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2021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淄博市2021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安检人员目不交睫地盯着安检显示仪,突然一个画面定格在工作人员面前;一个包裹里藏有一支枪!机场方面立即将该包裹扣押并报警。

B . 对待野生动物,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赶尽杀绝,只顾眼前利益。

C . 有些大学毕业生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和追求,不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因此有人指责他们百无一能。

D . 藏玉之人如过江之鲫,购玉之人也更仆难数,但赏玉之人却寥寥无几,许国文经过十多年的历练,其赏玉功力在圈内也是大名鼎鼎。

2. (2分) (2017高三上·全州月考)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们只知道噪声影响听力,其实噪声还影响视力。

试验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

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力模糊;而噪声达到ll5分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________________。

A . 所以,处于噪声环境中长时间地活动,就很容易使人出现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B . 因此,人如果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就很容易出现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C . 所以,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对于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的人来说,是很容易产生的。

D . 因此,对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来说,时间长了,就很容易产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3. (2分) (2017高三上·徐州期中) 下列诗句中,与下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 .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B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C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 . 欲知别后思今夕,溪水东流是寸心。

二、诗歌鉴赏 (共2题;共12分)
4. (2分) (2020高二上·哈尔滨期末) 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事物,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海棠)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丁香)
B .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
C .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红梅)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杨花)
D .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荷花)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青松)
5. (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彭州权别驾
苏颋
双流脉脉锦城开,追饯年年往复回。

只道歌谣迎半刺①,徒闻礼数揖中台②。

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

莫怆分飞岐路别,还当奏最掖垣③来。

【注】①半刺:指州郡长官下属的官吏,如长史、别驾、通判等。

②中台:中书省。

③掖桓:意为朝廷的中央部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句中“脉脉”一叠词,既写出了两条河默默无声地流过锦城,又写出诗人绵远深挚的送别之情。

B . 颔联“只道”与“徒闻”对举,一迎一揖,本以为受到人们的夹道欢迎,却只听说友人拜见中书省的消息。

C . 诗中“分飞”“岐路”都暗喻诗人与友人的离别,“莫怆”则强调了诗人对友人出京任职而离别的悲伤之情。

D . 诗人最后希望他那位往别处任职的朋友能够考绩列为优等,寄盼友人能带着政绩重返京城。

(2)请简要赏析“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6. (11分) (2019高一上·闵行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轩记
苏辙(宋)
①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

既至,盐酒税治舍,水患尤甚。

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皆罢去,事委于一。

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

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②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

私以为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

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心其害于学故也。

③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④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

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

然而非所敢望也。

(有删改)
(1)第①段介绍了________。

(2)对第②段举颜回一例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表达对颜回安于困顿、清贫自守行为的困惑。

B . 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道的道理。

C . 对比作者疲累的现状,强调精神之乐的可贵。

D . 表达对颜回自以为乐的生活态度的难以沟通。

(3)简析第③段“嗟夫!”一词在构思上的作用。

(4)结合全文,分析第④段划线句丰富的情感内涵。

四、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
7. (8分) (2019高二下·浙江月考)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青海长云暗雪山,________。

(王昌龄《从军行》)
(2) ________,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 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4) ________,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5) _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6)伐竹取道,下见小潭,________。

(柳宗元《小石潭记》)
(7)吾生也有涯,________。

(《庄子养生主》)
(8)香稻啄馀鹦鹉粒,________。

(杜甫《秋兴》)
五、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3分)
8. (12分) (2019高二下·江门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舌苔上的记忆
雷抒雁
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

那是在你饥饿时,或者在你的成长期里,某种饮食以它独特的滋味突然地闯入,或者是经常性地光顾,刻写在你的舌苔上,濡染了你的味蕾,使你有了一种与生俱在的感觉记忆。

此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环境的迁易,也许有过无数次更美妙的食物冲洗、覆盖过你的舌苔,那种特殊口味的记忆却生机勃勃地清醒着,牵动着你一生的神经。

有些口味缘地域而形成群体,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居京的陕西乡党,每每有机会聚会,必到“蓝花花”“老孙家”什么的陕西馆子里去,饱餐一次“土得掉渣”的陕西食品。

