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在霍桑短篇作品中的实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在霍桑短篇作品中的实例分析
摘要: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的目的是通过怜悯和恐惧使情感得到陶冶。

霍桑在其创作的多部短篇小说中都完美地体现了这一悲剧性目的。

霍桑短篇作品中有多部优秀小说都是以卓越的优秀科学家为主人公进行讲述,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

关键词:恐惧;怜悯;霍桑
1.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悲剧定义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悲剧的各部分使用。

摹仿的方式是借助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霍桑短篇作品实例分析
恐惧与怜悯理论在霍桑第一篇短篇小说《海德格尔医生的实验》中就已有所反映。

海德格尔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找出了一种“青春之水”的神奇药水,可以使人返老还童。

海德格尔医生找到了四位青年时期饱经沧桑,在耄耋之年时有所悔悟的社会名流来参与他的实验。

四位老人在恢复青春之后,并没有对年轻时所做的错事悔恨,而是重蹈覆辙。

为了争夺恢复并贪得无厌地索要药水,最后,打翻了药瓶,使得宝贵的“青春之水”得而复失,四人又都老态龙钟。

霍桑展示给我们的人类那贪婪自私的本性令人震惊乃至恐惧。

四位老人早年或为金钱,或为名利,或为美色不择手段,最后在老年时身败名裂,懊悔不已。

在喝下“青春之水”之前,他们还在暗想:“既然他们明明知道犯错误以后,紧接而来的是悔恨,他们还会再次误入歧途吗?这种想法实在太荒唐了。


可是一旦又恢复了青春,他们又再次为了争夺漂亮的威彻利寡妇而反目为敌。

而这个妩媚的寡妇做出卖弄风情的媚态,欲擒故纵。

接着他们又都无止境的想要更多的“青春之水”。

正当我们震惊于人类的这种丑恶嘴脸之时,怜悯之心也不禁而动。

我们发现人类不仅可怕,可笑,却更可怜。

转瞬之间,霍桑又把我们带到了恐惧的边缘。

四位返老还童的老人扭打中打碎药瓶,又都老态龙钟。

可是这样,他们也没吸取教训,又都马上决定动身到佛罗里达州,并且是不分早晨,中午,夜晚地去痛饮那青春泉水!
《伊桑·布兰德》讲述了一个善交朋友,具有神圣同情心的人,为了做心理实验,游历大江南北,最后成了一个道德本性停止的疯子。

“他如今只是个冷酷的观察者,只把人类视为他的实验对象,并且最终,把男人和女人都变成他手中的傀儡,靠牵线使他们犯有某种程度的罪行,以满足他进行研究的需要。


布兰德冷漠地把人们当成实验对象来看待,造成的结果是:尽管经过常年的思索,其思想也达到了甚至哲学家也难以企及的高度,结果却是不被人们所理解,甚至被人们当成疯子来对待。

最后,布兰德带着对人类“不可饶恕的罪恶”跳进了烈焰四射的烧石窑。

布兰德的世界与村民的世界成了截然对立的两极,互相无法沟通,不能理解,给读者带来沉重的压抑感。

读者恐惧这种令人压抑的实验动机,怜悯实验者的悲惨结局。

亚里士多德认为:可怕的或可怜的行动一定发生在亲属之间,仇敌之间或非亲属非仇敌的人们之间。

如果是仇敌杀害仇敌,这个行动和企图,都不能引起我们的怜悯之情,只是被杀者的痛苦有些使人难受罢了;如果双方是非亲属非仇敌的人,也不行;只有当亲属之间发生苦难事件时才行,例如弟兄对弟兄,儿子对父亲,母亲对儿子或儿子对母亲施行杀害或企图杀害,或做这类的事——这些事件才是诗人所应追求的。

《胎记》是一篇人物稀少,情节相对简单的短篇小说,极其恐惧与怜悯理论。

艾尔默是位精通自然哲学的科学家,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奉献给科学研究。

这位科学家娶了位美妙绝伦的妻子——乔治安娜。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她脸颊上有一块小的绯红色手印。

艾尔默认为这是大自然造物时遣天使在她脸上留下的瑕疵,进而,他将之视为罪恶和死亡的象征符号。

所以他开始踏上了挑衅上帝的征程,着魔般地研制能够消除爱妻脸上胎记的药水。

结果是实验成功了,可是爱妻最宝贵的生命却随着胎记的消失也随之烟消云散。

在小说的末尾,霍桑给了读者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死亡。

正是这个结局,让我们恐惧艾尔默对美的过分狂热和偏执,让我们怜悯乔治安娜的悲惨命运。

乔治安娜的死亡对艾尔默也无疑是一个悲剧性创伤,我们在同情乔治安娜的牺牲的同时不免会怜悯可怜的艾尔默?
《拉帕奇尼的女儿》也同样以主人公的死亡结局带给读者同样的恐惧与怜悯。

故事以年轻人乔范尼的视角展开情节:乔范尼从遥远的南方来到东北部的帕多瓦大学读书。

由于经济原因,他租下了一间阴暗简陋的房间。

在他的隔壁是一个姹紫嫣红的大花园。

他在房东太太指引下来到了婀娜多姿的花团之中,同一样青春貌美的贝雅特丽丝相恋。

几度相会之后,虽然两人并无肌肤相亲,可是乔范尼却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了贝雅特丽丝身上的毒素。

愤怒至极,乔范尼质问贝雅特丽丝,终于贝雅特丽丝袒露了真情。

原来拉帕奇尼医生一直热衷科学研究,认为一切药力都来源于植物中所含的毒素,并不惜将自己的女儿当作试验对象。

为了给她的女儿提供安全保障,贝雅特丽丝从一出生,就被她父亲所培育的毒花的香气滋养着。

贝雅特丽丝年龄越大,其毒性越强。

乔范尼知道事情真相后,从巴格里奥尼教授那里要到了解药水,给自己的爱人服了下去。

可是,此时此刻贝雅特丽丝身体内的毒素已和她的生命融为一体,在毒性消失殆尽的时候,她的生命也随之灰飞湮灭了。

无论是在《胎记》还是在《拉帕奇尼的女儿》中,霍桑都以他那犀利的笔锋给读者们带来深深的震撼。

读者不禁要问,是什么使得理智的科学家竟如次丧心病狂,拿自己的至亲至爱的生命做赌注?霍桑作品中主人公的死亡结局在带给读者恐惧之后,必然使得读者对主人公产生同情与怜悯。

乔治安娜是可怜的,她是艾尔默向大自然挑战的牺牲品;贝雅特丽丝是无辜的,她在自己亲生父亲的实验
中丧生了自己的爱情乃至生命。

如此这般,霍桑作品中的悲剧性便跃然纸上了。

结束语:
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器来解读反映霍桑科技观小说中的悲剧性。

首先,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然后采用实例进行分析,其中有短篇小说《海德格医生的实验》、《伊桑·布兰德》、《胎记》、《拉帕奇尼的女儿》,在上述作品中霍桑用他那犀利的笔锋,带给读者们深深的震撼和思考,使人们进一步思索霍桑小说的悲剧性根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