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与社会关注热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网络热词与社会关注热点
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09级
学生姓名常睿
学号090312002
指导教师田懋勤
网络热词与社会关注热点
汉语言文学
学生:常睿指导教师:田懋勤
【摘要】:进入新世纪后,对人类产生最深远影响的莫过于互联网了。
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人类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在主流社会的成见中,新兴的网络词汇缺乏现实生活的根源,存在着标新立异和过于肤浅的问题,曾被冠以“三俗”的帽子。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网络已然成为人们体现社会存在和表达意见的重要领域,网络使人类思维无论是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变得更加宽广而精确。
网络语言的变迁是这种新思维方式变化的一个重要而集中地体现,而网络热词的产生是其中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
网络热词是一定时期内网民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的高度概括和体现,它反映了网民对现实社会热点事件的观点、看法与所持立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热词经过演变已然成为一种民意表达符号,体现出民众日益增强的公民意识和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
网络词汇是在互联网上使用的一些特殊语言或文字,它们是伴随着互联网诞生和发展而产生的,由于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继而形成网络热词。
首先负面的新闻事件或是一些不正常社会现象是大部分网络热词的蓝本,在嬉笑怒骂和黑色幽默中强烈的表现了民意之所向,其次网络热词也也肩负起了舆论监督的重任,同时也潜藏着公民对对不公社会现象反抗意识。
网络热词与传统媒体时代的造词方式、传播路径与方式都完全不同。
网络热词的独特性带来的不仅仅是传播技术上的简单变化。
而是带来了也带来一场舆论监督方式的革命。
网络热词已经脱离了最初仅仅为了好玩与标新立异等肤浅层次,而其与社会热点、社会现实的联系愈发紧密。
网络热词以黑色幽默的包含了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内涵。
因此网络热词与社会关注热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网络热词热点新闻社会关注
Network hot words with the Public Interest
【Abstract】After entering the new century,the most far-reaching impact on human than the Internet.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has changed the lifestyle of human long-standing,and to strengthen the links between people,stereotyped stereotypes,superficial network language too unconventional,the root of the lack of social reality and destroy the purity of the language the coinage rules;the stereotyped stereotypes,network culture is a fast-food culture,lack of artistic heights and reality nguage changes,changes in the vocabulary of the fastest network hot words as one kind of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will also be gradually eliminated,may be another way instead of new ways of expression would still human absurdity and suffering,injustice and confrontation with the struggle and the allegory.Modern society,the Internet has become the people to express their views,to achieve an important space for social participation,it widened so that the radius of the human mind to increase the depth,accuracy deepen.This way of thinking change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the network language changes,of which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hen push network hot words work hot words,a reflection of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Internet users generally concerned about social events and phenomena that reflect the views and positions of the users of social reality.To some extent,the network hot words has become a symbol of the voice of the people,to reflect the sense of the enthusiasm of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affairs and its citizens behind.The the network vocabulary is used on the Internet some special language or text,they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birth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read fast,affecting a wide range,followed by the formation of a network of hot words.The most network hot words from the image of the negative news events or unusual social phenomenon summarizes and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to this generalization with black humor and allegory style embodies,lurks grassroots netizensdominated the public consciousness of resistance to mainstream society and mainstream culture,subculture.Creation and propagation changes also brought a series of news dissemination rich colors,and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changes in the way;realism from a propagation phenomenon in terms of network hot words such propagation phenomena is already out of the initial network language just for fun and unconventional turn empty surprisingly shallow level,attention to reality interfere with realistic features and black humor,allegory,Entertainment inclusions vocabulary style network hot words with profound political,social,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therefore,has a dense network of hot words with the Public Interest Contact inseparable.