那时的快乐,肯定是舌头挑起的。

吃着辣辣酸酸,油油汪汪的油泼面,或来一碗掰得细细的、煮得烂烂的、肉肥汤醇的羊肉泡馍。

一时之间,只听见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

只有吃陕西这种合口味的饭,老陕们才有这种旁若无人、汪洋恣肆的场面。

三碗下肚,打个饱嗝,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然后,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呆地相互望着,半晌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这叫“解馋”。

只有在这种场合,那些学了多年的、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才会一概扔掉,显出西北语言凝重、朴拙的本色。

一位目睹了这场面的外省人,惊得连连摇头:“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得看陕西人吃陕西饭!” 口味,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

陕西乡党到一起,说文学,论世事,多有见仁见智,唯在这吃食上,意见一致得惊人。

凭着那一口辣、一口酸,让撸起袖子去拼命,也都值得。

我的老母亲,已是八旬高龄,总惦记家乡县城钟楼巷里那家卖馄饨的。

说那馄饨皮薄,馅香,煮馄饨的汤,是老母鸡炖的。

还有家乡的蜂蜜与凉粽子,甜、软、香。

老太太说起这些时,总会蠕动嘴唇,还要不时用手擦擦嘴。

北京有的是馄饨,有的是凉粽子。

不行,吃了后,说不是味,不如家乡的好。

我和老娘开玩笑,说有位皇帝想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逗得老太太直乐,说:“也怪,这口味一旦有了,硬是改不了! ”
说改不了,也真是。

日前回西安小住几日,朋友安排我在一家豪华饭店里。

一上餐桌,打开菜谱,溜一眼:川、粤、潮州,生猛海鲜,应有尽有,唯独没有魂牵梦绕的陕西地方食品。

朋友热情,珍馐满桌;我却淡然,难以下箸。

第二天早早起来,穿街过巷,只在味觉记忆的顽强指引下,寻那早年让我恋恋难去,又常因无钱而空回的地摊食品。

先来一碗胡辣汤。

中国饮食,说全了,色、香、味、器、形、意,字字得到。

可这种街头传统食品,重的只在一字:味!若看那色,黑糊糊一锅浓汤,没少倒酱油,少打淀粉;里边若隐若现些白菜、粉条、肉丸之类。

很像旧
时的木匠师傅做活时,熬下的一锅皮胶,腾腾冒着热气。

要是外省人看了,怕要呕出胃来。

可咱要的,就是那一口“味”儿!
拿起汤匙细品那碗胡辣汤,几十年前的种种记忆,裹了一些人和事,都一勺勺,或酸或甜地随它灌进肚子去。

吃罢,那辣、那粘、那香,似乎跨越岁月,和生长在记忆中的口味衔接在了一起,舌齿之间,久久难去。

虽说只是一碗俗常饭食,此时,冲击情感,竟如面晤久违亲朋,或者徜徉于友人书信的墨香之中。

在西安的日子,天天如在梦里,有时驱车十里八里,也就为吃一碗开胃的“歧山臊子面”,或者一块干硬的乾州“锅盔”。

往事、乡情,我是用舌头一点一点贪婪地品尝它的滋味。

前些年,我去了趟台湾,偏偏台北就有一家羊肉泡馍馆子。

入座,老板操一口地道陕西乡音迎上,只三、五句交谈,便一见如故,把所有陕西饭食,都一一端了上来。

只可惜,名实相去甚远,大大走了口味。

想想也是,几十年的阻隔,那水、那土、那用料,全不是故乡的了,连食客的口味,也变得失去辨别力。

可是,环顾左右,那些客居的陕西乡党,吃得却是津津有味。

其实,来这里的人,吃的也只是那食品的名字,以及由此引起的乡思,满足的也不过是深深打上故乡烙印的味觉怀旧。

如果某一日,能回到陕西,真真切切地触摸一下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味觉记忆,怕会未曾举箸泪先落了。

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

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不惜笔墨写自己细品胡辣汤,既是为了弥补早年留恋却无钱品尝的遗憾,也是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

B . 文中写外省人对老陕们进食场面的惊叹后,又写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富有生活情趣,凸显了故乡美食的独特魅力。

C . 作者以具体事例从“群体”和“个体”两方面印证“舌苔记忆”的深刻,其中作者老母亲的口味属于“个体”方面。

D . 开篇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以“深刻”“顽固”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无比独特和难以改变,点明主题,吸引读者兴趣。

