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九月月考数学理考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度
吉林一中高二9月考
数学理考卷
第I卷(选择题)
本试卷第一部分共有24 道试题.
一、选择题( 共24 题,共96 分)
1、如果函数y=(a 2 —4)x 在定义域内是减函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
a。
|a|>2 b.|a|> c.|a|<d。
2<|a|<
2、春天来了,某池塘中的荷花枝繁叶茂,已知每一天新长出荷叶覆盖水面面积是前一天的2倍,若荷叶20天可以完全长满池塘水面,当荷叶刚好覆盖水面面积一半时,荷叶已生长了( )
a.10天b。
15天 c.19天 d.20天
3、若定义在(—1,0)上的函数f(x)=log 2a (x+1)满足f(x)>0,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0, )b。
(0,) c.( ,+∞) d.(0,+∞)
4、已知函数f(x)= 则f[f( )]的值是( )
a。
9 b. c.-9 d。
—
5、已知m=0.9 5。
1 ,n=5.1 0。
9 ,p=log 0。
9 5.1,则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
a。
m<n<p b.m<p<n
c.p<m<n d。
p<n<m
6、已知函数f(x)=log 2 (x 2 —ax+3a)在[2,+∞]上是增函数,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
(—∞,4) b。
(—4,4)
c.(—∞,—4)∪[2,+∞]d。
[—4,4)
7、农民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和其他收入两部分构成。
2003年某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为3 15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1 800元,其他收入为1 350元),预计该地区自2004年起的2年内,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将以每年6%的年增长率增长,其他收入每年增加160元,根据以上数据,2005年该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介于( )
a.3 200元~3 400元b。
3 400元~3 600元
c。
3 600元~3 800元 d.3 800元~4 000元
8、若函数f(x)=log a x(0<a<1)在区间[a,2a]上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倍,则a等于( )
a。
b。
c。
d。
9、函数y=lg 的图象大致是( )
10、若函数f(x)= 则f(log 4 3)等于( )
a. b 。
3 c . d。
4
11、已知m=0.9 5.1 ,n= 5。
1 0.9 ,p=log 0.9 5.1,则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
a。
m<n<p b.m<p<n c。
p<m<n d.p<n<m
12、设n= ,则n的值属于下列区间中的( )
a.(-2,-1)
b.(1,2) c。
(-3,—2) d。
(2,3)
13、如图所示,在河岸ac 一侧测量河的宽度,测量以下四组数据,较适宜的是( ).
a.c ,α,γb.c ,b ,α
c.c ,a ,βd.b ,α,γ
14、从a 处望b 处的仰角为α,从b 处望a 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是().
a.α>β b.α=β
c.α+ β=90° d.α+ β=180°
15、在高20 m的楼顶测得对面一塔顶的仰角为60°,塔基的俯角为45°,则这座塔的高度为( ).
a.m b.m
c.m d.m
16、如图,已知两座灯塔a 和b 与海洋观测站c 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 在观测站c 的北偏东20°,灯塔b 在观测站c 的南偏东40°,则灯塔a 与灯塔b 的距离为( ).
a.a km b.km c.km d.2 a km
17、在△abc 中,若sin a ∶sin b =2∶5,则边b ∶a 等于().
a.2∶5或4∶25 b.5∶2 c.25∶4 d.2∶5
18、在△abc 中,sin 2 a -sin 2 c +sin 2 b =sin a ·sin b ,则∠c 为().
a.60°b.45°c.120°d.30°
19、在△abc 中,已知a =4, b =6,∠c =120°,则sin a 的值为( ).
a.b.c.d.
20、△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
c , a sin a sin b + b cos 2 a =,则=().
a.b.c.d.
21、根据下列条件,确定△abc 有两解的是().
a.a =18,b =20,∠a =120°
b.a =60,c =48,∠b =60°
c.a =3,b =6,∠a =30°
d.a =14,b =16,∠a =45°
22、在△abc 中,∠a ∶∠b ∶∠c =1∶2∶3,那么三边之比
a ∶
b ∶
c 等于( ).
a.1∶2∶3 b.3∶2∶1
c.1∶∶2 d.2∶∶1
23、在△abc 中,a =2,∠a =30°,∠c =45°,则s △abc =().
a.b.c.d.
24、在△abc 中,∠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 b ,c .若
a 2 -
b 2 =,sin
c =sin b ,则∠a =().a.30°b.60°c.120°d.150°
第II卷(非选择题)
试卷第二部分共有20 道试题.
二、填空题(共8 题,共28 分)
1、
将, , 由大到小排列为__________.
2、lg5lg8 000+3lg 2 2+lg0.06—lg6=__________。
3、函数f(x)=log a (a>0且a≠1),f(2)=3,则f(—2)的值为
_________.
4、已知函数f(x)=a x +a -x (a>0且a≠1),f(1)=3,则f(0)+f(1)+f(2)的值为___________.
