意识理论,同时,他看到无意识理论存在的一些问题,忽视人的社会属性,简单的将人的无意识建立在动物性基础上。
人是社会中的人,动物的原始本能不是人性的全部,不考虑社会因素,研究的就不是人,而只是动物。
在这一理解以及对弗洛伊德的继承中,弗洛姆将潜意识定义为人类全部意识中唯一的真实,这显然有失偏颇。
从弗洛伊德理论中潜意识所涵盖的内容——“本能冲动以及压抑的原始欲望”可以看出,这种潜意识是人类所有的意识成分被社会价值体系检视以后,不见容于世的意识被压抑在内心深处而形成的。
意识与潜意识,都可能是真实的,唯一的分野在于社会认同与否,都有可能是不真实的,唯一的分野在于是通过伪装而适应社会还是被压制而扭曲从而失真。
与其说内心情感真实与不真实间的矛盾激化人的精神病变,不如说是不被社会认可的潜意识被压抑久了之后的反弹,促成了病变。
(二)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部分,人格结构正是基于心理结构理论,而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
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存在,是人格结构最深处的存在,由人的深层次本能与欲望构成,遵循快乐原则;自我[2]位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是被社会驯化后的存在,遵循现实的
[1]方幸福.幻想彼岸的救赎:弗洛姆人学思想与文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6.p31.
[2]自我代表理性和判断,旨在根据现实来调节本我和自我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自我要满足本我的要求,使其愿望得到实现和满足,另一方面,这种实现必须符合现实和社会理性、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原则、要求和规范。
原则;而超我是如同良心、道德、理想的存在,是外部道德、规则、法律等约束环境内化在人格中的存在,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一方面调节本我,“尽力使本我得到满足”[1],另一方面“接受超我监督”,使不符合社会价值规范的意识渐变为内心深处的潜意识,成为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般的存在,构成本我组成部分。
“超我”一方面减缓“本我得到满足”,对自我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追求完善的至高境界。
(三)性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性格,是动力学意义上的……是人的第二本能”[2],弗洛伊德关于人行为的动力学说,对于弗洛姆研究病态社会中人和社群行为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弗洛姆看来,“本能在人的生活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根本上推动人行动的情感是受历史的(社会的)条件制约的”[3]。
弗洛姆将人放置在社会中,认为人不仅具有动物的属性,更重要的是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属性才是人最根本的属性。
弗洛伊德将性格理论与力比多理论结合来说明性格的动力学性质(力比多),指出性格特征的不同源于性冲动不同形式的升华和反馈。
弗洛姆则将“性格”定义为“把人之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过程的(相对固定的)形式”[4],这里的相对固定的形式不是弗洛伊德所谓的力比多,是一种特殊的“关系”,进而又把性格分为非生产性取向和生产性取向。
两人的性格描述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仍有很大的辨识度,弗洛伊德自始至终,未将人放置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中进行思考,孤立地看人,并没有将“人”看之为“人”,仅仅分析“人”的动物性,可以说他看到的人是不全面的,分析问题也不透彻,提出的解决途径也不可能科学。
精神分析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化的存在”,精神官能在本质上是个人和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5]。
弗洛姆,既看到了人的动物性,同时将人放置在社会中,用社会学以及人类文化学的工具予以论述,注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人性的影响。
时间塑造了人性的一面,空间塑造了人的另一面,弗洛姆将人放置在一个社会历史的关系中研究,倡导人的“爱”的性格特征。
四、马克思人道主义
弗洛姆在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愈深,质疑也便愈多,
[1]方幸福.幻想彼岸的救赎:弗洛姆人学思想与文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6.p31.
[2]孔文清.弗洛姆自律道德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p23.
[3]Rainer Fun.Erich Fromm:His Life and Ideas.New York:Continuum,2000.p93.
