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的视觉看问题做孩子的标杆——家教讲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孩子的视觉看问题做孩子的标杆——家教讲座
发布时间:2021-04-12T10:36:53.3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2期作者:费洪芝[导读]
费洪芝绥芬河市第二小学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5-019-01一个成功的教育来自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就社会教育而言,现在全社会都在努力构建积极、阳光、向上的社会教育氛围,各种正面教育题材的展现,正能量广告的播放,弘扬传统美德的事迹,还有红色教育等等。
学校教育,更是有教育战线的所有人挖掘一切能挖掘的力量,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校教育资源。
而这两块有全社会的人,甚至是有更专业的人来承担,不需要我们家长朋友操心,唯有家庭教育是我们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一项工作,甚至都可以称之为是我们家长必须要做的一项事业,因为他对于一个教育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我们能摸的着、看得见,真正能有的放失地去践行的一个角色。
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助力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可以使三者发挥更大的能量。
但,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是一个不良的家庭教育往往会使前二者功亏一篑,一切归零,甚至是负数。
这就是为什么社会大环境相同,又接受同样的学校教育,可最终的教育成果却大相径庭。
家庭教育这么重要,相信大家也都有认识、有感悟,甚至有的家庭教育也很成功,那我今天就家庭教育谈一谈我的几点认识与建议:
一、家长以身作责,给孩子做标杆。
都说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的观察能力很强,更富有模仿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从来到这个世界,跟你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你的一言一行都无形中成为他的标杆,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你乐观、你与人为善、你尊老爱幼、你在公共场合讲秩序、讲文明,他都会看在眼里,并模仿去做。
试想,假如你在公共场合嗑着瓜子,瓜子皮随地乱扔,大声说话,他就会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他也会跟着你一样去做,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相反,你走在路上,顺手捡起一个包装袋垃圾扔进垃圾筒里,那你的孩子绝不会随手乱扔垃圾的。
曾看过一个小视频,地铁车厢里一个母亲刷着手机,孩子也凑着小脸去看,反观旁边的一个妈妈,低头静静地看书,而坐在她身边的孩子也在自己看着书。
这就是榜样的作用。
有些东西不用过多的语言教育,身体力行效果最好。
二、陪孩子多阅读
我们大家都知道读书好呀,它可以让我们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它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可以让我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苏轼不是有句诗,腹有诗书气自华吗,大家都知道诗书好处多多,但现在却是诗书人人越来越少,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时间都被电子产品占去了,可以说现在的电子产品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便捷的生活,但对于孩子来讲却是利弊参半。
有的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中不能自拔,既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也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成了现代教育的一大难题,有很多家长说,想让孩子摆脱手机、电脑都得斗智斗勇。
可见,这是一件让家长很头疼的事。
其实我们可以抛开管孩子迷恋电子产品这一切入点,而从另一角度入手,就是反观我们家长是怎么面对电子产品的呢?是否是你的业余时间都在刷微博、刷斗音?在孩子面前手机不离手?如果是,那你在孩子面前就不要对他们说“不!”因为你的“不”太苍白了,我们要求孩子不去做我们一直迷恋的事情,孩子能信服吗,根本就没有任何说服力,我们要先纠正自己现在的生活习惯,放下手机和孩子在一起做做运动,看看书,我建议孩子读的书我们一定也要读,这样我们就可以和他一起谈论书中人物,情节,内容等等,他就会觉得有和你有共鸣,他就会有阅读的乐趣,甚至把你当朋友当知音,人都希望有人懂自己,这种亲子阅读是最行之有效地培养孩子爱上阅读的方式方法,而谈论书的内容,人物,情节,还有对其中的感悟等,又无形中煅炼了孩子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以及练就他善于表达的能力,可以说益处多多。
和孩子多去书店转转,陪孩子选选好的读物,有些道理都可以在阅读中自悟、自省。
所以家庭教育不是说教的,单一的说教只会令人反感,不会有好的效果。
三、站在孩子的视觉看问题、处理问题。
为什么说要站在孩子的视觉看问题、处理问题呢?因为我们家长往往习惯于以家长的姿态,站在高高的上方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时间久了,就会和孩子形成代沟。
曾遇到过这样一位知书达理的家长向我倾诉了一个让她很困惑的问题,特别说明的是这位家长真的很知书达理,也正因为她的知书达理,把她的女儿教育的很是乖巧、懂事,她很少与同学有矛盾,人缘也很好。
但少有矛盾不代表没有,小孩子在一起,总会有点小摩擦的。
以往她和妈妈说这些事,妈妈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先剖析自己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让她去正识,然后对她加以要求。
以往呢她都是言听计从,不去反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对是非也有了一定的判断。
你总是一味地要求,她自然会很不舒服,难以接受。
终于有一天,孩子暴发了,非常委屈地哭诉:“所有的问题都是我的错,别人总是对的,就我都是错的。
我怎么做都不对。
”当时这位妈妈懵了,她不知道一向乖巧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她说我做为家长不就得帮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吗?我听后跟她说:“你做为家长帮孩子认识自己的问题没有错,但时机不恰当。
因为你首先是站在了妈妈的角度上看问题,你又是事情的局外人,没有切身的感受,你又用大人的理性去处理这个问题,你只谈自己孩子存在的问题,就另一个孩子的问题避而不谈,这就会让孩子误认为你把所有的错都归咎到她身上,所以她才有那么大的反应,要知道她还是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孩子。
试想,假如你们夫妻闹矛盾,你在气头上,这时你的朋友过来对你一顿数落,说你这这不对,那那不对,你舒服吗?就算你的确有更大的问题,你当时是不是也希望有人能站在你的角度去想,去理解你,安慰你。
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呀!这时我们要抛开家长的角色,站在孩子的角度,在孩子的视觉上,试着去理解,甚至不是大的原则问题上都可以跟她站在一条战线上,和她一起去发泄一下不满,让她觉得有人能理解她,有人能体会她的气愤,这样她心理舒服了,不再委屈了,被理解了,气顺了,你再适时的疏导,让她也看到自己的问题,她也就能接受了。
不然在气头上,是听不进去道理的,更不会接受你的理性教育。
这里的适时疏导必须要找准时机,得需要看事情的大小,有时一会,有时可能需要半天,一天的时间,只有她想通了,释然了,然后再去引导,这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肯定她的明理、大度、善良等等,往积极的心态上引导。
教育不能急切,要让孩子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后来听这位家长说,回去站在孩子的视觉跟孩子长谈了一次,孩子大哭一场,本来孩子同学闹矛盾心理就不舒服,再加上家长的一边倒处理问题,孩子积累了太多的委屈。
值得欣慰的是后来妈妈及时地改变了处理类似问题的方法,站在孩子的视觉看问题处理问题,母女关系特别融洽,孩子心理非常健康,同学关系也处理的很好。
当然,我们也不能纵容孩子一些问题,不能黑的说成白的,但也不能放大问题,要把他看成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不能单一的、一味的要求孩子高境界,那违背孩子的成长心理。
家庭教育话题很多,这需要我们在实际教育中不断摸索、反思改进,我们要做一个时时反思家庭教育的家长,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家庭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