5、如图为曲柄连杆结构示意图,当曲柄OA 在OB 位置时,连杆端点P 在Q 的位置,当OA 自OB 按顺时针旋转α角时,P 和Q 之间的距离为x ,已知OA =25 cm,AP =125 cm,若OA ⊥AP ,则x 等于__________(精确到0。
1 cm).
6、一船在海面A 处望见两灯塔P ,Q 在北偏西15°的一条直线上,该船沿东北方向航行4海里到达B 处,望见灯塔P 在正西方向,灯塔Q 在西北方向,则两灯塔的距离为__________.
7、在△ABC 中,,, ,则b =________.
8、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 ,,∠BAC =45°,则AD =________.
三、解答题( 共12 题,共115 分)
1、已知+ =3,求a 2 +a -2 的值.
2、要使函数y=1+2 x +4 x ·a在(-∞,1)上y>0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3、已知f(x)=x(+ )。
(1)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2)证明f(x)>0。
4、某种细菌每隔两小时分裂一次(每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分裂所需时间忽略不计),研究开始时有两个细菌,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进行分裂,细菌总数y是研究时间t的函数,记作y=f(t),
(1)写出函数y=f(t)的定义域和值域;
(2)画出y=f(t)(0≤t<6)的图象;
(3)写出研究进行到n小时(n≥0,n∈Z)时,细菌的总数有多少个(用关于n的式子表示)
5、设f(x)= ,若0<a<1,试求:
(1)f(a)+f(1—a)的值;
(2) f()+f()+f()+…+f()的值。
.
6、已知函数f(x)=-x+ .
(1)试判断函数f(x)在定义域上的单调性并用单调性定义证明;(2)若函数f(x)的反函数为f -1 (x),解方程f -1 (—1+log 2 x)=—1.
7、如图,为了解某海域海底构造,在海平面内一条直线上的A , B ,
C 三点进行测量.已知AB =50 m,BC =120 m,于A 处测得水深A
D =80 m,于B 处测得水深B
E =200 m,于C 处测得水深C
F =110 m,求∠DEF 的余弦值.
8、如图, A ,B 两个小岛相距21海里,B 岛在A 岛的正南方,现在甲船从A 岛出发,以9海里/时的速度向B 岛行驶,而乙船同时以6海里/时的速度离开B 岛向南偏东60°方向行驶,行驶多少时间后,两船相距最近?并求出两船的最近距离.
9、为了测定不能到达底部的铁塔的高PO ,可以有哪些方法?
10、在△ABC 中,a =8,b =7,∠B =60°,求c 及S △ABC .
11、在△ABC 中,∠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2 -c 2 =2 b ,且sin B =4cos A sin C ,求B .
12、在△ABC 中,已知(a 2 + b 2 )sin(∠A -∠B )=(a 2 -b 2 )sin(∠A +∠B ),试判断△ABC 的形状.
答案解析部分(共有44 道题的解析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思路解析:∵0<a 2 —4<1,∴4<a 2 <。
∴2<|a|<。
答案:D
2、思路解析: 荷叶覆盖水面面积y与生长时间的函数关系为y=2 x ,当x=20时,长满水面,所以生长19天时,布满水面一半。
故选C。
答案: C
3、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对数函数的基本性质.
当x∈(-1,0)时,有x+1∈(0,1),此时要满足f(x)>0,只要0<2a<1即可.
由此解得0<a<.
答案:A
4、思路解析: f()=log 3 =-2,f(—2)=3 —2 = .
答案: B
5、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和对数函数的单调性. 由指数函数的性质,∵0<0.9<1,5.1>1,
∴0<0.9 5.1 <1,即0<m<1.
又∵5.1>1,0。
9>0,
∴5。
1 0.9 >1,即n>1。
由对数函数的性质,∵0<0.9<1,5。
1>1,
∴log 0 。
9 5.1<0,即p<0。
综合可得p<m<n。
答案: C
6、思路解析: 解决复合函数问题的通法是把复合函数化归为基本初等函数。
令u(x)=x 2 -ax+3a,其对称轴x= 。
由题意有解得-4<a≤4。
答案: B
7、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指数函数的应用.
设2005年该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为y元,
则y=1 800×(1+6%) 2 +1 350+160×2≈3 686(元)。
答案: C
8、思路解析: 本题关键是利用f(x)的单调性确定f(x)在[a,2a]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f(x)=log a x(0<a<1)在(0,+∞)上是减函数,
当x∈[a,2a]时,f(x)max =f(a)=1,f(x) min =f(2a)=log a 2a.
根据题意,3log a 2a=1,即log a 2a= ,所以log a 2+1= ,即log a 2=—
.
故由=2得a= .
