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兴趣小组教案例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爱好小组教案例文
教师在教案撰写时所体现出的思想观点、内容知识以及传授方法都应当是准确的、科学的、富有效益的。
为保证科学性,教师对教材应经历懂、深、融的进程。
今天作者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七年级数学爱好小组教案202X 例文,期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数学爱好小组教案202X例文1
教学内容:
第87页例1、例2,88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知道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合作交换
教学进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显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运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同学们,你们对情境中的内容一定相当熟悉吧?你能给大家讲讲“哈尔滨零下6至3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为何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
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取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第8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查,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
(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
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教科书第87页的左部分,数字前没有符号)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交换: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我们再来看x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形,教科书第87页的右部分,数字前没有符号)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交换: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教师小结: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学生交换: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
(板书)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
最后教师将数字改动成:海拔+8844.43米或8844.43米;海拔-155米。
教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限,+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高8844.43米;-155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低155米。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88页试一试。
3.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那么,你们视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它们可以怎样分类呢?
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如有学生提出更好)引导学生辩论,各自发表意见。
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视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
同样,以海平面为界限,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
0就像一条分界限,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
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
我们把像+6、3、+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板书)
通常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负号可以省略不写吗?为何?
最后,让学生看书勾划,并摸索两个“……”还代表那些数?(让学生对正负数的知道更全面和深入)
三、运用新知,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第1题。
让学生先自己读读,并举例说说是什么意思?全班订正后,同桌间自选5个相互说说。
2.课堂活动第2题。
同桌先讨论,然后反馈。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负数。
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1、4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2、3题。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
正数:20、22、14、 +8844.4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2、-30、-10、-15、-155…
七年级数学爱好小组教案202X例文2
学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事件产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产生的可能性大小。
2.进一步体会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遭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具有随机性;
3.培养简单推理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知道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可能性的有关知识,说明并设计游戏活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方法:
动手操作、实验法、视察摸索
教学进程:
一、复习可能性的含义以及可能性的大小
1.出示下列四个图形:(投影出示)
2.提出问题:从( )号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红球;从( )号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绿球;从( )号口袋中摸出的多是红球,也有多是绿球。
追问:从上面哪两个口袋中摸球的结果是肯定的,哪两个口袋中摸球的结果是不肯定的?(肯定不肯定)
小结:是呀,生活中有些事情的产生是肯定的,有些事情的产生是不肯定的,这些都是事件产生的可能性。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复习可能性。
(板书:可能性)
3.提出问题:从上面图3或图4的口袋中摸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呢?
提问:你能用分数表示从③号和④号口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的大小吗?
从③号口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从③号口袋中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是( ),从④号口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从④号口袋中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是( )。
二、指导练习。
1.做第1题。
(投影出示)
指出:这里有4张圆盘,任意转动指针,指针停留的区域有以下几种情形,你能将它们连起来吗?
先让学生各自连一连,再指名说说摸索进程。
(多媒体演示)
2.做第2题。
(将分别标有数字1、2、3、4、5的5个小球放在一个盒子里。
(1)任意摸1个球,下面几种情形是“不可能产生”,还是“一定产生”或“可能产生”?
①球上的数是奇数; ②球上的数小于6;
③球上的数大于5; ④球上的数不是5;
先让学生各自判定,再指名说说摸索进程。
(2)任意摸1个球,球上的数是奇数的可能性大,还是偶数的可能性大?
同桌讨论并说说为何?
追问: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摸到奇数和偶数的可能性大小吗?
3.现有标上“1”“2”“3”“4”“5”“6”同样的6张牌。
(1)任意摸1张,摸出数字“1”的可能性为几分之几?
(2)任意摸1张,摸出数字为偶数的可能性为几分之几?
(3)任意摸1张,摸出数字为素数的可能性为几分之几?
(4)照这样操作下去,如果要使摸出偶数的可能性为7/10,你有办法吗?