(2)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

(3)有人认为本文至倒数第三段已可作结,最后两段内容多余。

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12分) (2020高一下·马鞍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

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

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

”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

”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

他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红色上。

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

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

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

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

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

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服饰不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

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

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

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

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

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

而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

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

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

这是不写之写之妙。

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

《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摘编自《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因为红色最符合宝玉个性心理,所以,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

B . 《红楼梦》中所涉服饰虽存在汉族元素,审美价值颇高,但却未触犯清廷禁律。

C . 从宝玉身上的各种安全饰物中,我们可看出贾宝玉在贾府中备受呵护、地位至高。

D . 服饰描写是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也是促进封建审美规律形成的重要元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贾雨村、贾宝玉的服饰比对描写,说明“突显地位”是曹雪芹服饰描写的重要原则。

B . 作者由表及里,从宝玉的穿着服饰中,探究出了人物性格的深层内蕴,见解深刻。

C . 文中援引徐珂、赵振民两人著作中的言论,说明了“褂子”是清人独有的服饰类型。

D . 文章以“服饰文化”为主线,串联起了《红楼梦》人物形象、审美艺术等诸多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从服饰入手是解读方法中最为便捷、高效的。

B . 曹雪芹笔下的服饰受封建社会思想影响,深入品赏时,我们需了解写作时代背景。

C . 《红楼梦》中人物服饰描写手法多样,各具特色,体现出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艺。

D . 《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因而,该书是研究清人服饰情况的重要文献。

10. (9分) (2019高二上·兰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隐与闲
就士人而言,隐逸与休闲关系紧密。

宋代士人对于隐逸的态度客观上给宋代休闲文化的勃兴创造了条件。

宋代隐士文化出现了转折,首先表现在隐士的数量很少。

《宋书·隐逸传》记载的隐士只有 49 人,可见其少。

其次,隐士之隐,很少再有像陶渊明那样避世疾俗的了,宋代的隐士多与仕宦者往来交游。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变化是,宋代士人普遍具有“归隐”的倾向,而且这种甘于归隐的心理并不能完全用传统隐士那种为了名节、人格之独立等来解释,而更多的是源于一种形而上的人生之思。

也就是在对外在功名利禄与内在生命享受两者之间的权衡上,宋人思考得更为深入了。

前者通常被看得很虚幻、无意义,而后者通常被认为是生命的真实。

注重对生命的个性化体验,追求审美的自由生活,成为大多数士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

政治意义上的隐居落实到了略显世俗的诗酒人生、壶中天地的闲隐。

至少这种趋势与特点在宋人的诗文中表现得很明显。

在宋代隐士那里,隐而不仕已不再是宣泄某种与政治对抗的情绪,或者宣扬一种洁净的人格魅力,而是很简单
的理由:“家有山林之乐。

”自然审美的欣赏进入了“可游可居”(《林泉高致》)的生活化场景之中。

另外日常生活的亲情、友情,即一种对生活审美的重视,也成为士人隐居不仕的借口。

过一种审美的生活,充满情感的生活,而非忙碌、异化的政治生活,是促使很多士人放弃仕宦而归田园,或者在仕宦而梦寐田园的重要因素。

中唐以来,士人普遍流行及时行乐的闲逸心理,唐宋词中多有表现。

究其原因,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隐” 文化心态对此影响显著。

“中隐”既是隐逸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休闲审美心态的体现。

或者可以说,中隐是以审美来调节生活,以休闲来获得有着生命韵律的生存方式,在休闲的生活中实现一种不离政治而远离政治的仕途智慧。

虽然宋代士人大多倾慕白居易的中隐模式,但亦有很大的超越。

白居易的中隐前提,他说得很清楚,“隐在留司官”。

这样的官位是“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中隐》)。

而对于“大隐”,即隐于朝市的做法,白居易是否定了的,认为“朝市太喧嚣”。

而小隐入山林的模式又显得过于冷清辛苦。

白居易的休闲审美生活仍是要寄托于外在物质条件之上,要有官做,但不大不小,不闲不忙,还要有较为丰裕的俸禄。

因此,大隐、小隐、遭遇贬谪等,对于白居易而言似很难真正洒脱闲适。

宋代的士人则大为不同。

诸如在朝为官、隐居山野、遭遇贬谪等传统士人所能处的所有境遇,宋代士人仍表现出诗酒风流,山水怡情的人生姿态。

他们自觉地将审美的因素与张弛有致的生命节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在仕与隐之间做到无往而不闲,无入而不自得。

