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吉安一中2014-2015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力倡以“君为臣纲”为首的三纲之说,忠君与尽孝乃是其核心要义。
但是,假如君主背离为君之道,祸国殃民,臣子的忠诚义务是否仍然要恪守?这样的矛盾,先秦诸子以及汉代学者都有不少讨论。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对于这些观点有很精到而有趣的梳理和评论。
钱先生的评论开始于汉景帝面前发生的那场著名的争论。
据司马迁记载,争论发生在黄生和辕固生两位重量级学者之间,话题正是如何评价历史上有名的“汤武革命”。
黄生的见解旗帜鲜明,认为商汤和武王讨伐君主的行为就是弑君。
但是,辕固生显然是一个孟子主义者,坚持主张汤武乃受命于民,受命于天,征讨像桀纣那样的暴君是顺天命合民意的义举。
争执不下时,黄生运用比喻,他把君主比做帽子,把臣子比做鞋子:“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
何者?上下之分也。
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
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弑而何也?”
辕固生应该抨击这比喻本身就不妥。
帽子再破,也不至于残害人身,但是君主却大可成为独夫民贼。
另外,假如臣子采取“正常途径”,正言匡过,反复谏言,但君主却一意孤行,变本加厉,那又该如何是好?这样层层逼近,就可以把讨论引向深入。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辕固生居然劈头盖脸地来了一个归谬法,把汉高祖刘邦搬出来抵挡:“必若所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耶?”景帝看到自家爷爷都涉嫌弑君了,连忙干预:“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遂罢。
司马迁感叹道:“是后学者莫敢言受命放杀者。
”
钱钟书先生称黄生的学说与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如出一辙。
《韩非子·忠孝》云:“汤、武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
……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
”如此看来,先秦百家对于君主以及政治体制想象的差异似乎并没有一般思想史所界定的那么大。
不过,饶有兴味的是,后世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一种或许可以称之为“事后追认”的学说,那就是,姑且将推翻前朝君王的行为视为“弑”,不过,如果此后登堂入室的新君主能够延续自己的统治,那么就获得了一种正当性。
钱先生追溯了这种名之为“逆取顺守”的学说演进过程:
《商君书·开塞》:“武王逆取而贵顺,……其取之以力,持之以义”;“逆取”即“弑”
尔。
班固《东都赋》:“攻有横而当天,讨有逆而顺民”;《后汉书·袁绍传》下刘表谏袁谭书曰:“昔三王、伍伯,下及战国,君臣相弑,父子相杀,兄弟相残,亲戚相灭,盖时有之。
然或欲以定王业,或欲以定霸功,皆所谓‘逆取顺守’”。
但是,这种完全以成败做解释确实有些“成者王侯败者寇”的意味。
后世儒家如朱熹、欧阳修等都试图指出这里的矛盾,不过,还是钱先生的说法更加一针见血:“盖儒家既严树纲常名教,而复曲意回护‘汤、武革命’,说终难圆,义不免堕”。
在我看来,儒家的这种困境跟中国古典社会结构有关。
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形成一种足以制约君主权力的社会力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秦始皇的“废封建,置郡县”带来的真正的地方权力无从形成以及科举考试导致的社会原子化,实在是决定中国两千年专制统治以及不断地改朝换代的根本原因。
(选自《观察家》,作者为贺为方,有删改)
1. 下列关于黄辕之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黄生认为商汤和武王讨伐君主的行为就是弑君,忠君是臣子应恪守的义务。
B. 辕固生主张像桀纣这样背离为君之道、祸国殃民的暴君,征讨他们是顺天命合民意的。
C. 黄生以鞋子和帽子为喻,说明君臣之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背离“君为臣纲”之道的。
D. 辕固生认为,君主若一意孤行、变本加厉,臣子也是应当正言匡过,反复谏言的。
2. 下列关于钱钟书对“君为臣纲”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忠君之道存在矛盾是不争的事实,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对此有很精到而有趣的梳理和评论。
B. 黄生的忠君说和韩非子“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的观点,在钱钟书看来本质上是大同小异的。
C. “逆取顺守”学说从秦至汉,都不断有人论证它的正当性,如果新君主能够延续自己的统治,那么就可接受。