三、材料分析。
在举行中国象棋决赛前夕,学校公布了参加决赛的两名棋手的有关资料。
李俊张宁
双方交战记录 5胜6负 6胜5负
在校象棋队练习成绩 15胜3负 11胜5负
(1)你认为本次象棋决赛中,谁获胜的可能性大些?说说理由。
(2)如果学校要推荐一位棋手参加区里的比赛,你认为推荐谁比较合适?扼要说明理由。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设计销售方案。
超市有多种口味的果冻:有草莓味、柠檬味、苹果味。
接到了儿童乐园的一份订单,要求是:要在包装袋中装入若干个草莓、苹果、柠檬三种口味的果冻,要求从包装袋中摸到柠檬口味的果冻的可能性为。
你设计的方案是
家庭作业:练习册
板书设计:
可能性练习课
可能性有大有小
常常、偶然、不可能
七年级数学爱好小组教案202X例文3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控了比的相干知识,特别是学习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
这些物体都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
因此发觉和运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
“量量比比”——发觉规律
通过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影长、如何测量影长并体会和发觉在同一时间、同样长的竹竿的影长相等。
在此基础上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依照表格的要求,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及影长,算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发觉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议议做做”——运用规律
这一部分,教材没有把怎样运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接告知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方法。
通过交换,整理出思路: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再测出树的影长,求它的高。
并用此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和楼房、旗杆的高。
当然,如果没有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和大树的影长,用上面的方法运算树的高,是不会得到准确结果。
因此必须突出“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控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遭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爱好
1.播放动画片《聪明的阿凡提——卖树荫》片断
(故事简介:一个炎热的下午,长工们正和阿凡提在巴依大老爷家门外的一棵大树下乘凉。
这时,巴依大老爷显现了,非常蛮横地要大家出100个钱买下树荫。
聪明的阿凡提一下就看穿了巴依贪婪的用心,决定将计就计,教训他一下。
于是大伙凑够了100个钱给了巴依,巴依心中意足地走了。
到了晚上,圆圆的月亮升上了天空,明亮的月光照在大树上,大树长长的影子正好落在巴依大老爷的院子里和屋顶上。
长工们在阿凡提的带领下,涌进巴依的家里,有的还爬上了房顶。
巴依吓坏了,急忙赶大伙出去。
这时,阿凡提说:“树荫是我们花钱买下来的。
树荫移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
你要想让我们出去,就得给钱。
”巴依大老爷只好认输求饶,不仅退还了100个钱,还答应再也不由止大伙在树荫下乘凉了。
)
师:故事看完了,你们觉得阿凡提怎么样?
生:聪明机灵,敢于同巴依大老爷作斗争,为穷人谋幸福
师:可是,故事并没有结束。
巴依大老爷不愿意就此认输,一直在寻觅着报复的机会。
过了几天,阿凡提有急事出了门,巴依便带着几个打手来到了树下,把乘凉的长工们撵到一边,然后命令打手们把大树砍倒。
邻近只有这么一棵大树,枝叶茂盛,正是长工们避暑的去处。
长工们纷纭恳求巴依大老爷不要砍树,这下正中了他的诡计。
只见巴依眼珠一转,_笑了两声说:“不砍树也行。
只要你们哪个人能说出这棵大树有多高,条件是不准爬上树去量。
不然的话,你们还是凑足100个钱再来这儿乘凉吧!”长工们一下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很着急,大家多么期望此时阿凡提能显现在这儿呀!
[评:用《聪明的阿凡提——卖树荫》故事引出课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爱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趣味性。
笔者认为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爱好,才能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变死学为活学。
]
二、找寻规律,巧解困难
师: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开动脑筋,给大伙出个点子,帮助长工们粉碎巴依大老爷的诡计呢?
1、积极摸索,各抒己见。
①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发言。
生:可以趁巴依大老爷不注意时偷偷爬上树,放下一根和大树一样高的绳子,量量绳子有多长,大树就有多高;
生:可以把几根竹竿绑成一根长竹竿,竖在大树旁,如果和大树一样高,只要量一量竹竿长度就行了;
生:利用影子。
在太阳照射时,当我们的影子与我们的身高相同,说明大树的影子也与大树的高度相同,立刻测量大树的影子。
生:赶快派人去找阿凡提
生:利用媒介物。
先拍一张大树和一样东西的照片,看看大树的高度相当于这样东西的几倍,然后量出这样东西的高度,大树的高度就是它的几倍。
生:在氢气球下扎一根很长的塑料绳,把氢气球放上天,当它与大树同样高度时,量出塑料绳的长度。
……
[评:这一环节中虽然有的同学出的点子并不符合巴依老爷的要求,有的点子操作起来比较麻烦,结果也不甚精确,但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积极大胆地动脑、动口、动手的愿望,不但坚持了学生对这个活动的爱好,更是较好地渗透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
2、仔细视察,找寻规律。
①刚才老师听到有一个同学提到了利用影子。
是啊,全部事件其实就是因树荫(也就是树的影子)而起,我们看看,能不能想个办法,还从它的影子入手,算出大树的高度呢?
②(课件出示)一幅画面:父子俩迎着夕阳,走在人行道上,身后投下一长一短两条影子。
师:视察一下,你发觉什么?
生:父亲个子高,影子就长;儿子个子矮,影子就短
③课前老师也让同学们测量了长木棒、短木棒和自己身高的影子长度,并将测量的结果填在了这张表格(P78表格)上。
请你讲一下自己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各组汇报本组的测量数据,可能各不相同。
)
师:为何同样长的木棒大家量得的影长却不同呢?
