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代葬俗之演变——以连云港地区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卷第8期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 15 No. 8 2017 年8 月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Aug. 2017 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7.08.024
浅谈汉代葬俗之演变
----以连云港地区为例*
李晗
(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江苏连云港222006)
摘要:汉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墓葬习俗方面尤其富有时代特色。

结 合对多年来在连云港地区考古发掘汉代墓葬出土文物的考古分析,综合考察了汉代的墓葬习俗、成 因及其影响,以期对汉代葬俗厚葬及薄葬之演变做进一步地探索。

关键词:汉代;葬俗;演变;连云港地区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33X(2017) 08-0091-03
―、汉代早期厚葬习俗
汉代早期生活的富足给厚葬之风盛行提供了条件,此外,厚葬的习俗还与当时流行的儒家孝道、阴 阳五行、谶纬迷信、神仙方术以及道教等意识形态观念有关。

随葬品也因身份贵贱有着很大差距,如淮河流域王侯陵墓玉衣葬服的使用,车马的随葬以及礼乐器、反映生前社会身份的玺印、封泥、侍卫陶俑的大量随葬是汉代社会阶级关系、经济关系以及丧葬礼俗的集中体现[1]。

在考古发掘的汉画像石中尚有保留完整的反映出殡过程的巨幅画像,它们作为汉代葬俗难得的实物材料,是汉代厚葬习俗的形象反映。

如在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电厂发现的丧葬出行图。

这幅汉画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汉代出丧的浩大规模,使人们对汉代厚葬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此类送葬的车马出行图在各地墓葬都有发现,如在微山县微山岛乡也出土有类似的丧葬画像,可见其风俗流传甚广[2]。

汉代墓葬富有时代特色。

这一时期,贵族宗法制度的崩溃和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导致了传统族葬制度的崩溃,而大家族墓地由此盛行;墓葬的形制与结构丰富多彩,包括土坑墓、木椁墓、崖洞墓、砖室墓、砖棺墓、石棺墓、石室墓、画像石墓、画像砖墓、瓮棺墓等。

各类墓葬的形制又存在差异。

西汉时期多见土坑墓、崖洞墓、木椁墓等,而东汉以后则多见砖室、石室等形制的墓葬。

传统的棺椁制度在西汉初年走向成熟,如长沙马王堆汉墓、连云港双龙汉墓等。

西汉中期以后随着砖室、石室墓的兴起,有棺无椁的葬具制度逐渐确立。

其在构筑形式上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在地面挖出长方形竖穴土坑作为墓室,称为土坑墓;再在坑底用木板构筑木壁墓室,称为木椁墓;用空心砖或小砖或石板(块)砌筑墓室,则分别称为空心砖墓、砖室墓、石室墓。

另一种是在竖穴土坑底部的一端或一侧掏出横穴作为墓室,称为土洞墓或洞室墓;还有在山上凿洞建造的,称作崖墓。

二、汉代早期厚葬的原因
(一)西汉厚葬之风的兴起
风俗源于观念,厚葬亦是如此。

秦朝统治者的厚葬在历史上颇为突出,秦始皇墓便是如此。

汉承秦制,其厚葬之风被认为较秦朝有过之而无不及[3]。

由此可以看出,汉代的厚葬思想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前人的影响。

这种思想意识和民风民俗的惯性作用,使汉代厚葬之风达到了一种极致。

(二) 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
武帝时期西汉王朝的政治形势、经济实力与汉初大不相同。

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的巩固;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无论是国家财政还是个人积蓄,都有了大幅增长。

(三) “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
西汉前期,贵族官僚大都把已故的亲人当作活人看待,将其生前所用的车马、饰品、衣物、钱币等葬入墓中;将房屋、土地、奴仆等制成模型和偶像随葬。

收稿日期:2017-06-20;修订日期:2017-07-20
作者筒介:李晗(1981 —),男,江苏徐州人,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助理馆员,主要从事地方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

92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8月
一般汉墓也有数量不等的锏、陶制生活用具。

汉代厚葬往往以随葬品奢华而著称,实际上,汉墓的厚葬并非只是在墓中填满金银珠宝这么简单,而是遵循“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将死者生前使用过的东西都埋葬到墓中去。