D. 钱钟书并不认同“逆取顺守”学说,认为儒家在这个认识上自相矛盾,武断地以成败论英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忠君与尽孝是三纲之说的核心要义,而在整个封建社会儒家都没有办法调合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B. 司马迁面对黄辕之争感叹道:“是后学者莫敢言受命放杀者。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儒家思想的困境。
C. 尽管先秦诸子站在自己的立场,对君臣之义有不少的讨论,但是这些观点之间的差异并没有一般思想史所界定的那么大。
D. 中国古典社会结构没有形成制约君主权力的社会力量,是决定中国两千年专制统治以及不断地改朝换代的根本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辅,河间宗室人也。
举孝廉,为襄贲令。
上书言得失,召见,上美其材,擢为谏大夫。
会成帝欲立赵婕妤为皇后,先下诏封婕妤父临为列侯。
辅上书言:“臣闻天之所与,必先赐以符瑞;天之所违,必先降以灾变:此神明之征应,自然之占验也。
昔武王、周公承顺天地,以飨鱼乌之瑞,然犹君臣祗惧,动色相戒,况于季世,不蒙继嗣之福,屡受威怒之异者乎!虽夙夜自责,改过易行,畏天命,念祖业,妙选有德之世,考卜窈窕之女,以承宗庙,顺神祗心,塞天下望,子孙之祥犹恐晚暮,今乃触情纵欲,倾于卑贱之女,欲以母天下,不畏于天,不愧于人,惑莫大焉。
里语曰: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无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一言臣窃伤心。
自念得以同姓拔擢,尸禄不忠,污辱谏争之官,不敢不尽死,唯陛下深察。
”书奏,上怒,使侍御史收缚辅,系掖庭①秘狱,群臣莫知其故。
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俱上书曰:“臣闻明王垂宽容之听,崇谏争之官,广开忠直之路,不罪狂狷之言,然后百僚在位,竭忠尽谋,不惧后患,朝廷无谄谀之士,元首无失道之愆。
窃见谏大夫刘辅,前以县令求见,擢为谏大夫,此其言必有卓诡切至,当圣心者,故得拔至于此。
旬日之间,收下秘狱,臣等愚,以为辅幸得托公族之亲,在谏臣之列,新从下土来,未知朝廷体,独触忌讳,不足深过。
小罪宜隐忍而已,如有大恶,宜暴治理官,与众共之。
昔赵简子杀其大夫鸣犊,孔子临河而还。
今天心未豫,灾异屡降,水旱迭臻,方当隆宽广问,褒直尽下之时也。
而行惨急之诛于谏争之臣,震惊群下,失忠直心。
假令辅不坐直言,所坐不著,天下不可户晓。
同姓近臣本以言显,其于治亲养忠之义诚不宜幽囚于掖庭狱。
公卿莫敢尽节正言,非所以昭虞舜之听,广德美之风也。
臣等窃深伤之,唯陛下留神省察。
”
上乃徙系辅共工狱,减死罪一等,论为鬼薪②。
终于家。
(选自《汉书》)【注】①掖庭:宫中旁舍,宫女居住的地方。
②鬼薪:秦汉时的一种徒刑,因最初为宗庙采薪而得名。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以飨.鱼乌之瑞飨:享受
B. 塞.天下望塞:满足
C. 崇.谏争之官崇:崇拜
D. 元首无失道之愆.愆:过失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无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一言/臣窃伤心。
B. 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无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一言臣/窃伤心。
C. 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无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一言/臣窃伤心。
D. 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无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一言臣/窃伤心。
6.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刘辅谏言皇帝不该册封赵婕妤为皇后,情意恳切,说理清楚,但终因言辞激烈触怒了皇帝,被侍御史抓了起来。
B. 辛庆忌等大臣都上书劝谏皇帝做一个明君,宽恕刘辅;皇帝听从了他们的建议,释放了刘辅,使其得以终老于家。
C. 本文属于人物传记,篇幅短小,语句凝炼,选例典型,寥寥几笔就刻画了一个敢于直谏、不畏死亡的诤臣形象。
D. 本文文风淳朴,构思巧妙,以语言描写为主,从正面侧面着笔刻画主要人物刘辅,显示了作者出色的语言功底。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上书言得失,召见,上美其材,擢为谏大夫。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卿莫敢尽节正言,非所以昭虞舜之听,广德美之风也。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11分)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苏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摧檐泻竹声。
