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植物--被子植物_七年级生物教案_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植物--被子植物_七年级生物教案_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举例说出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采集植物和制作腊叶标本。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采集植物与制作腊叶标本,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2、通过对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参加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逐渐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一、本节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决定了它们能适应各种复杂的陆生环境,成为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最高等的一类植物。

因此,对这一特征的理解,能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被子植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应做为本课重点。

在讲述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时,通过实物、标本或录像让学生进行观察多种被子植物,经过讨论、分析,进而总结出被子植物的特征。

教师要突出强调的内容:由于被子植物具有完善的结构,因此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从而在植物界中占有优势。

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的实验在科研和教学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标本的制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所以这方面的内容也应是不能忽视的重点。

如果实验课课时充足,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野外采集和标本制作,如课时较紧,则可通过教师的讲述和演示,让学生初步学会采集和制作腊叶标本的基本方法。

至于让学生实际动手练习采集和制作腊叶标本,教师只能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或者结合郊游活动来进行。

在学生采集植物标本时,一定要让他们注意人身安全。

另外,城市中学的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不要到公园中去采集植物标本,要爱护园林中的花木和城市里的行道树,尤其要爱护公园中的珍贵树种。

三、教法建议
本节除了要学习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外,还有采集和制作腊叶标本的方法介绍。

在学习之前,可组织学生从校园中采集7~8种植物,让学生进行描述、比较、归类,由此活动引入所学的知识。

学生到野外观察和采集植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因此,教师要在进行活动时,注意以下几点:
(1)在野外观察和采集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可以是实验小组,也可以是自由组合),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限定活动区域和时间;提倡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也提倡相互竞争,为小组争取荣誉。

(2)教师要事先安排好观察目标,要求认真观察,如实地做好记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野外植物标本的采集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师组织学生到野外
采集标本要做到合法、合理和适度,即限制采集数量,对珍稀植物更不要乱采和多采、浪费植物资源等。

(3)通过学生学习标本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制作标本时,一方面要求学生按课本的操作程序认真去做,一方面提倡学生的创新精神,把标本做得美观、实用又不失科学性。

通过标本制作和必要的展览与应用,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本节学习结束后,建议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一些小的课外活动,以帮助学生认识植物界的多样性和保护植物的紧迫性。

可开展的活动如:(1)收集有关植物的邮票,并说明这些植物为什么能用来做邮票的图案;(2)收集有关植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或有关濒危植物的资料,在班内或年级举办一个植物展览;(3)根据学生的兴趣,每个学生认真调查了解一种植物,以第一人称为该植物写一篇短文以介绍这种植物。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植物蜡叶标本的制作。

难点:采集植物、蜡叶标本的制作
设计思想:
被子植物的特征可以通过学生从实际生活的经验中分析得出,而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的内容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可以先由教师进行讲解,再带领学生进行操作。

手段:演示与学生实验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本课参考课时为2课时)
第一课时: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采集植物的方法
一、导入:
1、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种子植物或其某一器官让学生辩认,说出这些植物的名称。

并提出问题: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个器官来进行繁殖的?
2、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3、讲解:这些植物都通过种子来繁殖后代,所以称为种子植物。

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类植物。

二、讲授新课:
(一)被子植物的概况:
1、出示桃和杏等,让学生辩认它们分别是植物体的什么器官?
2、组织学生观察、发言。

3、讲解:这些都是植物体的果实,繁殖后代的种子就在果实的里面。

也就是说,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

所以这一类种子植物称为被子植物。

(二)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录像:介绍多种被子植物。

2、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并联系生活实际,总结被子植物的特征。

3、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并给予纠正和补充。

(三)植物标本的采集及压制:(利用实物投影边讲解,边示范)
组织学生先观看有关的录像,然后在示范、讲解时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1、采集标本前要明确采集植物标本的目的及工具的用途。

2、要清楚采集不同植物的方法:高大的乔木、灌木需采集有花或果实的带叶枝条;小的草本植物需采集带花或果实的植株,连根掘起,并清除泥土和杂质。

3、在放入采集箱内之前,不要忘记挂号牌。

4、采集标本时,要注意安全及资源保护。

5、整理采集到的植物时,要展平枝叶(少数叶、花的背面朝上),平铺在吸水纸上。

6、压制标本时,要勤换纸,放在通风处阴干。

三、作业:
请每一位同学按照采集植物的要求,采集一种被子植物,并完成标本的整理和压制。

第二课时:蜡叶标本的制作
一、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同时给同学们介绍了有关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的方法,并且让同学们在课下进行了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压制,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采集的标本是否合格,能否做出漂亮的腊叶标本。