因此,在宋人看来,更为难得的并非身心两闲,而应是“体未得休,而心无他营”,身不闲而心闲的生活方式。

总之,中国的隐士文化自宋代起就越来越休闲化了。

就是说隐逸并不主要是达到一种政治的目的,而更是为了获得美的生活,是从对劳形怵心到闲情逸致的转化。

当然,也不否认在宋代及以后的时代,有个别时期隐逸文化会带有很浓的政治色彩,但这已经不是隐逸文化的主流形态。

正如苏辙所言:“一出一处,皆非其真。

燕坐萧然,莫之与亲。

”(《壬辰年写真赞》)出处、隐仕都是形迹,最为重要的是“萧然”之心境。

萧然心境,即为淡泊、闲适的心境。

当官的往往劳形累心,隐居者往往内心向往功名。

所以,能拥有“萧然”(审美心胸)的人是最真了。

(节选自潘立勇、陆庆祥《宋代士人的休闲之境》)
(1)下列关于“宋代隐士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宋代的隐士多与仕宦者往来交游,不再像陶渊明那样愤世嫉俗。

B . 在宋代,注重对生命的个性化体验,追求审美的自由生活,成为士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

C . 宋代士人普遍存在归隐倾向,他们通常认为外在的功名是虚幻的、无意义的,而内在生命享受才是生命的真实。

D . 宋代士人所倾慕的“中隐”模式是一种以审美来调节生活,以休闲来获得有生命韵律的生存方式,在休闲的生活中实现一种远离政治的仕途智慧。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宋代隐士文化出现转折,表现在宋代士人普遍归隐,且这种心理源于一种形而上的人生之思。

B . 宋代隐士的归隐,不是为了宣泄某种与政治对抗的情绪,或者宣扬一种洁净的人格魅力,而仅是为了体会日常生活的亲情、友情。

C . 白居易的“隐在留司官”表明他将休闲审美生活寄托于外在物质之上,是一种身不闲而心闲的生活方式。

D . 自宋代起,隐逸就不主要是为了达到一种政治目的,而是为了获得更美的生活,是从对劳形怵心到闲情逸致的转化。

(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 . 过一种审美的生活,充满情感的生活,而非忙碌异化的政治生活,是很多士人放弃仕宦而归田园,或者在仕宦而梦寐田园的重要原因。

B . 中唐以来,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隐” 文化心态对士人普遍流行的及时行乐的闲逸心理有着显著的影响。

C . 宋人在遭遇在朝为官、隐居山野、遭遇贬谪等境遇时,仍表现出诗酒风流,山水怡情的人生姿态,主要受到白居易“中隐”模式的影响。

D . 从文中苏辙的话可以看出,他认为隐居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一种淡泊、闲适的心境。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17高一下·会宁期末)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月26日,“大美甘肃”微信公众号发布题为《一位甘肃高分考生的请求》的文章。

文中19岁甘肃定西考生魏祥因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内囊肿,出生后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失禁,从半岁开始,父母就带他四处求医,三次大手术都未好转。

此间,魏祥的父亲因病于2005年去世,这些年来母子俩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难。

魏祥今年以648分的高考成绩报考清华大学,他希望清华大学“解决一间陋室供我娘儿俩济身”。

此事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相关新闻摘录如下:
①清华大学第一时间回应称,已为考生母子准备免费住宿,不会让任何一位学生因经济原因辍学!并对在求学路上荆棘丛生的学子们说: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②定西一中校长盛淑兰接受采访时说,学校没有给他单独补习或者辅导,他都是跟同学正常学习,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宽松的和谐的环境,让他感受到平常人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他没有和其他人有不同的地方。

③《钱江晚报》发文呼吁“平视魏祥母子”,文章写道:“魏祥只求‘陋室’一间?答案是:自尊与善良。

魏祥的同学也说,在班级里,大家帮助魏祥,魏祥也帮助同学。

在通常的观念中,他们是弱者,但往往就是这样的普通人,在践行、守护着善良、自尊等人类最基本也最珍贵的品质。

”“随着魏祥的入学困难解决,希望魏祥不再是新闻热点,让他安安静静地学习、治疗,完成学业。


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触动,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