说明:由于各组测量的时间(比如说有的同学是上午量的,有的则是下午或中午量的)、地点可能不同,所以同样高度的直立木棒的影长也在产生变化。
④视察。
请大家仔细视察你测得的三组数据,哪个同学能说一说影子长度与实际高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⑤学生分组视察,讨论,得到:在同一时间,物体实际高度越高,它的影子就越长。
并通过尝试运算,发觉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评:在学生己有学习和生活体会中体验数学、知道数学和学习数学,真正体现了现代素养教育的思想。
]
3.利用规律,巧解困难。
①师:同学们已经发觉了影长与物体高度之间的关系,怎样利用这个关系帮助长工们解决困难呢?
②学生讨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逐渐演示下面进程:
在大树旁垂直竖一根1米长的竹竿,同时量得竹竿的影长为0.5米,大树的影长为2.8米。
根据以上数据,请学生分组算出大树的高度是多少米。
看看哪组同学用的方法最多?
③各组同学汇报本组的解题方法与思路。
方法一:由于竹竿长度是其影长的2倍,所以大树高度也是其影长的2倍。
列式为:2.8×(1÷0.5)
方法二:由于竹竿影长是其高度的1/2,所以大树影长也是其高度的1/2。
列式为:2.8÷(0.5÷l)
方法三:由于大树影长是竹竿影长的5.6倍,所以大树高度也是竹竿高度的5.6倍。
列式为:1×(2.8÷0.5)
方法四:由于竹竿影长是大树影长的5/28,所以竹竿高度也是大树高度的5/28。
列式为:l÷(0.5÷2.8)
方法五:……
[评: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在全部教学进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视察、合作、讨论、交换、归纳、分析的进程中学习。
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三、连续探索,深入实践
1.师:同学们真的动了脑筋,连阿凡提都夸奖我们了,看:
(课件出示)阿凡提冲着大家一竖大拇指说:六(_)班的同学,亚克西!。
师:看到巴依耷拉着脑袋,灰溜溜地走了,同学们高兴们?
是啊,我们用智慧帮助长工们再一次粉碎了巴依的诡计,的确值得的高兴。
2.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掌控的方法,到操场上任选一个目标物,如旗杆、篮球架等,测量出它的影长,算出它的实际高度来。
准备工作:
①小组为单位,开始分工
②在实际测算进程中摸索:有没有更奇妙的测量方法?
3.实地测量、记录、运算
4.情形反馈活动总结
各小组汇报测量及运算结果答应有小小的误差,若出入较大,帮助查找毛病原因并现场纠正。
[评:新课标指出,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遭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本节课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融为一体。
]
四、鼓励评判,问题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和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识的?你学得开心吗?
回家后,挑选你爱好的、个头庞大的物体,测量并运算出它的高度。
[评:课堂总结不但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控,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进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只要是学生感爱好的、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有奠基意义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
]
七年级数学爱好小组教案202X例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觉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运用发觉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运用发觉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本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产生了什么,发觉规律,学会分析。
教学准备:
1、课前把全班同学公道分组,并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2、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准备8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2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以及10盒同样的火柴盒。
教学进程:
一、拼拼算算
1、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视察、交换、讨论(可以运算、可以用肉眼视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小结:把2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没有产生变化。
追问:把3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有没有产生变化?
再次小结: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产生变化。
2、课件再次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表面积有没有产生?
让学生通过拼一拼,运算或视察的方法来发觉,在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换。
组织交换:A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产生变化了吗?
B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C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本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3、深入探究:
课件演示操作要求:
(1)、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产生了什么变化
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
(学生自己料想、操作、探究、验证)
提示学生把相干数据及时填在表中。
并交换填写结果。
(2)、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
学生先料想,再通过拼一拼来验证。
(3)、发觉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进程提出自己发觉的规律吗?
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
交换(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的。
”
4、小组动手操作,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2个相同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觉?
(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
交换:“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
”“都比本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交换时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的拼法)
(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哪个最小吗?(学生交换讨论)
(3)、怎么验证你的发觉呢?(引导学生通过运算验证自己的发觉)
小结:不管怎样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二、拼拼说说
1、课件演示: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
学生视察,并动手拼一拼,再体积讨论交换,交换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发觉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换。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
七年级数学爱好小组教案202X例文5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例11让学生通过运算,探索发觉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材第一出示了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
先让学生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定它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
由此发觉: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教材则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体会自主进行推算。
“练一练”让学生初步尝试运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进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运用对照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控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教学进程:。