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须通俗方传远——谈广播新闻的口语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治理综合信息
话须通俗方传远
——谈广播新闻的口语化
王姗姗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播电视台,云南 文山 663099摘要:社会各阶层的人们,由于文化程度社会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千差万别的,这时就显示出口语的的重要性,而新闻的语言已经成为社会公共语言的规范者和引导者,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需要我们把问题重视起来。
关键词:通俗;新闻;口语化
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广播新闻节目改变了传统,引入了日常口语来贴近群众,并且一改过去的“播”新闻为“说”新闻模式,赢得收听率。
在口语化运动进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推进广播新闻语言的口语化呢?
一、新闻语言口语化的必要性
新闻写作的口语化,就是在新闻写作中运用约定俗成的、规范化的、近似日常口头语言的民族共同语运载各个新闻信息。
写新闻是为了传播信息,为了便于传播,新闻作品对于语言和语言组合方式的要求,概括地说,无非是具体通俗、简明流畅、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
而这些要求,实际上都与日常的口头语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古代的通俗作家冯梦龙精辟地指出:“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
这里所说的“通俗”,“关风”,在内容上指与人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人、事、物,在语言上指尽量贴近人们日常的口头语言,甚至是所谓“市井语言”。
作为新闻,如果紧紧扣住口语化这一条,把它融汇到其它语言要求中去,无疑等于为新闻作品插上翅膀,使重要的新闻信息得以广为传播。
二、新闻语言口语化的选择性
1将新闻的表达口语化
区别于网络媒体、电视媒体,广播新闻节目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以语言表达为主,并采用“说”的方式,具有明显的口语化特点,其也是听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之一。
但需注意的是,这种口语化运用的并不是日常交际中的语言。
一般日常交际用语多表现出完整性不高、结构简单且脱节现象严重等特点,而广播新闻中强调的语言要求主持人在语言运用上与生活实际相吻合,既能够保证受众容易理解语言内容,也能体现出主持语言的专业性。
另外,需注意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由于时间限
制等,节目主持人在语言表达方面要尽可
能做到精炼、简短,避免出现为追求生活
口语化而导致语言过于混乱的情况。
很多
听众在收听节目时,也存在一定的欣赏心
理,所以主持人应加工提炼节目用语,可
考虑在强化语气中引人更多的语气助词,
这样能够使口头语既贴近生活实际又不失
文雅。
以新闻事件描述为例,假若要对某
地区植树造林活动进行报道,主持人在进
行文字播报时,既需考虑如何为听众营造
身临其境之感,也要避免采用散文或通讯
播报中的夸张、渲染方法。
在语言表达时
采用更多朴实的且能够贴近群众生活的语
言,这样通过叙述,可使听众更乐于接受
新闻报道。
2加强对报道语言词汇的慎重选择
在报道时慎重选择语言词汇。
在新闻
报道中,将语言大众化,贴近群众,从而
使报道内容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优化
报道效果。
同时尽量避免采用专业术语,
而应将专业术语通俗化、大众化。
以报道
有关贵金属方面的新闻为例,可以直接说
明其具体价格,让民众直接接收该信息,
明确播报内容。
另外,由于报道时会涉及
大量的流行词汇、习惯用语、专业术语等,
如“高大上”“普大喜奔”等流行词语,
记者应该正确使用这些语言,并好好利用
大众语言与书面语言存在的关系,让广播
语言口语化实现更好的发展。
词汇丰富与
否,对能准确地达意,能否具体通俗地表
现内容有决定性的影响。
语言贫乏、概念
化,如描写夜色时,必定说”夜色朦朦,
伸手不见五指”,说姑娘漂亮时,必定说
“弯弯的眉毛,凤眼苗条身段”,这种人
云亦云的修辞,让人一听就厌烦了。
3约定俗成与规范化
语言与事物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语
言的规范化也是以约定俗成为基础的。
词
语和它所代表的事物,本来没有固定的或
必然的联系,只是大家共同约定,某个词
语才代表某一事物,如果违背约定,那就
不能顺利地表情达意。
语言的约定俗成与
语言的规范化有联系,也有区别。
它们的
联系,表现在规范化以约定俗成为基础;
而区别则在于约定俗成是不自觉的,规范
化却是自觉的,经过理论升华的,如构词
规则,语法规则等等,都是在约定俗成基
础之上自觉归纳、升华的产物。
4更加贴近听众的表达方式
以现行的部分广播新闻主持人为例,
主持人在传递新闻内容的过程中,未分析
听众心理需求,直接对新闻事件给予了过
多的评论,可能为受众带来一种“哗众取
宠”“大放厥词”之感。
假若主持人对新
闻内容未作出具体评论,听众又会质疑主
持人的主持能力。
再如报道中主持人的语
气控制,过于温和的语气很可能使主持人
被赋予“随声附和”的印象,而过于强硬
的语气也会带来盛气凌人之感。
解决这些
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大众化的语言表达方
式,确保满足不同层次听众的欣赏需求。
以国际政治性话题为例,主持人在报道时
需进行公正、客观地解读,且适时与听众
沟通,既可达到传递新闻信息的目的,也
能将听众的看法融人评论中,大众化色彩
极为浓厚。
三、结束语
众所周知,我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
将语言文化应用于新闻报道中也已经有很
长的时间,虽然当下来看我国新闻报道方
面的发展还算可观,但时代在进步,新闻
语言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在今后新闻界
的发展中,应更加重视新闻语言口语化的
问题。
参考文献:
[1]许璐.新媒体影响下的整屏新闻字
幕研究[J].语言文字用,2016(03).
·2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