答案:A
9、思路解析:本题通法有两种:①图象是由点构成的,点点构成
函数的图象,所以可取特殊点(2,0),(,1)。
②利用函数解析式判断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定义域为(1,+∞),在定义域上函数为减函数。
答案:A
10、思路解析:∵log 4 3∈[0,1],∴f(x)=4log 4 3=3.
答案:B
11、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和对数函数的单调性.由指数函数的性质,∵0<0。
9<1,5.1>1,∴0<0。
9 5。
1 <1,即0<m<1。
又∵5.1>1,0.9>0,∴5。
1 0.9 >1,即n>1.由对数函数的性质,∵0<0.9<1,5。
1>1,∴log 0.9 5。
1<0,即p<0.综合可得p <m<n。
答案:C
12、思路解析:n= + = =log 3 10。
∵log 3 9<log 3 10<log 3 27,
∴n∈(2,3)。
答案:D
13、D
解析: 本题中的c ,a ,β不好直接测量.
14、B
15、B
解析:如图所示,则AE =DE =AB =20 m,
∴CE =AE tan 60°=m,
∴CD =CE + ED =m。
16、B
17、B
18、A
19、A
解析:由余弦定理可求得,再由正弦定理得.
20、D
21、D
解析: ,又b >a ,
∴∠B 有两解.故△ABC 有两解.
22、C
解析: 易知∠A =,∠B =,∠C =,
∴a ∶b ∶c =sin A ∶sin B ∶sin C =1∶∶2。
23、C
解析:由得,∠B =105°,
S △ABC =ac sin B =。
24、A
解析:利用正弦定理,sin C =sin B 可化为.
又∵,
∴,
即a 2 =7 b 2 ,.
在△ABC 中,,∴∠A =30°.
二、填空题
1、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指数函数与幂函数的综合运用.
注意到<0,而>0,>0;
又因为= ,且y= 在[0,+∞)上是增函数,所以<。
综合得>>.
答案: >>.
2、解析: 原式=lg5(3+3lg2)+3lg 2 2+lg =3(1-lg2)(1+lg2)+3lg 2 2—2=3-2=1.
答案: 1
3、解析: ∵f(—x)=log a =-log a =—f(x),
∴函数为奇函数.∴f(—2)=—f(2)=-3。
答案:-3
4、解析:f(0)=a 0 +a 0 =2,f(1)=a+a -1 =3,f(2)=a 2 +a —2 =(a+a -1 ) 2 —2=9—2=7。
∴f(0)+f(1)+f(2)=12.
答案: 12
5、22。
5 cm
解析:x =PQ =OA + AP -OP =25+125-≈22.5(cm).
6、海里
解析:如图,
在△ABP 中,AB =4,∠BAP =60°,∠ABP =45°,
∴∠APB =75°。
由正弦定理得.
又在△ABQ 中,∠ABQ =45°+45°=90°,∠PAB =60°,∴AQ =2 AB =8,于是PQ =AQ -AP =,
∴两灯塔间距离为海里.
7、
解析:∵,∴, S △ABC =ab sin C =,即
,∴。
8、
解析:BC 2 =AB 2 + AC 2 -2 AB ·AC ·cos∠BAC =48,∴,∴.
三、解答题
1、解:本题考查指数的运算.
从已知条件中解出a的值,再代入求值的方法不可取,应该设法从整体寻求结果与条件+ =3的联系进而整体代入求值。
将+ =3两边平方得a 1 +a -1 +2=9,
即a 1 +a -1 =7。
再将其平方,
有a 2 +a —2 +2=49,从而得到a 2 +a —2 =47.
2、思路分析:把1+2 x +4 x ·a>0在(-∞,1)上恒成立问题,分离参数后等价转化为a>-( ) x -( ) x 在(-∞,1)上恒成立,而-()x -()x 为增函数,其最大值为—,可得a>—。
解:由1+2 x +4 x ·a>0在x∈(-∞,1)上恒成立,即a>—=-( ) x —( ) x 在(—∞,1)上恒成立。
又g(x)=—( )x —( )x 在(—∞,1)上的值域为(-∞,- ),∴a>—.
评述:(1)分离参数构造函数问题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
(2)恒成立问题可化归为研究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问题.
3、(1)解:函数的定义域为{x|x≠0}.
f(—x)=—x·=-x·=x·=f(x)。
∴函数为偶函数。
(2)证明:由函数解析式,当x>0时,f(x)>0。
又f(x)是偶函数,当x<0时,-x>0.
∴当x<0时,f(x)=f(-x)>0,即对于x≠0的任何实数x,均有f(x)>0。
评述:本题以复合函数为载体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并利用函数的奇偶性证明不等式.
4、解:(1)y=f(t)定义域为t∈[0,+∞),
值域为{y|y=2 n ,n∈N *}.