三、汉代早期连云港地区汉墓厚葬调查
多年以来,在连云港地区考古发掘中发现汉墓厚葬现象十分普遍。

连云港地区在汉代属东海郡管辖,据《汉书•地理志》所载,东海郡的面积在全国的103个郡中算是中等,人口较多,是全国人口第五大郡。

“事死如事生”厚葬之风盛行,在连云港地区西汉墓葬中得到反映,这与当时汉代倡导的厚葬风俗十分吻合,其中比较典型的墓葬如下所列。

(一)汪峰汉墓
1964年,在海州区网瞳庄西汉夫妇墓葬男棺出土“黄玉猪”,又名汉八刀和田黄玉握,出土时握于死者手中,也称“玉握”,属国家一级文物,长12厘米,宽 2. 5厘米,高 2. 9厘米。

和田黄玉,玉质精纯,极为罕见。

猪呈伏卧状,尾部有一孔,整个猪造型布局均匀,线条简洁而流畅,刀法娴熟,琢磨极好,雕刻工艺具有典型的“汉八刀”风格,是艺术中的精品。

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现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玉器研究会会长等职务的杨伯达,曾想用故宫博物院馆藏精品钧窑瓷器交换“黄玉猪”,精品均窑瓷器的市场价高达千万元,“黄玉猪”的价值可窥见一斑。

(二) 西郭宝汉墓
1985年,在海州区锦屏镇陶湾村考古挖掘了东海太守西郭宝墓。

该墓处山麓台地上,出土文物较为丰富。

按质地可分为漆、木、竹、金属器等,随葬品有木俑、名谒、竹笥、环首书刀、带钩、锏印、铁剑、毛 笔、玉琀、玉鼻塞、灰陶瓮、五铢钱等。

出土锏印印文刻有“西郭宝”三字和名谒两件:一件上有3行14字 的隽秀隶体墨书。

文曰:“东海太守宝再拜请足下西郭子笔”,另一件上为3行12字,文曰:“东海太守再拜谒西郭子笔。

”经考证,墓主人复姓西郭名宝,为东海郡太守。

《汉书地理志》载:“东海郡…县三十乂〈、郯、兰陵、襄(喷)、下邳、良成、平曲、戚、朐。

”陶湾地区是汉代东海郡朐县的辖地,而东海郡的郡治在距朐县约1〇〇公里的山东省郯城县,按汉代人归葬原籍的葬俗,西郭宝可能归葬于朐县故里。

(三)尹湾汉墓
1993年2月,在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汉墓出土了木牍、竹简、绣品、青锏器、铁器、玉器、陶器、漆木器、钱币等各类文物二百余件。

在清理尹湾汉墓6号墓男棺足部的时候,一堆散乱的木牍和竹简暴露出来。

部分竹简上还有残留的编绳痕迹,少数竹简已经断裂为数节。

木牍字体十分清晰,木牍的表面上还呈现出一层淡淡的油光。

木牍虽然叠压在一起,取出时仍有弹性,写在两面的字并没有磨损和粘连的现象。

共出土木牍23件,竹简133枝,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批珍贵的文物,已于2002年被收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禁止出关珍贵文物,现珍藏于连云港市博物馆。

(四)双龙汉墓
2002年7月,在海州区双龙村花园路一处西汉墓葬出土了银指环、锏镜、锏印、线绕、木尺、针筒、衣 物疏、木梳篦、角笄、发钗等文物。

在其中的三号棺出土了一具汉代女尸,其身高1. 58米,体重25. 5公斤,牙齿完整,头发发根清晰,手足纹路也很清晰。

皮肤除局部破损外基本保存良好,仍有一定的弹性,肤色呈棕褐色,局部灰黄。

其脊柱较直,肢体关节的伸展性和柔韧性都较好。

她是继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代女尸辛追出土之后的又一具汉代女尸,其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巨大。

随女尸一同出土的龟钮锏印,根据随身印章确定其姓名,印文清晰,文曰“凌氏惠平”,是她的姓氏名字。

创造了世界纪录,是保存2000余年而不腐的湿尸,而且形态完整,皮肤保持弹性,部分关节还可弯曲。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现藏于连云港市博物馆。

四、汉代中、后期薄葬习俗及其对连云港地区的影响
(一)汉代中、后期从简节约,提倡薄葬风俗
中国古代有许多帝王生如提倡节检,死后提倡薄葬。

如汉文帝刘恒。

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

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

史学家将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奉为贤明帝王的典范。

文帝在位23年,躬修节俭,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文帝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是一生都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

是最早提出薄葬主张,因山为陵的帝王。

营建霸陵时,文帝称不以金银锏锡为饰,而多用瓦器。

他在位期间禁止皇宫铺张浪费,据说有一次文帝想建造一个鹿台,他向工匠们问需要的费用为多少,结果工匠一算这相当于十户中等收入人家的财产总和,文帝考虑到消费有点大,于 是取消了建造鹿台的想法。