[4]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p71(孙石译《自我的追寻》第49页:在同化和社会化过程中用以诱导人的能量的较固定方式)
认为精神分析法只暂时解决个人的问题,对于整个社会的问题却束手无策。
于是转向弗洛伊德推崇为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人物——马克思。
其实,很早以前,马克思关于全世界无产者不分民族、种族,联合起来,创建和谐世界的思想,就深深地吸引着弗洛姆。
马克思关心人的发展和解放,弗洛姆把马克思对人的解放和发展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理论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爱”的伦理。
弗洛姆吸取了马克思的一些思想和概念,如异化理论、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以及人的自由问题等的论述等。
(一)关于人的本质
在《在幻想锁链的彼岸》中,弗洛姆回顾了对人及其本质的各种论述,认为在马克思出现以前,由于概念的抽象性和形而上学性,“有关人的本质方面的思想已经声名狼藉”[1],马克思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人的行为之所以是可以认识的,恰恰是因为这就是一个大写人的行为,是一个物种的行为”[2]。
人类是较于其他各种动物而言的另一种群,虎有虎性,猫有猫性,人也就有这个种群所具有的人性。
通过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研读,弗洛姆认识到,“一个单独的人代表着整个人类,他是人种的一个范例”[3]。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各个历史时期及其具体文化体系中的人,揭示“总体的人的本质”、“支配这一本质的规律”,以及“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需求”[4]。
我们可以发现,弗洛姆在其理论构建中,充分吸收了马克思关于将人放在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中进行分析的观点,这在其《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逃避自由》等书中有所体现。
(二)人的需要理论
将人的需要与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境遇结合起来,弗洛姆抛弃了弗洛伊德的“人的性欲是构成行为的最有力的动机”,彻底丢弃了将人的需要等同于生物需要的狭隘观念,实现了人的需要同环境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即将人的需要放置在社会视域以及历史视域下进行考察。
同时,把人的社会需要分成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超越的需要——创造与毁灭,寻根的需要——友爱与乱伦,身份感的需要——个体与群体,信仰的需要——理性与非理性。
弗洛姆借马克思关于人
[1]Erich Fromm.Beyond the Chains of Illusion:My Encounter with Marx and Freud.New York:Simon&Schuster, 1962,p29.
[2]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M].张燕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第1版.p30.
[3]弗洛姆:寻找自我[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p50
[4]Erich Fromm.Beyond the Chains of Illusion:My Encounter with Marx and Freud.New York:Simon&Schuster, 1962,p.29-30
的需要的理论,修正并发展了借鉴自弗洛伊德的学说。
(三)异化理论
弗洛姆将人道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使人“精神解放”、“摆脱经济决定论的枷锁”、“恢复完整的人性”、“与其伙伴们以及与自然界和谐相处”[1]。
弗洛姆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借鉴,主要集中在异化理论。
将马克思关于异化的思想引入心理学范畴,将其视为一种心里体验,一种病态的心理现象。
虽然两者都想消除异化来实现人性的解放和发展,但差别很大,(1)马克思立足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弗洛姆着力于发达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诸成员的生存状态,他认为,异化已蔓延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消费、民主、自由等;(2)在方式上,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异化的罪魁祸首,只有通过彻底革命甚至是暴力的手段推翻私有制才能消除异化,而弗洛姆没有触动到资本主义存在的根基,试图通过温和的改良——爱,来改善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生存状态。
在弗洛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考察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人时,将社会问题的成因归为奉行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爱的匮乏和异化,显然通过温和的改良——弘扬爱的理念,只能起到扬汤止沸的效果,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爱的匮乏问题,但无法根治导致爱匮乏以及异化的深层次问题。
所以,弗洛姆的思想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其针对美好世界愿景,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无法让人们看到美好世界的希望。
(四)人的自由问题
弗洛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认为只有劳动才能使人获得独立的和自由,“在劳动过程中慢慢地从大自然中解放出来……发展了自己的理智和情感……成为了一个独立而自由的人”[2]。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将自由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其中积极自由就是个体在保存自我完整的前提下与社会保持联系的状态,这种联系的实现就需要爱。
五、禅宗
弗洛姆发现“爱”这片新大陆,得益于儿时的犹太教氛围熏陶,但面对社会问题,提出以“爱”做药来解决现世难题的同时,另一个难题接踵而至。
践行“爱”,
[1]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M].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西方学者论(一八四四年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