(2)0≤t<6时,为一分段函数y=
图象如图2-1。
图2-1
(3)n为偶数时,y= ;n为奇数时,y= 。
∴y=
5、解:(1)f(a)+f(1—a)= + = + = + = + = =1.
(2)f( )+f( )+f( )+…+f()
=[f()+f()]+[f( )+f()]+…+[f()+f ()]=500×1=500.
6、解: (1)令>0,解得函数f(x)的定义域为{x|-2<x<1}.
令—2<x 1 <x 2 <1,则f(x 1 )—f(x 2 )=-x 1 +x 2 + - =(x 2 —x 1 )+ 。
∵-2<x 1 <x 2 <1,
∴x 2 —x 1 >0,>1, >1.
∴·>1.
∴log 2 ( ·)>0。
∴f(x 1 )—f(x 2 )>0.
∴f(x)为定义域上的减函数。
(2)由f -1 (-1+log 2 x)=—1,f(-1)=-1+log 2 x,即1+log 2 2=—1+log x,解得x=8。
2
经检验,x=8为原方程的解。
7、解:如图,作DM ∥AC 交BE 于N ,交CF 于M .
(m),
(m),
(m).
在△DEF 中,由余弦定理的变形形式,得
cos∠DEF =
.
8、解:设行驶t h后,甲船行驶了9 t 海里到达C 处,乙船行驶了6 t 海里到达D 处.
①当9 t <21,即时,C 在线段AB 上,
此时BC =21-9 t 。
在△BCD 中,BC =21-9 t ,BD =6 t ,
∠CBD =180°-60°=120°,由余弦定理知CD 2 =BC 2 + BD 2 -2 BC ·BD ·cos 120°=(21-9 t ) 2 +(6 t ) 2 -2×(21-
9 t )·6 t ·=63 t 2 -252 t +441=63(t -2) 2 +189。
∴当t =2时,CD 取得最小值.
②当时,C 与B 重合,
则.
③当时,BC =9 t -21,
则CD 2 =(9 t -21) 2 +(6 t ) 2 -2·(9 t -21)·6 t ·cos 60°=63 t 2 -252 t +441=63(t -2) 2 +189>189。
综上可知,当t =2时,CD 取最小值。
答:行驶2 h后,甲、乙两船相距最近为海里.
9、解:方法一:在地面上引一条基线AB ,这条基线和塔底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延长后不过塔底,测出AB 的长,用经纬仪测出角β,γ和A 对塔顶P 的仰角α的大小,则可求出铁塔PO 的高.计算方法如下:
如图所示,在△ABO 中,由正弦定理得
,
在Rt△PAO 中,PO =AO ·tan α,
∴.
方法二:在地面上引一条基线AB ,这一基线与塔底在同一水平面上,且AB 延长后不过点O 。
测出AB 的长、张角∠AOB (设为θ)及A ,B 对塔顶P 的仰角α,β,则可求出铁塔PO 的高,计算方法如下:
如图所示,在Rt△POA 中, AO =PO ·cot α,
在Rt△POB 中,BO =PO ·cot β,
在△AOB 中,由余弦定理得OA 2 + OB 2 -2 OA ·OB ·cos θ=AB 2 ,
∴.
方法三:在地面上引一条基线AB ,这一基线与塔底在同一水平面上,并使A ,B ,O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测出AB 的长和A ,B 对塔顶P 的仰角α,β,则可求出铁塔PO 的高.计算方法如下:
如图所示,在△PAB 中,由正弦定理得
,
在Rt△PAO 中, PO =PA ·sin α,
∴.
10、解:由余弦定理得8 2 + c 2 -2×8×c ×cos 60°=7 2 ,即c 2 -8 c +15=0,∴c =3或5。
当c =3时,;
当c =5时,。
11、解:由余弦定理得a 2 -c 2 =b 2 -2 bc cos A ,又a 2 -c 2 =2 b ,b ≠0,∴b =2 c ·cos A +2。
由正弦定理得,又由
已知得,∴b =4 c ·cos A ,由可得b =4.
12、解:由已知有a 2 sin(∠A -∠B )+ b 2 sin(∠A -∠B )=a 2 sin(∠A +∠B )-b 2 sin(∠A +∠B ),即2 a 2 cos A sin B -2 b 2 cos B sin A =0,
∴a 2 cos A sin B -b 2 sin A cos B =0。
由正弦定理,上式可化为sin 2 A cos A sin B -sin 2 B sin A cos B =0,即sin A sin B (sin A cos A -sin B cos B )=0,
∵sin A ≠0,sin B ≠0,
∴sin A cos A -sin B cos B =0,即sin 2 A =sin 2 B ,
∴2∠A =2∠B 或2∠A +2∠B =π,
∴∠A =∠B 或∠A +∠B =.
故△ABC 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