二、讲授新课:
(一)检查采集的标本是否合格:
1、提出问题:采集植物和进行压制时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2、组织学生回答,再次强调注意事项:
(1)采集的植物标本必须是完整的。

(2)采集植物标本时要注意安全。

(3)采集植物标本时要注意植物资源的保护。

(4)压制标本时要勤换纸,避免植物腐烂。

3、每小组认真按要求选出最合适做腊叶标本的植物。

(二)完成腊叶标本的制作:
1、分组观察示范标本:将制作规范的植物腊叶标本分发给各实验小组,让学生仔细观察标本在台纸上的放置位置、固定标本的方法、标签的位置及内容。

2、讲述制作植物标本的方法:(利用实物投影边讲解,边示范)
(1)把选好的标本平铺在台纸中间。

(2)对标本进行固定:
A、对于比较细的部分,可直接用胶水固定,但一定不能太多;
B、对于比较粗大的部分,可用刀片沿标本较粗的部位在台纸上切出一对对的小纵口,分别将小纸条从台纸的正面切口处穿入,将标本缚紧,并在台纸的背面将纸条两头粘紧。

(3)按照每份标本的号牌写好标签(标本名称、采集日期、采集地点、采集人)。

如植物名称不能确定,可先空着,等查明后补上。

(4)贴标签、盖盖纸。

3、组织学生制作腊叶标本,注意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

三、反馈:
由每个小组出示制作的腊叶标本,并进行讲解。

其他小组可以根据观察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第一节被子植物
一、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

2、种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

二、采集植物和制作腊叶标本:
1、植物标本的采集:采集标本→挂号牌→放入采集箱(或大塑料袋内)
2、腊叶标本的制作:整理标本→压制标本(阴干、换纸)→上台纸→贴标签→贴盖纸
探究活动
腊叶标本展览会
把学生制作的植物腊叶标本,进行展出,供全校学生参观学习。

原色浸制标本的制作
这种经固定液和保存液处理后保存在瓶内的标本,保持植物原色,色泽鲜艳,立体感强,形态逼真,便于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而且识别植物不受季节限制。

1.实验材料的准备
一般应采集符合需要的具有典型特征、新鲜无病的植株、枝条或花、果实。

浸制植株或枝条时,力求枝叶、花、果实齐全。

2.固定液和保存液的选择和配制
(1)绿色植株和果实的浸制:以5%硫酸铜液为固定液,将绿色植株或果实浸泡10~20天,使绿色变黄再转绿,稳定后,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用3%亚硫酸保存液长期浸制保存。

(2)黄绿色果实的浸制:固定液是20%酒精,保存液是2%~3%亚硫酸加2%甘油的混合液。

先用20%酒精将黄绿色果实浸泡4~5天,果实表面出现斑点后,再加15%亚硫酸浸泡1天。

然后取出用蒸馏水洗净,再浸入20%酒精中硬化、漂白,直到斑点消灭后,再浸入2%~3%亚硫酸加2%甘油的混合液中长期保存。

(3)黄色花序和黄色(橙色)果实的浸制:用3%~4%的亚硫酸加少许甘油配成固定保存液,直接浸泡,长期保存。

(4)红(黄)绿交错的植株或果实的浸制:以5%硫酸铜溶液为固定液,将标本浸泡其中,直至红色→褐色,绿色→黄色→绿色时,洗去硫酸铜后,浸入1%~2%亚硫酸保存液中,长期保存。

(5)紫色果实的浸制:
①紫色荸荠可以用2%福尔马林与1%亚硫酸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②紫色茄子可以用6%福尔马林、11%食盐水、0.3%明矾制成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③紫黑色葡萄可以用福尔马林20毫升、饱和食盐水(约15%~17%)30毫升、蒸馏水175毫升,配成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6)白绿交错的花枝、果枝的浸制:
可用5%硫酸铜溶液固定后,用2%~3%亚硫酸漂白一天,再浸入l%~2%亚硫酸液中长期保存。

(7)红色浆果或其果枝浸制:
可用5%硫酸铜溶液固定一周后,洗去硫酸铜,用3%亚硫酸、0.2%硼酸、(0.5%福尔马林)混合液保存。

3.保色溶液浸制标本的制作
(1)清洗和消毒所用器皿、仪器:制作标本用的各种玻璃器皿,都要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并用清水反复冲净;标本瓶内与瓶盖还应用95%酒精消毒;所用的玻璃棒、解剖器等也应用70%酒精消毒。