8. “风花误入长春苑,,一句中,“花”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误入”?(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诗中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描写雪景,请列举两处加以说明。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民生疾苦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一根玉米
陈永林
那年皖北一带大旱,那可是百年未遇的大旱,老天爷六个月没下过一滴雨,河床干裂成一块块的。
田地里看不到一点绿色,到处扬着飞尘,整个世界在白晃晃的毒日下淡成一片模糊。
荡在蛤蟆村人的头顶上死亡的气息稠得像雾。
吃尸的乌鸦像云一样在村子上空飞来飞去,乌鸦血红色的嘎叫声让村人的目光变得青紫。
村长敲响了村头古槐树下的钟,干裂的钟声如玻璃一样在村人的心上划过。
村人都来到槐树下。
往年绿意葱茂的槐树如今光秃秃的,槐树叶子早让村人吃光了,但槐树又冒出淡淡的绿。
村长看着或坐或躺在槐树下零乱一片的村人,眼里就酸辣了。
村长把酸辣咽回肚里去,说,我们不能等死,蛤蟆村不能绝,还是去外逃荒吧,熬过这荒景,就回。
村长的话让村人的脸灰黑一片。
第三天,就有拖儿带女的村人拿着棍端着碗出了村。
他们走得很慢很慢,两条腿似有千斤重,挪不开。
女人的嘶哭声震得头项上的槐树枝摇摇晃晃。
男人不哭,紫黑色的泪水汪洋了他们凄凉的脸。
几天后,村里的房子大都空了。
没走的大都是老弱病残。
土根和槐花不属于老弱病残却没走。
槐花已怀了六个月身孕,土根说,赤地千里,往哪儿走?死在外面还不如死在家里。
但根本弄不到东西吃,土根只能吃红土,把那红土晒干,捏成粉,然后配一点晒干的槐叶、野草,煮成糊,闭了眼睛往肚里灌。
吃了三天,土根拉不出来,肚子却涨得痛极。
槐花说,再也不能吃红土了,吃多了会涨死。
土根说,吃什么呢?能吃的树叶已吃完了,野草也
吃完了……有了,树皮可以吃。
土根就拿了刀剥槐树皮。
这样又熬过了一个月。
槐花说,再熬不下去了,你别管我,还是走吧。
走了,或许可以活下来。
槐花说这话时,泪水血淋淋地汪在眼里。
“我们死也要死在一起”,土根把槐花揽进怀里说,泪水也一滴一滴地砸在槐花头上。
槐花说,可怜了肚里的娃儿,他还未看一看这天、这地、这山、这水,也未看我们一眼,就……
槐花青一块紫一块的哭声牛鞭一样抽打着土根的心。
土根求道,别哭了,别哭了,我的心在滴血呢。
土根劝槐花别哭,自己却哭了。
后来两人索性抱成一团,哭了个天昏地暗。
这时传来踢门声,土根忙抹了泪,开了门,进来的是村长。
村长说,你们吃了啥好吃的东西,还有精神哭?
土根看到村长手里拿着一根玉米,土根的目光就绿了,绿色的涎水也淌下来了。
村长说,这玉米是给你的。
原本我留着做种子,唉,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村里没走的人每户给一根。
土根接过玉米,恨不得一口吃了。
但土根把涎水又吞回肚里了,他一口也没舍得吃。
槐花说,不到真饿死的份上,我们不吃这个玉米。
十几天又熬过去了。
土根说,留在村里的人只剩下我们俩人了,我们也要死了,还是把那根玉米煮了吧。
槐花说,我就煮了。
槐花从罐里拿出那根玉米,玉米的香味把屋子塞得满满当当,一点缝隙也没有,土根贪婪地吸着这香味。
土根说,这样死了也值。
槐花说,我去外面看看有没有一点野菜野草什么的。
槐花说着出了门。
槐花并没有去寻野菜野草,槐花只是想把那整根玉米让给土根吃。
或许土根吃了那根玉米,能多熬两天,到时一下雨,满山的野菜野草不就出土了?槐叶不就长出来了?那土根不就可以活下来了?槐花这样想着,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
此时的土根也这样想。
土根也出了门,也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
第二天就下雨了,瓢泼样的大雨一连下了两天两夜,土根那茅草屋也倒了。
后来,出外逃荒的村人断断续续回蛤蟆村了。
蛤蟆村原来有五十多户人家,经过这次干旱,现在只剩下八户了。
那八户人回村后才发现他们没种子了,都叹着气说,这是天意,蛤蟆村命该绝。
有人说.再在村人家里找找,算不定能找到种子。
就有村人在土根倒塌的房子里发现了几株玉米苗。
一声欢呼,所有的村人都来了。
都围着玉米苗跪下了,亮晃晃的泪水掩盖不了他们的激动。
蛤蟆村有救了,蛤蟆村有救了。
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如黄灿灿的日头一样,落满了村里的沟沟壑壑。
他们又都抱成一团疯了样的大哭。
白汪汪的哭声把头顶上的日头都震得一摇一晃。
(摘自《当代小小说集萃》,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蛤蟆村除了老弱病残以外的村民在前所未有的旱灾面前都出去逃荒了,而土根夫妇最终没有逃荒的根本原因是对家乡眷恋深沉。
B. 本文对村长形象的塑造不多费笔墨,寥寥数语之下,一个善良、负责甚至带有点苦中作乐幽默感的村长形象跃然纸上。
C. 本文语言独具特点:一方面是符合人物形象的带有口语性质的通俗语言,另一方面是作者叙述时凝练精致的文学性语言。