【Key Words】network hot words Hot news of social concern
目录
绪论 (1)
一、相关概念界定 (1)
(一)网络热词的概念 (1)
(二)网络热词与网络流行语 (1)
(三)网络热词的特征 (2)
1、形式上简洁求异,内涵上极具张力 (2)
2、功能上现实性渐浓,娱乐性减弱 (2)
(四)社会热点事件 (2)
二、网络热词在热点事件中的产生 (3)
(一)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热词的特点 (3)
1、时效性强 (3)
2、简洁易记 (3)
3、反讽隐喻、调侃戏谑 (4)
(二)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5)
1、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5)
2、从网络媒体向传统媒体扩散 (5)
3、逐渐衍生出一种“话语狂欢”的景象 (6)
4、成为吸引眼球的商业噱头 (6)
5、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里 (7)
三、网络热词对社会的影响 (7)
(一)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扩大了新闻事件的影响力 (7)
(二)推动新闻事件的发展和信息的公开 (8)
(三)引发对某些社会现象的集中讨论 (8)
(四)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8)
(五)恶搞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9)
(六)网络热词的生命力 (9)
结语 (9)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绪论
网络热词是一种自网络发展以后才逐渐兴起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网络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是草根网民自创的一种平民式文化,广泛的影响力与民众基础是其特点,也是网络热词能够流传的基础。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网络热词有研究的必要。
目前,很多网络热词已被很多具有权威性的字典所收录,这就证明网络热词已成不在是一种不入流的文化,而是成为了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众文化现象。
最具权威性的《人民日报》将网络热词“给力”刊上其头版头条便象征着网络热词被主流文化所接纳。
网络热词身份的转变,其意义非同小可,尤其在我国这个特别强调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国家。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全新监督机制和民意表达方式正在深入每个人的心中。
所以笔者认为深入研究网络热词可以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社会矛盾焦点以及舆论焦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挖掘热词中蕴含的深层次社会意义;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以网民为主的公民的社会心态,从而对社会上各种问题的看法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和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使社会舆论引导工作走向正轨。
所以笔者认为对网络热词的研究是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网络热词的概念
网络热词又称网络流行语,指的是网民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盛行的词汇或句子,它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和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态度和评价,传达了民情民声,记录了社会进程,是网民公民意识勃兴的结果,也是网民积极融入社会、关注民生、发表意见、参与社会进程的体现。
(二)网络热词与网络流行语
“网络热词”这一概念是紧跟着“网络流行语”这一次后出现的,然而“网络流行语”这一词汇仍继续沿用,由于“网络热词”与“网络流行语”存在界限不明的缺陷,导致两者经常被混用。
但是从实践传播以及学术研究来看,似乎大家对这两个概念之间缺乏界定与区分,甚至我们经常会看到在同一篇论文中往往将“网络流行语”、“网络热词”作为同一概念而交替使用,混用是极为普遍的,作者也没有区分出两者的差别。
打开搜索引擎进行搜索会发现这种情况更是相当普遍:2009年以及2010年的“网络热词”也叫做“网络新词”,其内容则与2009年以及2010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一模一样;反之,把2001年的网络新词也称作“网络热词”或“网络流行语”,的这种情况也十分常见;媒体对两者在概念上也缺乏区分,例如中国新闻网盘点的“2010年十大网络热词”,完全就是“2010