文帝死后也主张丧事从
第8期李晗:浅谈汉代葬俗之演变一以连云港地区为例93
俭,据说后来绿林军攻入长安唯独就是没有挖开文帝的陵墓,因为知道里面没有什么东西,可见勤俭的人不仅生前远离灾祸,即使死后也可以得以安寝。

(二)汉代中、后期连云港地区汉墓薄葬现象
汉文帝崇尚薄葬,并以身作则实行薄葬,对当时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西汉后期倡导薄葬,表现在不随葬物品,或只随葬陶器,特别不葬铁器。

据原国家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信立祥研究员分析,汉代中后期提倡薄葬:一 方面是为了节俭;而另一说是为了防止身体腐烂。

西汉中期以后,陶质明器增多,时代愈晚,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愈多,比较贵重的锏器、漆器则逐渐减少。

到了东汉末年,随葬品几乎全被陶明器代替。

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是汉墓,必定是厚葬,会有大量的文物出现,其实也不尽然。

连云港地区就曾多次出现完整汉墓无出土文物现象,人们很吃惊,甚至有许多猜测。

怀疑墓葬是否被盗过;墓主人或因为当时是清官,死后不放任何随葬物品以示清正、廉 洁;甚至还猜测墓主人生前是否因为犯过错被贬流放以致隐姓埋名,等等。

这些疑问要从当时历史角度考虑去辩证和客观地分析。

其实,汉代中、后期社会就开始逐步形成从简节约、提倡薄葬的社会风气。

从连云港地区汉代中、后期汉墓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薄葬风气在汉朝已经波及到连云港地区,体现在汉代墓葬出土文物少甚至没有出土文物现象,如白鸽涧果园汉墓、丹霞汉墓。

1 白鸽涧果园汉墓2011年,在海州区白鸽涧果园考古发掘了一座汉墓,该墓属于西汉时期,结构为竖穴土坑墓,单棺无椁室,墓深 3. 7米,棺长2. 15米,宽0.62米,高0.6米,呈南北走向。

遗憾的是,该墓年代久远,保存状况较差,未发现任何有价值的文物。

2 丹霞汉墓2013年,在海州区云台乡丹霞村考古发掘了一座汉墓。

该墓位于丹霞村一处居民区,属于南云台山麓的坡地上。

从现场的情况来看,应为一座西汉时期的竖穴土坑木椁墓。

墓室建在岩体上,分为南北两个椁室,中间以30厘米厚的自然岩体作隔梁分别葬有一棺,头向均为正东方向。

该墓葬经清理后,两个棺体内除了墓主的残余骨骸外均无任何随葬品。

终上所述,汉代葬俗厚葬和薄葬之风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追本溯源,不管是厚葬还是薄葬都是社会风气使然。

出土文物的多少或有无,可 以清楚地反应出历史的更迭、时代的变迁和时代墓葬的特色。

通过客观分析这个现象,人们就会释然,也就会感到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 方成军.简论淮河流域西汉王侯墓随葬礼俗[EB/O L].
(2003-10-01) [2017-02-06 ]. h ttp:///
A rticle/CPFD TO TAL-A H S L200310001010.htm.
[2] 百度文库.由汉画像石墓管窥汉代厚葬习俗[EB/O L].
(2011-11-28) [2017-02-06]. h ttp://w /
view/f7 3 9 c080e53a580216fcfe20.h tm l.
[3] 南昌新闻网.西汉厚葬风造就“土豪”海昏侯墓出土文
物已 2 万多件[EB/O L]. (2016-01-07) [2017-02-06].
h ttp:/ /new s,jxn /2016/0107/6572227.sh tm l.
[4]连云港市政协.古韵盛迹[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
On the Evolution of Burial Customs in the Han Dynasty :
Taking Lianyungang Area as an Example
LI Han
(Lianyungang Revolutionary Memorial Museum,Lianyungang 222006, China)
Abstract :T h e H an D yn asty is a v e ry im p o rtan t h isto rical period in C hinese h is to r y,w h ich has rich ch arac­te ristic s of th e tim es in b u rial cu sto m s.C om bined w ith th e arch aeo lo gical a n a ly sis of the u n earth ed cu ltu ral re lic s in the H an D yn asty in L ian yu n g an g area for m an y y e a r s?th e paper stu d ies th e c u sto m s,cau ses and th eir in flu ence of the H an D yn asty in order to fu rth er ex plore the evolu tion of b u rial cu sto m s in th e H an D y n asty.
Key w ords:H an D yn asty;b u rial c u sto m s;ev o lu tio n;L ian yu n g an g area
(责任编辑:杨艳实习编辑:吴思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