D. “白汪汪的哭声把头顶上的日头都震得一摇一晃”,抒发了村人绝处逢生喜极而泣的情感,以此作结戛然而止,这是典型的让读者具有想象空间的“留白”式结尾。
E. 本文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和对比等艺术手法,叙述了一个情节跌宕、感人至深的故事,叙事手法打破常规,新颖独特;主题具有教益作用。
(2)请简述小说前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土根夫妇的形象特点。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主人公是土根夫妇,可不可以将标题“一根玉米”改为“患难夫妻”?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2014年6月,谷歌公司的无人驾驶汽车率先亮相,预示着无人驾驶汽车时代即将到来,并促进汽车行业____________的发展。
②当食品安全与_______的二维码技术相结合,人们就能够仔细了解食品的“身世”,甚至还能找到鸡蛋的“鸡妈妈”。
③在沿海农村地区生活的老五一家,虽然没有豪车奢衣,但是自家经营种植的葡萄园生意__________,生活过得悠然自得。
A. 蒸蒸日上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B. 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蒸蒸日上
C. 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D. 突飞猛进蒸蒸日上日新月异
13. 下列各句中,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俄裔学者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俄罗斯总统当天批评俄政府没有在年轻学者毕业时为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导致人才流失。
B. “呼格吉勒图案”的平反,显示了政府部门彻底治理因特殊历史时期带来的冤假错案问题以及施行依法治国的决心。
C. 菲律宾借口查处“非法捕鱼”为名,屡次进犯黄岩岛,并企图将其改名为“帕纳塔格礁”,中国外交部就此阐明了严正立场。
D. 如何在肯定草根文化的同时,不过分鼓吹偶像崇拜而是放大草根中“励志”的因素,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众,是值得娱乐媒体深思的问题。
1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是礼仪之邦,慷慨好客是我们的民族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般来说,发自内心的尊重关爱应该是主人待客的基本态度。
②待客之道,首在分清宾主。
③当然,居客位的一方也需讲究“客道”。
④好客自然讲究待客之道。
⑤主即待客迎送的一方,宾即拜谒、暂居的一方。
⑥主人为客人尽量想得周到,客人也尽量不给主人添麻烦。
A. ②⑤④⑥①③
B. ④②⑤①③⑥
C. ④①③②⑤⑥
D. ②⑤④①③⑥
1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分)
地震是人类遭遇的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发性最强、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地震预测、预报一直备受关注。
地震预报是政府以减少公民生命财产损失为目标,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的责任行为。
因此,____________。
在各省市,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是省政府;在北京,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是国务院。
如果把地震看成地球上物质和能量运动的过程,________。
既然有规律,就应该能够被认识,但是对这种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若干阶段,目前还不能从整体上预测,预报地震。
因此,可以这样回答:人类何时能够预测、预报地震?________________。
16. 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
(5分)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六、写作(60分)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材料一:流水会远去,时光会流淌,生命会消逝,存在的只有现在。
材料二:辉煌的盛唐已逝,但伟大的诗魂永存;古希腊城邦已经坍圮,但自由民主的星火依旧蔓延。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
1. D. (此项变假设为肯定,且改变语意重点。
见第四段:假如臣子采取“正常途径”,正言匡过,反复谏言,但君主却一意孤行,变本加厉,那又该如何是好?)