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华西都市报》对2011年的网络热词盘点,其实就是当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语。
因而,笔者在本文也不刻意地去对两者进行概念的区分,至于是否需要对“网络流行语”和“网络热词”进行概念上的界定,还有待学术界进行研究。
(三)网络热词的特征
1、形式上简洁求异,内涵上极具张力
追求标新立异是网络热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注重一种个性化的特点和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网络热词在这一点上延续了的网络语言特性。
网络作为一个全新的交流平台与语言环境,网络热词的追求标新立异是无可厚非的,旧有语言环境传统规范势必会被全新的语言环境所取代。
网络热词的创造者以及使用者主要是青年,20世纪80、90年代人他们出生和生活在大众消费文化时代,而不是政治时代,具有追求个性、反抗传统与各种规范的天性,在层次和阶段上普遍呈现出高学历、低年龄的特点。
在大众消费文化时代里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思维,所以,这就给予了网络热词发展的外在环境。
因此网络热词的出现一方面表示了对主流文化所塑造的道德标杆的不认同,另一方面“网络热词”也十分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一般民众在当代所处的生活状态:例如“焦郁碌”(焦虑+郁闷+忙碌)这些热词在创造上十分新奇;“压力山大”(亚历山大),“你懂的”这些热词在形式上也极具张力,这类热词虽说形式上简单,但是个中内容就极具内涵了。
2、功能上现实性渐浓,娱乐性减弱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网民思想的日趋成熟,更多的网民开始利用网络以表达对社会现热点事件的看法和舆论监督,逐渐地网络热词便开始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并成为一种影响大、受众广的网络文化现象例如:“河蟹”、“范跑跑”、“富二代”、“贫二代”。
在功能上,网络热词越来越反映出民众的舆论监督精神,其中大部分的网络热词表现的是负面新闻例如:“恨爹不成刚”、“休假式治疗”、“被就业”“被代表”;而纯粹为了语言的翻空出奇与自娱自乐的热词逐渐减少,例如:“蜗居”、“房奴”。
在网络热词创造以及传播过程中,虽有恶搞、大众狂欢的性质在其中,但是这种狂欢在笔者看来正是民众表达民意,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宣泄。
绝不是简单的无厘头娱乐。
民众使用网络热词用批判的精神对舆论的监督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才是网络热词的主要功能,同时是衡量网络热词这种文化现象分量与含量的重要指标。
(四)社会热点事件
社会热点事件这个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官方的权威解释。
本文所涉及的社会热点事件是指:“已发生的社会影响重大,舆论严重关切。
它通常是指由两个以上的媒体传播,传播有一定的持续时间或后续报道,能够在社会上形成议论或话题的事件。
”
二、网络热词在热点事件中的产生
(一)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热词的特点
1、时效性强
尽管同样兴起并盛行于网络,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与传统流行语,无论是“正能量”(这个科学名词如今指向一切令人向上的动力和情愫。
这是每个人肌体里“向善”的细胞,是骨髓里一种“进取”的态度)。
“给力”(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伤不起”(体现一种悲催且无法改变的现实)、“宅”(平日不喜欢外出)、“雷”(被出人意料的行为震惊或被吓到)等近一两年流行的网络词语还是早期的“顶”(表示支持或赞赏)、和“斑竹”(“版主”的谐音,)等相比较,差异都颇为明显。
“非常艰难的决定”背后是腾讯QQ与奇虎360的网络纷争——2010年11月3日下午6时,腾讯发表了一篇公开信,其中有段内容如下: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在360公司停止对QQ进行外挂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我们决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
”广大网民智慧的头脑及时地发明了“非常艰难的决定”这种QQ体,也称企鹅体、3Q体,是戏谑腾讯关于360事件公开信的一种文体。
此外“楼脆脆”的背后是上海房屋整体倒塌事件,“很傻很天真”的背后是艳照门事件,“钓鱼执法”背后是则孙中界“涉嫌违法营运”事件,此类网络热词都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它们的起因都是因为具体的新闻事件,这些网络热词各个以严肃的新闻背景为依据,每一个都指向现实中所发生的事件,都具有暗含评判讽刺的色彩与爱憎之情。
2、简洁易记
大部分网络热词都是3一5个字的长度,且以词或短语为主,颇为简洁,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躲猫猫”(2009年2月,云南青年李荞明死在看守所,警方称其“躲猫猫”时撞墙。
很快,“躲猫猫”就火了起来);“俯卧撑”(来源于贵州省公安厅新闻发言人王兴正对瓮安事件中女学生溺水死亡细节的描述);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Ta“的缩略形式。