这些器皿和仪器在制作标本过程中,都要保持清洁,不可污染。

(2)固定标本颜色:首先,根据标本的颜色选择适宜的固定液配方。

根据需要按照配方计算用量,用蒸馏水配制固定液,备用。

清洗,消毒标本,具体做法是:将采来的标本除去杂质、枯枝残叶,修整后,用清水洗净,然后用70%~75%酒精将标本消毒,根据标本情况可用酒精冲(擦、涮)洗一遍。

并迅速将消毒好的标本放入已消过毒的标本瓶中,然后把已配好的固定波沿瓶壁缓缓倒入标本瓶中,至淹没标本。

为防止标本漂起,可用消毒的玻璃条将标本压住或捆住。

(3)整形、保存:接配方要求固定颜色后,要将标本进行整形,再放入标本瓶中。

然后将保存液沿瓶壁缓缓倒入标本瓶。

保存液的液量应以浸没标本为准,不可过满,最后,将瓶盖盖严。

(4)封口、贴标签:刚制成的浸制标本,由于植物体内可能有色素或杂质析出,而使保存液混浊。

7~15天后再更换保存液,待颜色稳定后再封口。

封口方法一—石蜡法:将瓶口擦净,盖严,把石蜡切碎,放入烧杯中隔水加热,熔化成液态,趁热用毛笔蘸取涂在瓶口和瓶盖间的缝隙处即可。

但石蜡固化后较脆易脱落。

封口方法二—蜂蜡、石蜡、松香混合法:将石蜡(l份)、蜂蜡(4份)、松香(1份)混合(也可不用松香),隔水加热熔化,趁热用毛笔蘸取涂在瓶口和瓶盖间的缝隙处。

此混合物固化后,软硬适度,不易脱落。

封口后,在标本瓶的适当位置贴上标签,放在阴凉避光处保存,最好每年更换一次保存液。

课题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师活动
教材
教育目标
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学生活动
教材
重点、难点
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全过程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含义
2、如何维持平衡的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光合作用公式
2、光合作用过程
与呼吸作用的区别:
原料;产物;条件;部位;能量转变;物质转变
3、、光合作用的应用
合理密植
课堂小结
课堂巩固
课外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吗?
启发引导:生物圈中哪些生物消耗氧气(二氧化碳),哪些生物不断向大气重视放养期(二氧化碳)
提问:为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永远清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含义;
出示插图,提出问题:
[1] [2] 下一页
第四节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前一节人体营养的深入,主要讲述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是如何在体内消化、吸收的。

还为后面学习人体新陈代谢打下基础,因为消化、吸收是新陈代谢同化作用中的重要环节。

因此教材地位显得比较重要。

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一是比较抽象,如消化道里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二是容易联系日常生活,“一日三餐”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
1.看图说话: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课本图3-18、图3-19、图3-21及图3-22,特别是图3-19。

2.角色扮演:为了解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消化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以食物中的某一个成分为角色,分析在消化道内的变化过程。

3.讨论法:牙齿的结构及龋齿的内容,大多数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知识,可以运用讨论法教学。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牙齿的基本结构及龋齿的形成
2.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感情目标
通过牙齿结构及龋齿形成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2.教学难点:牙齿的结构。

三、教学准备
牙齿的构造模型,消化系统录像带及图3-18消化系统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请问同学们谁有这一体会?大家想知道原因吗?(二)新课讲述
先请同学们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有关乳齿和恒齿,再参考课本图3-20进行讲解,应讲清:1、同学们现在并没有32颗恒齿。

2、恒齿脱落不能再长出来,所以必须保护好自己的牙齿。

在学习怎样更好地保护牙齿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牙齿的构造。

拿出牙齿的剖面模型,让学生观察,再来回答问题:1、牙齿从外形上看可以分为哪几部分?2、构成牙齿的主要物质是什么?3、从内部构造看,又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结论:从外形看,可分为牙冠、牙颈、牙根;从内部构造看,可分为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腔(内有牙髓,并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在学习了牙齿的构造后,接下来解决一下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龋齿。

请大家举一下手,有哪些人已患有龋齿,然后前后四人一组讨论龋齿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会患龋齿?一旦患了龋齿,后果将会怎样?为什么要保护牙齿?讨论完后,请同学们派代表来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然后老师小结。

我们已经知道,牙齿它可以用来磨碎、撕裂、咀嚼食物,有利于消化,所以,保护好牙齿,也就保护好了消化系统的第一站。

人体的消化系统由哪些结构组成呢?播放一段人体消化系统的录像。

之后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哪两个部分?2、消化道有哪些器官组成?3、消化腺有哪些器官组成?4、消化腺的功能是什么?它们分泌的消化液分别叫什么?含有什么物质?哪些消化液不含消化酶?(答案见板书)
五、板书设计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根的功能和形态特点以及根系的类型。

2、知道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了解根的组成,培养学生对植物结构的观察能力和分辨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使学生建立起植物体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
一、本节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1、根的组成和根系的概念及根系的种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因为:
(1)根的形态主要由根的组成决定。