2. A. (见文中第一段“这些观点”指的是先秦诸子以及汉代学者对君臣之道矛盾的各种讨论)
3. C. (此项说法绝对,见文中倒数第四段,是“似乎”没有那么大)
二、
4. C(崇:重视)
5. A
6. B(没有释放,而是减死罪一等,给宗庙服劳役。
)
7. (1)(刘辅)上奏章议论(国家政事的)得失,被皇上召见,皇上赏识他的才能,提拔他担任谏大夫。
(补出主语1分;美,赏识,意动用法,1分;擢,提拔,1分;句意2分)
(2)公卿大臣不敢再尽忠职守坚持正论,这不是用来发扬虞舜倾听臣下的意见,弘扬品德美好风气的做法。
“所以”1分,“昭”1分,“广”1分,句意2分。
)
8. “花”指雪花。
(2分)因为正值严冬,长春苑中本不应有花开,但雪花犹如梨花绽放,所以说“误入”。
(3分)
9. (1)以“马亦惊”侧面写出漫山皆雪、一片银白的美丽世界。
(3分)(2)以作者对雪景的喜爱侧面写出雪景之美丽。
作者“先行”,以先赏为快,不让牛羊破坏雪的纯洁,甚至还要留宿僧榻以欣赏大雪融化之景。
这些都写出了作者对雪景的喜爱,写出了雪景之美。
(3分)
10.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三、
11. (1)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D不给分。
(A项根本原因是槐花有了身孕且赤地千里外面同样难以为生;D项不是留白式结尾,留白式结尾是开放式结尾,本文不符合这一特征;E“叙事手法新颖”不妥,全文以时间为顺序,谈不上“新颖”,其它正确)
(2)答案:①交代了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小说张本;②前两段描写了因干旱带来的末日景象,渲染了悲苦绝望的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③坏境的恶劣艰苦衬托了人性之美。
(每点2分)
(3)答案:①决绝,天灾时坚守家园;②坚贞,患难中相濡以沫不离不弃;③善良,希望面前舍生重情。
(每点2分)
(4)第一种观点——可以将标题改为“患难夫妻”。
(1分)
①土根和槐花这对患难夫妇是小说的主角,贯穿全文始终,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2分)②“患难”也点出了小说特定的环境特征;(2分)③“患难夫妇”也暗示了小说主旨,即在患难的情节中展现出患难与共、恩爱相携、舍己为人的人性之美,有利于作品主旨的提炼。
(3分)
①“一根玉米”是全文最大的矛盾冲突,同时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2分)②以“一根玉米”为题能设置悬念,激发作者探究欲望;(2分)③“一根玉米”以小见大,内涵丰富,“一根玉米”见证了患难与共、恩爱相携、舍己为人的人性之美,也寓指“希望”。
(3分)(如果从其他角度来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五、
12. C(都有快的意思。
突飞猛进:侧重速度快,发展迅速。
日新月异:侧重变化大,日日都有更新。
蒸蒸日上:一天天地向上发展,形容发展速度快,多指生活和生意)
13. D(A. 主语中途易辙,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俄裔学者”移至“在”后面;B. 搭配不当,“治理……问题”应改为“处理……问题”;C. 句式杂糅,改为“以查处……为名”或去掉“为名”)
14. B (④句中的“好客”和前面的“慷慨好客”照应,作为第一句。
②句中的“待客之道”紧承第④句。
⑤句紧承②句解释主宾。
①③⑥解释待客之道。
)
15. (1)地震预报是有发布权限的(或地震预报的主体只能是权威的政府部门)
(2)那么地震就应该遵循物质和能量的运动规律(或而物质和能量运动的过程是有规律的)
(3)这一天虽然还遥远,但非无期(或应该是在将来的某一天,但现在还无法做到)(每空2分。
意思对即可)
16. 内容:老一代乌鸦向瓶子中投放石子抬升水位的方式喝到水,而新一代乌鸦则直接用石块打破水瓶来喝水;(2分)寓意(反面):讽刺新一代那种只顾眼前利益、不计长远利益,急功近利乃至杀鸡取卵的行为。
寓意(正面):讴歌了新一代敢于打破古板僵化思维的束缚,敢于创新的精神。
(3分)(有关寓意的两个答案任选其一即可,如有其它角度,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17. 【立意探索】从两则材料中可以概括出两个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的观点: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
首先要思考现实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让其过去,如人生的痛苦、心灵的创伤、一段不如意的生活境遇等都可以让其过去,从而以一种乐观的心态来对待人生。
其次要思考哪些东西是不会过去的,如流传千古的文章、思想、文明的碎片等,都会穿越历史时空,影响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因此,对于这些东西,要珍惜,要保护,要传承。
据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