用来形容屌丝被女神或男神拒绝后的自嘲心情。
2012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大四男生王文瑾,向他心仪的女生送出了一封他用212天时间写的16万字情书。
女孩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
)“欺实马”(是网友为了表示对于杭州警方2009年5月7日晚杭州富家子弟胡斌超速驾驶三菱跑车撞死浙大车祸遇害学生谭卓事件的不满而用谐音杜撰出来的一个词,本意是70码);“楼脆脆”(2009年6月27日,上海的一栋竣工未交付使用的高楼整体倒覆,官方以两次堆土施工为原由,遭网友抨击,故得此称号);“正龙拍虎”(正龙拍虎指用欺世盗名的手段获取个人利益,而相关监管部门沆瀣一气指鹿为马的现象);“很傻很天真”(是大陆媒体在报道钟欣桐回应香港艺人裸照事件说的“我承认是好天真和好傻”普遍使用的新闻标题名称);“我爸是李
刚”(2010年10月16晚21时40分许,一车牌为“冀FWE420”的黑色大众迈腾轿车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
其中一名女学生抢救无效后死亡,致另一女生重伤经抢救方脱离生命危险。
事发之后肇事者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
”)等。
即便有少量字数稍多的句子,亦不复杂,且多是口语化的表达,听之并不陌生,很容易被记住。
笔者目前收集到的字数较多的网络流行语暂有以下5个:“这事儿不能说得太细”(央视《焦点访谈》在2011年1月21日播出《广受质疑的“通行费”》。
当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规费处副处长刘博面对记者关于“天津市每年要偿还的公路建设的贷款量有多大”的提问时,他的回答是:“这事儿不能说得太细。
”);“我们是有身份的人”(2011年国庆期间,新疆建设生产兵团农12师221团副团长陈伟与医院党支部书记于富琴夫妇乘坐公车在敦煌莫高窟旅游时,因不满触碰壁画时遭遇解说员阻止,扇了解说员两记耳光,在接受调查时,陈伟说:“你们不要浪费警力,这里不就是一个景点吗?不就是一个小服务员吗?我们是有身份的人,几分钟的一个小事,你们不要把事情搞大了。
”);“你是哪个单位的”(10月10日左右有网站贴出了一则消息,消息的内容是关于本届全运会跳水比赛12枚金牌的全景式预测,后来金牌得主与所预测的完全一样。
无独有偶,在全运会跳水比赛尚没有结束时,跳水冠军熊倪的启蒙教练指出:“全运跳水金牌全部内定。
”更将此事推向了风口浪尖,在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向周继红询问:“10号左右有网站就贴出了一则关于本届全运会跳水比赛12枚金牌的全景式预测”这个问题,周继红冷不丁冒了一句“你是哪个单位的?”);“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记者来到郑州市规划局主管信访工作的副局长逯军的办公室进行采访。
当记者要求他对于他们出具的信访处理意见进行解释时,这位副局长却向记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元芳,你怎么看”(“元芳体”来源于《神探狄仁杰》系列电视剧,剧中狄大人常对李元芳说:“元芳,此事你怎么看”。
有网友截图总结出四部剧中狄仁杰的话一脉相承,简直成了狄大人的口头禅。
)。
3、反讽隐喻、调侃戏谑
社会事件和新闻报道中当事人的话语往往是网络热词产生的蓝本,但话语的意义与原话的意思早已完全不同,已被完全异化,更具有一种强烈的粉刺意味。
如:“死不起”指因墓地价格居高不下,各种殡葬仪式费用高的吓人,让生者感觉死不起。
有网友自嘲说:“中国人的孩子养不起,书读不起,房子买不起,病看不起,终于发展到了现在的让人死不起。
”;“躲猫猫”,原本指一种小孩子玩的游戏,而在云南看守所中李荞明离奇死亡事件发生后,网民戏称“躲猫猫”为致命游戏,以各种调侃、黑色幽默等方式呼吁大家不要轻易玩“躲猫猫”,实际上该词表达意思则是政府对公众的质疑用荒诞的理由进行搪塞以及群众对政府相关部门信息不公开的不满。
这种以隐喻调侃来表达意见和态度的方式则是网民智慧的一种体现,既能让人会心一笑更能发人深思。
再如“临时性XX”,其来源于2009年10月19日,浙江省南浔区人民法院在对一起案件的判决中,声称考虑到犯罪嫌疑人属
“临时性”的即意犯罪,事前并无商谋,且事后主动自首,给予酌情从轻处罚。
由此,“临时性即意犯罪”被网民演绎为“临时性强奸,临时性抢劫,临时性杀人等”,“临时性XX”也成为网络流行语;“压力差”、“俯卧撑”、“油你涨”、“姜你军”、“蒜你狠”等网络流行语无不是以调侃戏谑的姿态暗讽让人不满的社会现实。
(二)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1、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现代社会毫不夸张的说是一个网络社会,网络热词顺应时代而生以后,它便会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
然后通过由天涯、猫扑、百度等热门论坛,QQ、MSN。
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人人网、开心网、朋友网等社交网站,以及空间、博客、贴吧、微博等织成的一张覆盖面广,受众人数多的巨网,将绝大多数网民网罗在这张网里。
这些网络热词之所以能够迅速的传播开来,不仅依托于网名的分享精神以及网络提供的这样一个全方位的平台有关,更与这些网络热词本身所关联的新闻事件的重要程度及其表达方式的智慧幽默着密切的关联。
2、从网络媒体向传统媒体扩散
