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2种群数量的变化(共22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K/2 K
知识点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6、两种曲线的比较: 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
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淘汰的部分;
7、曲线中K值与K/2值的分析:
出>死 出=死 出<死 K/2 K
出=死 出>死
出<死
K
知识点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8、指导意义:
(1)为了持续获得较多的生物资源:
= ②计算方法:增长速率
现有个体数 - 原有个体数 时间
③“J”型曲线增长速率: ●持续增加;
(看斜率)
课堂练习:
关于λ值的考查
D
λ>1,数量增加; λ=1,数量不变; λ<1,数量减少;
第10年
增加
减少 λ-1=0
知识点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形成原因:
思考1:自然界中大部分种群的 增长模式是否都是“J”型曲线呢?
一、实验原理: 2、培养基种类: (1)固体培养基:
(2)估算法:
初捕标志数
①黑光灯诱捕法: 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个体总数(N)
②样方法: 适用于双子叶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 重捕标志数 重捕个体总数
③标记重捕法: 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④抽样检测法: 用于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藻类等体积微小生物数量;
(3)其他方法: 适用于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动物,特别是猛兽和猛禽; ①照片重复取样法;
K/2
①设法增大K值;
②捕捞、采伐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以上时进行,且
剩余种群数量应保持在K/2; (2)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
思考:合时收获能获得最大收获量?
①设法减小K值; ②防治时间越早越好,应在K/2以前进行;
(3)草场放牧、鱼的养殖;
种群数量不能超过K值,否则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
知识点四、种群数量的波动
C6H12O6+6O2
6CO2+6H2O
②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通过将糖类转化成为二氧化碳和乙醇来
获取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
(3)同化作用类型:异养生物;
(4)生殖方式:出芽生殖、分裂生殖和孢子生殖;
(5)最适生长温度: 28℃
知识点五、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5、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
数学模型 公式 曲线
优点 科学、准确
直观
1、定义: 知识点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自然界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
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模型假设(适用条件):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
K=375
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可能会超过K值;
●“S”型曲线有K值, “J”型曲线没有K值;
●前期由于个体基数少, 新环境适应期,所以种 群数量增长较慢;
3、环境容纳量:
知识点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2)K值的大小:思考2: 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
●或属于以下情况之一 : 物种入侵早期阶段;
没有环境阻力;
3、数学模型:Nt=N0λt
理想条件下;
其中:(1)N0 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2)t 为时间;
(3)Nt 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4)λ表示该年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4、增长率:
知识点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定义:该年种群数量比上一年种群数量多了多少倍;
●栖息环境等条件恶化,食物减少,活动范围减弱,K 值会变小; ●栖息环境等条件改善,K值会变大;
4、增长率:
(1)“J”型曲线增长率: 不变;
(2)“S”型曲线的增长率一直减小,当种群数量到达K 值时增长率为0; 5、增长速率:
(1)“J”型曲线增长速率:持续增加;
(2)“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 ●先增大后减小,在K/2时达到最大,到达K值时为0;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
天敌数量也增加,该种群的出生率会降低,死亡率会上升,当出生率等于死
亡率时,该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2、“S”形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3、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1)定义:
●不能破坏环境;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上节重要知识回顾
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 ●对城市人口和鸟类数量影响较大;
●最基本数量特征;
●年龄结构分类? ①增长型 ②稳定型
结构
③衰退型
上节重要知识回顾
2、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逐个计数法: 适用于调查个体数量少、个体大、分布范围较小时;
1、外界条件稳定: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2、某些特定条件下,种群数量可能出现爆发性增长;
3、不利条件:某些种群种群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濒临灭绝;
知识点五、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实验原理:
1、酵母菌:
(1)细胞结构归类:单细胞真菌,真核生物;
(2)异化作用类型: 兼性厌氧生物;
①有氧气环境中,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将葡萄糖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2)增长率与λ的关系:增长率=λ-1 ①λ>1,种群数量增加,该种群年龄结构为 增长型; ②λ=1,种群数量不变,该种群年龄结构为 稳定型; ③λ<1,种群数量 减少,该种群年龄结构为 衰退型 ;
(3)“J”型曲线增长率: Nt=N0λt ●λ是常数,值不变,所以其增长率不变;
5、增长速率:
①定的个体识别技术等;
学习目标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1、复习模型的定义及分类,了解构建数 学模型的方法; 2、理解种群的“J”形与“S”形增长模式,能够应 用K值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种群数量处于波动之中;
4、通过课本中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 变化,掌握抽样检测法的操作要点;
知识点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模型定义(详见必修一57页): 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
2、模型分类: 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3、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4、步骤: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