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活动.探究 任务一 学习演讲词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赛课教案_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及效果。
难点
1.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做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实地考察、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和作者倡导的格物致知精神吻合。
2.对话讨论。
通过对话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
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举步维艰。
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启示。
二、识器
三、辨路
引导学生圈点批注,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各段的关键句、过渡段、过渡衔接的词语等。
在圈点批注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交流阅读时勾画的疑难问题,质疑、交流、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积极对话,通过思考交流弄明白疑难问题。
在平等的氛围里积极探讨明确下列问题:
1.作者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2.《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又是什么?
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作者谈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3.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
)
5.怎样才能做好一个成功的实验?
6.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7.快速浏览全文,边浏览边划出文中的关键句,镜头回放,瞑目深思,放电影般回顾这节课的如要内容,讨论作者论证思路。
然后绘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第一部分(1—2段):提出论题,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3—11段):针对论题进行回答分析,该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11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三部分(第12段):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四、亮剑 (质疑问难,合作交流)
1.就议论文知识提问
解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1)引用论证:引用《大
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2)举例论证: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验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3)道理论证:第12段记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4)对比论证: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2.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来行文的。
3.通过刚才的分析、讨论,现在思考:借鉴这篇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能否口说一篇小议论文?
五、作业:
学写小议论文。
提出论点,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进行论证。
六、板书:引论本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