尽管作为网络热词背景的热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大多数是首先由传统媒体率先披露和报道出来的,但是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远不能与网络的传播速度相比。
热点新闻事件与社会热点的大规模地快速传播以及与之背景相关的网络热词的产生都是在网络平台上实
现的,网络热词一旦以迅猛的势头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就势必会引起传统媒体的广泛关注。
例如2012-2013年轰动一时的“房姐”、“房妹”、“表哥”等,在相关新闻事件的疑点尚未查实、真相尚未揭开的时候,原先那些对事件关注度不够传统媒体就会主动加入到追踪报道新闻事件动向与揭开事件真相的队伍中来,这样以纸媒,平面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就合力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这股力量将合力探寻新闻事件的真相。
在一个新闻事件真相被揭开、问题得到解决之后,网络热词还会频频出现在相关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成为某一类现象的代名词。
以网络热词“欺实马”为例,欺实马,网友杜撰的新物种,欺实马事件就是胡斌杭州飙车案。
20岁的在校大学生胡斌于2009年5月7日晚,与朋友在杭州市西湖区文二西路驾驶三菱跑车飙车,撞死了正在斑马线过马路的25岁青年谭卓。
媒体报道此事后,由于肇事人胡斌的特殊身份和事后所做出的的反应,迅速成为了网民关注的话题,引起轩然大波。
网友经搜索发现,胡斌肇事时所驾驶的车牌号为“浙A608Z0”,该车曾多次严重超速,而随后交警在通报会上称“通过旁证(旁边人的证明)和肇事者的口供,当时车速在70
码左右”更引起网友的质疑,从而产生了网络新名词“欺实马”。
此后传统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以及对类似事件的报道全部采用网上流行的“欺实马”这一说法,举例如下:(1)《杭州飙车案:“欺实马”的前世今生》(《楚天都市报》,2009-05-15)
(2)《惩处飙车者可别再“欺实马”了》(《广州日报》,2009-05-16)
(3)《“欺实马”一出,还有什么数据可信?》(《大河报》,2009-05-10)
(4)《“欺实马”中非理性情绪如何而来》(《长江日报》,2009-05-16)
(5)《比车祸更可怕的是“欺实马”》(《华商报》,2009-05-15)
(6)《若“欺实马”撞官员、刺官女变官刺女……》(《人民日报》,2009-05-10)
3、逐渐衍生出一种“话语狂欢”的景象
网络热词在兴盛之初的用意并没有深层次的意义,而是大多数网民是追求一种单纯的标新立异。
很少有网民使用网络热词是为了表明自己对新闻事件不满的态度或是对新闻事件本身质疑以及渴望获知真相的心情。
随着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的持续发酵升温,网民才会使用网络热词向新闻事件追问答案。
由于网络热词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这一特点,在网络热词使用群体中难免会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一些网民以娱乐的心态来使用这些网络热词,却并不关注流行语背后的深层含义。
网络热词在网络空间里不断传播,使其代表的文本意义能够被持续复制,在宣泄情绪、对抗权威的快感体验中,强化了意义本身,扩大了舆论影响力如:“你幸福吗”、“躺着也中枪”、“潜规则”、“江南Style”、“查水表”等等,这些词是网民智慧的体现,是百姓民意的汇集。
有的词则弱化了原有意义,只剩下无厘头的纯粹戏谑恶搞,使热词本应拥有的积极的传播价值荡然无存。
如果将网络热词与之相关的新闻背景被抛诸脑后,而是一种纯粹的娱乐心态占了上风之后,势必会把最初针闻事件建构的意义弱化消解,从而产生了“过度阐释”的“话语狂欢”现象,并由此而衍生出一种有别于传统话语模式的网络新语体。
拿网络流行语“元芳,你怎么看”来说,这种“元芳体”来源于《神探狄仁杰》系列电视剧,剧中狄大人常对李元芳说:“元芳,此事你怎么看”。
有网友截图总结出四部剧中狄仁杰的话一脉相承,简直成了狄大人的口头禅。
“元芳体”走红后网友创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元芳体”例如:
“讨薪元芳体”:2013年1月,在讨薪现场,20余名农民工打着一道横幅,上书“xx 公司xx项目部拖欠农民工血汗钱,元芳你怎么看?”字样。
“警方元芳体”:“这里车多人多易堵,元芳,此事你怎么看?”如皋警方创新举措,在文昌阁、“四海楼”、安定广场等各重要场所摆放“元芳体”停车指示牌,吸引了过往车主的眼球,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4、成为吸引眼球的商业噱头
在网络快速路和信息大爆炸的二十一世纪,传统媒介已失去了传媒霸主的地位,拿广告来说,在成本只升不降降的情况下,许多传统广告的效果反而大不如前。
相比传统媒介,网络媒介具有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以及传播成本较低等方面的优势,这恰巧是传统媒介所不具有的致命劣势。
有一些具有长远眼光的商家已经察觉到了网络流行语和网络平台在广告方面的巨大潜能,从而将其作为一种新颖的广告营销手段。
在“元芳体”和“俯卧撑”成为网络流行语不久之后,地处成都人民南路一处巨幅房地产海报上就打出了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