只有分清根的组成,才能理解根系分类的标准,才能更好地了解根系的特点。

(2)根系的概念作为教学重点,原因有二。

其一:根系是指,一棵植物生有的所有根的总和。

它包括植物地下部分的所有根,也包括地上部分的根,如气生根、不定根等。

其二:根系在土壤中分布应该是很广泛的,所占的体积应超过地上部分的体积(实际往往受地下环境的影响,而没有达到应有的体积),至少应该是相同的。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根系的支持和吸收的作用。

(3)根系的种类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因为:根系的种类可做为植物分类的一个依据,了解这一依据,对认清植物的属性是有帮助的。

2、须根系与不定根的关系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因为: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学生往往容易把须根系误说成”须根”,或认为须根系主要是由”须根”组成的。

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说明:主要由茎基部节上产生大量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须根系。

也可比喻为:须根系中的根彼此间几乎没有粗细之分(与直根系相比),外观似胡须,故称之为须根系。

强调:植物的根主要有三类,即主根(由胚根发育而成的根)、侧根(长在主根上的根)、不定根(长在茎、叶上的根),没有”须根”。

三、教法建议
由于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根的形态,所以必须通过大量的实物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感兴趣。

所以本节课要充分利用实物和挂图,通过观察、对比、讨论和讲解进行教学。

由于主根、侧根的概念联系到种子萌发、种子的结构等内容,所以可以利用上节课种子萌发的实验材料,通过复习、巩固胚根的发育,过渡到主根、侧根的知识上。

上课之前,提早栽种一些容易长出不定根的枝条(如彩叶草、玻璃翠、柳树、天竺葵)和容易长出不定根的叶(海棠、落地生根),使其长出不定根,供上课时使用。

关于根系的实物可以临时采集一些具有直根系的植物(如小白菜、香菜)和具有须根系的植物(如葱),供学生观察。

不过,在制作根系实物标本时,必须要注意根系的完整性,以免导致学生的误解。

通过一棵较为完整的根系,不仅可以使学生直观的体会到直根系和须根系的特点,同时还可以明显地看到植株的根系要比地上部分发达,一般都大于主茎高度。

由此再让学生联系高大的乔木,可以推想出它们的根系有多么庞大,从而有助于理解这节教材的中心问题:庞大的根系适于使植物体稳固地固定在一个地方,从土壤中吸收充足的水分和无机盐。

这一节的某些内容,要注意不能讲得绝对化。

例如,课本里提到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大都是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根系大都是须根系,不能讲成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须根系,因为这是有例外的。

通过”实验十”和设计其他实验,探究根的向水、向肥、向地性。

如果课时不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或通过课外小组活动,进行实验设计,并在以后的课上汇报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根的组成;根系的概念及种类
难点:须根系与不定根的关系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知识相对来讲都比较抽象,所以可以通过不同根的实物,让学生直观的学习根的组成和根系的特性,分析根的生长特性,并利用探究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提问:种子萌发时,哪部分最先发育出来?
2、组织学生回答。

3、组织学生分析根的功能。

4、总结,引入新的课题。

根有固定植物于土中,并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无论什么形态的根,它们的作用基本相同。

根为什么能吸收水和无机盐?根的结构是怎样的?要想弄清这些问题,就要先了解根的形态。

二、讲授新课:
(一)根的形态:
1、组织学生观察课前准备好的根的实物样本,让学生认识主根、侧根和不定根的特征。

2、利用实物投影出示菜豆、小麦的根,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二类幼苗的根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
(2)二类幼苗的根主要是由什么种类的根组成的?
3、总结:
(1)主根是由胚根生长发育而成的根;侧根是在主根生长到一定长度时,在主根上生出的许多的分枝根;在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的根为不定根。

(2)直根系:主根与侧根有明显的区别。

须根系:主要是由不定根组成。

(3)一般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根系为须根系。

可作为鉴别不同类型植物的依据之一。

(二)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
1、实物投影出示完整的根系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根系有向地生长的特性--向地性。

根系地下分布的深度甚至可以超过地上主茎的高度。

2、提出问题:根系的这种特性与什么因素有关?
3、组织学生分析原因并设计有关探究根的生长与水的关系的实验。

4、讲解:
根除了具有向地性,还有向水性和向肥性。

这样有利于根广泛的吸收营养物质。

如果土壤中的水分、肥料不均匀,就会引起根系生长不均匀。

所以在灌溉和施肥时,不仅要使水分和肥料在土壤中分布均匀,而且一次灌溉要浇透、施肥要深层,这样有利于根系的生长。

板书设计:
第二章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第一节根的形态
一、根的组成:
主根、侧根、不定根
二、根系:
直根系、须根系
三、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
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
探究活动
探究各种变态根的形态和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